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标准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22-06-06 11:35:14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考试作为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时至今日,其局限性已经凸显,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在当代,国外有很多教育评价的新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如实行等级评价制度、特长证书评价制度、成长记录袋等。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教育评价改革应该采取分层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衡量,才能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关键词】教育评价评价标准分层评价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旨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体现为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进行充分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关于学习要求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标准的改革问题,唯有对现有的评价标准加以修正和改革,才能充分、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去综合衡量一个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学业进步。

一、传统学生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变革,因为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

1.传统的考试和评价制度使得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新课程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实际上,在目前的大班授课制度下,大家都用统一教材教课,(这一点现在已有所改革)学生只能学相同的数学,用统一试卷统一考试评价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也导致教师不能进行分层教学,使因材施教难以落实。由于教师的教是为了应付上面的一张试卷,而学生的学则是为了考高分,所以考试制度、评价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就只能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试图用新的数学理念去设计教案,也会由于学校教学设施的落后而无法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目前的教课书简单了,内容少了,也与生活密切联系了,但如果只是按课本上的内容教,学生做练习册的大部分题时都会感到束手无策,因为练习题和新教材不配套。要想让学生顺利完成作业,数学教师就必须用一定的时间来补充一些知识,这就使得许多数学教师都加课,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结果造成部分学生惧怕数学,甚至厌烦数学。由此可见,中小学的评价改革已迫在眉睫了。

2.统一而单一的传统书面考试评价制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现在提倡学生自学,但学生尚处于发展阶段,且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孩子自觉性强,善于思考,能回家看书、自习;而有些学生一回家就只知道玩,两极分化现象由此产生。例如,在上《打折销售》一课时,在上新课前两三天,笔者就要求学生到市场上去调查一下有关商品销售方面的知识。可上课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回答笔者的问题,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调查。在上课互相交流时,没做调查的学生就只有听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些学生从不参与讨论,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这又会耗费大量时间,因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且由于期末考试的试卷是统一的,根本没有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这就使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话。这种统一指挥棒,指挥着各级教师都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3.传统的课堂评价进程和标准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难以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课改相衔接。笔者在近日上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你今年几岁了》,内容是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讲例1时,通过共同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方程,基本能顺利完成。在讲第二道例题时,当学生共同分析完题意后,他们在找等量关系时,就出现了困难,后来,经过反复读题,他们总算列出了方程式,解决了问题。于是,做例3时,笔者就放开让学生自己找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式。结果,学生列出了许多种方程,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就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以便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答案。但到了高峰时,下课时间快到了,这时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互相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果,交流到了高峰,这时笔者看了一下表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这时还有同学举手要说,如果不让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符合新课标要求,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有可能从此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从新课程理念上讲,笔者认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但回过头来一看,一个班40多名同学发言,争论的也就是10几个,这些同学也许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是在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模糊概念中度过的,这样的课是以牺牲部分学生而发展少数学生为代价的。如果下节课教师不再讲解这部分内容的话,很多同学就不能完全掌握这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所以,这样的课只能是那些少数反应快,爱动脑,敢说也敢想的学生有收获,而那些反应慢,不敢说话、胆小的学生只会越来越慢,越来越不想动脑了。如此,新课程改革则难以完全面向每一个同学。

二、思考与建议:建立分层评价标准

如果评价再不改,教师平时教学只能以考试为目的而教,学生则为考分而学。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把评价学生的标准简单化,认为学习好、能考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差下生。清华大学高材生砍死自己同学的事为什么会出现?就因为评价导致了他心灵的扭曲。许多学校都重智育而轻德育,这样教育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目前的评价则是重结果而轻获取知识的过程,用一张考卷就来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辛勤劳动的确不全面,也不够公正。现在的新课程理念是允许学生有错误的,所以应给学生改正其错误的机会,一次考不好可以再考。

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差异,那为什么又要用一张卷子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呢?某个学生学习不好,但他或许在其他方面会有优点,对此,教师也应予以肯定。目前,分层教学已经引起了重视,那考试为什么就不能分层进行呢?笔者认为,应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出一套简单的试卷,这样既符合新课程中所说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同时也能让这些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不会因被同学看不起而自暴自弃。事实上,许多学困生开始时并不感觉学习太困难,而是因为一次次的考试打击,使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自信,最后就干脆不学了,从而越来越差。很多学生都承受着来自家长、教师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失去了快乐,慢慢的,他们纯洁的心灵被扭曲了,身体也受到了摧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而功半的。

因此,为了学生能健康成长,在评价学生时就要分层次,让每个人都学适合于自己的数学。其实,学数学的目的主要是开发人的智能,发展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不是只为解一些难题。现在,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又有多少是在数学上有造诣的呢?所以,让所有学生都做同样难度的试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他们的表现。建立分层评价标准制度具有以下优点和意义: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突破以往对学生实施集中性终结评价的模式,加强日常性、平时性、分散性的过程评价,注意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况数据和资料,根据评价标准描述、判断,提出反馈和改进建议,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评价标准上,改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偏向,建立既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估计到每个学生在需求、兴趣、长处等方面的不同,发展进度和轨迹不同,发展方向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因此要求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的发展方向,为每个学生都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的基本要求,克服一刀切、绝对化的弊端,在内容选择、难易程度、评价的尺度等方面体现一定的相对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参考文献:

[1]郭剑卿.改革教育评价的新思路[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6):17-19.

[2]于冬.多维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绩效[J].教育科学研究,2003,(10):267-29.

[3]王二林.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与学[J].观察思考,2009,(11):75.

[4]熊梅.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标准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7):20-2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袁琼英.中小学教育评价模式改革刍议[J].凯里学院学报,2009,(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