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艺术色彩原生态元素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2-06-07 20:20: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我国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源远流长,人们在各类建筑中使用色彩以提高建筑的欣赏价值,表达建筑文化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阐述了我国古建筑的色彩艺术特色,分析了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艺术色彩原生态元素的作用。

关键词:崖城;古民居;色彩;原生态元素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82-02

我国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在各类建筑中使用色彩作为建筑文化构件的一部分,用以提高建筑的欣赏价值,表达建筑文化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中国古民居建筑中的色彩原生态元素

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 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自汉代以后,木构架的建筑逐步以砖代替原来的夯土或土砖、泥石等。尤其是瓦的使用日趋普及,赋予了传统建筑色彩更丰富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建筑对色彩的运用颇有讲究,按照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红、黄、绿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色调。红色表示喜庆、欢乐,黄色表示富贵、辉煌、庄重,绿色表示生机勃发。因此,中国宫殿建筑一般用红墙黄瓦,皇帝居住的建筑用黄琉璃瓦,王侯居住的建筑用绿琉璃瓦。这样,便显示皇权的威严和皇宫的富贵豪华,显示贵族们的权贵。

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将五色与五方和五行相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红色也是主色之一,人类认识红色很早,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山洞里发现有用红色染的贝壳和兽牙,判断为人类最早的装饰物。这说明人类把它当作是表现美好的色彩了。红色给人以希望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所以民间才会将红也当作是喜庆的颜色。

最早的木构建筑基本上是建材的原始本色,元多人为加工,但自春秋起,色彩便被人为地引入了建筑中,并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左右,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到明代时则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例如,在周代,宫殿的柱、墙、台基和某些用具都要涂成红色。在当时,红色为天子专用色,赤、青、黄、白、黑五色被视为正色。至汉代,宫殿与官署亦大抵为红色,但除上述五正色外,人们还在建筑中用几种色彩相互对比或穿插,并对构成的图案予以明确定义: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五彩谓之绣。到南北朝、隋、唐时的宫殿、庙宇、府第则多用白墙、红柱,或在柱、枋、斗拱上绘有各种彩画,屋顶覆以灰瓦、黑瓦及少数琉璃瓦,并有意使背脊与瓦采用不同颜色。宋、金时期的宫殿建筑则逐步开始使用白石台基,红墙、红柱:红门窗,黄绿各色的琉璃屋顶,并在檐下绘上金、青、绿等色的彩画。如此种种到明代已成制度化。根据民族与地区的不同,对建筑色彩的运用又呈现不同风格,在民间亦如此。例如,南方的民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多采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与柱,从而形成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秀丽、淡雅格调,另具一番神采。

二、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文化从先秦时期起源,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变化,直到明清时期才基本定型成熟色。早期传统建筑材料色彩较少,包含的文化意义也比较简单,如白色纯洁,黑色深沉,灰色平淡,黄色明朗,红色热烈,绿色安宁,蓝色冷静。

随着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殷商时期的宫殿,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此时建筑的粱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屋顶上琉璃瓦的出现和使用,黄色成为至高无尚的地位。隋唐的宫殿、庙宇、官邸多用红柱、白墙、梁架施以彩画,屋顶为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还出现了“剪边”屋顶,丰富了屋顶的色彩变化。

从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用涂朱红,墙面用百粉,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

宋代喜欢清淡高雅,重点表现品位,建筑彩作和室内装饰色调追求稳而单纯,是受宋代儒家和禅宗哲理思想影响。这时期,往往将构件进行雕饰,色彩是青绿彩画,朱金装修,白石台基,红墙黄瓦综合运用。北宋的建筑物则多采用绿色琉璃瓦,这使得宋以后的建筑发展为表绿色为主的建筑风格。延承到金代,京都的建筑大量地采用黄色琉璃瓦和雕工精巧的汉白栏杆,这几种色彩的建筑风格,到明清时代便熔为一炉了。

宋元以后的宫殿使用白石台基,红墙、红柱、门窗,黄、绿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施以“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等彩画手段,加强了建筑物阴影中色彩冷暖的对比,这作法一直影响明清。

明清时代建筑色彩等级更加严格、分明,琉璃瓦以黄色最高,绿色次之,还有蓝、紫、黑、白各色,用途各异。宫殿建筑发展成了以“黄绿瓦面、青绿梁坊、朱红墙柱、白色栏杆”为特色的建筑,这种鲜明的色彩搭配得宜,使得建筑本身产生了金碧辉煌、豪华富贵的视觉效果。皇家建筑基本以红黄两色为基调,大量红墙黄瓦交相辉映,呈现出高雅艳丽、赏心悦目的色彩特征,折射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反映出皇帝惟我独尊的内心告白。

