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五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08-14 20:20:05   来源:工作总结    点击:   
字号:

人力资源是医院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护理人力资源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是保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整个卫生人力系统的利用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唐山市某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五篇】

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优化分析

人力资源是医院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护理人力资源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是保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整个卫生人力系统的利用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唐山市某全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例分析该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

一、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唐山市某医院儿科、妇科、ICU、内科(包括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等)、外科(包括心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病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全体在岗的护理人员,以及每天的不同等级护理病人数。

(二)研究方法

1.自行设计的医院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医院名称、实际开床位数、护士总人数、医生总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总人数。以此表数据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从文献中摘录出的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

2.根据护理人员基本信息表调查出护理人员年龄、护龄、学历、职称、聘用性质。采用构成比、相对数等指标描述护理人员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比重及医护比、床护比等情况。

3.护理工作量调查表包括科室名称,护士人数,床位数,每天一、二、三级护理等级病人数。

二、结果

(一)唐山市某医院护理人力资源总量分析

唐山某医院的医护比、床护比、卫护比状况以及相应的国家配置标准。

(二)样本临床科室护理人力资源分析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该院15个临床科室的病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内科系统的心内、神内、内分泌等科室;
外科系统的心外、神外、骨外、肿瘤外科等;
妇科、儿科以及急诊科的各病区。

1.护理人力资源数量分析

本研究应用标准床护比和实际工作量法测算各样本科室所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

2.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从护理人力资源的年龄、护龄、学历、职称和聘用方式等方面来分析护理人力资源的结构。

三、讨论

(一)护理人力资源匮乏,配置不合理

该院总床护比为1:0.81,基本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的床护比为1:1.6,法国为1:1.2,均高于我国的标准。从医护比看,为1:1.8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1978年卫生部颁布的《编制原则》要求三级医院的医护比为1:2,结果明显低于此标准。亚洲国家平均医护比为1:2.019,新加坡的医护比为1:3;
日本的医护比为1:3.9。英国、德国等国的医护比例都超过1:4,芬兰、挪威等国家的医护比甚至超过了1:6。不难发现,我国总体上的医护比例倒置,护理人员配置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功能制护理下,除神内科、神外、心外、骨外、口眼科和儿科的护理人员数量比较充裕外,其他各科室均存在缺人现象。而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这四大系统内的15个临床科室的病区均存在缺编现象,护理人力资源数量严重不足,护理人力资源浪费是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

(二)护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该院护理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共占63.64%,而全国此年龄段的护理人员比例为55%,表明该院护理队伍趋于年轻化,说明该院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较足,但是过于年轻的队伍常意味着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力量薄弱;
护龄在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占护理总人数的比重最高,占35.14%,在10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所占比例为53%,这提示,该院护理人员的护龄相对较短。该院护理人员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占58.97%但研究生学历的护理人员数量微乎其微。从护理人员职称结构看,具有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仅占总数的5.56%,而初级职称则高达63.64%。该院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比例约为1:5:11。根据卫生部颁布的l:3:5:7的高、副高、中、初级比例及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高、中、初级的1:3:1的比例,该院的人才职称结构差距较大。

(三)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专业水平不高

护龄在10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了一半,这表示该院护理人员的护龄相对较短,护士专业成熟度低,临床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护理质量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该院护理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97%,但研究生学历的护理人员数量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虽然该院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已达到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但缺乏学科带头人,致使该院护理事业发展后劲不足;
从护理人员职称结构看,该院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占了大多数,这就表明该院的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与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聘用制度影响护士队伍的稳定

90年代初,因为护理人力资源的普遍紧张,部队医院、专科医院、国有综合性医院等单位逐渐聘用合同护士,以缓解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进入21世纪,合同护士在国有医院的数量己占相当比例,成为护士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医院可以配备少量合同护士,但要以编制内护士为主。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医院合同制护理人员有241人,占医院护理总人数的52%。由于合同制护士在工资福利待遇、继续教育以及晋升等方面与编制内的护士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合同护士的权益、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等问题均是影响护士工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

