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资论文【五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8-05 18:30:1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投资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公共投资论文【五篇】

公共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
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
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
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
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策略

(一)韩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工补农”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在农业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完善灌溉系统、更新农业机械、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
同时还加强农业科技、良种、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这是“新村运动”的核心内容。

虽然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由农民进行,但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据统计,政府每年的资助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一般都超过20%,最高年份可达59.2%。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二)印度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印度政府推动的农业公共产品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控制水土流失两个方面;
投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化肥投入、高产品种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
保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职业教育等。

在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中,印度政府从三条途径来筹集建设资金:增加计划投资,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的计划投资都占相当比重,如“一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18%,而工业仅占8%;
“二五”计划农业为25%;
“三五”为21%,且以后的各五年计划中从未低于20%。实行投入物补贴,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业投入补贴占相当大比重。提供贷款保证,农业贷款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印度政府大力发展信贷机构,扩大信贷额。印度的农业筹资和开发公司主要是利用外国农业投资,发放基础设施的项目贷款。

(三)巴西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1.仓储设施。在巴西,仓储按属性可分为三类:官方(联邦、州、市)、合作社和个人。联邦仓储设施由联邦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常规储备和储存按政府最低保证价格收购的农产品,其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中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利用政府的储备在淡季时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作社和个人仓储设备建设的资金主要靠补贴性农业信贷和自筹,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农业季节差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巴西仓储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收获后的损失率仅为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水利灌溉。巴西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降雨量丰富,但灌溉业落后。1985年政府制定了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五年内投资35亿美元,其中40%由联邦政府出资,60%由私人或国际金融机构资助。

3.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巴西最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是归属农业部的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公司。1973年农业部将农牧业科研局改为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队伍,到1985年就培养了2200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农牧业研究公司的研究成果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并由技术推广公司负责推广;
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同时建立各州、市的分支机构,加强对合作社、中小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支持。

对改善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启示

(一)改变我国“城乡二元”、“产业不均”的公共品投资现状

1953-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不断修订中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至此开始,公共产品的投资就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轻农”的不均衡状态。严重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今天,应借鉴日本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及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改变我国公共产品投资的倾斜战略,加大政府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走“以工补农”的新路。

(二)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收益不易、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应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然而,政府投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还可以采取间接投资,如政府通过参股、控股、经营权转让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提高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效率;
同时,农业公共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进行,政府加以引导、规范界定产权等,使得私人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积极投身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在这方面,日本的“制度金融”是一个典型,另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公共产品。

(三)优化投资结构

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阶段有层次的进行。如美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
日本的农业支持政策从“米价支持政策”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再到环境保护;
印度、巴西分不同阶段对不同公共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灌溉、水利等“硬”的方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进入WTO后,我国要在保持以农田基础设施体系为内容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科研、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教育以及农业制度性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改善投资的外部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及投资的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环境。如对于产权的界定、补贴的标准等都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文等加以规范;
地方政府对于外界投资、外商投资等要有优惠的招商条件;
同时对于破坏投资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有规范并得到切实执行的措施。只有这样,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4.赵丙奇.论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2.11

公共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投资;
经济增长;
新增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3-0008-05

[收稿日期]2008-05-06

[作者简介]尹后顺,男,山东济宁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齐鹰飞,男,辽宁朝阳人,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经济波动、货币政策。

一、引言

公共投资一般指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投资性支出,它是政府的公共支出中扣除公共消费支出的剩余部分。根据Devarajan等,公共消费是“可以直接进入家庭效用函数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而公共投资则是能够“对私人部门生产发挥互补效应(从而应该进入企业生产函数)的公共物品和服务”。[1]之所以需要将公共支出进行这种划分,是因为其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也不同。公共消费虽然直接为家庭提供了效用从而改善其福利,但其增加却需要更多的税收来支持。税收扭曲会给私人部门的生产带来负向激励,因此公共消费通常被认为会抑制经济增长。而政府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会对私人部门的生产产生正向激励,因此通常被认为会促进经济增长。

