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作文【五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19 17:35:1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知识,蕴含着深刻含义,如宝石般晶莹润泽,如黄金般金光璀璨。它是一把钥匙,打开学习的大门,学文化,懂道理,会做人;它是一座灯塔,在苍茫的海上为探险家指路,开辟一片新天地;它是一剂营养液,为人们灌输财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改变命运作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五篇】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第1篇

知识,蕴含着深刻含义,如宝石般晶莹润泽,如黄金般金光璀璨。它是一把钥匙,打开学习的大门,学文化,懂道理,会做人;
它是一座灯塔,在苍茫的海上为探险家指路,开辟一片新天地;
它是一剂营养液,为人们灌输财富,充实人生。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读书上那些散着墨香的文字,全身心投入到情节之中;
了解网络上的知识,用键盘敲击出动人的音符;
听课堂上老师无微不至的讲解,贪婪的汲取着其中的趣味。是学习,是知识,让我们从一个幼稚无知的小孩逐渐变为现在这样听话懂事;
让我们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气质,与书本结为好友,学习着,并快乐着。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做到了!用一生的时间倾注到音乐中去。虽然失聪,却一直在用顽强的意志与命运作斗争,用心去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无论多么艰苦,他都会挺过去,因为他那种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狂热,对梦想的追求,对知识的献身。

还记得海伦凯勒吗?美国着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却遭受了命运最悲惨的折磨,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失明与失聪。她屈服了吗?不!怎么会!她疯狂的汲取知识,哪怕自己眼中只是一个黯淡无光,一点生气也没有的世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教导师的训练,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这些我们看似简单的事她是怎样一步步坚持下来做到的?但她还是成功了,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残而不废的精神,无不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激励着我们也要像她一样用梦想创造奇迹!

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能够在不可能的情况下,用自己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去追求成功,创造奇迹,而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我们每天都这样快乐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着,难道能少了知识的灌溉吗?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最好的,但不付出努力,能得到成功吗?知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少了它,我们都是没有主见的空壳。知识,改变命运,拥有了它便是拥有了享之不尽的财富,它可以让你在慌乱中变得沉稳,挫折中变得坚强,愈挫愈勇,还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可以让你的地位养尊处优,身份令人刮目相看,但此付出的代价,便是努力,付出!

每个人一生中并不是那么美好,上天这样安排,无疑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勤劳、刻苦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的生活。知识,正是我们改变命运,改善生活的必需之物。是啊,学习,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学得深了,用心了,便会悟出其中无穷的乐趣!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第2篇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吗?是什么让逾两成的公众对此产生质疑?政府又当如何做,才能让公众对“教育改变命运”重拾信心?

钟愧傲:除了特殊情况,真正脱离教育这个平台获得成功的,几乎不存在。

知识能改变命运,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读书可以医愚,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实现成功,可见成长离不开教育培养这一提升途径。但教育只是给改变命运提供了可能,并非万能,因此对教育能否改变命运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曲解。

接受教育没有错,但关键不能偏离人正常发展的思维轨道,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鼠目寸光,假若教育能真正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让人认可的本领,是金子总会发光,知人识才的伯乐绝对不会埋没你这匹难得的千里马。

说到成功,除少数靠机遇与特殊原因得遂所愿外,真正脱离教育这个平台而轻松成功者,根本就不存在。特别是在当前什么都讲求“拼”的时代,没有什么可“拼”的普罗大众,不走教育提质的道路,就会连成功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试想一个人没有技能来凝聚底气,没有知识作支撑,没有智慧的思想来武装头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本与社会抗争,有什么优势可以抢占成功的先机?