(一)合理配置护士数量,完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制度

在数量配置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以床位数为基础的护理人力计算方法,以实际床位数、床位周转率、床位使用率、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的工作量,不同科室的病人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为主要指标,运用统计学的多种人力资源配置测算方法,在国家的标准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有效解决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或配置浪费的问题。

(二)优化护理人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质量

鉴于目前该院护理队伍整体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普遍偏低,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分布的现状,建议:第一,对于护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的配置,应该以3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为主。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情况以及人力资源生命周期特点,35岁以下护理人员精力充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护理工作的青年后备力量;
35~44岁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强,是护理工作的“中流砥柱”。第二,应配置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人才,以提高创新护理的科研能力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第三,职称比例应高、中、初级合理搭配,根据现状应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编配,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提升,较大幅度的增强护理工作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专业水平

医院应制定完善的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案,科学规范地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医院管理者应根据护士工作业绩考核分析结果,制订定期培训方案;
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服务理念的培训,促进其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护患沟通能力。还要促进护理科研队伍建设,发掘和培养护理学科带头人,从而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

(四)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稳定编外护理队伍

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必须科学地、合理地、法制地管理聘用护士。首先,对现存的编外聘用护士的历史遗留问题,从稳定和发展护理队伍出发,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尤其是待遇上如何逐渐向“同工同酬”过渡的问题。第二,医院领导应在各方面关心她们,对工作中成绩突出,任劳任怨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在生活上尽量帮她们解决困难,逐年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逐步减少甚至停招收编外聘用护士,增加高素质在编护士的招聘比例。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卫医政发〔2010〕108号[S].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DB/OL].[2010-01-08].

[3]张玲娟,叶文琴,陆健标.等级护理标准操作时间与实际操作时间的测量与分析[J].护理杂志,2007,24(5):7-12.

[4]AlanP.Problemfacedbynurses.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practice(SPECIALSUPPLEMENT),2001(7):21-25.

[5]曹志辉,郑贺英.我国医院推行整体护理的难点及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3,18(8):45-47.

[6]孙继红,刘均娥,陈梅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1,8(5):233.

[7]万崇华,张春,舒占坤,等.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西方的比较[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7):31-32.

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1.设备及物资账实不符。

1.1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之前,医院物管部门对于报废的医疗设备、物资也有“重钱轻物”的思想

对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及时,没有制定报废审批制度,使申请报废科室无制度可遵循。报废时,直接从科室拉走,一些设备及物资无人记录,无人审核,报废物品长期堆积在仓库。另外,报废处理程序未与财务账务处理部门配合好,造成实物设备已经退回,但相关账目一直未清理,所以也造成账目数量多,实际使用少的糊涂账现象,使以后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开展。

1.2科室固定资产“入”无节制。

由于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沟通欠缺,对有些设备及物资使用情况不了解,大批量采购仪器设备且价格居高,科室之间出现需求与采购偏差,既浪费资金成本,又没有达到预期效率,部分医疗设备出现闲置。例如,住院部普通外科病区使用的一台监护仪,购入原值138000元,与其他护理所需监护仪使用功能一样,但购入原值高于其他类监护仪,出现成本浪费、闲置等问题。另外,一般设备成批采购,出现使用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例如电子设备中的打印机,对于医院医技科室,人员工作常常需要24小时在岗,24小时不停使用,打印机耗损大,所以对于医疗科室配备的打印机要求使用寿命长,质量有保证,功能通用简便。但也有不少科室反映,部分批次的打印机价格高,容易出现坏损,修理成本高,维修人员通常以旧换新,所以坏损的打印机还未维修就已经报废,科室账面又登记一台新打印机,造成设备上账就无“入”的限制。

1.3存在“隐形资产”,物品管理科室没有及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登记建账工作。

一部分设备及物资没有通过财务登记上账或是被拖延登记,这部分资产成为医院的“隐形资产”,造成一部分医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中包含一些接受捐赠的设备及物资。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由于使用科室与物管科室没有国有资产意识,认为接受捐赠的设备资产属于自有资产,没有及时上报资产管理部门。