新增长理论的发展为经济学家解释公共投资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工具和新的见解。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公共支出(包括公共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扩张总需求,从而刺激短期产出的增加,同时也通过提高利率而“挤出”私人部门投资。但无论如何,由于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种短期理论,因此不适合分析公共投资与经济长期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在Solow开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由于不能模型化公共投资的生产性质,因此公共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没有影响。[2]新增长理论的很多模型则考虑了公共投资的生产性质以及与私人部门投资的可能的互补性,从而在报酬递增假设下讨论了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逻辑影响,极大推进了这个领域的研究。

可以说,公共投资在新增长理论中始终是一个重要从而倍受关注的议题。也正因为如此,试图将相关领域的所有研究进行完整总结将大大超出文章的讨论范围。在此,文章的策略是选择其中关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简要的概括。不可避免地,我们的选择会体现自己的偏好。

全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讨论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中,公共投资的内涵所经历的发展;
第三部分分析在新增长理论的不同分支模型中,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究竟如何;
第四部分介绍一个明确将公共投资纳入分析的新增长模型――Barro模型[3]以及对该模型的后续扩展;
第五部分介绍关于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最后是结论及对中国的借鉴。

二、公共投资内涵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中的发展

尽管进入私人部门的效用函数或生产函数为区别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提供了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远不像乍看起来那样清晰。事实上,随着经济思想的演变,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之间的界限在不断移动。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投资主要包括政府在公路、供水、供电等有形的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随着新增长理论家的一再强调,人们日益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研究开发投资等无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4-7]由于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将教育支出视为公共投资的一个领域也逐渐为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所接受。而对于研究开发而言,无论是基础性的还是应用性的,知识在其中都具有溢出效应,因此也都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投资。这部分支出也应该计入公共投资。近来,很多新增长理论家、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及新政治经济学家纷纷指出,可靠且可执行的产权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它也为私人部门生产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正确激励。然而,严格保护产权需要政府持续地投资。正如Holmes与Sunstein指出的,“所有权利都对国库具有求索权”[8]因此,某些在传统上被视为公共消费的支出项目,如政府在维系立法机构以及警察、法院等执法机构运行方面的支出也可以列在公共投资之下,它是对“制度资本”的投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公共支出几乎全部的项目均定义为投资――只要我们愿意扩展资本的含义,比如包括进安全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或社会基础设施①等。

标准的模糊带来了划分的差异。Grier与Tullock等将教育和军事支出划归政府消费[10],但Barro与Sala-i-Martin及随后的很多研究却将其视为公共投资[11]。SNA1993试图为各国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提供一个共同的指导性框架[12],但即使在OECD内部,标准也远未统一。例如,根据SNA1993,对武器及其运输系统的购买应计入政府消费,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公共部门统计均照此处理,但在美国,这些购买却被计入政府投资。

三、新增长理论中的公共投资:概括性描述

由Romer和Lueas开创的新增长理论也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在几乎所有的新增长模型中,经济都能够不依赖外生变量而维持持续的增长。[4,13]换句话说,在新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技术进步不是外生规定的,而是由经济系统内部的机制决定的。

为了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新增长模型用报酬递增取代了报酬递减假设。尽管不同的模型讲述的可能是不同的故事,在细节上会有很大差异,但从对报酬递增的处理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模型可以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模型直接强调了产品生产中的规模报酬递增,其核心假设可以用如下密度形式的生产函数简单表示:式中,y表示人均产出,A表示技术参数,K表示人均资本,0<a<1是产出的资本弹性,x表示能够同资本产生互补效应的任何一种要素。实际上,这一类模型是AK模型的一种简单推广。注意到,如果令x代表k本身,则(1)式就回到AK型的生产函数。这也正是Romer等采用的假设。[13]当然,x还可以代表其他要素。比如,在Lucas中,x表示人力资本[4];
而在Barro中,x表示公共支出[3]。

第二类模型假设某类核心要素的生产技术为线性形式。同样,令x表示这种要素,则该要素的积累方程可以表示为:式中,互表示变量x对时间的导数,μ为技术参数。

诸如Luens、Romer等很多模型都需要这样的线性技术假设以产生内生增长。[4,5]正如Jones与Manuelli等指出的,不管x在此代表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或者是其他什么,只要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类核心投入,它是由线性技术生产出来,那么其积累过程就不会中断,经济也将沿着一条均衡路径持续地增长下去。[14]

