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工程建设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04 16:10:1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武汉两江四岸夜景已逐步成为外地人知晓武汉的一张重要名片。但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工程在推进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管理机构庞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投入产出的平衡机制等。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武汉两江四岸工程建设若干意见。

关键词 两江四岸 景观建设 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1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工程建设推进情况

武汉两江四岸规划区范围为:长江天兴洲大桥至白沙洲大桥(约25公里)、汉江长江交汇处至古田桥(约11公里),沿线纵深原则上延伸至临江第3条主干道以内的区域,陆域面积约为98.4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为:鹦鹉洲大桥至长江二桥间的长江沿线,长度约9.2公里;龙王庙至月湖桥之间的汉江沿线,长度约4.3公里;四岸沿线纵深至临江第二条主干道,约1公里左右范围,陆域面积约为12.71平方公里。

2014年2月19日市政府时任市长唐良智、常务副市长贾耀斌、副市长刘英姿召集市直相关部门,专题研究部署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以下简称“两江四岸提升工程”)建设,标志着工程进入启动阶段。2015年“两江四岸提升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具体推进情况如下:

(1)成立了政府、景区、市场三个层面的相关机构。成立了政府协调机构——市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贾耀斌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市发改委、交委、城管委、国土规划局、水务局、旅游局等14家市直相关部门和沿江5个中心城区政府分管领导。成立了景区管理机构——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筹),刘英姿副市长兼任管委会(筹)主任,市旅游局、文新广局、水务局和市科协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成员单位包括汉口江滩、新科技馆、江汉关博物馆及晴川阁等。由旅发投集团注册成立了两江四岸专门投融资运营机构——江汉朝宗集团公司,财政以资本金方式投入3亿元给旅发投集团。以上三个机构分别负责两江四岸提升工程的综合协调、景区建设管理和市场投融资运营等方面工作。

(2)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和计划。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4]165号)文件,明确了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的工作目标、区域范围、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步骤。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江办”起草了《2015年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重点工作计划表》。

(3)确定了规划体系。完成了《江城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总体策划》国际征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制《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总体规划》和《两江四岸重点旅游区控制规划》,按照“连接、缝合、整合”的原则,在两江四岸核心区重点打造“一区四片”(中心景区、江汉关片区、朝宗湾片区、武昌古城片区、粤汉铁路遗址公园片区),在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重点打造“一心三岸”(朝宗之心、汉口江滩段、武昌江滩段、汉阳江滩段),计划2015年和2016年分别整合一批景观资源、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景点和景观、新建一批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将两江四岸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滨水旅游目的地”。

(4)推进了两江四岸亮化工程建设。自2014年6月1日起两江四岸核心区实现了每天晚上亮起来的首期目标,同时完成了亮化提升前期策划和总体设计,计划对两江四岸核心区沿岸5座桥梁、383栋建筑、54处码头和趸船进行亮化提升,预计总投资2.87亿元。核心区亮化将采取平时模式、节假日模式、重大节庆表演模式等3种控制方式,使两江四岸核心区形成平时美丽宁静的基础亮化、节假日缤纷欢快的主题文化亮化的不同效果。

(5)启动了江汉朝宗旅游区建设。按5A级旅游景区申报要求,组织开展《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资源价值评估报告》撰写工作。启动渡江文化园等项目建设,确定景区标识和“江汉朝宗汇江城”宣传口号。

(6)引进了长江实景演艺项目。由旅发投集团与著名导演樊跃团队——北京观印象艺术发展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游轮上打造一台浓缩武汉码头文化、知音文化的大型实景体验型演艺项目,预计2016年9月正式对外公演。游轮剧场初步选型为民国时期风格造型的三层游轮,可同时容纳1200名游客,概念设计基本完成,计划今年10月正式动工。

(7)开展了两江四岸码头趸船整治前期工作。对长江汉江93座码头、趸船开展摸底调查和勘测,按照“少拆少迁,依法清理,先整后建,分步实施”的原则,拟定了《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码头趸船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计划对78家码头趸船进行亮化美化处理,对15家码头趸船进行拆迁处理。

(8)初步打造出两江游览水陆联游旅游产品。在夜游两江线路基础上,先后开通了黄鹤楼·两江游·晴川阁联游线路、水上赏芦苇花线路、粤汉码头至中山舰线路、王家巷至石榴红村线路等4个游船旅游新产品。

2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思考

2.1景区内各景点婆婆众多,管理体系庞杂

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涉及到三镇江滩、武汉科技新馆、江汉关博物馆、龙王庙、晴川阁等单位,均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且为事业、企业不同性质的单位,肩负不同的职能,如何构架景区的管理体系,是两江四岸提升工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按照国内城市旅游发展规律,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城市旅游需要有强大组织协调能力的政府管理机构和运作机制保障。目前,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桂林、贵阳等地都将市旅游局改为旅游委,加强宏观协调职能。武汉市旅游事业越来越兴旺,但是管理部门20余年来管理职能依旧没有变化,人员编制还逐步减少,缺乏与大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旅游大产业与小部门责权错位现象突出,与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特征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客观现实极不相称,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核心枢纽的发展需要,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缺乏城市统一宣传营销工作体制。全市涉及城市形象宣传的单位诸多,包括宣传部、商务局、文化局、体育局、广电局、台办等,对城市形象宣传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未形成合力;政府对城市旅游形象营销与景区、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对各自产品营销缺乏统一规划和行动,在营销主题、内容、时段、对象、方式、费用等方面没有形成很好的契合。