2.未达账项申请报废。

会计范畴中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取得凭证的实际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且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与财务会计范畴相比医院的未达账项可以理解为:物管科室与财务部门取得资产凭证或者资产申请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与使用时间不一致,一方已经接收开始使用,而另一方尚未取得资产处理申请单或收据,从账目角度看形成“隐形资产”。由于以上“隐形资产”确实存在并一直使用,当毁坏或需要报废,申请科室报废时无账可查,所需报废的设备、物资滞留科室。例如在盘查核实部分医疗科室资产,显示盘盈一张转椅,但无账目记录,这时如果科室申请报废转椅,虽已到达报废年限,但是无法进行报废审批手续,从财务记账角度看,这把转椅就是未达账项申请报废。属于未达账项的设备物资,从账面上无法显示,不易发现,相关管理部门缺少对医疗设备及物资定期盘点核查。

3.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易耗品混合登记建立账目。

医疗设备一般包括医用电子仪器、激光仪器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其特点是原值大,维护成本高,流动较稳定;
一般物资包括低值易耗品、药品、材料等,其中低值易耗品包括,办公用品、医疗护理用品、消毒工具、简单手术器具等,具有原值小、易消耗、流动频繁等特点。在管理建账时将两者混合记入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造成账目繁多,查询冗长、处置手续繁琐等,使日后的管理工作造成效率低,监管差。例如棉被、棉褥、电话机、工具等物资易耗品,每一项设备及物资应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当成批登记上账时,会计人员为了记录方便,将几十件物资归属于同一个资产编号登记入账,如果科室只报废同批次的几件棉褥,怎样把这几十件物资平均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做报废处理,这也为报废工作造成困难,使工作效率减低,报废时间延长。因此,管理者应将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分开登记建账,区分报废处理。

二、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要求

早在1920年,美国就已开始培养组织医学工程人员,注重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1989年已有85%的医院具备医学管理工程部。欧盟每届会议都会表扬在设备管理、维修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员。在国内,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0年4月1日起施行,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促进了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新版的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大型医疗设备备案事项的监督检查,注重对使用单位的日常管理监督,对高风险产品建立可追溯制度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召回等上市后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06年5月30号财政部第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施账目、清查、维护、统计、建档等职责,以及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三、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

设备及物资管理机构及管理办法介绍201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率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现已逐步解决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混乱等问题,进一步实现医院医疗设备的优化管理,资产有效配置与使用,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管理依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各种医疗仪器和设备共计资产价值6.85亿元,大型医疗设备有双螺旋CT、瓷共振仪、全身伽玛刀、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乳腺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CT、高能高频多弹头微波肿瘤治疗仪、数字胃肠造影、数字减影仪、远程会诊系统、CCU和ICU、监护系统等当今一流设备。

1.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实行集中管理。

由过去固定资产分散管理,即原来由使用科室、总务后勤部、医学工程部、招标采购部、财务部等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工作,集中改为由国有资产管理部统一协调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及其他低值易耗品账目。划分医疗设备及物资实物管理部门,由医学工程负责医疗器械维修护理及采购保管,总务后勤部负责一般医疗物资、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实物的库存采购及管理。减轻医院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对财务管理的压力,使其集中注意力在精细化管理及内部控制。其次,成立专属部门有利于责权划分,从整体统筹、协调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资产管理工作,同时有利于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发挥科室优势,专注于设备器械维护与研发,以及库存物资管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管理监督医院固定资产变化动向,做到优化配置。

2.建立医疗设备与物资易耗品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及《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医疗设备及物资采购、管理、处置等问题进行因的制宜的调查与研究,制定适合本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例如,对单价在1000元以上(包括1000元)的设备及物资划分为固定资产类管理;
对单价1000元以内的器具及物资划分为低值易耗品类账,分开建账。按照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的特点分类,分别编制医疗设备资产编号与一般物资编号,医疗设备处理要严格遵循国有资产报废处理条例,以优化配置,效率最大化为主,做不同的资产类别区别管理,有利于规范医院财务体系管理,使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便于核查监督。

