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本上升背景下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10 17:10: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该研究以华北地区的某农业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区域内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冲击,农业生产正在上演产品替代和要素替代的过程,产品替代使得区域内农业中细分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若干个产业聚集区(带),产业聚集区的区域分布表现为城区和连接城区的交通干线的周边地区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畜牧渔业,远离城区的区域发展粮食等大田作物,同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要素替代策略。

[关键词]劳动成本;农业结构;区域布局;要素替代;产品替代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2月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各地区的“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类似的“扩规模、优结构、提效益”农业目标。那么,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哪里,如何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呢?劳动者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和决策者,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区域布局必须考虑劳动成本因素。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锐减,农业劳动力成本出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根據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的统计数据,从2003年到2014年的十余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雇工日工价由18.8元上升至107.5元,保持了年均17.2%的高速增长,其增速一直高于生产资料价格和土地成本的增速,劳动成本上升成为了推动农业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思考的是:农业劳动成本上升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拟以华北平原某农业大市X为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剖析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该市的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变迁过程。

本研究主要分三部分展开,首先利用统计数据对X市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近年来的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变迁情况;然后,从劳动动力成本上升出发揭示X市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最后,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案例的现实背景

1.1 农业发展基本现状

X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区域,属于农业大市,全市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的比例约为2:1:7,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其东部平原更是号称“棉海粮仓。近年来,X市农业产值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10年以可比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为279.9亿元,到2015年上升至479.4亿元,年均增速达11.4%,远高于同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的增速。

1.2 农业结构变迁

数据来源:由作者根据《X市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林、牧、渔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种植业和牧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林业和渔业增速较快。这种增长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林业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0.68%上升到了1.22%,渔业产值由2010年的0.14%上升到了0.27%,牧业产值由2010年的33.05%下降到了31.57%,而种植业产值比重基本保持在66%左右。进一步的,农业生产中比重最大的种植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玉米等谷物的比重下降,蔬菜瓜果等园艺产品比重上升,从2010年到2016年小麦、玉米等谷物的比重从80%左右下降到70%左右,蔬菜瓜果等园艺作物的比重从3%上升到8%。

为了进一步对X市产业结构进行评价,本文分别计算了全市农业的产业结构熵指数和种植业的产业结构熵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X市农业的产业结构熵指数和种植业的产业结构熵指数,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见图1),这一结果表明X市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同时农业结构发展趋于多元化,结构更加合理,农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

1.3 农业区域布局变迁

在全市整体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多元化的同时,各县域的农业结构依据自身特色表现出不同的专业化生产的变迁趋势。为了评价各个县域的农业细分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本文采用份额偏离法计算了2010~2015年该市各个县域的细分产业的区位熵指数。根据区位熵指数的特点,区位熵大于1表明该县的这一细分产业在全市内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指数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计算结果表明,很多县都存在在某一细分产业的区位熵指数上升的趋势,例如大曹庄的粮食区位熵指数从1.13上升到1.31,任县的蔬菜瓜果业区位熵指数从0.82上升到1.28,南和县林业的区位熵指数从1.01上升到2.14,临城县的渔业区位熵指数从6.04上升到11.25,表现出高度专业化,大曹庄牧业的区位熵指数从1.7上升到了2.03。

研究还发现在各细分产业的产业专业也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产业布局越来越集中,初步形成若干个相连的产业板块(见图2),具体表现为粮食作物向大曹庄、隆尧、巨鹿、宁晋、柏乡等县集中,棉花向东部的威县、广宗、清河、新河、南宫等县集中,蔬菜瓜果向桥东区、南和、广宗、平乡、任县等靠近邢临高速为主的省道干线的沿线县集中,林果产业向邢台县、沙河、临城、内丘的西部山区集中,畜牧业向大曹庄、临城、柏乡和内丘等县区集中,渔业向临城、桥西区、邢台县、沙河等西部山区集中。

2 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农业结构及区域布局变

迁的路径分析

2.1 理论分析框架

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首先在工业部门提出,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各个产业都提出了实施转型升级战略,要么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要么是进行技术升级,实施“机器换人”,以资本替代人工;还有就是通过突出“纯手工”,转向高附加值的个性化定制生产,通过高收益弥补高人工费。在当前劳动力流动比较自由的背景下,农业生产也不能幸免,近年来伴随着非农就业工资的快速上涨,农业生产的雇工工资也出现了快速上涨趋势,并且其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制造业工资的增长速度。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全国农产品成本与收益资料汇编》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三种粮食生产的雇工工价为每天112.39元,相比五年前增长了85%;X市所在省的小麦生产雇工日工价为92.93元,相比五年前增长了89%。那么,面对农业工资的上涨,农民会做出怎样的调整来应对呢?这种应对措施势必会影响到全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布局的变迁。

