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三大产业关联效应和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3 12:40:0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能够用较少的劳动力就可以生产满足全社会需要的农产品,从而产生农业劳动力剩余效应;第三产业高于农业的劳动报酬吸引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成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在工业化时期,当农业劳动力报酬高于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时,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表现为“挤出效应”,以上三种效应共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关联效应;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肇庆市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185-03

一、肇庆市三大产业发展格局的演变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肇庆经济取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只有8.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07元。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388.83万,生产总值达到846.34亿元,比1978年增长99.5倍。三大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49.7∶27.3∶23.0演变成19.5∶36.6∶43.9,经济发展已从三十年前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一二三”经济格局转变为“三二一”格局,即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推进的快速发展格局。2009年,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9.86亿元和371.17亿元,年均增长19.7%和12.7%,分别高于第一产业14.2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肇庆从一个农业大市逐渐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总体上看,肇庆市三次产业变动状况如下:第一产业基本上是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波动中,第三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

1.从第一产业看,肇庆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5.31亿元,增长5%,对GDP贡献率为7.3%;从农业结构内部构成看,农林牧渔服比重由上年的63.9∶1.3∶31.4∶1.3:2.2调整为63∶0.9∶34.2∶1.3∶0.5,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发展加快,比重增加。总体来说,农业结构层次得到提升,发展更趋合理;伴随着农业“优质、高效”的结构化调整进程,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实现增收。另外,农业比重下跌还由于食物需求收入弹性小和土地收益递减律造成的。食物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使农业无法分享国民收入增长的利益而实现同步增长;土地收益递减使同一地块的农业投资增到一定程度后因收益下降必趋减少。这就从供求上决定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跌。

2.从第二产业看,在肇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肇庆市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林产化工、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发展加快,增势强劲。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7.5亿元,增长22.7%,增速全省第三。从轻重工业构成看,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其增加值比重占41.4%;重工业增长相对稍慢。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总体来说,工业经济中的一些基础性或主导性行业及大中型企业发展趋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有所增强,进一步发挥了推动肇庆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另外,肇庆市工业比重出现波动也是由工业品的需求特征决定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居民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满足程度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不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增长,而呈现饱和、下降趋势。这造成了工业消费品的产值比重先升后降态势。就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而言,生产量的增大和新的生产领域的开拓使社会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与科技发展和生产升级换代相伴的生产资料“软化”,使生产资料科技含量增大、实物含量减少、物耗水平下降,生产发展更多靠科技投入而非实物投入,于是社会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对减少。这两个作用方向相反的因素的动态平衡造成了工业生产资料产值比重的先升后降趋势。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求演变的合力决定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先升后降趋势(与第三产业相比较而言)。

3.从第三产业看,第三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肇庆市2009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1.17亿元,增长12.7%,对GDP贡献率为41.9%。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22.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0%,房地产业增长2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03%。民营经济增加值477.50亿元,增长16.6%。总体来说,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型服务业得到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整体水平实现提升,逐步满足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要。另外,肇庆市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在服务高需求收入弹性、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生产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形成的服务需求上升律,与在第一、二产业高生产率,服务需求上升律形成并发生作用,利益机制对服务供求反应良好,实物生产领域的生产率迅速提高等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服务需求上升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必要性;第三产业的相对利益大,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动力;第一、二产业的生产高效率,也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可能性。这三个经济条件同时具备,就使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存在具有充分必要条件。服务供给上升律的作用,使第三产业的规模随服务需求上升而现实地扩大,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趋于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律发生作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之提高。

二、当前肇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剖析

1.经济发展战略缺乏前瞻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由于肇庆市人口多,经济建设起点低,建国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物资匮乏,吃、穿、住压力一直很大,因此提出“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正确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比重已有明显提高后,仍仅仅强调工农业,未能及时地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从而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2.為第三产业服务的体系不完善,产出效益偏低。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差,突出表现在传统流通部门劳动力素质低。而新兴产业由于人才的严重不足,本地又不具备吸引人才和造就人才的良好条件,从深层上制约着其对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升级的服务效能。

3.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按总人口看,中心区占41.7%,山区占58.3%,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中心区占了75.3%,山区仅占24.9%;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中心区为31.6%,山区仅为16.5%。从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看,山区低于中心区,服务业企业及从业人员占服务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中心区分别为74.1%和65.5%,山区分别为55.9%和55.6%。山区服务业经营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业企业实收资本,中心区占了八成,山区仅占两成;平均每个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心区为590万元,山区仅为331万元。山区的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辅助业、金融业、旅馆业、企业管理机构、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业等行业,现代服务业企业比重很小。