3.加强医疗设备及物资盘点管理。

疏于医疗设备及物资盘查监督,是导致账实不符的主要因素,定期资产盘查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引起固定资产使用者重视。医院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院固定资产实地盘查,深入门诊、住院、急诊等部门盘点统计。由采购部门、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派出专人组成盘查小组,制定盘查办法,在实物盘查中记录盘查科室、数量、型号等。盘查结束后,由各科室负责人对盘查结果签字确认,各盘查专员总结汇报盘查中出现的问题,并上报盘查小组或国有资产管理部处理,盘查小组要认真负责并对盘查结果负责。

4.规范医疗设备与物资条码管理。

配套应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医院医疗物资的数字化管理与医院HIS系统结合,实施医院医疗设备及物资条码化管理,将每一项资产信息包含在每一个条码中,包括:原值、入库日期、型号、厂家、折旧等等,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录入出错率,而且为医院节约管理成本。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定期对医疗设备及物资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使用科室的物资节约意识,规范医院固定资产使用人员行为,提高设备使用者的素质,爱护公共设备。对管理工作人员每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物资管理的法律意识、专业技能培养,努力维护好国有资产管理;
另一方面培养固定资产软件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日常业务。

四、结语

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政策性制度;
市场经济;
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34-02

自2002年我市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建立了一个新型的供、需、保三方都有制约作用的医疗费控制机制,当时解决了两个问题:①从根本上打破了职工医疗费完全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的格局,大大免除了国家及单位巨额医疗费用支出问题;
②解决了企业亏损、倒闭、职工下岗、医疗得不到保险而使部分城镇职工一病致贫,一病返贫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国各地不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趋空出,面对这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医院如何冷静地去分析,如何努力寻找相应对策,继续深化内部改革,调整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医院整体竞争能力,把医改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已成为医院领导、医疗保险科室及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1]。笔者以我院2008年3月起实行新医疗保险住院费用结算办法运行5个月中的一些问题和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一探讨。

1 医院医改运行中的问题

锦州市第二医院是锦州市的一所三级医院,开放床位500余张,拥有辽西地区之首的特色专科――骨科,同样承担着全市市区30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预防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承担着辽西地区骨科疾病的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一所具有特色专科的综合性医院。

从2008年3月开始,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废除了以前服务项目和单病种结算办法,实行了“总额预算,弹性结算和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结算办法。按照这种办法,年初由市医保及医保中心确定各个定点医院的总额三项预算指标,即门诊与住院人数比(15%),均次统筹(3 700元)药品占总费用比(50%)。其中统筹费用、工作量(年总住院人数),按本院2005、2006、2007年3年总和平均指标下达各定点医院,医疗费用按照当年预算总额,在预留10%风险金和10%年终弹性结算调剂金后,80%按月预拨款,实际超均统筹部分医院自己承担医保中心不补。超工作量部分医院先垫付,年终按考核规定结算。

1.1 有限的医保经费与超控制总量的矛盾突出,而且日趋尖锐化

有限的医保经费与患者无限的医疗需求,住院医生在完成基本医疗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超控统筹资金,是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的一个难题,有时导致医患之间出现矛盾,医改5个月来,医院工作量及超统筹资金如表1。

表1 医改5个月医院工作量及超统筹资金情况

1.2 年工作量指标低,门诊住院人数比不够用

2008年医改后年工作量(住院人数)为1 199人,月平均100人次。门诊住院比为15%,目前运行5个月实际住院人数745人。月平均为149人次,平均月超工作量49人次。按目前5个月住院人数,一年1 199人的工作量8个月就要完成指标,完成工作指标后,超工作量部分在门诊住院比不超标的前提下,按有效工作量40%补贴统筹资金,每人1 480元(3 700×40%=1 480元),这样数量的资金能治愈住院病例远远不够。

1.3 普通参保住院患者均次费用标准低

2008年医改后均次统筹费用为3 700元。上限3 885元,下限3 515元。运行5个月我院实际平均统筹4 605元,每人平均统筹超支905元,5个月共住院745人,共超统筹资金674 225元。这笔用于百姓治病不补的巨额资金,医院承担很困难。

1.4 扩大特殊病种

特殊病种目录范围需扩大,应扩大特殊病种,除放化疗外,还应增加重症心肌梗死、大型手术、贵重的体内置入材料等。

2 医院采取相应政策

2.1 医院重新组建医疗保险管理小组

由主管院长任组长,医保、医务、财务等多部门参与管理,并出台医院内部管理方案。

2.2 认真执行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各项决定[2]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首院、首科、首诊三首负责制,对患者礼貌用语,热情周到,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推诿患者。