清代油漆彩画流行,民宅色彩多为材料本色,北方灰色调为主,南方多粉墙,青瓦,梁柱用深棕色,褐色油漆,与南方常绿自然环境协调。

三、古民居建筑色彩艺术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色彩与建筑环境长期积累形成的或简约或繁琐或柔媚的古典风格,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和演变,成为建筑色彩与环境、色彩与空间、色彩与建筑、色彩与装饰之间的协调,蕴含更深刻的传统寓意,渗透出浓郁民族气质和美学思想,从而有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建筑色彩艺术审美标准,洋溢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期的建筑结构质朴、浑厚,构造关系简洁,色彩应用往往以原色为基本色调。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宗教的兴盛,使早期建筑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石工技术精雕细琢,建筑构件多样花,红柱、枋、斗拱施以各种彩绘,青顶绿琉璃剪边,使建筑色彩有了较大发展空间。建筑色彩丰富多彩,除了一些细部有精美雕刻外,白、红墙,斗拱、额枋饰朱红或白粉衬地,在青绿彩绘间装点金色,黄绿琉璃瓦顶的色彩效果,可以看出柔和绚丽的倾向。元明清时期,传统建筑的等级制度,使建筑色彩在使用上受到严格的限制。此时的建筑色彩主要是通过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将一些人物、花卉、山水、亭、台、楼、阁施彩以求效果。同时,白、黄、青绿冷色为主调的梁枋彩绘,成为当时宫廷最为盛行的色彩基调,达到了建筑色彩与建筑结构的统一。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山青水秀、四季常绿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

四、崖城古民居建筑色彩原生态元素的作用

崖城古民居建筑色彩方面木料皆用本色,外墙粉白与直铺砖面结合,条砖、铺地砖、石质花纹、虎面等瓦当的色彩以原色为主,都具有时代特征。这种存素去华的大木构架与清水砖墙的格调一致。厅堂高敞宽豁,外檐用翻轩,明间用隔扇,厢房用和合窗,工细挺拔,雀替图案形式变化多端。

屋顶下的檐部是青绿色调的斗栱和额枋,在蓝绿色调的檐下彩画中间有红色的色带和色块,在红色的柱子门窗部分也有蓝色的色条,在建筑色彩上应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色彩学中,对比是指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所谓补色是指凡二种色光混合叠成为白光,二种颜色调和在一起成为灰黑色,这两种色光或者颜色即称为互补色,例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把两种冷暖色或者互补色放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得到中和与平衡。两种对比的主要颜色都向对方渗透,不会破环整体色调的效果,起到一个中和、平衡的作用,其他许多建筑上都可以见到这种红颜色向着绿彩画中渗透的现象。

除了用绿色的窗格和在梁上,彩画的枋心里用了红色的花色以起到相互渗透和调和作用以外,还特别用了黑色。梁上彩画的两端用的是黑色墨线,在檐廊顶头用了黑色的门框。这门框在红柱子中虽然显得比较突出,但它却和上面的梁枋取得了协调,在色调强烈对比的两部分中起到过渡的作用。

古建筑色彩与建筑装饰建筑色彩与建筑装饰在追求木质纹理的同时,折射出摆脱封建礼教约束,传递出建筑审美意识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作用。这种作用赋予建筑稳重、高雅、规范、成熟、凝重的风格,随着建筑材料不断完善,颜料的剧增,为多种矿物色和植物色调配出多种间色和复色、明暗变化,发挥它追求细腻、精致的基本格调,揭示建筑色彩渲染、艺术处理和结构统一的同时,也在追求装饰作为渲染建筑时代的传统理念。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崖城古民居建筑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白墙、灰瓦、绿色和栗色的梁架与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种对比更显民居的自然、质朴、秀丽、雅淡的格调。

综上所述,古民居建筑的色彩原生态元素反映了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的风格,突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的建筑特色,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表现了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基金项目: 2009年度三亚市院校专项资金项目《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D09009);2009年度琼州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艺术研究》(项目编号:QY2009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清光绪《崖州志》;明万历《琼州府志》;《三亚历史文化丛书》;《三亚市志》.

[2]李勃《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周济夫《椰荫诗话》.

[3]盛忠谊、罗晓光.色彩构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