由此可见,教育实际上一直为改变人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不过是我们感觉不到教育的实时利害而已。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沉下心来接受教育的熏陶,通过教育积累来提升自己的资本,或许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等到“媳妇熬成婆”之时,由量变到质变,就能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当然,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力因素之一,不合理、不公正现象也确实普遍存在,要改变现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关键是要靠大家来逐渐打破这种窘局,才能拨云见日消灭久在人心的阴霾,从而重新制订好选贤用能、公平合理的明规则,让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实现梦想成为可能。

教育能改变命运,甚至能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只有重视教育发展,一切才有希望。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埋怨与指责,更不必歪曲抹杀教育的作用,而是要重视教育发展,增加投入,做强做大教育这块蛋糕,建立成才激励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开辟施展才华的空间,推行人性化合理竞争,剔除众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展现积极阳光的一面,弘扬社会的正能量,真正为受教育者播下希望的种子,让世人知晓只要接受教育的熏陶拼搏进取,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

曹灿辉:教育不是为改变命运而存在。

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很正常,即使不相信的比例再高些,也能理解。教育本不该承担改变命运的重任,教育也不是为改变命运而存在,之所以有“教育改变命运”这一说法,实际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功利心理”在作怪。我们接受教育,其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学会做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教育的灵魂和目标并不在于改变公众的命运,教育的灵魂在于启迪人智,导人向善,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我们不应该在教育上附着太多的功利目的,应重新认识“教育改变命运”的含义。

然而,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这背后折射出的公众焦虑却不可忽视。

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不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恰是因为他们曾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而残酷的现实却告诉他们,很多时候,一些教育之外的因素在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如果一个人靠自己一两年甚至五年、十年都做不到的事,另一个人只需自己有权有势的父亲一句话就能做到,前者一定会对所谓的“教育改变命运”说辞感到怀疑,并进而感叹生存不易、社会不公。当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时,说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不只固化了阶层流动,更加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丁海军:我们要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是绝对正确的。

教育改变命运是个真命题,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调查报告就怀疑这个命题。其实我们只要分析这些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人的理由,就会发现怀疑“教育改变命运”,是错误的。

我们仔细看看这个调查报告的主题:公众教育公平感。有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是因为他们认为教育不公平。他们看到了很多读了大学的,因没有关系,最后不能找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好。而有的读了同样的大学甚至没有读什么大学,但因为有关系,而工作很好,或利用关系做生意发了财。还有公众看到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读了高等学府,但因能力平平,而无所作为。其实,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教育,高等教育也是教育。不管有关系没关系,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受过教育。一个从没受过教育的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想改变命运,那是天方夜谭。

因此,我们要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是绝对正确的。

我相信,随着社会公平公正的发展,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会越来越高,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人会越来越少,最后归于零。

(华容县教研室)

范军:教育为人们改变命运签署了一张“准入证”。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对其命运一定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但绝对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就越能“时来运转”。其一,决定个人命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个人命运还受到环境、社会关系、机遇、人才制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受过同等教育的一批学生,不可能获得同等的命运,走出学校,他们就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关系和机遇对个人命运起了决定作用,而教育却显得无能为力。这看似是教育的贬值,实则是不公平的人才制度使然。其二,个人命运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良好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必然性,也就是说,教育为人们改变命运签署了一张“准入证”,文化素养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时来运转”的机遇。在公平的人才运作中,他们更容易得到伯乐的赏识。但事实上,社会关系提供的偶然性常常喧宾夺主,化偶然为必然,使教育显得软弱无力。时下,在公务员和教师招聘中,那些文化素养高、有真才实学的人纷纷落马,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在人才机制中,教育如果不能回归其应有地位,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知识分子依然会仰天哀叹“生不逢时”,教育就会越来越成为公众怀疑的对象。

(隆回县荷香桥镇中学)

风飘笑云香:很多时候不是教育不能改变命运,而是你所受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发展前景。

教育改变命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初中、高中、大专及至本科都可能改变不了个人命运前进的轨迹,那么换成硕士、博士又会怎么样呢?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能力,而多元能力的获得,必需以教育为前提。

所以说,教育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只看你的受教育水平是否到了那个临界点,是否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瓶颈。很多时候不是教育不能改变命运,而是你所受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发展前景,自己的人生定位出现了偏差,没能到达改变命运的阶段。

教育能否改变命运,不能只横着比较,还得纵向比较。不能拿小学学历与博士比,只能从个人角度出发,自己跟自己比,如果一个人小学毕业后能上中学,是不是会比仅仅只是小学毕业更有成就?