2.3 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班

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认真,学透新结算办法内涵,使临床各科室严格执行新规定。

2.4 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掌握出入院标准

针对我院部分科室参保人员费用高,用药档次不合理的情况,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原则,狠抓定额结算标准的超控,控制不必要的用药与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卫生资源浪费。

2.5 不定期检查

采取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制度,检查各科室《关于临床用药的有关规定》、《关于特殊检查治疗分级的规定》、《关于加强药品采购供应管理工作意见》、《关于加强院科两级质量考核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按照各级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惩罚。

3 讨论

3.1 有限的医保资金与病情无限的医疗需求,是医院与政府政策和个人医疗消费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

这个矛盾随着医改的深入更趋尖锐化。有限的资金,达到患者病情完全治愈符合出院标准使患者及家属满意,很多病种是难以办到的,小病不符合住院标准,不能入院治疗。住院的患者大多数是病情较重、危重、疑难、复杂患者,住院消费资金很高,达不到医保中心要求的大小病费用院内平均,使之均统筹资金不超标的目的。举一病例,骨科置换双髋关节,2个髋关节价格为7万元,个人支付40%,人工髋关节占费用5.2万,加之手术费、全麻醉费、药床费等。统筹费用约6.5万元,一台手术就占去了约17名患者的统筹资金。

3.2 超控资金如何解决

我院按现在医改运行情况,8个月内就要完成全年工作量指标。完成指标后收治的患者,在门诊与住院人数比不超指标的情况下,为有效工作量,按文件规定我院有效工作量得到40%的补偿,2008年医院将提前2个月完成工作量,如果后2个月再收治患者300人次,每人拨补1 480元,按医院实际均统筹4 605元,医院要亏损百万元,加之超均统筹约140万元,全年医院将亏损240万元,在国家政府几乎不给医院投入、医院出现生存困难的情况下,要为政府承担巨额医疗费来满足患者需求,这样医院将面临严重亏损。

3.3 类似计划经济与市均经济的问题

类似计划经济与市均经济运行模式能否同时存在,笔者认为,政府政策性规定类似计划经济,而医院早已走向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一种事情两种运行模式。即医院药品体内置入物等用材,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术会等全部以市场价格资金解决,而参保患者治愈出院得到的是政策规定有限的资金。例如像一个工厂,生产某一种产品,市场高价格进原材料,产出产品按类似计划经济低价售出。这个工厂在没有政策补贴的情况下,注定亏损,笔者认为这就是目前医院医保亏损的根本原因。如果性质统一,即政策性购入原材料,政策性获得参保统筹资金,或市场性购入原材料,市场性获得医保统筹资金,医院亏损的局面将不存在。

[参考文献]

[1]潘习龙,赵茜倩.试论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8,(1):2.

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 全成本核算 归集 分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医院经济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旧的体制下形成的各种问题也冲击着医院的管理。原有成本核算与管理仅由财务人员进行被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为它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医院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得医院的经营面临着资金短缺、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等问题。也使得医院的全成本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医院作为医疗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被淘汰,就必须改革现行医疗成本核算和经济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全成本核算。

一、全成本核算的概念与方法

1、概念

全成本核算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方法,是对医院工资成本、医疗消耗和管理费用等全部成本项目进行会计归集,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工资成本比例和管理费用标准,借以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制定合理的消耗以及合适的经济指标,从而改善医院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平、透明、有效、高质的医疗服务。

2、方法

在全成本核算中,原则上将医院各科室根据其工作性质分为直接成本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每个科室的成本项目归为劳务费、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损耗费、公务费和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六大类。具体操作为:第一步,归集、计算各直接成本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值;第二步,将间接成本科室成本分摊到直接成本科室;第三步,将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和分摊来的间接成本相加,得到直接科室进行卫生服务的实际全成本。在科室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涉及到两次分摊:一是不能直接得到的科室消耗数的分摊。比较实际的做法是,按人头、科室实用面积或床位数进行剔除消耗大户消耗量以后的节余分配。二是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向直接成本科室的分摊。

