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初探

发布时间:2022-06-05 13:00:0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反省自己、锻造自己、提升自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群众利益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使得党的群众路线在这十三年中得以成熟。这一时期,在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党群关系,成为我党党群关系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由弱变强,共产党的政权由延安局部执政走向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最主要、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形成了水乳交融般的党群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这是我们党从延安走向全国的制胜法宝,这一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一、推进经济建设,为党群关系建设打牢物质基础

陕甘宁边区因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深刻领会“给”与“要”的关系。他曾经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基于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影响与指导,我党在到达陕北站稳脚跟后,首先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其次,陕甘宁边区除了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外,还要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在经历了1941年两次“挨骂”事件后,毛泽东在1942年12月明确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共产党人带头,开展起来声势浩大,后来又享誉世界的“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只有丰衣足食,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才会提高,生产才能得到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群众才会更加拥护共产党,党群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和谐。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延安时期,毛泽东将“依靠人民”的思想成功运用于根据地民主建设的实践当中。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广泛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权力主体地位,尽最大努力保障广大人民的政治利益,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在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例,有以下几件。

第一,1940年3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时,首次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指示中说,“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3月11日,在召开延安党的会议上谈及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政权、及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时,毛泽东又反复强调了这一原则。当年7月,在为延安《新中华报》写的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的《团结到底》一文中,毛泽东首次公开向全国提出了“三三制”的建立民主政权主张。从那之后,“三三制”原则便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普遍推行,共产党员与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一起共商国事,实行民主合作,有力推动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毛泽东还非常重视根据地群众的民主选举问题。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的1937年5月3日,毛泽東就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呼吁“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应从改变国民大会的选举和召集上违反民主的办法,实行民主的选举和保证大会的自由开会做起,直到制定真正的民主宪法,召集真正的民主国会,选举真正的民主政府,执行真正的民主政策为止”。

毛泽东在1940年起草的对党指示中,明确规定:“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这就是共产党实行的突出人民群众权力所有者地位的普选制度。在陕甘宁边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选举制度,这样的选举制度可以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愿,这样选举产生各级参议会,再由参议会选举产生各级政府,最终由政府代替人民行使权力。这样一来真正做到了权力源于人民,并且使民主选举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

三、重视边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思想文化根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国共产党正是熟知并善于运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努力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

首先,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开展社会教育,教边区人民群众读书写字,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认识能力。例如,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盲率90%以上,边区政府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中小学教育,大力兴办学校。此外,还成立夜校、读报组、识字组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并且采取灵活多变的文化教育方式。如,通过田间地头“面对面”“文化下乡”等活动形式,让更多的人接受了科学教育和文化熏陶,增强了群众的民族凝聚力,为党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共同战斗,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其次,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在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共产党的国家理念、政治主张以人民可以接受的方式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此外,加紧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共产党在先后建立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民族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三十多所学校,为党发展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专业性人才。总之,这些举措为和谐党群关系奠定了思想文化根基,提升了我党的政治向心力,在传递党中央声音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再次,延安时期我们党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上,体现出鲜明的大众性和人民性,为党在抗战中获得普遍支持奠定了广泛的思想文化基础。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这样一句论述:“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这是党第一次明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标志着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正式形成。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广大文艺工作者阐述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论,体现了文化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观点,奠定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思想文化根基。

四、坚持廉洁自律,从严治党,彰显延安时期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打铁还得自身硬。”党的良好形象是党群关系密切的基础,党群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党在群众间树立良好形象的源泉,党的光辉形象又为党的政策的执行奠定基礎。延安时期。党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教育为前提、以建设廉洁政府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治建设为保障、以群众监督为特色的党的建设发展道路,锻造出一个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作风优良的成熟政党.使党群面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第一,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建设,努力做到从思想上建党,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只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党始终以人民为主体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最高评判标准。同时边区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也始终强调人民是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此可见,自共产党局部执政之日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

第二,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从严治党,防止腐败现象。《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贪污人员之贪污行为。1943年,陕甘宁政府颁布了《陕甘宁政府人员公约》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用制度约束和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共产党员和政务人员的犯法行为,坚决严厉查处。

第三,提高党员干部的办事效率,改进干部作风,倡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改善党群关系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干群关系上。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的固本之道。1941年开展的整风运动,解决和消除了党内矛盾,使得党内风气和党员面貌为之一新。广大党员干部正是凭借优良作风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了崇高威信,为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夯实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群关系建设工作中取得辉煌的时期。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以史为鉴,特别要学习借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良好党群关系而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策略,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群众的绝对领导,增进民族团结,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党群关系建设的良性循环,不断推进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文清.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14.

[2]孙玉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D].延安:延安大学,2004.

[3]苏玉云.延安时期居间团体与党群关系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2.

[4]陈传胜.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的当代启示[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1.

[5]张蕊.张闻天的党群观及其当代启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6]秦德波.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7]周勇存.新时期党群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8]甘子东.新时期党群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