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形成规律班级文化培养中渗透

发布时间:2022-06-15 11:10:15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在班级文化培养中的渗透

  温家宝总理说: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我们的学校每个班级要争取达到这一目标,而不要偏离这一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遵循道德的形成规律。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人们通过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在文化环境影响和心理生物机能交互作用下,以需要满足为动力,以文化经验积累和文化心理培养为基础,经过又知到行的无限循环和阶段性反思评价之间逐渐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的过程。高中三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班级教育和文化活动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一、思想品德是在客观条件下,主要是社会文化制约下,以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形成的。

 首先,社会文化制约,有微观和宏观之分。从微观上,主要是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高中而言,要注意班级课程和文化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作用,其中思想政治课堂是形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主战场,政治课的四本必修书对形成学生的道德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哲学与生活》和《文化生活》最为突出,而选修教材《道德》则系统地介绍了道德的知识。因此,在班级文化培养中,班主任和政治老师务必要重视政治课堂及学生政治兴趣小组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特殊作用。

 其次,学校以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形成文化经验和心理。活动是形成思想的源泉,“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语),这句话是极为深刻的,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长远利益和人才成长规律。中学生务必要通过有意义的,尤其是集体性活动培养道德观念。在多年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一直让学生写值日班长寄语,做成板报并进行全班性的比赛,学生表现非常踊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寄语根源于民主又回到民主,符合学生实际,大大超过了教师的水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10 年 9-10 月,高一高二部分班级组织了基本能力知识比赛,比赛把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最后把激烈的竞争、文艺、思想品德融合在一场严密紧凑、观众互动而又愉快的比赛中,使人印象深刻。而在此后的发奖活动中,几百本优秀品德故事书作为奖品广泛的散发到学生中,在学生中引起了更广泛的影响。另外诸如成人宣誓活动、升旗仪式、班级学雷锋活动等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而形成形式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二、由实践形成的道德心理和道德经验,经过价值观的筛选进入思想品质结构 。

 道德主要解决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这就涉及到价值观问题。高中的班级应该开展系统的价值观教育,诸如集体主义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等教育。然而,这种教育要具有道德阶梯性,它可分为五个阶梯:第一阶梯是让学生学会维护个人利益(含个人人格和尊严等)。个人利益是整体利益的前提,保护个人利益实际上是保护群众利益的一种形式,没有个人利益也就谈不上集体利益,所以要善于保护个人的安全利益、人身健康利益、劳动利益、正当的学习利益、整洁的班级环境等,当然这种利益必须是合法合理的利益,并且保护方式也要恰当。在班级教育中,我们到了教室或学生到了我们的办公室,我们平等相待与学生交谈,在课内外活动中师生一起运动一起自由的活动,打成一片,在活动中培养了我们学生独立的平

 等的人格和尊严;第二阶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尊重父母和老师以及周围的其他人,维护家庭、小组、和班级利益,并反对小团体主义;第三阶梯是维护家乡利益和学校利益。要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观念。前三个阶梯,我校初一初二许多班以及许多高中的一些班做得非常好,比如在他们的墙壁上写着优秀学子的八条标准:热爱祖国,从热爱爸妈开始;热爱人民,从自理家务开始;崇尚科学,从课上质疑开始;辛勤劳动,从认真作业开始;团结互助,从关心同学开始;诚实守信,从说话算数开始;遵纪守法,从靠右行走开始;艰苦奋斗,从穿着校服开始。这些班级在这方面谈的的比较准。第四阶梯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祖国利益至上,要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南方雪灾、疆独问题、奥运火炬、玉树地震、上海世博等都吹响了爱国主义的号角,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实例。在政治课上讲中外文化交流这一问题时,我们详细出示了世博会中的中国馆的文化、志愿者的行为和外国游客的看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五阶梯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共产主义理想,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要注意个人思想和行为要符合历史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最高价值观。教育班级要注意“五阶梯”的培养,同时根据高一到高三三个阶段的年龄特点提升其道德层次,还要注意各阶段培养的一贯性和衔接性,并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进行。

