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古代宫廷医学简史

发布时间:2022-10-27 11:05: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古代宫廷医学简史,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古代宫廷医学简史

 从商之始有疾小臣之设到周创设医师并明确其食医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庞大的国家机构太医令丞是其九卿下少府下设之六丞之一秦太医令丞为中国医政史上首建太医制之创始其职为主医药即主管全国与宫廷之医药卫生事直接为始皇等帝王医疗保健服务者为侍医奉侍于帝侧

 古代宫廷医学简史

 —

 宫廷医学的产生,从现有资料分析研究, 在殷商时期已有端倪。研究殷商时期之医疗活 动,从殷虚甲骨文出土以来,已发现记载殷商 王室医疗活动之甲骨数以百计,其内容越来越 丰富,除了大部分属于巫筮卜辞者外,更有相 当数量甲骨可以明显看出:药物治疗、针疗、灸疗、按摩、用酒医疗 与食疗卫生等朴实资料的记录。

 殷商时期的医疗,从现有甲骨来看,医疗实权还掌握在巫医的 手里,特别是在巫的手里,因为在此时期,巫不但掌控着国家大权, 宫廷医疗自然不能例外。但从甲骨文有关医疗之内容、方法与技术来 看,药物、针灸、按摩、酒疗等仍然得到重视,《山海经》在追述许 多巫与巫医之活 动时强调:“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反映了殷商时期的王 室医疗虽以巫为主体,但也存在着医、巫之间的思想斗争。

 甲骨文专家胡厚宣教授在研究:“贞:(得)”中之“ ”字或“ ”字时,释为 “疒 小 臣”之合文,并认为“疒小臣”……即管理疾病的小臣。在

  甲骨卜辞中,多处出现该字。联系到“众人小臣”、“小众人臣”等,当属管 理不同奴隶职务的小臣。疾小臣当是商代掌管宫廷医事政令的小

 医官。其地位似乎处于龟筮与巫医之间的商王室医疗管理者。

 公元前 11 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建都镐,周公确立宗法制, 创立典章制度。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其前为西周,以 后为东周,东周时又分为春秋(前 770-前 476)与战国( 前 475-前 221)两个时 期。

 《周礼》一书,或名《周官》,或名《周官经》,古文经学家认为 是周公所作。由搜集周王室官制而成,其战国各国制度等,当为战国 时人所加,由《天官宰》等 6 篇组成。

 《周礼•天官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医师是众医之 长,是负责医药行政管理之官员。在周的医事制度中,医师是 最高管理官员,相当现今的卫生部领导。周代的医生分四科,即 食医、疾 医、疡医、兽医。其中食医,中士三人,职位仅次医师,位居 诸医之首,负责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从宫 廷职官中还设有“膳夫掌王之食饮膳馐, 以养王及后”,膳夫为上士,职位 同医师,高于食医,可见“食医”是在膳夫指导下,实施王后饮食 营养的,食医从职责讲,除了“食”,应当还负责王、后疾病之食疗、 食养,他们当属中国最早的御医。

 此外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自然不会不含

  有治疗王后之疾病。疡医职位较低,外科医生 地 位低于内科,自周而然。王后有肿、溃、金、折 之疡,自然也是疡医治疗之中。兽医之设 ,无疑 是为宫廷养育战马之类服务的。与清代“上驷院” 之“绰班处”相当。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伊尹以滋味说汤”。医圣张仲景有《伊尹汤液》 数十卷,晋• 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经》序中强调:“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 农本草》以为汤液。《 资治通鉴》综合上古有关文献指出:伊尹“闵生民疾苦, 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 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可见伊尹创制中医 汤液已为历代医学家,历史学家所共

 识。为什么呢?必须从伊尹之身势与知识结构进

  行分析研究。

 伊尹本来是一位有莘氏陪嫁奴隶而到商汤 王室的,因他颇有才干,精于厨艺与医药知识, 由最初是一位任职汤王厨房厨师的奴隶,被起用 为商汤之宰相,并以精明能干而颇多政绩。一次 在回答汤王的问题时,说过“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这姜、桂既是厨房调味 品,也是发汗、除热的药品,是食疗治感冒的常用剂。这也证 明商汤王室医疗的一个侧面。