第三类模型将增长和发展视为一种协调问题,代表性的研究包括。Murphy等、Acemoglu、Rodrik等。[15-17]这些研究强调,很多对发展而言极为重要的活动――如创新、投资、诚实交易等――都会产生外部性。和第一类模型不同,现在报酬递增被处理成一种金钱外部性,而非技术外部性。正如Hoff与Stiglitz在对这些研究的一个综述中指出的,这些外部性受很多因素控制,如信念和信息的改变、个别决策主体对技术的影响、现存市场集合的改变、市场规模的改变以及搜寻成本的改变等。[18]这些外部性影响了活动的报酬,而且会导致多重均衡的出现――那些低水平的均衡往往被解释为“陷阱”。

所有这些模型中都隐含着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如果像Lucas等认为的,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力量[4],则政府进行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就是必要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私人投资者不能获得全部的投资回报,因此竞争经济中的人力资本投资会低于Pareto最优水平。或者像Romer、Grossman与Helpman以及Aghion与Howitt等强调的,技术进步来自于有目的的研究开发活动,则政府对研究开发进行补贴性的投资可能是有益的。[5-7]这是因为在研究开发活动中知识具有外部经济性,研究者的工作不能得到全部补偿。从而分散经济本身不足以提供充分的激励,使人力资本在研究部门的就业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所以均衡是非帕累托最优的,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改善经济绩效。又或者,如果像协调模型所揭示的,私人部门的协调失灵是导致低增长陷阱的重要原因,则政府的公共投资可能是刺激经济跳出陷阱、达到高水平均衡的一个备择工具。

当然,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在Barro中更是得到了直接阐释。文章将在下一部分对此进行专门介绍。

四、Barro模型及其扩展

Barro试图在一个内生增长系统中为公共财政分析建立一个基本框架。[3]该模型假设政府购买一部分私人产出,然后利用这些购买向私人的企业部门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令g表示人均政府购买,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即它是一种公共物品。则私人部门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公共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生产性的物质资本投资对企业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一方面物质资本投资形成了高速公路、通信、港口等公共物品,对中小企业直接开放,直接影响了其生产销售,构成了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效应,我国学者于长革(2006)关于将公共投资直接资本形成,增加资本存量形成内生经济增长的研究;
娄洪(2004)通过建立包含一般拥挤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teresa garcia-milaetc(1996)关于高速公路、水的供给和污水处理、其他公共投资的研究都体现了其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物质资本作为总投资的一部分,通过形成实物资本,对经济产生了间接影响效应。

非生产性的公共教育投资和r&d投资一般对经济不产生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就业、人力资本等经济内生因素间接影响经济。杨大楷、孙敏(2009)对公共教育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表明,公共教育投资对就业有正的效应,但相关系数较小;
程海标(2005)对人力资本外部性和公共教育投资进行了论述,表明人力资本和公共投资直接可能存在相关性。关于r&d投资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r&d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

2 公共投资对中小企业影响的路径分析模型

通过对上述理论的整理,形成了本文路径分析模型中的相关假设:①物质资本投资对实物资本和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有直接影响;
②物质资本投资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有间接影响;
③公共教育投资对就业和人力资本有直接影响;
④r&d投资对人力资本有直接影响。

此外,为了保证结构方程模型的计算完整性,我们增加了如下假设:①外生变量物质资本投资、公共教育投资和研发投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②内生变量全社会固定投资、就业、人力资本和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存在残差。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不好直接测量的变量。但根据杨新铭和周云波(2008)运用该方法拟合了

3.2 公共投资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的影响

(1)物质资本投资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有一定程度的负效应(直接效应为-0.27,间接效应为-1.42,总效应为-1.69)。物质资本投资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其间接效应即物质资本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影响系数为2.19)。

(2)公共教育投资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有一定程度的正效应(路径一通过就业的间接效应为-0.74,路径二通过人力资本的间接效应为1.60,总效应为0.86)。公共教育投资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路径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在于人力资本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的确有很重要的影响。

(3)研发投资对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有比较明显的正效应(间接效应系数为1.14)。主要原因在于研发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3.3 公共投资各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物质资本投资、公共教育投资和研发投资作为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它们共同受到财政收入和政府预算的限制,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很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投资影响中小企业平均增加值的主要途径(中间变量)在于就业和人力资本,其中尤以人力资本为最。而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主要在于公共教育的投入,其次在于研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于长革.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6(2).

