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农业传播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01 08:35:1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本身不但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过程,它的更重要的角色体现在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实施,向农村传播新文化,促进新文化建设,进而形成和沉淀出新形式、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文化。此文试图将农村职业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农业传播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农业传播论文【五篇】

农业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本身不但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过程,它的更重要的角色体现在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实施,向农村传播新文化,促进新文化建设,进而形成和沉淀出新形式、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文化。此文试图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内涵、文化传播功能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传播功能进行探讨。

一、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

农村职业教育依存的是乡村文化根基,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方式来丰富传统乡村文化。我们认为,农村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与革新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与特征受到自身“量变”因素的变革与外界传播的影响。教育是农村文化接受外界“嫡”的主要源泉,也是变革与校正农村不良文化的关键方法,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首先应明确农村文化的缺失问题。

1.农村文化的缺失。当前,传统的中国农村文化正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为主要理念的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来的乡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中国农村的优良传统文化正面临被“边缘化,荒漠化”的危机。表现为价值观念的扭曲;精神理念的沦陷及科技知识的落后。

2.农村职业教育文化传播的内涵。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就是社会传播,是人对文化的分配与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同关系。wWW.133229.CoM我们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定义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娱乐活动等方式,通过多种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观念传授给农民,并使农民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培养农民实践技能,传承与融合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能够通过不断满足农村新发展、农民新需要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上来说,农村职业教育这种最合适农民的教育模式,更应该是一种传播先进文化的渠道与方式。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知识文化;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价值文化及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美德文化。

二、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

1.传播知识信息,崇尚科学精神。教育首先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是知识与信息,知识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农村的关键要素。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针对农村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方式,使农民养成爱科学、用技术、讲文化的习惯。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生存的本领,获取发展的源泉,并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收益。

2.传播法律法规,提倡遵纪守法。教育培养的是掌握现代法律法规并能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公民。现代文明是构筑在人与人之间“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市场化交易的背景下,个人的生产与生活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来维系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保持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作风之外,也应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吸取现代法制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农村法制建设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层次。

3.传播工业文明,鼓励科技致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文明向农村的渗透和推广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的发展应该是积极地融入工业文明的进步中来,但同时也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结构,以保持农业社会的生态平衡与传统文明。农村职业教育在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的时候,更关键的是要鼓励农民创新性地使用科学技术,结合自身的吸收能力以及生产要求,创造适合农村农业生产与生活,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4.传播文化理念,扎根农村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奉献农村、扎根农村的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给农民传输的文化理念应该是使农民认同农村文化,扎根农村。文化决定认知,认知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向,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实在在整体的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给农民带来实用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强化农民扎根故土、发展家乡、创业致富的情感理念。

三、如何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民在技术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形成对新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1.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理念,完善文化传播功能的内容。农村文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实践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现代乡村文化的根本内涵,弄清楚促进现代乡村文化变化的动因,准确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脉搏,深化农村教育的理念,整合和发展农村文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掌握技能,会生产、甚至能自主创业的新农民,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建设者新的素质要求。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范式,同样也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村这块土地的文化活力,使得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对象的农民在接受新思想、使用新技术的同时,感受到现代文化带给他们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根”,新农民的要求是掌握新知识、具有新观念、倡导新文化。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文化传播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功能,具备这种教育理念之后,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农民文化根源的培育。

2.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目的,创新文化传播功能的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使得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当代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树立和明确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应以终身化、素质化、持续化、信息化和公平化为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职业教育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向农民传授一些生产技能和知识而已,而是应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这种长期的教育模式,改变农民的一些落后的生产观念,增强他们适应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能力。文化传播的功能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农村信息获取、知识传授和文化沉淀等等。在农村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农村的职业教育实施可以满足这种文化需求,文化传播功能的目标也会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而会有相应的调整,文化传播功能更加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在多种教学手段、传播工具运用的情况下,文化传播功能的创新就有了实践基础和支持系统,传播的有效性、长期性将可以得到长期的保障。

3.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创新,丰富文化传播功能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主体是农民,文化的实践者也是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针对农民学习的需求,创新性地实施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地农村的特点来选择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和模式。首先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变化科学的设置专业,要依托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围绕特色经济,建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专业。其次要结合专业建设,加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要选用以培养技能性、实践性人才为目的的课程和教材。最后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接受新文化、新知识,并且将新文化、新思想能适用于实践,形成个性鲜明的文化。

