甘肃毛坡金矿床矿体赋存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3 08:40:0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甘肃毛坡金矿位于陇南市南70公里,矿区内矿床受背斜控制成矿,矿体赋存在灰岩及千枚岩破碎带中。矿区内次生矿床受韧性断裂影响形成多个小矿体,本次投入工程主要揭露矿体赋存特征及矿体在空间分布形态进行总结分析,寻早矿体分布状态及分布规律。

关键词:毛坡金矿;矿体赋存特征;分布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1 地质背景

勘查区位于迭部-武都成矿带东段,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南部,地质上被誉为“金三角”地带。区内主要出露元古界碧口群地层。

1.1 地层

勘查区东段为上庄里金矿,矿区受背斜影响成矿,矿体赋存在背斜核部及两侧,主要为灰岩、花岗斑岩脉、石英。在相邻西段受背斜影响矿体向西有所延伸至我勘查区内;主要岩性绢云石英千枚岩、薄层灰岩、绢云千枚岩。

1.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走向近东西倾向主要表现为北西陡倾斜,断层破碎明显,可见角砾岩化、糜棱岩化、碳化、泥化。

北东向断层:分布于整个区内,宽1~5米,走向40°~70°,倾向310°~340°,倾角75°~85°,是区域压扭性断裂派生的上盘上升的断裂,该组断裂运动次数和改造期次较多,属复合型张性断裂,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

近东西向断层(为区域大断裂在普查区部分),在本区影响较大,是该区主断层,走向70°~90°,倾向或南或北,倾角70°~80°或直立,断面呈舒缓波状,局部见0.5~5.0米宽角砾岩,属压扭性断层。

2 矿体地质特征

通过对施工的槽探、坑探、钻探工程揭露的效果进行分析,在矿区东部石英千枚岩蚀变破碎带中发现金矿体2条,灰岩中发现金矿体1条。

I1、I2金矿化体,由矿区北部构造带控制带,由地表前期出露的平硐工程控制,产状350°~20°∠55°~65°,地表出露长80m,平均厚度2m,金品位3.48×10-6;产于千枚岩蚀变破碎带中,矿石为构造千枚岩糜棱岩化或砂质片岩,含少量碎裂石英,黄铁矿化以侵染或星点状分布在其接触面上。

I3号金矿体矿区东部灰岩背斜核部成矿的影响,其东段张开,西段倾覆入我矿区深部,地表无出露。矿体赋存高程在1100至1400米之间,矿体倾向345°∠70°~80°,矿体长度160米。平均厚度1.45米,金品位7.00~10.00×10-6。矿体产于千枚岩与灰岩接触带中或以透镜体状产于灰岩蚀变带中。含30﹪石英,矿化以黄铁矿、方铅矿、硅化为主。局部石英含片状、细粒状自然金。

3 矿体赋存状态

3.1 矿体赋存与千枚岩构造破碎带中,构造越发育黄铁矿化浸染越强烈,矿石品位越高。

3.2 矿体赋存在千枚岩与灰岩接触带上,灰岩含石英黄铁矿化较强,局部有方铅矿。石英不含硫化物局部有自然金。

3.3 花岗斑岩脉下盘与千枚岩接触部位形成矿体。

3.4 灰岩中围岩蚀变含矿。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较好品位较高且稳定。

通过工程揭露矿体主要在千枚岩构造破碎带中、千枚岩与灰岩接触带上、花岗斑岩脉下盘、及围岩蚀变。以似层状脉状、透镜体状存在,矿体不连续有尖灭再现现象。灰岩围岩蚀变含矿主要以大透镜体产出,厚度在5~10米,在倾向走向有一定延伸,在灰岩中交错分布。矿体附存特征见下表:

4 矿体在空间分布状态

通过投入坑探工程,分别在1700、1660、1580中段控制多个矿体,在空间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4.1 矿体在灰岩及花岗斑岩脉中,矿体沿走向、倾向较稳定;间隔平行分布或纵向错位分布;矿体呈透镜体状且厚而大,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较好,品位较高。

4.2 矿体在千枚岩构造带中,矿体分布不规则,受断裂带影响变化较大,在形态分布上极不规则,品位变化较大,矿化不均匀;在走向、倾向上不相对应。

5 深部分析研究

在上部矿体通过工程验证基础上,分别在I1、I2、I3布置钻探工程控制深度达1400米至1200米标高。I1、I2、金矿化体在1300至1400米之间发现存在千枚岩蚀变破碎带中;I3金矿体在1200米标高也发现其产于千枚岩与灰岩接触带中或以透镜体状产于灰岩蚀变带中。通过钻探工程验证,说明矿体在深部纵向产出,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其深部矿体变化及赋存状态。延续矿山综合开发年限。

结语

通过地表露头追索、布置坑探工程等手段,进行地质分析验证,初步掌握了解矿区矿体赋存情况及其在空间分布、品位变化情况,并不断进行总结研究其分布规律。才能对矿区有新的认识,为下步探矿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鸡冠嘴铜金矿床Ⅰ号矿体群矿体地质特征及赋存规律[J].黄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