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规划建筑设计与精神空间

发布时间:2022-06-07 18:45: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全文以南方某中学实例为基础,从规划和建筑的角度分析学校建筑设计中与人产生关系的空间要素,并以小见大,引发人的活动在建筑设计中的思考,提倡场所精神。

【关键词】空间;规划建筑;场所;共生

一、规划设计

1.1规划建构

南方某中学规划中,校园主体空间架构是以一个景观核心区为主,三条景观轴线为辅构成。中心自由形水景结合高台地的图书馆以及西南侧的艺术馆形成良好的自然人文景观体系,从大道主入口向图书馆是校园的礼仪性主轴线,从次入口向艺术馆至图书馆是初中部的功能性轴线,由校园观景塔向北至教工住宅是高中部的功能性轴线。主轴为形象虚轴,次轴为功能实轴,虚实相生,节点丰富细腻、转折自然平顺、空间丰富灵动。校园的主体轴线空间关系形成“一核六区”的序列化构图。一核正是由图书馆、艺术馆连带前面自由形水面及后面生态绿地所构成的校园核心景观体系;六区指的是初中部组团、办公科研组团、体育运动组团、高中部组团、国际部组团、以及教工生活组团六大功能区。各个组团看似独立却相互联系渗透,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校园空间院落。

1.2 群构——多核心组团空间

人们可以通过复调法或和声获得深度,赋予音乐以“结构”。建筑也是如此,当把学校内不同类型、功能、形态的建筑与空间,以精美恰当的比例,用不同类型的空间为中心组合成群构时,她们演绎出完美的和声,如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以节奏的强烈与形式的清晰、比例的壮观,体现出凝练而富有个性的主题和富于想象的建筑形象,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结构上的完美技术。

主核心:有两条轴线的交汇形成的台地图书馆。前景配以自由形水面、背景辅以生态景观绿化,营造出自由浪漫、清幽益智的校园人文气息,并世代相继。

次核心:由各功能空间组团形成半开放性的庭院空间,成为学生读书、讨论及思考的最佳场所。因为这种半围合的校内庭院空间,给学生以明确的空间界定,只是比室内空间多了阳光、风、户外的气息和树叶的沙沙声而增添了美趣。

边界空间:规划东南、西南、北三个入口空间的处理,通过绿化景观将人流、车流徐徐导入。设计以校区核心水面景观花园为环境景观的主体,形成绿色运动休闲空间,向周边建筑单体渗透。各种绿化景观沿空间界面贯穿校区的始末,形成连续、完整的视觉景观。整个校园在绿色中沉浸,景观长廊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整个校园的建筑群里充斥着无限的优雅与祥和。

1.3 场所

在入口前广场结束左右两端设置校园景观碑志作为学校对外展示的形象节点,同时也是中央广场的开端。穿过中央广场拾级而上就是凸显出校园建筑空间群落中的重点——校园图书馆。在校园用地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图书馆显得高贵典雅,有凝聚力,达到了将校园空间整合为一个完整有利的有机体,这就是台地景观的设计思想的由来。而图书馆北侧延伸的塔楼为校园提供了视觉的标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

在设计中使用这样的构思,把景观空间逐级抬高构筑出的这种台地式的空间形态,同时运用台地上的图书馆的轴线来界定整个规划轴线视觉指向,以旧典新唱巧妙构思,把精美的柱列和拱券与精致的现代手法融为一体。这种古典的语法、句法和词汇的永久生命力正与作为有序的、易解的共享空间产生着共鸣。正如《国语·楚语》中所提到的“筑高台,美宫室,以鸣得意”至此,也让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人的建筑设计思想。

1.3.1强有力的形态中心

校园的形态中心发挥着主导校园气氛的重要作用,向人们提供一种整体的意象。以自由水面景观作为前景,以植被繁茂的生态绿地作为背景,庄重大气的图书馆镶嵌其中,活生生的勾勒出一幅颇具人文气质的景观形态中心。

这种自由形态的原形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理念,步移景异,互为映借。校园空间的这种形式,不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也传达着一种自由开放的信息,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共享,一份内心情态宣泄的舞台。

1.3.2礼仪性的入口景观道

校园入口至中央核心景观区具有类似于“客厅”的功能,她是礼仪性的,是象征性的,有很明确的对外交流与接待功能。她属于校内空间,却又仿佛是校园的精致“客厅”,通过楼群之前的连续空间,方可进入校区中央广场,这个空间的形成,很好的避免了教学区与校前区的动静冲突,合理的构成了校园入口空间序列。

二、建筑设计

当建筑以三段式的比例,精巧的细部、舒展的屋面、流动的回廊、细腻亲切的花园庭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文脉上的联系,并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时,她已不是超越历史时空的工业理性,而是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有厚度的形式美,一种度身定做的契合感,一种历史感,一种文化纵深感,一种如此贴切的形式感和发自人内心的归属感,看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东西,一种文化意蕴,一种精神的歸属。

2.1 理念——人与建筑的共生

在不断的创作中,我们发现能够永久流传的,是某种精神上的东西,而那些散发着历史厚重感、展现地域性格的建筑群落,是唯一适合承载这种精神的空间载体。当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爬满红墙的斑驳青苔和长廊中的秋日光影,将向无数后来者诉说她不曾断裂的辉煌历史!

学校的建筑群落作为一个可以表意的个体,是通过表皮与空间来传达讯息的。而建成环境的最终意义,是实现人与建筑,建筑与周边环境在时间维度上的和谐共生。因此,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立面,更有室内外空间、建筑中人的活动以及它们在过去、现在、将来随时间流逝而留下的印迹。

2.2 空间——有生命力的院落

建筑内部空间强调功能合理、使用舒适,这其中更关注建筑对人的关怀,于是多了一个整合校园空间、梳理校园建筑精神的机会。通过中庭、门廊、下沉庭院、底层架空等空间的塑造来满足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活动。注重光线,特别是阳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引入。配合室内绿化、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设施让人有温暖舒适的空间体验。

在所有与建筑相关的空间当中,最感动人的,是处于内外之间的灰空间,因为它介于人工与自然、安全与危险、熟悉与陌生之间,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在天空、树木等自然背景的渲染下而更富感染力。所有这些由古典元素塑造的空间都在试图表达一种永恒的时空概念,它承接过去,开启未来。它会在时间中渐渐风化旧去,但也正是时间,将赋予它持久的生命力!

2.3 活动——人性升华的底层架空场所

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学习、交流环境,是学校的治学根本。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开始从内向封闭型逐渐往开放型、智能型过渡。初中教学楼及高中教学楼的底层架空空间作为提供师生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知识融汇的最主要场所,需要在满足学生与老师交往活动方面做充分考虑,在空间塑造的时候,可以以休息、停留、交谈、讲授等活动为目标,创造不同功用、不同形态与感观体验的空间以便各种信息可以在不同场所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自由传递。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人的活动,为的是使建筑更适合特定人群人的使用。当人的活动与建筑空间以某种完美的方式结合的时候,空间的意义便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

[2] 李德华著.《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 《建筑设计资料集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4] 夏南凯,田宝江,王耀武著.《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5]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 沈福煦著.《建筑方案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