[2]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j].经济研究,2004(3):10-19.

[3]teresa garcia-mila,therese j.mcguire & rober h.porter.the effect of public capital in state-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 reconsidered[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2):177-180.

公共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是进行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基础,不同的评价模型会对绩效评估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原则出发,比较分析了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平衡积分卡法三种常见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新型的绩效评价模型,即基于低碳经济模式和伙伴关系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基于群决策理论和证据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以期为决策者进行理性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共投资绩效评价 低碳经济 伙伴关系 群决策理论 证据理论

一、引言

公共投资是社会总投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我国公共投资力度逐渐加大,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估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公共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低效率的重复建设、投资过程的资金浪费流失、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等。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公共投资效益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判。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投资带来的社会性和生态性。因此,基于人们的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公共投资项目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模型,对于增强公众满意度,提高公共投资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基于公共管理角度的绩效评价,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指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公共投资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评判。本文基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四种新型的绩效评价模型,即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基于伙伴关系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基于群决策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和基于证据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为决策者进行理性选择提供依据。

二、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选择的原则

由于公共投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因而对于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价也具有了特殊性,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科学性、经济性、动态性、价值导向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这样才能够保证绩效评价的顺利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

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型首先要使得评价结果公平、客观。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公共投资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公共投资绩效评价如何既要兼顾经济发达地区又要兼顾落后地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公共投资中,有许多指标是很难量化,如人们的满意度等,因此基于客观的事实,选择一种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模型,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较为客观的评判公共投资的绩效。

(二)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指在对公共投资的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前提下,选取的评价模型尽可能的简约,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共投资从投入、实施到评估,每个环节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需要每个环节都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一个简单、直观的评价模型,不仅便于人们操作,而且能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动态性原则

由于公共投资项目生命周期长,在不同阶段公共投资的投资力度也会发生变化,因而绩效评价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绩效评价也应分阶段进行。如一些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在绩效评价时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因此,根据公共投资不同阶段特征选取更为合理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对于更好的完善公共投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取向导向性原则

在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过程中,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效率优先为取向的,有的以公平为取向,也有的以生态文明为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如在效率优先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情况下,成本效益模型、投资乘数模型、挣值分析模型等则成为首先考虑的选择;
在人们追求公平的前提下,则较多的选择平衡积分卡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满意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模型等作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
在生态文明成为人们价值取向前提下,低碳经济模式评价模型、伙伴关系模式评价模型等则成为了最优选择。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定量分析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定量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指标进行量化,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实际问题。然而,在公共投资中,有许多指标在现有的技术范围内不能量化,无法进行定量分析,这就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因此,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要遵循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两者进行合理而适当的结合,从而全面的评价公共投资的绩效。因此,公共投资绩效评价能否有效的进行,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下,选取科学、合适的评价模型有利于客观的衡量人们对公共投资的满意度,也有利于公正的评判公共投资的综合效益。

三、公共投资绩效评价常用模型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平衡积分卡法等,虽然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现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源于美国通过的《洪水控制法案》,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公共投资领域,成为公共投资决策的基本工具。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基于净现值、成本效益和内部报酬率原则,比较分析一定时期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而获取最优投资方案。但是由于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对成本和效益进行衡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适用范围,即仅适用于能用货币计量成本效益的投资项目。由于公共投资自身的特殊性,用这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如由于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界线模糊,不能准确衡量效益的大小;
同时公共物品本身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真正受益的群体范围很难准确的判断。尽管存在局限性,但是在以效率优先为价值导向的投资项目中,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简便可行的选择。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指通过计算多种指标,并赋予一定权重,从而获取综合评价值,进而完成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价。现代综合评价法大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客观赋权评价法,一类是主观赋权评价法。前者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成分分析法等,后者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目前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较为常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1. 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即DEA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A. Charnes,W. W.Cooper 和E. Rhodes 于1978 年提出的。DEA 分析法是基于线性规划模型,对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同类可比性单元进行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DEA 分析法近年来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李忠富和李玉龙(2009)基于2003-2007年我国基础设施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运用DEA 的二阶段模型,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进行了相对有效的评价;
张心昌(2012)通过构建三阶段的DEA模型对2008-2010 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公共投资绩效进行了评价。DEA 分析法在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指标的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由于此种方法对样本容量的要求较高,同时要对数据的可信性做出判断,因此极大的限制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在进行绩效评价时的相对有效性。