农业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人际传播是农村受众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传播方式,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在大众传媒还不是很发达的农村地区,人际传播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各地农村,往往会有一个或多个自发的人际传播的“舆论场”,这个场有的是村行政中心或是村里某一空旷的广场开阔地,或者是几家商店、小卖部的门口空地。饭后或农闲,村民会自发地到这里纳凉、聊天、交流信息、印证传闻等。

同时,由于农民得到的信息量相对有限,而且农民本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信息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农村中素质较高者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二次作用,即传播学的“意见领袖”作用。在农村有党员干部、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知识分子、退伍军人、外出打工者,这些人可以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见领袖”一词是拉扎斯费尔德于1955年提出来的。1940年他在美国俄亥俄州开展的一项有关总统选举行为的调查,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即人际传播的作用比大众传播的作用更大。具体地说,就是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地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
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意见领袖”,后者叫“追随者”。拉氏理论被称为“二段流程”理论。

培育农民教育的人际传播“舆论场”。“舆论场”是指人际传播中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指出构成舆论场的三个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一般情况下,同一空间的人们的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度较大、空间的感染力或程度较强,便可能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

当前,培育农民教育的舆论场,一是要有阵地。由于财政投人不足,我国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人偏重于城市,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要增拨经费建立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与舆论主阵地。结合我国的现实和特色,培育农民教育的人际传播“舆论场”应多种传播方式并行。譬如,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金农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农村党员教育”等工程,广泛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通过分类培训、示范引导、收集信息等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和驾驭市场的经济能力。二是要有思路。要通过采取人际传播的互动措施,使农民教育的“舆论场”加速形成。譬如,乡、村两级党政领导带头下村、下组宣讲“三农”政策:农工办、司法局、卫生局、计生办等涉农部门要安排专家到农村讲课,派发宣传资料到农户:民警、户警应把农民教育内容变为各项具体指标,并开展上门宣讲活动。要充分发挥村民调解会、治保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县乡政府要邀请部分农民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总之,要全方位地利用人际传播的互动方式,力求形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场”。

培育农民教育中的“意见领袖”。当前,由于农村人口的增多和乡村公路的普及,村民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有助于活跃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活跃,必将带来信息沟通的灵便。从而有助于农民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加强农民问的合作。但是由于农民教育中对人际传播的重视不够,忽视了农民“意见领袖”的作用,导致人际传播大多是农民间的自觉和自发的传播,人际传播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由于我国农民数量庞大、居住分散,加之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单个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成本无疑会很巨大,这就需要培养农村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农民教育中无疑会起到政府相关部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农村中,意见领袖交际广泛,文化水平普遍高于所在的农民群体平均水平,拥有相对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得早,理解得深。在与周围农民的相处中,可以积极传播党的农村政策,当农民对有关政策产生疑惑时,他们能把自己对政策的理解和体会,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解释,即对政策信息进行二次解读。在传播效果上更能深人人心。因而,政府,特别是乡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意识地培养、扶植农村中的意见领袖,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农民教育中发挥作用。要培养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做好信息传播的双向沟通作用。同时,要充分肯定意见领袖的贡献,为他们树立威信,要通过在媒体上开辟专栏等方式,扩大农村意见领袖的社会影响。

目前,做好农村意见领袖培养工作,除了培养村干部、乡村知识分子、致富大户等群体外,应当更注重对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农民工大多是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同时也是农村中最具有变革传统生活方式的那一部分人。由于他们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受到了城市良好的舆论环境的熏陶,农民工返乡后作为农村的“意见领袖”更具有吸引力。返乡后的农民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对于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返乡后的农民工“文化反哺”可促使所在的乡村获得城市文明的启蒙,促进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革。再者,由于他们的人际传播,促使一批批农村青年勇敢地走出乡村到都市创业,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由于特殊的身份和较高的学识素养,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以后,往往被别人高看一眼。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因而更容易充当农村意见领袖。当然,大学生“村官”也有不熟悉农村情况等局限。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应多鼓励他们积极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鼓励他们联系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法规以及村风民俗,学习科技、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他们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的咨询服务和帮助,让他们在农民教育中大显身手。

大众传播在农村是大有潜力的。在农民现代化、教育农民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韦尔伯・施拉姆把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概括如下: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对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媒介种类的多元和媒介新闻、媒介内容的增多对于这些地区人们的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大众传播拥有范围广

