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工作总结(院校)

发布时间:2022-06-28 18:20:07   来源:工作总结    点击:   
字号:

 基层党建工作总结(院校)

 **年是新中国成立**,是**大学建校**,是政法学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政法学院在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聚焦**工作总目标,紧跟兵团向南发展旗帜,争先落实“十三五”规划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实开展学院党建工作,现将一年来学院基层党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院基本党组织及党员情况 学院现有师生党员共 204 人,基层党组织情况:党总支部 1个(本科生党总支);基层党支部共 11 个。其中,教工党支部 6个,共计 67 人;学生党支部 5 个,共计 137 人(本科生 89 人,研究生 48 人)。

 二、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情况 一是,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规范制度落实。学院党委班子及时传达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抓落实到位;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落实校党委决策部署。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打牢党建工作基础。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出实招,做好理论武装;抓好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和党支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严格组织生活会程序;党费收

 缴工作及时核算、录入系统,督促全院师生党员按时缴纳党费。

 三、凝聚班子力量,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明确责任抓落实 一是,抓好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明确责任,实行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做到知责、尽责、负责。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制度等;主持开好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专题汇报会以及主题发言等,研究部署学院党建重点工作,坚持召开党委会研究学院党建工作要点、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师生党员发展等重点工作,学院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风气已经形成。

 二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用新时代思想武装头脑。全年学院党委组织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 13 次;实现“学习强国”动态监督管理,学习效果良好;明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地位,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设立政治理论学习研讨日,已延续 13 周,组织全院研讨交流 5 次,基层支部学习扎实、活力凸显。

 三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工作推动全院各项工作。用新时代理论指导实践,引领学院党建工作丰富开展“头雁”工程,以“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选树了一批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和品学兼优的师生骨干担任支部书记。**年,获评校级党建工作研究生党员标兵 1 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支部工作新渠道,积极组织申报立项大学党支部创新立项项目 5 项。推动主题教育学习务实扎实,组织师生党员参观周总理纪念碑、军垦博物馆、**新辉红色文化博物馆、**

 州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全院师生党员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爱国影片,本科生党员“重走长征路 感念长征精神”徒步活动,赴 145 团参观新型农业基地等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让师生党员在“体验式学习”中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学习先进典型、感悟特殊使命。

 四、明确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构建学院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突出抓好学院基层组织制度。以“三会一课”和“民主集中制”为抓手,开展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意识形态安全舆情研判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

 二是,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主题教育工作,成立主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院党委班子成员做好“一岗双责”,对分管部门、联系单位加强指导督促,形成齐抓共管合力。通过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意识,认真检视问题,找差距、抓落实,着力解决思想和实际工作中的缺点,激发了学院全体党员干事创新的精气神。

 三是,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注重党务工作教育培训。**年发展党员工作严把质量关,认真履行发展组织程序,全年共发展学生党员 58 人,转正 53 人;办理了 60 名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

 接手续。通过举办党员、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党员座谈、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加强教育培训。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2 期,培训人数 225 人;开办党员及党务工作者培训班 2 期,新发展学生党员 58 名。各级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研讨 80 余场次;党委班子成员讲党课近 10 场。

 五、突出服务,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暨“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构建新时代师生关系。学院党委认真落实“民族团结一家亲”暨“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大学机关部门和学院 77 名教职工分别与 208 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认亲。组织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 10 余次。寒暑假,结亲家访覆盖率达 100%,亲如一家的师生关系已经建成。夯实主题教育成果,引领全院教职工开展“师生志愿结对”工作,实现政法学院师生全覆盖,精准志愿帮扶学生学习生活,助力成长、成才,与学生交终生朋友,塑造良好学风校风。扎实开展处级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担任副班主任的领导干部年度召集召开主题班会 6 次。

 二是,积极开展调研,了解师生诉求。每一名党委委员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座谈、真心交流,开展调研,倾听诉求。联系基层教学系进行调研,围绕学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详细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与建议;通过调研了解需求、解决困难,调研后及时召开座谈会,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课堂教学专项督查整改等工作。

 三是,基层支部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法律系教工党支部积极组织专业党员教师到师市党政机关、**市、沙玛两县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法治宣讲;“元正盛业·建纬杯”首届**高校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的指导工作,以及参与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和面向全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就师生关心的教育纠纷、校园法治、家庭、婚姻、继承、反家庭暴力等问题、邻里纠纷、民事诉讼等问题给予咨询服务;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区校合作机制,推动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建设,与近 10 个社区达成合作意向,先后安排学生 60 余人次走进社区实习锻炼,开展模拟“社工咨询”情景表演;旅游系党员教师队伍近两年一直在打造**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旅游文化路线等方面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学院党委与第三师 44 团签订党建共建单位,拟在社会工作服务站、法律援助服务站、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基层支部建设和扶贫等方面开展合作。

 六、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新模式,用新时代管理正风肃纪。

 学院全面实施党务、院务公开制度,提升工作透明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尤其在津贴发放、干部推选、年度考核等重要工作,做到全透明、无死角;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组织召开学院三届四次“教代会”,充分发挥工会监督职能,涉及学院发展及教职工切实利益的事项,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提高

 教职工对学院建设参与度。结合主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找差距,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一对一谈心、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召开 7 次检视问题专题会议,认真对照《党章》《准则》和《条例》的要求找差距,领导班子检视出问题 14 条,班子成员个人检视出问题 32 条。对查找出的 33 个即知即改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落实措施。

 七、学院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落实党建责任机制不够完善。一是院系党政齐抓共管、协调发展的机制还不完善;二是对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缺乏有效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

 2、学院党建工作与学院发展建设工作没能完全相辅相成。一是教工党建工作与学院重点工作,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建设等方面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党建工作在促进学院发挥四项基本职能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二是学生党建工作在促进良好学风、班风的引领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引领方面的办法还不多。

 3、部分学生党支部活动缺乏创新力,以及学生党员作用发挥还不到位。一是基层党支部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过程中,三会形式不够规范,没有落实讲党课的工作内容;部分学生支部对新发展党员及高年级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学习和管理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二是基层党支部在引导和培养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上没有找到有利的作风建

 设抓手和监督管理机制。

 八、学院 2020 年党建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是,继续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培养教育。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工作总目标,积极响应兵团向南发展号召,真正把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形成核力,打造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是,继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促进学院党建工作与各部门业务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载体上下功夫,发挥专业优势,促进支部在法律咨询服务、社区建设、民族宗教研究等领域的服务能力,逐步探索建立持久长效、互利共赢的社会服务机制。

 三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增强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活力;逐步开展支部创新活动工作,加大经费支持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教工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考核激励机制,从政治思想上、教学科研上强化责任担当。

 四是,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以发挥学生党员先锋带头作用为抓手,以学生党员先锋队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和模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