教育可以改变命运,没能改变命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属于受教育水平不够,自己所获得的教育不足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知识水平够,还是可以“出人头地”的。国家机构要想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须尽最大可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背景、关系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一个人的命运不必然决定于背景、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或然推理。在当前世界及过往历史的制度和国家体制中,都不可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的存在,但在中国的现行机制下,真金还是可以发光的,只是需要自己找一个切入点,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有志向的人就应该手不释卷,时刻准备着。

(为先在线网友)

张媛:教育必会改变生活,而非命运。

在我国经济蒸蒸日上的同时,对教育的投资却令人失望。据统计,我国在教育整体上的投入全球排名倒数几位。在这本不多的投入之中,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存在着极大不公。政策不公的代价直接转嫁到农民头上,以至于他们不得不通过努力学习,奋力挤过那硝烟密布的应试独木桥来争取一个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机会,但是这个争取的代价是那么大,得来的结果却让人迷惘,年轻的大学生像无根的水草漂泊在繁华的都市,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依旧有那么多人为了没钱治病而犯愁,为了没钱上学而担忧。这就是教育改变命运的最大悖论!

事实上,“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实在太具中国实用主义色彩,不禁让人思考教育的意义所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诚然,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不单单体现在就业和薪资上,还包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深度,以及个人修养的提升。与其说“教育改变命运”,不如说“教育改变生活”。教育的意义,普遍来说,在于更新一代又一代人的素质,在于提高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素质。对知识与人生等重大问题的理解若是过于表面化、利益化、庸俗化,最终只会导致人格的矮化、弱化、淡化。教育必会改变生活,至于命运由什么来决定?显然不应仅是教育。

(绥宁县实验中学)

经常糊涂:教育依旧是每一个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教育能否改变命运,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何为改变命运。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不少贫家子弟十年寒窗无人问,待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便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这是改变命运。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高考制度与国家包分配的政策使得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最终让不少农家子弟实现了跳离农门的梦想,这是改变命运。同时,更多的人通过教育的启迪,让自己的见识发生改变,带动人生轨迹不再简单复制父辈的经历,不困顿于他人的预设,相比较而言,能更主动地把握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多见亮色,这同样是改变命运。

所以,当愈来愈多的公众表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时,一方面我们应该从公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引导:改变命运并非局限于拥有更体面的工作,更丰厚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在于坚持做好自己。这就更有待于教育的作用:播下一种好的行为,收获一种好的习惯;
播下一种好的习惯,收获一种好的性格;
播下一种好的性格,收获一种与众不同的命运……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依旧是每一个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前提则是这种教育不能再单纯指向考试、分数,而是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素质教育。

(为先在线网友)

肖汉斌:要重拾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教育首先必须拓展知识的内涵,明确知识的意义。

现在,一谈起教育,很多人认为就是读书。理所当然地觉得读书越多,所学的知识就越多,教育水平就越高,取得的成就也应该越大。这种思维逻辑,让很多人误把教育当成了文凭,以为多上几年学、多读几本书,多拿了个文凭就更有了知识,就应该“学而优则仕”“学而多则富”,这纯粹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第3篇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幸运者,但毫无疑问,也是各种挑战的承担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谁主沉浮?现实回答我们:是人才!所谓人才,就是要德才兼备,更是一个有高素质、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想要在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想要使自己普通的生活更有品质,知识是重中之重。大量事实证明,知识改变命运。大家一定都知道原微软公司区CEO吴士宏,一个自考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将这艘美国电脑业的航空母舰平平稳稳驶入了中国这个巨大港湾,她也从一个平凡的乡下清洁工转变为一个笑傲商海的女强人。当我们感叹她的成就与光荣时,请不要忘记,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同学们,抓住现在这个扩充知识的大好机会全心全意投入火热的学习中去吧,有谁能肯定,你不会又是一个吴士宏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说过:“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就是“靠知识改变命运,靠奋斗摆脱贫困”的典型,他说:“苦难并不是博取同情的资本,最重要的还是奋斗,只有奋斗和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是知识,让爱迪生由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
是知识,让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偶像。是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同学们,只有学习,我们才不会浪费宝贵的光阴,让生命之树结满丰硕的果实;
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向理想的目标靠近,从而有机会和成功握手;
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愧的人生。

战国时代的学者荀子曾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人一定可以打破上天的安排,凭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而我们相信,这股改变命运的力量就是知识。那么我们还等待什么?