4.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竞争性不足。非公有制中的私营、港澳台和外商投资服务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数,只占全市服务业的11.1%,营业收入占15.3%。在服务业行业中,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旅馆业、居民服务业和交通运输辅助业等少数几个行业外,非公有制在其他行业发展缓慢,规模很小。服务业投资基本上以国家为主,由于市场限制经营,一些本来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协作的服务领域,都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此外,服务业经济成分单一,绝大多数行业国有企业仍占据主体地位,最后,服务业多数产品的价格由政府指定和管理,市场决定能力差。

三、肇庆市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社会中以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实施现代管理方式的服务业。在中国,它更多地表现为技术含量较高、管理模式先进、运行机制灵活、产品富于创新的服务行业。具体包括: (1)從实物产品生产领域分化出来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如产品研发、物流配送服务等。(2)从服务产品生产领域分化出来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服务营销等。(3)从人类的生活环节中独立化的新兴生活服务业,如现代文化娱乐业、旅游业等。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创肇庆科学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特色购物和休闲娱乐区规划建设,扩大商贸、餐饮、娱乐网点,发展会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这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肇庆要适应国内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立足肇庆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紧密结合,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先进生产制造企业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形成现代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肇庆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打好基础。

2.融合生态理念,建立区域性生产生活服务中心。肇庆地处南亚热带,河流众多,湖泊密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原始森林茂密,飞禽走兽众多,到处飞瀑流泉,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且连续五年在广东省环境保护目标任期责任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所以中心板块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注意与《纲要》的其他城市特别是广佛的现代服务业接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还要更注重不要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区服务功能配套,强化生产服务,着力加快商务服务、物流和会展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经营者来肇庆投资创业和经营。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发展租赁服务,拓宽消费领域。在继续做好传统领域服务的同时,创造条件,引进和承接粤港澳地区新兴现代服务产业的转移,争取在金融保险、信息广告、会计、审计、咨询评估、服务外包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把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肇庆。发展现代生活服务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强化特色。

3.打造商贸流通、会展新天地。肇庆自古就是西江中上游粤西片区的区域商业中心,随着周边工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商贸流通的巨大商机更被投资商看重,为打造特色商贸片区和专业市场带来新机遇。近年来,成功引进了苏宁、国美、广百、好世界、新一佳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以及沃尔玛、星湖国际广场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商业旗舰”落户肇庆,通过商气招揽人气,人气聚集商气,城区商贸经济繁荣兴旺。新型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连锁配送业的发展为服务业的提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肇庆已建成五星级酒店两家,在建或洽谈中的五星级酒店达十家,基本具备了建设商务会展中心的硬件条件。创立会展品牌,将吸引国内外各类专业会议和博览活动。所以要整合资源,尽快形成有肇庆特色的会展酒店业。抓住当前珠三角经济大融合的有利机遇,利用生态优势,与穗港澳商务会展业错位发展,适度组织各类“专业论坛”,积极运作全国性会议,打造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基地,从而吸引国际国内会议、会展来肇庆举行。

4.积极引进和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从根本上看就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强化人才开发是服务业兴业之本。所以要切实加大服务业人才开发力度,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科学管理人才,使外面引进和本地培养相结合,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市场营销、金融商务人才,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到肇庆创业,使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人才能够在肇庆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同时,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化危为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人才,让高端人才落户肇庆,提高肇庆服务业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健全人才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队伍,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5.发挥肇庆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物流业。《纲要》实施的新机遇将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肇庆,开拓生产性流通现代服务领域,加速第三方物流发展,打造物流业品牌。要利用三榕港、肇庆新港、三茂铁路中心车站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优势,推动肇庆的工业园积极吸纳特色主导产业,引进品牌物流企业,发展港口、物流经济。搭建好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的沟通平台,推动物流企业间细化分工,互为依托、相互补充,扶持第三方物流做大做强,营造区域性大物流、大市场环境,逐步构建起有肇庆特色的港口、铁路、公路三大物流体系,打造西江流域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要像发展工业、促进投资一样发展和繁荣现代服务业。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公共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基础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珠三角核心区域与后发地区的协调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肇庆虽然是珠三角的后发地区,但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是珠三角核心区域所不具备的,只要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肇庆定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蔡兵,林梦生.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2]苏金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学习丛书——肇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3]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2005,(4).

[4]肇庆市统计局.巨变三十年肇庆改革开放成就辉煌[Z].2008.

[5]吴晶英.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内部结构变动分析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5X).

[责任编辑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