跟工业部门的应对措施类似,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经营者有两种选择,一是要素替代,即通过加大资本投入来替代劳动的投入,例如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二是产品替代,主要是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高附加值来弥补成本的上升,例如鲜花、水果等园艺产品,或是生产用劳动量更低的农产品,例如竹子、速生林等。

2.2 现实案例验证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消费也在升级,对于高附加值的鲜花、水果,包括畜牧渔产品需求增长较快,需求量日益增加,其市场价格和收益也远高于传统粮食作物,因而高附加值产品替代比较普遍。当然了,产品替代是有条件要求的,一是要有适宜土地、水等自然条件,二是较低的运输成本,即要靠近或能够快捷低成本的进入集中消费市场,因为其交易比较频繁(相比粮食等)。就X市而言,从自然条件上除了渔业对水资源的要求外,全市域内普遍具备发展蔬菜、水果和牧业的自然条件;从运输成本条件上,城市郊区(桥东区和桥西区)和城区周边的邢臺县、沙河、南河、任县、内丘等县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具备这个条件,其次是连通中心城区的两条国省道及高速公路沿线的平乡、广宗、威县(省道及高速沿线)和临城、柏乡(国道及高速沿线)由于较低的运输成本也具备这个条件,上述县在理论上属于适宜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以及畜牧渔产业。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如图2所示,该市蔬菜水果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城区周边和省道、高速沿线的桥东区、南和、广宗、平乡、任县等五县(区),畜牧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城区周边和国道沿线的大曹庄、沙河、临城、柏乡、内丘,渔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是临城、桥西、邢台县、沙河、清河。可见,除了大曹庄管理区和清河县两地外,其余县(市、区)都属于上述符合条件的区域。

不具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条件的地方,要么是实施要素替代,要么是生产低劳动投入、低附加值的产品。要素替代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地处平原地区,易于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就X市而言,东部平原地区具备这个条件,西部丘陵和山地实施要素替代的难度较大;要素替代必要条件之二是具有能够标准化处理的生产环节,适宜使用机械,比如大田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就比园艺产品更适宜机械化。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X市的农业发展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清河、新河、宁晋、威县、临西五县,全部位于东部平原地区,表明东部平原正在上演“机器换人”的要素替代过程。同时为了满足机器换人的第二个必要条件,东部平原地区的农业结构正在向粮食、棉花等大田作物靠拢,如图2所示,平原地区的宁晋、隆尧、新河等县向粮食生产靠拢,南宫、清河、威县等县向棉花生产靠拢。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华北地区的农业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区域内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冲击,农业生产正在上演产品替代和要素替代的过程,产品替代使得区域内农业中细分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若干个产业聚集区(带),产业聚集区的区域分布表现为城区和连接城区的交通干线的周边地区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畜牧渔业,远离城区的区域发展粮食等大田作物,同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要素替代策略。

这一研究结论尽管是以案例研究得出的,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对于当前形势下其他地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具有较强的政策参考价值。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积累的速度与劳动增长速度悬殊越发明显,国内人均资本存量将会继续快速提升,要素市场的供需结构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工资的进一步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将会更加明显。在此趋势背景下,各地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政策时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搞清楚本地区具备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哪些条件,然后依据相应条件分区域有针对性地实施,既不可一味地实施机械换人,也不可大搞结构转型,过度的强调专业化,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是实施产品替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时,切忌忽视市场价格规律过度强调化,发生“谷贱伤农”事件;三是以目前的农机装备结构来看,是以大中型装备为主,迫切需要开发适应土地细碎化和丘陵地带,适应园艺产品特点的小微型机械,这应该是未来的农业机械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峥,王健,赵蒙,等.河北省农业结构演进及驱动力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6):17-19.

[2]杨进,陈志钢.劳动力价格上涨和老龄化对农村土地租赁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6(5):71-83.

[3]吴丽丽,李谷成,周晓时.要素禀赋变化与中国农业增长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8):144-152.

[4]钟甫宁.正确认识粮食安全和农业劳动力成本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6(1):4-9.

[5]郑旭媛,徐志刚.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J].经济学(季刊),2017(1):45-66.

[6] 高强,孔祥智.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估价与趋势判断[J].改革,2014(11):80-91.

[7]蔡弘,黄鹂.谁来种地?——对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的调查与思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