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守株待兔者,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无阻的前行者;
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的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
只有学习知识才是到达成功彼岸的唯一路途。只呐喊而不冲锋的不是好士兵,只瞄准而不射击的不是好猎手,躺在摇篮里的婴儿永远不会站立而行,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永远不会看到外面的世界的光明和精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只要你上路,就会发现诱人的风景;
只要你启程,就会奏响你生命的华章!!!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第4篇

知识改变命运的老话在今天依然会被众多的家长老师挂在嘴边。但是今天能够改变命运的“知识”已经远远不限于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要想了解今天那些改变命运的“知识”所指为何,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两个秘书的故事:

故事1:某公司新招聘的秘书A在为总经理贴发票报销时,为了方便信息的检索和归类建立了一个表格,将所有总经理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联系人、电话等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一份数据统计, A渐渐地发现了总经理在商务活动中的规律。比如:针对某一类的商务活动,经常会选择哪种档次的场合,费用预算大概是多少;
总经理的公共关系常规和非常规的处理方式等。慢慢地,总经理给秘书A布置工作时,即使没有告诉她非常详细的安排信息,秘书A基于整理报销数据所总结掌握的规律也能够处理得十分妥帖。很快总经理放心地把更加重要的工作交代给秘书A,不久秘书A便获得了提拔。

故事2:转岗来为总经理贴报发票的秘书B在一直带有情绪,心里不断地为自己做这种机械重复的工作感到不值。渐渐地,机械地贴发票的工作让她越来越麻木,觉得这样的工作完全没有成就感可言。不久,秘书B被辞退了。

两位秘书坐的都是贴发票报销的工作,处理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前景。秘书A通过贴发票了解的信息总结出了总经理商务活动的规律,商务活动的规律就是“知识”,它指导着秘书A的工作并获得了经理的赏识。秘书B让发票信息白白流失,自己处理事情的经验没有增加,“知识”没有增长。秘书A通过掌握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呢?知识和信息有何区别?

信息是关于度量的事实叙述。例如新闻、财务报表都属于信息。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知识是转化为行动的能力。知识和信息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影响行动。

举例来说,超市的促销广告、商品陈列位置信息和商品的销售数据等都是信息。超市中商品如何定价更有竞争力、商品如何摆放有助于销售等内容属于知识,因为这些知识能指导促销广告和摆放商品的设计,获得更好的效果。知识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对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可以产生知识,知识指导行动后能够产生新的信息。知识具有显性和隐形两种形式,显性知识指文档化的知识,隐形知识指头脑中的价值观、经验、技巧等无法被文档化的知识。

获得知识之后,如何让知识改变命运呢?

知识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知识获取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从方式上,知识获取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方式,处处留意皆学问。我们即可以从外部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总结领悟反省中获得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为我所用,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 从心态上,要快速的学习知识就必须抱着“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劲头,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要注意避免做重复发明轮子这类无用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3) 从内容上,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要有选择的获取知识而不是信息。即使看到了信息之后更要去思考信息背后的知识。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乔布斯利用在大学业余时间学习的美术字知识设计了Macintosh电脑的精美印刷字体。象牙塔出来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就很可能会成为“书呆子”。知识通过应用才能不断地被检验和更新。知识也可以被跨界应用,许多看似不同的领域其实遵循的规律是相通的。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第5篇

随着数字化革命的不断深入,普通读者有了更多的接触媒介的途径,这不仅使普通读者参与公共生活、关注现实改革与国家命运的热情不断高涨,也为严肃的学术书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营销之路。2013年,人文社科类书籍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无论是《旧制度与大革命》对中国改革的启示,周其仁的《改革的逻辑》对中国改革进程的关注,或是《大数据时代》《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对信息与技术的关注,或是《故国人民有所思》对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改造运动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或是《易中天中华史》的历史寻根之旅,或是年头岁尾的两部伟人传记《邓小平时代》与《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革命的启示与思考:对中国改革的现实关注

《旧制度与大革命》原著出版于1856年,商务印书馆早在1992年出版中文译本。此书是旧书新热,也见证了经典的不死传说。这是托克维尔探讨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作,详述了大革命的风暴及其原因,还有大革命后残酷的政治现实,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此书自推荐后,在2013年的中国大热,从政界、经济界到学界、媒体再到民间,迅速刮起了阅读旋风。