 从商之始有“疾小臣”之设到周创设“医师”,并明确其“食医”,“掌合王 之六食 、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以及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等,宫廷 医学已经起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庞大的国家机构,太医令丞是其九 卿下——少府下设之六丞之一,秦太医令丞,为中国医政史上首建太 医制之创始,其职为“主医药”,即主管全国与宫廷之医药卫生事,直 接为始皇等帝王医疗保健服务者为“侍医”,奉侍于帝侧。太医不但为 帝宫,及其统治集团官员疾病进行医疗,而且设“医长”掌管地方郡县之医疗 事宜。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1),国家处于分裂局面,兼并战乱不断, 割据政权竟达 20 个之多,宫廷医学也比较混乱,但

  基本上各政权仍维持太医令制。

 晋太医令属宗正(皇族事务之九卿之一),后改属门下省。南朝刘宋设太医令一 人,丞一人,隶侍中。

 梁•陈属管虽有调正,但太医令、丞之设没有变化。

 北朝北魏设太医令等,属太常;门下省还设有

 尚药局,有侍御师。不同于前者,创设有太医博士、 太医助教;北齐更创设太医署,下有太医令、丞等, 属太常寺。同时,太子门下坊还设有药藏局、置监、 丞各二人,侍医四人等等。北周分太医下大夫等 11 个级别,仿周之制属天官。秦汉六朝 800 年间之宫廷医学在商周基础上,其发 展已初具规模,在太医令、丞体制之创设

  与管理上,在编制上各有一定的调正与变化,为皇室服务的特点上也 有所加强。

 两汉医疗体制沿袭秦太医令丞制,为医事管理的最高医官,其下 分工与机构设施较秦更加庞大,少府太医主要为宫廷服务,其下设有 太医监、侍医、尚药监、药长。为皇后 、公主服务者还有女侍医、女医、乳 医等。两汉之宫廷医学除内外科医生外,显然增加了妇产科、 儿科医生。秦汉宫廷医学还逐渐形成一个惯例“君有疾服药,臣先尝 之”。从东汉始,宫廷医学设施进一步扩大,设立了

 专门负责尝药之“尝药太官”、“尝药监”等等。

 隋宫廷医学:为帝后服务者有尚药局、食医;为

  太子服务者有藏药局 、掌医;为百官服务者有太医署 等兼之。

 隋尚药局属门下省,设典御 2 人,侍御医 4 人,医师 40 人,按摩师 120 人……等;尚药奉御职掌帝后合和御药及诊 候方脉。药藏局专为太子医疗服务,设监、丞各 2 人,侍医 4 人,典 医丞管理其医事。太医署为国家医疗教育机构,属太常寺,亦有为宫 廷医疗与培养人才的功能。

 唐宫廷医学:沿袭隋制,其尚药局属殿中省,设

 尚药奉御 2 人,职掌为帝王合和御药与诊候方脉事,侍 御医 4 人等与隋制相当,有差异者,唐之按摩师大大缩 减为 4 人,增加了合口脂匠 2 人。在尚食局设食医 8 人。药藏局和掌医,皇太 子有疾,由侍医诊疾议方,设有药藏郎 2 人、丞 2 人,侍医 4 人等 40 多人。其中 掌医 3 人负责太子宫人之疾患。

 两宋宫廷医学:北宋时期(960-1126)是中国医学史上最为辉煌的 历史之一,本草之多次修订补充,医书之校正,针灸腧穴之统一与规 范(铸造铜人,刻石),太平惠民药局之设立等等,为中医药之发展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医药学之承先启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医学得到帝 王的高度重视,实实在在为全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前所未有 的业绩。同时,宫廷医学也获得不少的进步。例如最高医学学术机构

  ——翰林医官院,也同时掌供宫廷医药,其编制有医官使,副使各 2 人,尚药 奉御 6 人,一般医官级别有多达 22 阶者,人员最多时达 1096 人,但其滥沉无度也 可见一斑。

