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地走近经典

发布时间:2022-06-04 15:00:1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印象中,关于国人阅读情况的调查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见诸媒体,而每一次的结果都不那么乐观。国人每年的阅读时间、阅读量,较之欧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甚至还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从阅读对象的选择来看,也以那些内容浅显、容易咀嚼的“快餐”为主,表现出一种短、平、快的阅读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挤占了人们的阅读时间,电子媒体的崛起并一统天下,使得信息接受的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其便利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也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但不管情形多么令人沮丧,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原因很简单,悠远的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依赖于书写,我们对文化中国的认知和亲近依赖于阅读。而且,阅读一本好书时所获得的沉潜状态和意蕴悠长的感动是他种媒介所难以代替的。如此看来,阅读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靠读者去克服所谓的“懒惰”,而是取决于我们的社会能否生产出把读者牢牢吸引到书桌前的好书来。在这种形势下,由乔力、丁少伦二位先生主编,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就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以那些长期不处于主流文化中心,不为人所熟知,却又是文化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和事为对象,以“话题”的形式和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解读方式,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完成阅读,获得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升华。丛书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的前两辑以某些历史人物和文化现象为关注点,从一个断面入手,以现代人的眼光展开对古典的阐释。如第一辑的《红颜知己:古典情感世界的夏昼与春宵》《南船北马总他乡:中国诗性地理上的江南塞北》等;第二辑的《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等。与前两辑不同,第三辑则选取了五种古典戏曲名著作为解读和阐释的对象,分别是:《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可以说,这五种戏曲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戏曲经典,并且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爱情戏。《西厢记》中一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成为我们最为熟知的爱情祝福语;《牡丹亭》中一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撩拨起多少青年男女的情思?《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让多少读者和观众扼腕泪下?有鉴于此,《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第三辑就以“永远的青春与爱情”为主题,来探讨五种戏曲中那种持久和坚守的爱情,以及洋溢在其中的或轻盈、或悲壮、或唯美、或缠绵的只属于中国古典的美学意蕴。

与前两辑一样,第三辑的撰写仍然秉持着严肃的态度和轻松的笔调,以现代人的眼光和视角,表达出对五种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虽然也从作品的缘起、演变、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传播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但它不是文学史式的专题研究,用的不是纯学术研究的方法。虽然它的视角新颖,有时观点或许还有些颠覆性,但它不是信口戏说,而是有着深厚的学术根柢。

《西厢记》被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赞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它词曲优美,其故事情节可称为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中才子佳人爱情的标准模式。《爱情范本:纯真明朗〈西厢记〉》就将《西厢记》界定为“纯真明朗的爱情范本”。它既重视《西厢记》的艺术典范意义和文学价值,又对《西厢记》的故事进行多维度的观照,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些有争议的故事情节作出评价。例如,它认为,《西厢记》中老夫人虽然有言而无信、棒打鸳鸯等诸多不好,但她“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女儿的幸福、家族的利益,老夫人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深沉的爱女之心”。本书论《西厢记》,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厢记》,而是从《西厢记》的爱情模式出发,将中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概括为八种模式,如“知音互赏、持守忠贞式”、“感性投入、理性回归式”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爱情。

《琵琶记》有着“南戏之祖”之称。它借描写一位读书中科的士子在爱情婚姻中沉重的感情纠葛,表达了深富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真情持守:凄苦缠绵〈琵琶记〉》对《琵琶记》故事的由来、影响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作了充分考释,认为《琵琶记》是深情礼赞人性之美、衷心颂扬传统美德、鞭挞黑暗与腐朽的杰作,是一部悲喜相映的人生悲剧。本书对蔡伯喈进退两难的处境作了充分的体认,对赵五娘的情深意重和牛小姐的苦衷与无奈作了深刻的剖析,能有效引领读者进入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牡丹亭》热情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其华美婉约的词曲和奔放热烈的风格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格外耀眼,堪称中国最为绚丽的爱情奇葩。《痴情穿越:浪漫唯美〈牡丹亭〉》将《牡丹亭》放入晚明“尊情尚俗”的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深刻解读了《牡丹亭》中来自于至情世界的炽热呼唤。本书对于《牡丹亭》的历代改编和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尤其是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情况作了生动的介绍,从中可让读者窥见这部戏曲名作的当代价值。

《长生殿》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帝妃爱情,由二人爱情的发展和个人遭际展现出当时的政治局势。两条线索相互生发,其描写重点还是在“情”。《挚诚情缘:千古遗恨〈长生殿〉》对李、杨爱情的历史背景和文献依据作了充分考释,对作者洪昇的生平、《长生殿》的源流创承和艺术成就作了充分的介绍。本书认为,《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是一种知音互赏式的爱情,它在政治灾难中被摧毁,却又在爱情的理想国中得到永生。这是对古典爱情模式的全新探究。本书对《长生殿》中出场的众多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文化魅力也作了有意义的解读。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短暂爱情,演绎出一部悲壮的南明小朝廷的兴亡史。《离合兴亡:文人情怀〈桃花扇〉》认为,《桃花扇》与《长生殿》同为借爱情写历史兴亡的戏曲经典;不同之处在于,《桃花扇》的侧重点在于写“史”,其创作目的是总结王朝兴替的历史教训,表达出的是一种悼念故国的沉郁入骨的家国情怀。本书为读者生动展示了晚明的秦淮风情和政治生态,对桃花扇影里的一干大忙人作了有趣的分析和解读,对作者孔尚任奇特的生平遭际与《桃花扇》一剧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了深入剖析,对《桃花扇》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以及孔尚任罢官悬案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索。

由于时代的关系,《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第三辑所评述的五种戏曲在当今的处境,或许不如它们诞生之初那样家传户诵。甚至在某些时候,因为其经典性和极响的名头,它们还令当代人望而生畏,正像那句评价经典作品的名言所说:“名著就是人人都认为应该读,却人人愁着读的作品。”但作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戏曲经典,这五部戏曲在当代社会仍然富于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来阐发它,来传播它。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原作韵味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了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元素,从2004年首演,到2011年,已经演出了200场。它每逢演出,无不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完全颠覆了青年人不喜欢看戏的观念。我们相信,与青春版《牡丹亭》一样,《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第三辑的推出,在给予读者知识补给、审美享受和精神启迪之外,还一定能够让读者从心底燃起阅读经典和回望并致敬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作者单位:济南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