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是将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进而对每层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最优决策方案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数据对决策变量进行量化,用定量分析来反映人的主观判断。层次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公共投资领域,此方法对于评价公共投资中无法量化的定性问题具有突出的优势,然而由于定量分析的数据较少,定性的成分居多,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另外,当分层的指标过多时,权重的大小难以确定,这无疑给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3.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行业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评价指标,其次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赋予变量一定的权重,并通过建立隶属函数构建评价矩阵,最后通过模糊变换进行评价。我国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在一些领域也初见成效,如水利、医学、建筑工程等领域。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于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模糊的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运用模糊数学法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定量分析,而定性的问题大多是通过专家的主观经验判断进行量化,不可避免的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强。同时,由于评价过程中有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信息不必要的重复。

目前综合评价法在我国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全面。但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等方面主观性较强,客观度较弱,操作起来很难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需求,因此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平衡积分卡法

平衡积分卡起源于 1990 年美国诺顿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衡量组织的未来绩效”。平衡积分卡最初用于评价企业绩效,后来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将其引入了公共投资领域,如张安定(2004)对平衡积分卡在公共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2006 年杨文明等对传统的平衡积分卡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平衡积分卡分析法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评价,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所谓平衡积分卡是指基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综合评价组织绩效的方法。由于平衡积分卡最初是为企业绩效评价而设计的,而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与公共投资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大相径庭。因此,运用此种方法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评价,需要对平衡积分卡进行必要的修正。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依据公共投资的特点对平衡积分卡的具体指标进行修正,实施难度大,实施成本高。因此,在现阶段科学合理的运用此种方法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判很难实现,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以上三大类绩效评价方法各有利弊,但也有相似之处,即都没有做到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同时对于具有模糊性的问题做出的判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另外,采用以上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综合考虑各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无法兼顾各方利益的需求。每一种方法带来的绩效评价效果也各有不同,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当前人们的价值取向,针对公共投资的特殊性,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

四、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新型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趋于多元化。在多元化价值观的驱动下,新型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四种新型模型。

(一)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上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当前雾霾天气令人堪忧,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环境问题成为了每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取而代之的新型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已备受人们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在我国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度较低,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生态文明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低碳经济模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基于低碳经济模式选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模型。要关注公共投资的动态性。由于公共投资周期较长,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反应具有滞后性,因此,在公共投资的各个阶段要选取动态的绩效评价模型,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估,进而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公共投资绩效进行综合性的评判。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新的理念,单靠相关人员的预测和分析,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因此,在使用模型时要较多的采用生态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增加可信度。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公共投资规模和特征选择反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模型,使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

(二)基于伙伴关系模式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

伙伴关系模式最早起源于日本重工业,而后被逐渐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获得了较快发展。伙伴关系模式是指有着共同的目标,具有协商解决冲突的能力,并且相互信任的组织之间的联盟模式。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主体通常是政府,主体单一,无法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而随着我国投资和融资机制的改革,公共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也在发生变化,逐渐趋于多元化。而伙伴关系模式一个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公众和执行者等。伙伴关系模式是我国各项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该模式从多元化价值观的角度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由于价值取向因人而异,因而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评价主体所作出的评价结果也有所差异。

伙伴关系模式的引入,既是对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式的创新,同时绩效评价的结果又能兼顾各方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了现代社会效率性、公平性、社会性和生态性等多元的价值取向。