改革问题不仅是当前中国思想界,也是普通中国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因为这不仅关涉着国家民族命运这样的宏大主题,也关联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乃至个人利益这样的实际问题。因何而改革,改革将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将走出一条什么道路?对国人而言将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走过了30多年的改革历程,有些体制化问题改起来还是那么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对国人而言是最为关心的,知识界与思想界对此也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旧制度与大革命》正好在这个节点上,为中国当前的改革问题提供了启示。

因此,作为一本严肃的政治学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热销,虽然让许多人惊诧不已,但其大热又有必然性。此书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可以看做是对中国改革的现实思考的折射,只不过是国人“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很多人认为,托克维尔所描述的200多年前的法国,与今天的中国现实有几分相似。思想界之所以关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关键在于看它如何启示中国改革这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力图将“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对引发革命的旧制度进行分析与反思。在他看来,“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正是因为改革已经启动,使得没有被改的那部分更加触目惊心,大众对此更愤怒和不可容忍,社会矛盾会变得更加激烈。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特权与腐败都毫无例外地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这一切,对于今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而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届领导层上任之后,释放出了更多的改革信号,特别是对国人异常关心的特权和腐败问题所施展的种种措施,无疑使国人深受鼓舞。因此,在2013年之际,国人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思考的重点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出于对革命激进性的反思,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口号;
但现在,人们则在思考,果真能避开革命吗?

周其仁《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也因对中国改革进程的关注与分析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力。该书系统地从产权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的逻辑,同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坚定走改革之路的迫切愿望,认为“不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不推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政治改革,很多社会矛盾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而且随着更年轻的人群逐渐成为社会主体,必然会对诸如体制、政策、生存环境等提出不同于上一代人的要求,有着对理想社会更高的预期。此外,当下社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迅速变化的社会,但与之相应的制度性的改变却十分缓慢。这一切,都是对继续改革提出的现实要求,也符合国人对改革的心理期待。

二、大趋势与大变革:信息风暴的大潮

随着《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热销,大数据也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词语。本书被认为是大数据研究的开先河之作,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作者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维克托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是预测。

信息时代的大数据正在把我们变成新的物种。一切皆信息,这是我们的现实生存环境。不管你信或不信,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已经开始发生并将继续深入,正如著名学者汪小帆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大的数据如何才能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美丽?”这是数字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现实问题。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就不得不与数据打交道。因此,“大数据”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事实上,今天我们接触和使用数字媒介,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大数据”之中。无论是淘宝网上的消费者评价,还是腾讯针对个人的信息推送,或是豆瓣知道我们的喜好,百度为我们提供更优质的搜索服务……都是建立在“预测”这个大数据的核心上。因此,通过此书,产业实践者可能发现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应用价值,思想家可能形成对人的重新认识,普通读者也会更理解自己的生活。

《大数据时代》虽然讲的是“大数据”这个专业领域的问题,但重要的是作者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工具和技术,也正因此,非专业人士阅读起来也没有任何障碍。

实际上,数字革命是近些年流行的学术话题,其引发的生活、商业、思维、科学的转变,一再成为此类的著作的主题。这类著作通过对世界发展新趋势的预判,为正处于数字化革命迷思中的人们提供了思考路线。此前2007年的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D.威廉姆斯的《维基经济学》在中国的热销也大致反映了这一点。

而在2013年,胡迪・利普森与梅尔芭・库曼合著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中信出版社)以及詹姆斯・格雷克《图灵新知:信息简史》(人民邮电出版社)都表现出了对信息与技术的关注,同样获得了读者的青睐。《3D打印》揭开了3D打印的神秘面纱,分析了3D打印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将如何应用在学校、厨房、医院等场所。3D打印技术不仅带来产品和设计的革命,还将带来科学技术和创新呈现的革命!《图灵新知:信息简史》则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带领我们追溯了从非洲会“说话”的鼓到电子计算机的漫长历程,并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这对于读者理解我们的世界与时代,无疑大有裨益。