泛的受众,其影响面之广、影响力之大、传播信息之快,也是其他任何传播形式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同时,大众传播也是最简便、最有直接效果的传播,相对于以文件、会议等形式为主的组织传播,其传播形式和手段更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大众传播在寓教于乐中也产生着农民教育的特殊功效。

克服大众传播对农宣传的边缘化倾向。近年来,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民、农村等被大众传播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从信息传播的源头来看,我国专门传播农业信息的大众传媒比较少。据统计,“全国现有期刊9000余种,而农业期刊仅187种;
报纸2000余家,而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仅几十家。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开办对农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栏目的只有1%。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只占4%”。从信息传播者自身的角度来说,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主流媒体,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还是网络等,基本上都面向城市,把城市“白领”作为主要受众。媒体从业人员大都视线上移,深受都市文化影响。有的不关心农民的生活状况,有的不了解农村受众。往往从城市本位的视角出发,在信息传播中高高在上、俯视农村。其原因在于“经济杠杆”。美国学者斯麦兹概括为“受众商品说”。他指出:“就媒介市场而言。经济关系中的2/8原则可以被置换为这样的表述:拥有80%购买力的那20%的消费者获得了媒介80%的注意力和80%的信息资源;
拥有20%购买力的那80%的消费者获得了媒介20%的注意力和那20%的信息资源。”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占人口较小比例的城市大众在信息传播中享有绝对的主动权和支配权,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受众却处于被动地位。

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我国应当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上,使农民等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信息传播和分享权,消除城乡信息资源的二元分割体制。为此,应尽快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对农信息传播新机制。首先,是资金上的支持。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分流于媒体用于对农传播的资金不够。据2005年中央财政预算决算显示,当年的实际支出中。文体广播事业经费是72.53亿元,而当年的中央财政总支出是8775亿元,文体广播事业经费约占总支出的0.83%,分流于媒体用于公共事务的已经很少了,用于对农传播的专项资金则更少。其次,是政策和人才的支持。政府要出台对农传播媒体的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媒体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因地制宜,组建专门的对农服务媒体,以满足各地农民群众的信息和娱乐需求以及受教育需求。

农业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对农传播;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2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冰冰,白城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吉林白城137000

1923年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公司电台”开始播音,昭示着我国广播媒介正式走进社会信息系统。广播媒介的发展可谓是“在曲折中前进”,既经历过高速发展的繁荣期,也曾在电视、网络媒介的冲击下走人发展的低谷期,而最终在现代传媒环境下成功进行角色转换,成为当代大众传媒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媒介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传播媒介都致力于不断扩大其在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的影响力。广播在这种复杂媒介环境下也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媒介角色定位,对农传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我国对农广播的时代责任

对农广播,是指广播媒介走进农村,立足农村,为“三农”服务。截止到2009年,我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94.7%,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施行对农广播,既是广播媒介在复杂社会信息系统媒介竞争中的明智选择,也是一种对于农村发展乃至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时代责任。

(一)传递新闻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众所周知,传递新闻信息是大众传播媒介基本职能之一;
广播媒介对农村所进行的新闻信息传播则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高,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推进,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并且积极处理好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息传播水平、增强城乡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构建生态社会信息系统,是对农广播健康有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

对农广播传播的新闻信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都市广播所播出的新闻信息。对农广播面向的是农村广大受众,应将国家与农业相关的政策信息置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为广大农民受众准确传达国家相关农业的政策法规,同时进行细致地解读,以帮助广大农民更好地理解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大政方针,也更好地促进农村自身的发展。

对农广播对农村舆论导向也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覆盖面相对城市较小,传统大众媒介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其对于受众的信息把关作用也高于城市地区。因此,通过广播内容所传播的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对农村的受众具有一定影响力;
广播在农村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往往能够得到较多的话语权,因此广播对正确引导农村舆论具有积极意义。

(二)传播科技知识、提高教育水平

传播科技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是指广播媒介在日常广播中加人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知识内容。这既是广播媒介丰富自身内容、吸引受众群体以增加广播收听率的一个方式,同时也是广播电台实现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广播电台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播。一是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相关农业知识的传播,一是单独开辟农业技术教育的栏目进行知识传播。前者比较隐性而自然,并且多与具体事件搭配传播,更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后者知识量大而专业性强,知识传播较为系统。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促进农村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成功的对农广播能够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对农广播中加入先进的科技知识,一方面给予农民一个汲取知识、获得进步的机会;
另一方面对农教育能够启发农民“知识就是力量”,使农民进一步肯定科技的力量而重视教育。