2.2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投入产出的平衡机制

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定位为开放式的5A景区,而亮化、整治、景观建设都是公共投入,如何建立投入产出的平衡机制,是一道难题。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不仅直接拉动了民航、铁路、公路、商业、食宿等传统产业,也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在发展中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大体带动GDP增加2.7元,可产生极大乘数效应。但是,我市缺乏针对旅游业的土地、融资、贴息、奖励等倾斜扶持政策,涉及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投资、土地和各种规费等开发成本过高,与周边城市旅游投资环境形成较大反差,造成我市旅游产业公共投入不足,使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旅游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使我市旅游大项目不多,在国内外具有标志性、独特性和规模性的大型旅游项目较少。

2.3“两江四岸提升工程”建设中旅游人才建设任重道远

目前全市旅游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中高级旅游人才极度缺乏的问题,据了解全市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3%,全市导游人员中,大专学历达55.2%、本科33.3%、研究生0.7%。人才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星级酒店、大型景区、国际旅行社。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收入待遇、社会地位、生存状态、保障机制等问题导致专业导游队伍极不稳定,执业导游数量比例偏小,一线导游仅占持证导游的16.5%。由于缺乏固定的培训补贴来源,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比例低。

3进一步推进武汉两江四岸景观工程建设的建议

(1)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壮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更大范围地发挥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牵”的作用。

撤销武汉市旅游局,统筹整合涉旅部门的旅游管理职能,成立武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市旅游委),在旅游发展良好的区组建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旅游委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负责全市旅游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促进、城市旅游形象推广和监督管理。充实、调整市旅游委组成人员,新增旅游委人员编制,强化旅游委的协调力度和权威性。

(2)解剖麻雀,在国有旅游资源整体管理、市场化经营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形成旅游景区的管、建、运三权分离的模式。

要深化江汉朝宗旅游管理体制,探索城市旅游功能区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市、区两级积极性,克服分散开发、重复建设的现状,以江汉朝宗旅游区为载体,以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高端发展为目标,建立“明确区域边界、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区域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景观开发、统一运营管理”的旅游一体化管理体制,统筹协调规划建设、项目推进、要素配置、政策配套、目标考核等工作,探索江汉朝宗城市旅游功能区运行机制,把江汉朝宗旅游区建成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样板。

探索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在对旅游景区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允许通过合资、独资、股份制、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出让旅游景区经营权,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景区发展机制。探索实施旅游景区备案管理制度。针对目前在新常态下星级酒店不评星、不复核等情况,创新形成一套对旅游住宿设施单位进行服务质量标准的统一规范管理的新模式。

(3)创新金融服务旅游的模式,建立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一是构建现代旅游投融资体系,形成旅游创业机制。建立国有旅游投资公司、金融机构贷款、旅游专项资金、社会资本等组成的现代化旅游市场投融资体系,加大投资力度,设立多种形式的旅游创新创业基金,推动建设旅游创新创业孵化园,建立旅游新业态引导机制,对潜力大、前景好的旅游新业态予以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鼓励大众旅游创业,形成完善的旅游创业机制。

二是成立旅游金融服务组织,创新旅游金融产品与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旅游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服务团队。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以旅游金融为特色的民营银行。支持旅游企业与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旅游金融服务。

搭建武汉旅游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信用增进等方式,促进旅游与金融对接,发挥武汉旅游金融服务平台在旅游产业融资中的作用,推动旅游企业的物权、股权、债权、经营权、商标权等资产进场评估、流转。促进旅游企业与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合作,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

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大力拓展土地、房产等传统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建立健全旅游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制定有关无形资产价值(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41页)评估标准,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介机构和抵(质)押登记,积极探索旅游企业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业务,增强旅游企业的融资能力。积极推动旅游景区的经营权质押、门票收入权质押,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

(4)加强旅游人才建设,实行人才配置专业化。

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依托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协会和学会,积极进行全域化旅游人才培训,加强政策支持,建立武汉旅游立体教育培训体系,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域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立政府公益培训、企业岗位培训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旅游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新机制。加强文明旅游管理机制的研究,建立武汉文明旅游联盟,推行“武汉文明旅游护照”,“文明旅游银行”,推动文明旅游和旅游知识普及学习,并做好文明旅游宣传工作,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二是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高端旅游智库。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支持其在武汉设立观测点,以武汉旅游产业运行和旅游企业发展实际为样本,实时总结武汉旅游综合改革创新成果,自主设计和开展旅游研究。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咨询机构的发展,整合各方面智力资源,成立中国旅游智库,并逐步构建高端旅游智库群,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