三、伟人的足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分别在2013年的年头岁尾,以两个伟人为主题的两本书受到国人热捧。在年头的是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邓小平时代》,而在岁尾的则是《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

2013年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邓小平时代》,此书被认为是“邓小平传”,完整叙述了邓小平的一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邓小平对一个时代进行了总结,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做了全景式描述。中美建交、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经济特区、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国人异常关心的历史重大问题都有所展现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三联书店引进此书之前,此书英文版已在英语世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中国当代社会的进程与邓小平密不可分,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车轮。

美国前总统卡特评价说:“这是一部重要的邓小平传记,读之难忘。邓小平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的转型,并促成了美中建交……”这是一个外国政要眼中的邓小平,但对于国人而言,可能还有着更为直接的体会,因为正是邓小平改变了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这样的主题与人物显然对国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这部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著作的作者的美国人身份,也会让读者对此书产生兴趣。相较于国人,外国人看待中国当代的伟大人物,其角度自然会有所不同,受到的束缚也会小很多,可以写出自己笔下的邓小平,而非人云亦云。此外,正如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认为的那样,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好看”。“讲述历史”成为傅高义的基本写作方法,他将观点和见解融入历史现场、融入对具体事件的讲述之中。“作为一本学术著作,书中却基本全部使用描述性语言,像讲故事一样通俗易懂,内容好看。如此,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适合从学者到普通读者各个文化层次的人员阅读。”

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于岁尾推出了新版的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这部著作与《邓小平时代》一样,表现的也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这是一部关于曼德拉的斗争、学习与成长的史诗,同时它也是一幅南非现代历史的画卷,完整记载了曼德拉70多年的漫漫自由之路,真实地记录了曼德拉和南非人民为反对种族隔离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自传中展现的曼德拉传奇而伟大的人生,其超越种族的胸怀,超脱仇恨的宽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世人无疑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与强烈的励志作用。虽然此前的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推出了这部曼德拉自传,但随着这位堪称人类楷模的南非前总统在年底的逝世而造成的巨大影响力,新版与旧版一起受到了国内读者的追捧。虽然出版社宣称推出新版是为表达对刚刚去世的曼德拉的敬意,但不得不说抓住了一个最好的时机。

四、历史的呈现与命运的追寻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的《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把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于知识分子的命运之上。这是陈徒手自《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在2000年出版之后,又一部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遭际的专题之作。前作是以当事人的口述、档案、会议记录等为基本材料,来探索众多作家的心路历程,而《故国人民有所思》基本使用官方材料的记录与大量原始档案,以再现曾经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等11位教授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的经历与内心挣扎。

由于中国有着“士大夫”的文化传统,知识分子问题一直就备受思想界关注。而书中所涉又都是世人眼中的“大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头面人物,他们的遭际与命运自然也引起了普通读者的极大兴趣,此书一出版就备受关注。尤其是把这些人物放置在肇始于1951年秋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场大规模社会运动之中,作者又辅之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进行分析,更是还原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人的种种生动性。而在对知识分子个人命运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凸显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某些共同命运,冷静的笔触之下,蕴藏的是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和批判的锋芒,这也是“有所思”的“思”之所在。

如果说《故国人民有所思》带来的是历史之思的沉重的话,那么《易中天中华史》带给我们的则是中华辉煌历史的欣喜。这部要出36卷的《易中天中华史》既是对历史的呈现,又是对命运的追寻,用易中天自己的话来说是希望用《易中天中华史》最终来回答“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这个命题。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本市场气息浓厚的历史著作,用出版方的话来说,这是要做出版界的“大片”。其前六卷之《祖先》《国家》《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已经完成出版,上市后备受读者欢迎,掀起了一股“全民读史”风潮。

此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与之前易中天的代表作《品三国》的风格一脉相承,并借鉴了历史纪录片《美国:我的故事》表现方法,这会使本来读起来沉重的历史著作成为一部“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史诗”。而且,36卷看似皇皇巨作,但每卷的字数实际上都有所控制,已出版的六卷大都稍稍超过10万字,篇幅最长的《从春秋到战国》也不到13万字。若从图书市场运作的角度而言,这些无疑都是历史著作的畅销元素。此外,易中天用5到8年的时间个人写通史的历史写作方式,也是一个绝佳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