 尚药局,属殿中省,专门负责帝后疾病之

 诊疗,御药和剂等,有典御 2 人、奉御 4-6 人, 医师 、御医、医正、医佐、药童、药工等计 88 人。

 御药院,专管御药之采购供应、保管、加工、炮制等,由内侍 3 人管理,有医官使、副使、医官等专业医师 若干。御药院医官奉旨率太医疫区送药等。

 南宋(1126-1279)虽统治时间与北宋相 当,但在医学的发展上,宫廷医学等实在不 能与北宋相比,日渐衰落明显,实难提到发展与进步。总之,在隋唐、 两宋的 700 年间,宫廷医学已形成规模,而且日趋完善。

  金代宫廷医学:金代(1125-1279)前之辽、夏,

 由于资料少,在此不作介绍,金代女贞族执政,建都 北京后,翻译汉族经典,医事制度袭宋而有所改革, 如将宋之翰林医官院与太医局合并,创设太医院,属 宣徽院,置提点、院使、副使、判官掌管医药,其太 医的品秩竟多达 25 阶。金宫廷医学医官由尚药局与太医院太医兼任,太后两 宫设医令、医丞,东宫太子设侍药、奉药, 宫人女官设司药、典药、女史各 2 人,掌医药。

 尚药局,掌宫中汤药茶果事宜,御药院掌进御汤药,均属宣徽 院。各设提点、直长与太医等。

 元宫廷医学:元代(1279-1368)为蒙族执政,继金之后,统一全国。地域扩 展,形成地域广阔,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大一统局面,在元 代宫廷医学方面也展现了多民族医学的特点。元宫廷医学沿袭金设太 医院,秩正二品,为历代太医院秩最高者,可见对宫 廷医疗与国家卫生管理的重视。太医院职掌医事,制

  奉御药物,属宣徽院,领各属医职,太医院有时改尚 医监、太医监,或又复为太医院制。其管理官员名称亦随之而变者, 置提点 4 人,院使、副使 、判官各 2 人,给银印。太医品级 15 阶,保宜大 夫,保康大夫为从三品„„医痊郎,医愈郎为从八品。

 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其医

 药人员以回回医爱薛为首的回回医药人员组成,除修 合御用回回药之外,同时,也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 京孤寒者,其下设有回回药物院,秩从五品。

 御药院秩从五品,与回回药物院同级,时有同 一领导监管者,可见其关系之密切。又有御药局、行御药局之设,职 掌与御药院同。

 明代宫廷医学:明代(1368-1644)推翻元朝后,先在南京建都, 设太医院,后永乐年间(1403-1424)迁都北京(1421),建紫禁城(1406-1420), 并于紫禁城东南同时建太医院。太医院设院使 1 人正五品,院判 2 人,御医 4 人,

  后增至 18 人,吏目 1-10 人,医士多人。医术分 13 科,诊视御脉,烹调御药由院 官与内臣监视。其管理与御

 医等职称名目时有改变。

 御药局:置于内府,设尚药奉御 2 人,直长 2 人,药童 10 人,俱以内官内使 充之,设御医 4 人,

 以太医院医士充之,凡供御药饵,医官就内局修制, 太医院官诊视。

 御药房:提督太监正副 2 人,分两班,近侍医官无定员,职掌 御用药饵,与太医院官相表里。

 清代(1644-1911)为满族入主,建立满族统治,1644 年于北京建立清王朝,清 宫廷医学袭明制,实行太医院制,其管理体制与御医、吏 目等时有调整,一般而言,仍设太医院院使秩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 品,医术初袭明 13 科,后改 11 科,因天花流行猖獗增设痘疹科,乃 至其统治晚期,如废针灸,将正骨归上驷院等归并为 5 科。设御医、吏目、医 士等数人乃至数十人不等。帝、后等有

 疾,御医不能取效者,则诏令地方推荐名医。

  御药房:属内务府,初以总管首领太监管理, 设主事 1 人七品衔,除在紫禁城宫内设御药房外, 颐和园、圆明园与皇帝巡视中,避署山庄等也都设有。其后设御医等 管理,并由御医教授太监学习医学以为管理者。

 为帝后服务的宫廷医学,还设有生药库,负责管理各地贡奉之地 道药材,属礼部,或改属太医院,由内府大臣领院务,定八品吏目 10 人,九品 20 人职掌,或由御医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