(三)促进文化发展、构建和谐农村

媒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媒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农村的生活方式较城市生活尤显单调,农村的文化发展较为滞后。长此以往,易滋生消极的公众消遣方式如等,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广播的传播面较广,信号接收装备也比较大众化,在参与农村文化发展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功的对农广播能够吸引受众,同时将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受众,促进文化发展和传承,也促进了和谐农村的发展。

二、我国对农广播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于三农问题关注度不断增高,这种社会现象反应于媒介环境中,即为在国家范围专业对农广播站的不断增多。目前我国专业的省市县级对农广播已经达到20多家,大都是近几年建立起来的、对三农问题具有较高关注点的广播风格。可以说,我国对农广播成为一个专业化广播领域,但以其目前的发展来看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受众定位不明确

对农广播受众定位不明确,主要是指现阶段我国对农广播大都不能明确定位自身的受众群体或者将自身的受众定位陷于僵化的误区。一方面,我国广播媒介易混淆城市与农村受众定位。广播媒介是依托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是其传统的发展依托,广播的农村化发展并无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当我国推进对农广播的时候,便陷入了定位不准确的误区。广播走进农村,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搬运”过程,而是应该根据农村受众的特点进行重新定位。另一方面,我国对农广播对农村受众存在一定刻板印象,并没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导具体的广播实践,而是直接忽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将受众置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位置。

对农广播受众定位不明确直接表现于其广播节目的设置上。我国对农广播的节目设置与都市广播所设置的节目差别不明显,比如都会在白天播报新闻内容在晚上开展情感类节目,这种栏目设置并没有体现农村广播应有的特殊性,比如应该根据农活的时间段来设置对农广播的具体节目等。

农业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1,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2012,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农业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技传播;有效载体;科技110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41-02

1 有效发挥科技传播力量载体实践的理论基础

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明显而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在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还促进社会的结构与文化变化,提高公众素质。新闻传播活动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软力量,其根本目的只能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科技传媒及其从业人员传播科学技术不但要准确迅速,还要有效,这些都涉及科技传播的取向和方法以及科技传播信息的检索和甄别等。

目前,我国仍有一些科技传播者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和训练,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影响科技传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恰当的科技传播理论和高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就不可能凸显科技传播的独有价值。认真研究科技传播方法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和操作问题,服务读者与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具权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信息,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与时俱进,是当代科技传播者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在此方面,《河南科技报》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宜的科技传播理论和有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并在办报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国家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期,无论是从农业产业本身发展的阶段看,还是从现在所处的整个经济发展大环境看,农业科技传播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客观,迅速及时,导向准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2 有效发挥科技传播力量载体实践的概况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不仅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很好解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南科技报社充分发挥《河南科技报》传播科技的主渠道作用,结合河南省实际,牢固树立“立足科技,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宗旨,坚持用实用、实惠、实效的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致富,时时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大力开展科普宣传。

特别是河南科技报社首创的“科技110”热线电话的开通, 对《河南科技报》发挥有效的科技传播力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宜的科技传播理论和有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并在办报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河南科技报》的办报质量、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报社奠定了更高的发展基础,增生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宏观发展架构,拉长了报社经济增长链,扩展了报纸的社会服务领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南科技报社先后被授予“全国报社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2013年,河南科技报被评为全国“百强报纸”,全国“优秀科普报纸”,连续7次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4次被评为全省十佳报纸。

创办于1957年的《河南科技报》,作为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河南省唯一的一份面向农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技术的科普类报纸,在1999年,其发行量跌至谷底,广告收入较少,报纸差错率居高不下。2001年10月23日,河南科技报设立并开通了《河南科技报》“科技110”热线电话,运用该报社拥有强大的专家队伍优势,全天候、全方位为农民服务。“科技110”热线电话,为该报服务“三农”找到了一个快捷、高效、权威的载体。该报社为此成立了一套领导班子,组建了科技110信息中心,配备了6名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了从上海购进的当时国内较先进的专用设备,开通了“科技110”5部热线电话,配备了5辆“科技110”现场专用车,制定了一套确保“科技110”高效运转的工作制度。

在此基础上,2006年底,河南科技报社开通了中国科技110网和中国农业110网。2007年初,组建了中国农业科技110协作网。2007年9月,对“科技110”热线电话升级,开通了“9611110”服务热线电话,配置了专用的科技大篷车。2014年7月,开通了农业手机报。

