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2-06-10 12:15: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对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渔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护、促进与保障作用,有力地推进科技兴渔工作迈上崭新的台阶。

201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40.62万吨,渔业总产值52.2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52%,为漳浦县大农业“五业”之首。已经形成了六鳌紫菜、沙西青蟹、旧镇海鳗、佛昙对虾、霞美牡蛎五大特色产业带。以“海鳗—黄鳍鲷—泥蚶”立体生态养殖体系的旧镇、竹屿一带,“全国最大的苗种集散基地”的佛昙、前亭苗种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牡蛎集散地”霞美,“河豚鱼之乡”佛昙镇东坂村,“陆上养鲍鱼”工厂化养殖的六鳌、深土,特色多品种石斑鱼养殖的佛昙、赤湖镇的高产高效的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水产养殖业成为漳浦县繁荣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

主要做法和成效

1.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不断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漳浦县水产技术体系拥有在职人员14人,其中副高级高工3人,中级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研究生5人。通过改革,人才资源得到了整合优化,管理体制趋于合理,农业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要求,使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更快更好地服务“三农”,近年来,漳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

为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产前—产中—产后”防控体系建设,从渔民养殖户中考核聘用了110名渔民技术员,承担全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水生动物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贯等多项任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县、镇、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

2.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不断推进渔业科技创新。近年来,漳浦县水产技术科技工作者围绕渔业生产中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亮点纷呈。几年来,推广与引进刺参池塘养殖新技术、石斑鱼种业体系建设、池塘立体生态养殖、微孔增氧高效养殖示范、西氏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苗等“五新”项目,引导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向科学生态养殖模式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对虾、青蟹、花蛤、牡蛎、缢蛏、泥蚶、紫菜、海带、工厂化养鲍、海水网箱等十大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渔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3.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利用“110联动”、“安全生产活动周”、“放心渔资下渔村”等活动,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宣传指导,发放《禁用渔药》、《水产养殖法律法规条例》、《河豚鱼图鉴》等通俗易懂手册共计 5000多份。借助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福建农林大学鲍鱼产业调研等活动平台,让高校与一线生产对接,由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央视七套《科技苑》栏目组在旧镇白沙村全程跟踪拍摄《恰似羊群放进狼》,记录“海鳗—黄鳍鲷—对虾—泥蚶”立体生态混养模式;山东寿光“蔬菜中国”专题拍摄报道佛昙镇石斑鱼工厂化养殖和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传播渔业科技,传递致富信息,使渔业科技培训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在深度上不断深化。

在抓好技术培训的同时,通过抓点示范,辐射带动的方法,全心全意为渔业服务,为渔民服务。漳浦从2008年开始,积极向上级部门机构争取资金项目,实施现代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带动全县养殖池塘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八年来累计改造池塘面积达2万多亩,辐射带动改造面积3万亩。如今,佛昙镇的虾池租金普遍在5000-6000元/亩,好的甚至在每亩万元以上。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可观。

近几年,水产技术服务工作出现新的变化,企业和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致富带头人参与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漳浦县南坤海鳗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当地白沙村海鳗产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组织带领旧镇白沙村—竹屿盐场一带开展鱼、虾、贝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培训到户,指导服务到塘头,不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防控病害能力,不仅实现了合作社与养殖户“双赢”,而且也带动全县海鳗生产大发展,将海鳗打造成一特色品牌。目前,漳浦县已拥有 4个地理标志商标, 8个健康养殖示范场,养殖规模2.5万亩,成为当地海水养殖榜样。

存在的问题

在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水产技术推广干部行政化倾向严重。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管理权归属乡镇,部分乡镇安排水技干部包村包片,从事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拆迁征地等各项中心工作,致使基层水技推广人员处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推广和服务工作。条块不顺,上级业务部门布置工作,“开会不到、任务不要、材料不报”的现象,在一些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2.基层水技人员知识老化、后继无人现象严重。管理权归属乡镇,基层水技推广干部知识更新和深造交流的机会减少,专业知识水平下降,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受编制和待遇制约,新的水产技术人员无法补充,很难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

3.水产技术服务功能退化。由于基层水技服务硬件设施落后,软件滞后,造成水技推广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乡镇大多数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员专业不对口,并且基层水产技术推广站普遍存在服务设备不足的问题,有的还属于“三无站”,即“办公无场所、工作无经费、推广无设备”。服务内容过于单调,推广的新技术少,传统技术偏多,难以满足群众需要。

4.技术推广队伍不齐。养殖户们偏重经验,不信科学方法,没有技术指导,只是从老一辈那里口耳相传,自以为自己是“土专家”。可是,在面对病害时常常束手无策。而在之前的选聘渔民技术员时,整支队伍总体素质不高,选聘方式多流于形式,未能完全很好体现技术推广的功能作用。

今后工作打算

围绕将《农业技术推广法》深入贯彻落实的总目标,水产技术推广站坚决把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放在水产养殖先进实用技术、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强化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首先,加强与乡镇领导协调,积极争取编制,放宽专业水技人员招聘条件,吸引专业技术人才。让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干部回归到本职岗位,更好地服务于渔业、服务于养殖户。其次,加强村级推广队伍建设。实行全员聘用制,提高待遇,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方法,实行末位淘汰制,将部分不胜任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分流出去,优化了队伍,理顺了关系,为进一步做好水技推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既能充分发挥渔民技术员在养殖户中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又能有效地解决村一级水技推广网络和水生动物防疫网络断层问题。再次,建立多样化的水技推广形式。鼓励推广机构、科研院所、渔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加快渔业技术中介、咨询、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步伐。允许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服务、转让、承包的效益分配。

2.依法提高水技推广干部和养殖户素质。一方面,做好水技推广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工作。组织水技推广干部定期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渔民教育和培训,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作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措施来抓。实行产学联动,利用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以科技入户活动为依托,鼓励养殖大户与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发挥养殖示范户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用先进的渔业生产技术指导养殖生产发展,实施技术与生产的产业联动,提高养殖业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改变以往水产养殖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例如曝气方式进行水处理,让池塘内水的含氧量提高,利用池塘内的好氧菌群氧化其中的COD类污染物;多培育藻类和芽孢杆菌,实行生态健康养殖,而不是一味地投放药物,杜绝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3.依法逐步建立健全水产技术推广投入机制。一是以项目为抓手,增加对水产技术推广的投入。通过各级财政不断增加对水技推广体系的投入的拉动,通过实施渔业项目投资的拉动,装备水产技术推广硬件设施。认真研究中央、省、市对渔业投入方向,做好渔业项目的考察、论证、申报工作,把水产技术推广和设施渔业作为渔业项目重要组成部分,争取国家和省市对渔业项目支持。通过项目带动,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扶持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渔民专业合作社、在建基地、创品牌过程中搞好技术推广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渔业发展,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和谐,进一步把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好,让水产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