二、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适应客观经济规律的需要

医疗服务也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规律,在卫生领域也必然发生作用。医院只有加强成本核算,才能自觉地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才能改变过去那种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不搞核算,吃大锅饭的状况,才能正确处理医院内部和外部单位之间、医院员工和病人之间等各种经济关系。

2、医院自身管理的需要

通过建立医院全成本的概念,既可以掌握医院总况,也可以了解所有科室的成本状况,这与医院以往开展的、对科室进行部分费用核算的方法有显著区别。过去科室核算不能反映出科室的收支结余情况,实行全成本核算后实现了成本核算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信息的一致性,使财务管理上升到经济管理的高度,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3、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就社会医疗保障服务来说,社会的物质生产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高,社会成员对医疗保健需求的范围和质量也越高。同时,医院也力求以较少的劳动消耗,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不仅能够完整、全面反映医院的医疗成果,而且还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其经济效果。通过成本核算,把各类人员的劳动效率、病床使用率、设备利用率、物资使用率、药品加减率等工作量效率与经济收益挂钩,促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正确及时地反映医疗费用的情况。使广大职工,特别是业务技术人员树立成本与效益观念,自觉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控制费用,减轻病人和社会的负担。

4、医院目标成本建立的需要

全成本核算使目标成本管理纳入医院日常工作范畴,分析目标成本执行情况,定期考核目标成本,各成本责任中心根据成本管理小组下达的指标,结合工作量和相应的固定费用、变动等情况,将指标落实到如,并采取奖罚措施。同时,结合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认真分析与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差距,既包括不同科室间成本控制绩效的比较,也包括不同时间段的成本控制成果的比较,使各科室对自己科室的收、支情况账目清晰,高度关注。改变了原来只能在会计核算后由医院高层做事后控制的被动局面,从而使各科室能够控制自己的可控成本,形成全面成本管理的新局面。

5、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公立医院中,有国家拨入的补助资金和自身的业务收入,并消耗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医院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考核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保证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特别是在当前国家财政补助有限,医院收费偏低,医院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成本核算研究成本的构成,可考核和审查各种医疗消耗的合理性,揭露浪费现象;寻找适宜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对各项开支精打细算、降低消耗、节约资金。

三、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1、医院全成本核算制度的构建

依据《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借鉴现代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模式,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内容包括医院的收入与支出,科室的人员分配与设备情况,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医辅科室的报告期实际服务量,医疗设备的使用分配情况,医院的房屋建筑、资产总值、设备总值、固定资产、科室设置、人员工资、福利保障、科研教育、公务办公以及财政拨款等各项支出和收入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模块。核心模块主要有: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成本分析系统、医院经营状况与绩效分析系统、三级绩效考核与奖励分配系统。辅助模块主要有:工资管理子系统、医院医疗物资管理系统、医院非卫生物资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医院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医院消毒供应管理系统、医院网络一体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医院后勤保障与维修管理系统。

2、医院全成本核算组织机构的构建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构,是搞好全成本核算的组织保证。一是成立全成本核算领导小组,制定全成本核算方案,建立起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互相制约、互相配合的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清产核资,逐项登记造册,计价挂账,以全成本核算为突破口,实行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模拟市场机制,建立内部结算制度。二是成立了药、材采购委员会,加强采购与管理。对药品计划采购,联合审查进货渠道,严把进货关;做到账物相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实行零库存管理;材料供应按照“计划采购定量定额供应”的办法进行管理,防止了盲目购进造成积压、浪费,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经济论证,使之成本引进效率使用。

3、医院全成本核算意识的构建

全成本核算,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对固定成本采取相对固定原则,既正确体现当月或季度的固定成本水平,又加强对固定成本的控制,防止了资产的重复设置和浪费;对新购进或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全成本核算的原则适时地对其收取或减除折旧费,鼓励科室发展新科技,优化设备结构。对变动成本采取绝对扣除原则,要求降低实物消耗。科室对实物消耗的控制是全成本核算中成本控制的核心,科室对实物消耗采取了动态管理,严格措施,对所领取的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药品等合理利用,领取时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监督机制,防止个人利益冲击集体利益。在成本管理中实行了全员管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每个人的活动都与成本费用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我们采取从领导到每个医护人员及职工都明确自己的成本责任,使其提高成本意识。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把搞好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使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算清楚自己的账,明白医院和每一个科室真实的收人、利润和效率。