“科技110” 热线电话开通近13年,共接听读者电话近30万个,收到来信近万封,接待读者来访近3000人次,多次邀请专家驱车赶赴农村为农民现场解决燃眉之急,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亿元。同时,派记者现场调查,反映民意。这些来电、来信和来访者,有咨询种植、饲养、养殖项目如何选,农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价格行情、交易市场、加工、包装、贮藏技术,动物疾病与作物病虫草害该咋防治的,也有反映农村耕地被毁、被占、被污染的,有反映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委干部作风粗暴、村委财务问题的,等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日收集,周汇总,月总结,加大信息的分类、汇总、分析与运用力度,充分发挥“科技110”在促进河南科技报实现有效传播方面有效发挥作用。

3 有效发挥科技传播力量载体实践的路径

3.1强化“科技110”促进《河南科技报》服务读者的

功能

加大科技110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采访量和问题的当场解答量,对时效性强的信息,科技110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做到当天全部解答;及时为各相关版面提供组稿和出版建议,并催、查各相关版面对信息的反馈与落实情况;超前预测,从后置信息中发掘读者的预期需求并给以适时满足;每期在《河南科技报》的固定位置用固定版面,固定设置《科技110回音壁》栏目;根据信息的时效性和适用性,适时在《科技110热点话题》《说长道短》《法律援助热线》《政策法规明白栏》《法在咱身边》等栏目中给予解答;对读者反映的重大事项经报社领导批准,记者现场调查后发报纸显著位置的《记者调查》栏目;建立“科技110连线”制度,和有关市、县(区)的相关业务部门建立正常的联系渠道,为读者提供快捷的现场服务;建立“科技110在线”制度,邀请省直有关厅、局的相关人士接听“科技110”热线电话,现场解答读者咨询的相关问题;本着为政府解忧、为读者解疑的出发点,对热点、难点、焦点、亮点信息,在报纸上开设《百姓视点》专版;编辑出版《科技110知识问答》《科技110信息汇编》等书。

3.2 塑造《河南科技报》舆论强势的社会形象,充分发挥《河南科技报》的新闻功能

由科技110信息中心、记者处、摄影处、发行处与有关专家组成“科技110”现场出击小组,报社有关领导任组长,与当地政府部门及报纸发行部门联动,《科技110现场出击就有关重大事项向当地政府告知书》在前,现场解决问题、专家讲座与发行报纸,报纸版面宣传文章在后,科技110现场出击形式模式化、规范化、社会化操作。

3.3强化“科技110”为全面提高《河南科技报》办报质量和办报水平、扩大报纸发行量、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功能

对读者群进行调查;在接听整理信息的同时,做好对报纸的宣传工作,促进报纸发行;开展专项调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意见;收集读者对报纸的内容、编校质量、发行情况及报社记者行为等方面的意见,为报社决策提供依据。

3.4 强化“科技110”自身建设,提高《河南科技报》服务效能的功能

为保障“科技110”充分发挥作用,报社为此制定了《科技110信息中心职责范围》《科技110信息中心主任岗位工作职责》《科技110信息中心副主任岗位工作职责》《科技110信息中心值班人员岗位工作职责》《科技110信息中心主任信息处理流程图》《科技110信息中心保密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每周一例会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每周工作总结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重大事项汇报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每周四编务会信息通报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履行岗位工作职责监督制度》《科技110信息中心简报》月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科技110”热线电话开通13年的实践证明:“科技110”是《河南科技报》联系读者、服务读者、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收集一手资料的有效渠道,是充分发挥科技传播力量的一种有效形式。《河南科技报》不仅赢得了河南省读者的厚爱,而且还受到了山东、安徽、江苏、辽宁、山西、内蒙古 、云南、湖北、河北、湖南、新疆、浙江、北京等外省市读者的欢迎。

3.5强化“科技110”为河南科技报社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功能

《河南科技报》的有效科技传播,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充分信赖。如2004年3月19日,一位读者向本报科技110反映,河南省项城市新桥镇师大楼村有2个从云南被拐卖过来的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科技110信息中心接到电话立即向报社领导汇报,报社领导随即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制定妥善的解救方案,并与项城市公安局联系,实施解救。公安人员第一次没查出来,科技110信息中心多次与举报人联系,给公安部门指定被拐少女的具置,描述被拐少女的具体相貌特征,最后公安部门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解救了2名被拐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