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的研制

发布时间:2022-06-03 10:30: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下面简称报警器)是一款家用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采用了后向散射迷宫以及红外发射接收技术,能够探测火灾时产生的烟雾,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它主要实现了新国标中对于四种烟的探测,并成为首批通过新国标的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之一。

关键词:独立式;光电感烟;后向散射;迷宫;红外发射接收

1 前言

1.1 家用消防器材备置现状

由于我国《消防法》对于家庭配备消防器材没有专门的规定,虽在相关技术规范中对此进行了倡导,但不具强制性。这导致目前我国家庭配备消防器材现状令人担忧。

1.2 家用消防器材市场前景

中国民用消防市场,特别是家用消防器材市场,基本属于未开发的处女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财富的增加,家庭内电器、油锅、液化气等引起的火灾隐患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配备家用消防器材,防患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光电感烟探测器出现以前,主要使用离子感烟探测器。离子感烟报警探测器,对各种明火烟雾探测效果较好,对阴燃火烟雾也能探测,但由于它容易受环境影响,误报警率较高,特别是由于使用了放射源,报警器退役后使得后期处理比较困难,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一种环保型火灾探测器的出现是必然趋势。由于半导体发光管的出现和脉冲技术的发展,使光电感烟探测器迅速发展。由于光电感烟探测器具有抗气流干扰,工作稳定,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对它影响小,对灰白色、颗粒较大的阴燃烟的相应比离子探测器灵敏等特点,应用非常广泛。

1.4 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

2006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GB20517-2006《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的国家标准,并于200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6年8月,公安部消防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总队发出《关于推广应用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等消防技术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独立式感烟探测报警器。

2 报警器的主要特点

2.1 电池:采用9V层叠电池供电。

2.2 工作电流:静态电流≤20μA;报警电流≤10mA。

2.3 报警响度:≥80dB (距离3米处)。

2.4 确认灯:每32s闪亮一次,完成一次报警器电平检测。当电源电压低于5.8V±0.3时,约每32s发出报警声一次,同时报警灯闪亮,表示需要更换电池。

2.5 自检确认:按下报警器盒盖上的检测按扭,直到蜂鸣器发出声响,确认灯闪亮,表明报警器正常工作。

2.6 I/O线:报警器之间通过此线连接在一起使用,可实现多点联报功能,报警器数量≤32。

2.7 使用环境:环境温度:-10℃~55℃;相对湿度≤93%(40±2℃ 无凝结)。

2.8 保护面积:当空间高度为6-12m时,一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对一般场所为80m2;当空间高度为6m以下时,保护面积为60 m2。

2.9 外型尺寸:Φ143*42(mm)。

2.10 重量:135g(不含电池)。

2.11 安装孔距:89mm。

2.12 执行标准:GB 20517-2006。

3 报警器设计方案

报警器采用的是一款包含复杂的低功率模拟和数字电路,带I/O和瞬时图形扬声器驱动器的光电烟雾探测芯片。选择这个芯片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功耗很低,这是为了满足国标中用电池作为电源时,保证报警器能够连续工作一年的要求。此芯片用一个红外光电盒感测来自微小烟雾粒子的散射光实现探测,当探测到烟雾并达到报警阈值时,启动外部电路发出声光报警。具体方案如图1:

4 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4.1 四种烟简介

新国标中明确规定,独立式感烟探测报警器必须通过四种烟的实验,四种烟包括白烟(木材阴燃火SH1、棉绳阴燃火SH2)和黑烟(聚氨脂泡沫塑料火SH3、正庚烷火SH4)。

4.2 迷宫的选择

散射光式烟传感器,它是通过一定的角度安装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来工作的。没有烟进入时,接收管收不到从发射管发出的光。当有烟进入时,光在烟粒子表面产生漫反射,散射光被接收管接收到后产生电动势,即可将烟雾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随着烟浓度而上升,直至产生报警。依照这个原理发展出两种方式,即:前向散射和后向散射光电工作方式。

其中发射管和接受管间夹角为钝角的被称为前向散射工作方式,目前市场上感烟探测器主要是这种。普通的前向散射光电探测器作为离子探测器的替代方案出现,它具有良好的抗潮和环保性能,但它对黑白烟的相应灵敏度明显不同,不能满足国标中四种火的实验要求。

近年来出现的后向散射型光电感烟探测器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代表当代国际最高水平的感烟探测技术,目前国内、国外掌握此技术的厂商仍是寥寥无几。

迷宫散射角度如图2所示:

前向散射型迷宫结构比较简单,对阴燃火有较高的灵敏度,而对黑烟火灵敏度就较低,即使设计合理的前向散射光电探测报警器,为了通过SH3和SH4两种黑烟试验火,也不得不把探测器的响应阈值M调的很小。过小的M值,给产品的响应阈值的一致性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也给产品的标定、生产工艺带来了困难。

后向散射型光电探测器,对黑烟试验火的探测灵敏度较高,比较容易解决两种黑烟试验火的响应问题。图3为探测器对SH3黑烟实验火的响应曲线,图4为探测器对SH4黑烟实验火的响应曲线。

通过图3、图4两幅曲线图可以看出,后向散射型迷宫对于两种黑烟实验火比离子型探测报警器、前向散射探测报警器响应信号要好很多,所以选择后向散射迷宫作为报警器的迷宫,在这之前,国内尚没有厂家利用后向散射原理设计迷宫。

我们设计的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光学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