 三、经过价值观的筛选,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知行循环的结果。

 “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根本标志,知与行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因而,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刘希良老师提到我们要坚持 21 天形成良好的习惯, 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坚持 21 天不是很容易,对中学道德教育这个复杂的系统来说更需要一定的意志. 对每个学生而言,学生的形象差距较大,智商高低有别,反应快慢有异,行为参差不齐,成绩千差万别,效果各有千秋,对所谓的学校的被边缘的学生我们要内心无私,不带所谓的功利而是要把爱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要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急躁为耐心,直到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具体来说,我们对中学生:

 (1)对学生的知进行刺激和自我建构,对行进行强化落实,尤其是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的敬业精神和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2)有渐进性,注意量的积累和对日常文明习惯的重视。学生弱点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一蹴而就可以结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注意量的积累。有时我们与学生谈话,学生有时总感到别扭,不能推心置腹,我们可以换个情境,或者是暂时停下来,让学生回去,找个合适的时间和环境继续谈这个话题或者别的话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要有恒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问题和反复,出现问题难以解决或反复时要深入调查问题的原因,坚持不懈地做好思想工作。在学生的改变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犯错误不能急躁,严重的不能嫌弃,不改变的不能灰心,不解决的不能撒手。

 (3)某种道德内容的知行循环从初一到高三的各个阶段都要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同

 时,还要反对 (1)“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某一道德内容,比如尊重父母的教育被淡化; (3)用简单的方法对待思想转化。

 四、道德行为在知行循环的过程中受到反思性监督控制 。

 这是较复杂的活动有效落实的必备环节。班级道德“监控”可分两类:一类是自我控制,它有主动性并对执行效果进行控制。教育家斯宾塞说:“必须记住,你训练的目标在于培养一个自治的人,而不是被人所治的人。”因而班级教育要善于使集体变成一种教育力量,并启发学生个体要“吾日三省吾身”解剖自己,通过日记、座右铭等方式控制自我;另一类是社会或班级控制,它可以通过说服、情感、榜样等方式进行。从状态角度分为两种,一种是道德文化质,即以社会控制或舆论来明确是非以此约束个体的道德品质。另一种是道德文化量,即可以用数量和程度计算道德,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确量,一种是模糊量。对精确量,班级的科学动态的量化管理是主要方式,当前我校多数班普遍采取这种方式,它是一次道德飞跃,有可能使思想品质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比如某人思想优秀到什么程度可用加分表示,不符合道德规范可用减分表示,当然加减分有层次性、最高限和最低限并有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满足,量化条例既不能朝令夕改,也要在民主基础上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评价。当然量化不宜过分,过分则僵化并淡化人的情感,从而引起负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则必须有模糊量,数学有模糊数学,有些道德现象也无法用量精确表示,例如拾金不昧,很难有一个相对固定量表示,过于细分反而难以做到科学,所以可以用模糊量代替,比如对拾金的数量确定一个适度范围,然后针对这一范围,确定一定范围的量或程度。班级的量化管理不是目的,当前存在着把量化当目的的这种现象,而学生异化为工具,量化管理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成长,要体现以人为本,要维护人的尊严、人格和利益。

 五、道德的形成还要以需要为动力 。

 自我价值的满足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条件,从合理方面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班级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并助其实现个人价值。我在班级中一般设了品德奖、体育奖、艺术奖、标兵奖、文明奖、劳动奖、进步奖、发言奖、综合奖等等,一学期评选两次,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情、校情、国情允许下,在一定范围内满足有德行的学生合理的需要,那么对本人的激励以及示范作用会对整个道德建设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总之,以上五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班级教育中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班级道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并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系统。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寄托着亿万家庭的美好愿望,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并开始实施,未来十年的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旗已经拉开,我们要努力研究并遵循班级文化中的道德培养规律,落实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