4、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归集

(1)建立医疗组的概念。医疗组由主诊医师、副主诊医师及三级医师组成,每个医生对应唯一的医疗组,医疗组在系统内部对应唯一的编号。这样,在门诊,医生只要在处方、申请单上签清楚医生姓名,由操作员准确输入,即能根据其工作量和收入,准确归结其所在医疗组的成本;病房则根据病人在院时对应的医疗组,产生医疗组的各种效益、效率数据,并据此进行相关的成本分摊。(2)利用工资管理系统中产生的每一职工的实际工资、各种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汇总产生其所在科室实时各核算单元的部分成本。同时利用医院后勤保障与维修管理系统,直接完成水、电、气、电话费及差旅费等的输入。(3)利用医院网络一体化固定资产系统中的后勤固定资产和器械固定资产,各固定资产的购置年限、物资及设备总值按《医院财务制度》关于折旧的规定,一次性产生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和提取大型设备购置维修成本;同时根据后勤固定资产系统中的房屋信息按一定的折旧年限产生核算单元的房屋占用成本。(4)利用非卫生物资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中低值易耗品的总值,分门别类产生低值易耗品消耗或折旧成本,并直接产生各核算单元的办公用品和医疗杂支的实际消耗。

5、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分摊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上述成本分集后,我们首先就要按人头分摊到医疗和药品经营成本,比如:某科室房屋租赁费=全院房屋租赁费×某科室人数/医疗科室职工总人数,其次分摊医疗辅助科室成本,最后分摊医技科室成本。同时按照“测算直接成本科室成本-测算项目成本(定额比例法或系数比例法)测算-医疗服务社会平均成本……”的原则进行逐级测算。只要求对各核算部门分别加以各类成本分摊的识别代码,各相关成本也分别加以特别代码,在成本代码和核算部门代码之间建立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事先预定的分摊原则,由管理系统本身即能完成相应的成本归结,最终得出各成本科室的总成本。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J].中国卫生经济,2001(10).

[2] 葛人伟、孟庆跃、卞鹰: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成本核算中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7).

[3] 张晓光、包岩琦、刘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全成本核算与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04(3).

医院国资科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我国现行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标准,经过28年的实践运行,证明是科学实用的,但随着医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趋势,医院人力编制标准需要调整。本文通过对国内几家著名的综合性三级医院的人力配置现状的调研,显示原来的人员配置标准已不能满足综合性医院临床诊疗任务的需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

关键词:综合性三级医院 人员定编 探讨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原由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文件中关于医院编制的规定显得滞后。卫生部在2006年卫生工作重点中指出: 要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研究修订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研究制定卫生行业工资改革方案,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

目前医院信息化、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已成为当今公立性综合三级医院改革发展的主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立性医院虽作为一种财政经费核拔的服务性行业,但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功能,故也不能独身其外。因此“科学设岗,精简高效”是政府管理机构核定医院编制人员编制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当今医院绩效管理追求的目标。下面就目前公立性综合性三级医院机构人员定编作一些探讨。

1 医院人员定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医院人员定编是指医院按照人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岗位设置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及总量控制的要求,依据自身承担的医疗工作任务、社会需求、卫生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因素, 遵循“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而合理的设置岗位。具体来说,医院人员定编包括医院人员岗位总量、主体岗位的确定、三大系列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及各系列人员内部高、中、初级职数的岗位结构比例。目前医院床位设置规模及其业务发展状况仍是各类医院定编的主要依据。

一般来说,医院人员定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规模、业务发展状况和学科建设水平;

(2)医院的临床二级科室的合理设置;

(3)医院的诊疗流程是否科学;

(4)医院信息化的程度;

(5)医院承担的科研和教学的工作量的情况;

(6)医院承担的政府公共职能任务的情况:如干部保健、下乡支农、参与处置公共不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