它由光室1和迷宫2组成。迷宫2上有一定数量的“V”型叶片,可以让来自不同方向的烟雾进入迷宫后,经过中心区域,再从另外一侧流出,有效避免了烟雾进入迷宫后还没有被探测到就流出了迷宫,同时防止外界环境光线直接射入光学暗室,消除了环境光线的影响。光室1由发射管室3、接收管室4、发射透镜6,接收透镜5组成。在理想情况下发射管室3中的红外发射管发出红外光线经发射透镜聚焦后形成平行光束射出。另一方面接收管室4中的红外光敏二极管也主要接收入射的平行光线,通过接收透镜的聚焦作用,平行光线聚焦在红外光敏二极管的管芯上。发射管室3轴线PO和接收管室4轴线QO相交于O点。O点被称为光学中心。两轴线PO和QO的夹角称为散射角。由于该散射角小于90°,故光学暗室被称为后向散射型光学暗室。光室中以光学中心O为中心是一个菱形的敏感区。当有烟雾进入光学暗室到达该敏感区时,烟雾粒子在由发射管室3来的红外光束作用下发生散射,散射光进入接收管室4被红外光敏二极管接收,转换成电信号。该信号随烟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该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后即可对火灾危险进行判断。

4.3 外壳的设计

报警器的外形结构采用飞碟式设计,使用聚氯乙烯为原料注塑而成,直径143毫米,这个空间内能容纳包括电池、探测迷宫、电路板、蜂鸣器等部件,整个报警器的厚度为43毫米,当报警器被安装到天花板上时,显得很不突出,而它却可以大大提高探测灵敏度,因为当火灾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到达天花板时会向四周扩散,所以报警器的探测区域越接近天花板就越容易探测到烟雾。

4.4 防虫网的选择

我们采用了在迷宫上面加电腐蚀不锈钢防虫网的措施(网格面积不大于1mm2),以保证小的昆虫不会进入迷宫,引起误报警。

4.5 蜂鸣器的选择

采用了三线压电式蜂鸣器,固定在底座上,保证了蜂鸣器报警声音大于80dB。

4.6 信噪比的提高

由于国内塑料制品的制造工艺不够好,使得迷宫注塑件表面较粗糙。当然,这与迷宫的复杂程度是有关系的。这就使接收到的信号噪声比较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本底值。当有烟时的信号值与本底值之比就小,也就是信噪比低。为了提高信噪比,经多方调研、咨询,选择了一种叫做黑蜡的石油化工制品,并与乙醚稀释,将迷宫在稀释液中浸泡,取出晾干,迷宫内壁十分光亮,表面粗糙不见了,安装后试验,信噪比提高一倍。

4.7 发射管、接收管的确定

对于不同入射光波长、不同尺寸的烟雾粒子其散射信号不同的原理,一般的烟雾粒径分布在0.001~4μm之间,但是在上述范围内并不是平均分布的, 绝大多数烟雾粒子属于中等粒径粒子,密集地分布在680nm~900nm的光波长范围内,只有极少量属于小粒径粒子和大粒径粒子。

红外发射、接收的二极管有很多,其工作光波长在800 ~1100nm,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而且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且电路调试简单。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

我们选取了IR333-A、PD638B和IR383、PD638C两组发射接收管做一个示例对比,并通过正反向电阻实验,确定其中一组。

通过在不等距离处对两对发射接收管的正反向电阻变化值可以看出,电阻值变化越大,对于烟雾粒子产生的散射越强,接受管接收的信号也就越大,对更有效的探测火灾以及提高报警器的灵敏度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我们选择了IR333-A和PD638B这一组红外对管作为我们光学暗室的红外发射接收管。

5 主要实验

5.1 发射电阻实验

发射电阻的选择,主要是控制发射电流的大小,以确定红外发射管的发射强度。通过上面实验可以看出,在3.3Ω的时候呢,报警器已经处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即发射电流过大导致报警器灵敏度太高而对本底的探测报警;在发射电阻为4.2-8.2Ω时候报警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发射电阻在10Ω之上,报警器灵敏度降低,对进烟实验不响应;为了是报警器对烟雾的灵敏度处在一个正常工作状态的中间状态,我们选择了5.1Ω的发射电阻。 如表2所示:

表2 发射电阻实验

5.2 方位实验

以报警器的中心为原点,等分为8份,在每一个方位上进行烟箱标定实验,最终确定报警器的最不灵敏方位,因为以后的重复性、一致性、冲击、四种烟等实验都是在报警器的最不灵敏方位进行的实验。并且要求每次标定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不大于1.6。如表3所示:

表3 方位实验

5.3 重复性实验

我们取6只报警器在最不灵敏的5#方位进行6次灵敏度标定,其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应小于1.6。如表4所示:

5.4 一致性实验

我们取8只报警器在8个方位进行灵敏度标定,其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应小于1.6。如表5所示:

5.5 冲击实验

我们取4只报警器进行试验后,在最不灵敏的5#方位进行灵敏度标定,试验后的标定值与试验前的标定值比值应小于1.6。如表6所示:

5.6 火灾灵敏度实验

燃烧实验主要是进行的正庚烷火的黑烟实验,最终的标定报警器的报警阈值m达到新国标的Ⅲ级响应阈值。如表7所示:

6 结束语

报警器的开发过程,经历了主要器件的选型、结构的确定、基本功能的反复实验以及产品的认证送检工作;并且成为首批通过新标准认证的产品之一。

在该报警器基础上,我们开发了独立式烟温复合探测报警器、无线烟温复合探测报警器、带语音报警的独立式报警器,使我们的产品形成一个家用消防报警系统,丰富了产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