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9 11:15:02   来源:工作计划    点击:   
字号:

摘    要:文章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出发,构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73-02

“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是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旨在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大批量不仅有创新,而且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各个类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帮助,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在面向社会需求方面培养人才,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1]。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问题

哈尔滨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而软件工程专业又是黑龙江省首批改革试点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2]。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其研究和实践涉及人力、技术、资金、进度的综合管理,是开展最优化生产活动的过程。同时软件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工程应用的软件设计师,是要用软件的方法去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工程教育中却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传授知识,包括软件工程专业在内,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学生学习了很多编程语言,例如C语言、C++、JAVA等,但是从来没有运用某一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过一个应用项目。

第二,缺乏真实环境。很多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会安排一些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但一般是在学校完成或者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的,与实际的工程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教师缺乏经验。现在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高学历,从学校毕业又直接到学校工作,缺乏在实际项目当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第四,学生的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不能很好对接。由于高校的教育模式问题,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断层,造成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并且这种矛盾日益突出。

第五,办学方式落后。现在很多高校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关起门来办学,与企业的互动偏少,或者说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不够。同时各种社会力量对于教育的监督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参与到教育的评价当中,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改革建言献策。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卓越计划”的培养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二是高等院校按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此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石,也是教学的基本单位,集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一体。只有抓住了学科建设,才能带动和统领全局。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当中,软件学院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以专业知识规范为基础,构建与产业需求目标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实现专业规范与产业需求协调统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动态轮换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课程,就应该通过具体的评价机制淘汰,而对于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就要开设新的课程进行讲授。

(二)强化实践,科学设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与行业企业产学研用的合作,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去工程化”等突出问题,树立“需求导向、强化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照高教三十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的精神,以及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的教学与科研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软件学院果断地把以“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转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进行两个层次的考虑:一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因此,工作岗位性质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企业主流岗位需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二是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综合这一现象,把毕业生所掌握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缩小成知识、技能、态度,使得培养过程中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可操作性[4]。

(三)与企业联合培养

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育必须遵守“保护天性、张扬个性”的宗旨。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个人爱好,实施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兴趣分流、自然分层。软件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2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了基于校企协同的“2+1+1”人才培养模式。“2+1+1”人才培养模式已推广到省内和省外一些大学,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该人才培养模式获首届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采用“2+1+1”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获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四)持开放式办学,设定弹性培养机制

把人才培养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开放式办学,并设计了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开放式办学,与其他高校院系的教师、企业界的专家、国际上的高水平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在产业与毕业生之间架起有效对接的桥梁,整合资源,让优秀的师资在学院这个平台上聚集起来,流动起来。软件学院形成了“学科基础扎实化、专业基础工程化、专业方向社会需求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特殊情况,形成可行的、有效的动态调整教学计划的机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并根据新旧知识点的交替,调整课程内容,建立这种机制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滞后”的问题。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成效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面向行业、需求导向、协同创新、强化实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把教育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实践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用人单位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11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就是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肯定。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核心,软件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管理,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工程思想、解决方案、设计模式,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工程开发和技术创新。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推动力,深入校企合作,大胆创新,让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来,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软件学院在这次改革当中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和高校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芝,李婧.完善本科生课程评价体系 激发师生联动

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Z3).

[2]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等.“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

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

育,2013,(1).

[4]李丽慧.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协同创新平

台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