(7)医院社会后勤化的程度;

2 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及分析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现行的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1978年公布的,至今已28年。尽管标准是科学实用的,但是,随着历史发展进程,医院的各诊疗学科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床人比呈增长趋势

目前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医院的床人比的增长是必然发展趋势见表1。

附注:员工总数含编制外员工

(2)随着医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会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例增高,见表2。

附注:员工总数为编内在册人员;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3)卫生专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中医师所占比例增高见表3。

附注:护理人员未统计编外人员,故实际比例要高些;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4)医院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逐渐增多见表4。

附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至2007年底。

(5)临床医疗专业专业技术人员高中级结构比例失调,评聘矛盾突出。

3 新时代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思考

(1)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床比。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

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特别是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提高医院的床人比是必然发展趋势。据浙江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标准调查报告显示:考虑医院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医院全员床人比已不适应定编的要求,提出了“三级综合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床人比”标准:卫技人员为1:1.15,护理人员为1:0.60;二级综合性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0.90,二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乙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0;三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13,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00;护理人员为1:0.50。

(2)提高临床医师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医师岗位是医院占据主导性的岗位,医师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医学诊疗模式的转变、医师诊疗工作站的建立、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医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和压力越来越繁重。住院医师病房编制=科室病床数/8(每名住院医师担当病床工作量各科平均为8张床)已成为国内医学专家的共识。同时随着医院信息化和临床检验自动化,对药剂、检验和收费人员的需求将减少。据浙江省对15家综合性医院人员配置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所调查的15所医院总床位5593张,职工总人数7949人,卫技人员总人数6538人,占职工总数的82.25%。在卫技人员中,医师、中医师2453人,占30.86% 。而广东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的医院医师所占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平均为35.52% 。

(3)人员定编时除要考虑医院的规模外,还要结合医院的医疗业务量、技术水平、医疗业务指标、医院学科建设水平。建议参考以前对三级医院评审的做法,对三级特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的人员配置应有差别,对三级特等医院的人床比可配置到1:2.1∽2.3 。

另外对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多的医院可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教学编制国家规定为15%, 但各医院、各科所承担教学任务有轻有重, 统一比例缺乏科学性, 经测算按每年150学时配备1名医师计算, 50学时以下不予配备。博士点科室可另增加1个编制。科研编制指有上级批准的研究所的科室和重点学科, 根据其功能和性质适当增加1~2个编制。

超床位使用率编制是指床位使用率超过93%, 且科室现有人员大于或等于应编人员数,可适当增加1~2个编制。

(4)对承担干部保健任务的要按照干部保健规模、病床数等按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标准单独核编。

(5)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是最理想的。但随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师职称大多呈现“漏斗型”的不合理结构,造成评聘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和谐。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现阶段三级综合医院临床上使用大量的进修医生和临床研究生参与临床工作。通过组织临床高年资专家进行专家讨论,确定3个研究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2名进修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的换算比例。同时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大量的住院医师系非编制人员,加上进修生、研究生较多,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4 结语

核定编制是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前提和基础,而医院床位数是计算编制的最基本依据。各临床科室床位编制数按病源量和学科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核定,并经各学科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在核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满负荷运行”的原则、“依照床位功能”的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总的来讲,三级医院定编的人床比为1:1.8∽2.3;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总编制的80% ,对信息化程度高和社会后勤化好的单位应不低于85%,其中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30%,护理不低于50%,药剂、检验等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可适当调低2—3% 。理想的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应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但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 如同时拥有较多的进修生、研究生, 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78)卫医字第1689号.关于《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2004广东省卫生年鉴

[2] 方鹏骞,魏晟等.三级综合性医院住院医师配置现状分析与评介.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709-712.

[3] 赵怀峰,应微微等.浙江省二、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组织机构编制现状分析.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9(5):33-34.

[4] 梁立强,赵怀峰等.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中国医院,2007,11(3):17--19.

[6] 傅征,王耀宗等.病例分型研究概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89-391.

[7] 肖华,张卓鸣等.医院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的探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342.

[8] wang bb, ozcan ya, wan tt, et al. trends in hospital efficiency among metropolitan markets. j med syst,1999,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