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历史机遇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03 11:30:11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届五中全会思想的基础上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明确地确定下来。2004年11月,国家文化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扶持文化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企业的总体实力。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推动鼓励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的相关政策,积极倡导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2005年4月,国务院为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相应制定和出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可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适宜的政策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逻辑条件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努力,党领导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逻辑条件。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文化产业发展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崛起代表了文化现代化的新阶段;从现实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性产业。我国政府已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制造业是工业化的战略产业;高技术产业、高等教育和培训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战略产业。前者是自然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而后者则是文化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政策引导阶段,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美、日、韩、英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号称世界文化产业帝国,从 1998年起,其文化产业产值就已超过了航天航空业及农业,占本国 GDP总量的18%至25%,音像制品成为全美第一大出口贸易产品,占国际市场40%的份额;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1993年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 18%;韩国成为公认的文化出口新兴国家。2003年韩国的电子游戏市场规模已接近34亿美元,增长率(12%)是其国内 GDP 增长率(6.3%)的近 2 倍;英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平均产值接近600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1%,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2003年年底,我国文化和相关产业实现的增值是3577亿元,占GDP的3.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一) 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小,而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巨大。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也已经显现出来。在推行积极财政,以消费拉动需求,进而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据统计,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多亿元,预计到2005年可以达到6000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5200亿元,这意味着从2000年到2005年这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量当中有5200亿元是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同时,文化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它会使我国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进而使我们离完全意义的小康社会更进一步。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其种类繁多,接纳力强,可以缓解结构调整压力,丰富第三产业门类,从而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个就业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近几年,美国加强对信息科技投入,创造就业岗位近8000万个;伦敦和纽约文化部门工作的就业人员超过20万人,占城市就业人数的5%;英国文化业的就业人员近100万人,占就业人数的4.5%;日本1990年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58.4%。而我国1999年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只有90.3万人,文化艺术经纪代理业、音像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在内的其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23万人。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是亟需就业的人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开发不够,以至它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尚未真正被全社会所认识。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才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发展文化产业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消费必然向更高层次演进,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不难发现,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转化,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现代文化产品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文化产品,已成为社会消费增量的主体。目前,在文化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的媒体传播业、艺术业、休闲娱乐业、体育业等文化产业,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引领文化消费时尚的先锋。

(四) 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总和。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包括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如此,文化还与经济、政治等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成为影响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而且随着文化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大量文化产品在发达国家被作为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或被直接作为精神商品投入消费领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文化产业还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提高综合国力,除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要继续保持不断增强的势头外,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加快发展包括科技在内的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三、推进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搭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曾经做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难以适应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两个面向”上,即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做好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工作,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其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文化管理体制。第三,要加快和规范文化领域的结构调整,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

(二)改善投资融资环境,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动,文化投资结构和文化投资渠道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以政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特点正逐渐为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投资主体的特点所取代,这种取代趋势完全符合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逻辑变化。此外,文化投资也越来越以产业化形式来参与社会运行,投资目的已从传统的只讲政治立场和社会效益逐渐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但纵观我国现有文化产业的规模状况,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文化市场规律来制定和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拓宽投资渠道,充分调动企业、民间、外商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搭建文化产业化的平台,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扩大文化产品规模,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突出区域特色,开发优秀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区域的整体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有突出区域特色,才能打造出优秀的文化品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曾经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的类型极其丰富。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大量的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这种文化产业是在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因此,它是独特的、惟一的,别人无法复制和模仿。例如,北京的长城、山东曲阜的孔子故里、河南的少林寺等等都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根据中国国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即依托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快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发展和壮大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四)提高技术含量,推动文化产业向信息化转型

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是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的确实有效的途径。在历史上,每一项新的科技成果的运用,都给文化产业以巨大的推动。新的科技成果能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方式,刺激人们新的文化需求,开拓出新的文化市场空间。我们必须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把高技术引入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技术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以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

(作者单位: 郑州市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