(三)基于群决策理论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群决策概念最早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而后随着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群决策是指多人对同一问题作出决策的过程。

当前通畅的信息渠道和庞大的信息来源使得决策变得日益复杂,单个人很难对某项决策作出科学的评价,这就需要群体决策的力量。在“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下,更需要借助群决策的力量对公共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监督,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立基于群决策理论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目前采用的绩效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仅能反映评估结果的好坏,不能深入反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同时在指标权重确定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基于群决策理论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可以将具有评价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组织者组织起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群决策信息,进而对群决策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最终完成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估。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公平。

构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实现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实现从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方面对公共投资的综合评估,有利于提高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基于证据理论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证据理论最早是由Dempster 于1967 年提出,而后经过Shafer 发展起来,形成了统一的理论,简称D-S 证据理论。证据理论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推理理论,是基于人们从客观世界所掌握的证据和知识,对于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度量。

当前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信息,这极大地干扰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目前常用的评价模型很难做到对这些信息进行较为客观公正的分析。而证据理论正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证据理论能够有效的处理不确定的信息,通过构建信度函数来表示人们所掌握的证据,进而根据数据融合法则对所获取的不确定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价。

构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一方面用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作为知识框架,能充分考虑人们的主观诉求,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民主性;
另一方面利用证据理论对不确定信息进行定量分析,降低了绩效评价的主观性,使得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不同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会对评估结果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哪一个评价模型是完美无缺的。如何进行理性的选择,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仍是值得去探索和实践的。只有遵循科学性、经济性、动态性、价值导向性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原则,根据不同的公共投资项目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模型,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普雷姆詹德. 公共支出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陆庆平. 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J]. 财政研究,2003(4):18-20.

[3] 鲍良, 杨玉林.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发展[J].资源与产业,2008(2):54-56.

[4] 王冲. 公共投资工程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低碳经济模式[J]. 企业经济,2014(9):147-150.

[5] 张艳. 伙伴关系模式下公共投资建设项目评价研[M].兰州大学,2007.

[6] 李小皇. 基于群决策理论的公共项目投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M]. 湘潭大学,2012.

[7] 韩德强,等. DS 证据理论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探讨[J].控制与决策,2014(1):1-7.

公共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政府统一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多样性需要,公共建设的大幅度提升、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单一性的产品供应和低效率的运转已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政府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政府不能把所有社会公共事务都包揽下来。公共组织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投资管理。

公共组织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投资项目效益低。一国的社会总投资由公共投资和非公共组织投资两部分组成。这两类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应不同的领域,共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公共组织投资是由追求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投资,而公共组织投资的性质具公益性和基础性。公益性质一直以来是滋长效率低下的温床,公共组织常常是因人设事,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精简与效能密切相关,只有精简,人们才能尽职尽责,各司其职,这才会提高效能,效能的提高又会促使机构的进一步的精简,从而实现公共投资的效益性。

公共组织过多直接利用行政手段投资于微观经济领域。我国公共组织往往管得过多、过细,深入到了企业单位的方方面面,然而公共组织终究是小的,企业终究是千变万化且复杂而庞大的。虽然政府组织很想对微观经济进行管理,但根本就无法实行,更不要说能管理得很好,其结果往往是应该投资管理的没有进行投资管理,如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关涉人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性事务,而不应该投资管理的却处处出面干涉。

影响公共组织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的因素复杂。对公共组织投资项目审批也就是投资项目做出决策的过程,由于影响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环境、组织、个人等因素无疑也会对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决策理论研究中,决策的质量和可接受程度是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要保证实际审批过程中的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必须要保证问题判断和方案拟定、选择的正确性。但是,有许多因素影响了决策者所做出的这种判断和选择,它们的作用有时是潜在的或无意识的,甚至比一些审批原则和方法对审批者的思想影响更大,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和法律因素。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是各级审批人员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否存在正当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都是审批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二是投资项目的复杂性、困难大等因素。三是外界压力及信息来源。投资项目的审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由于牵涉到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利益,各种社会集团、社会阶层以及各类人员将会以各种活动或各种方式表现其对某一社会问题或某种审批结果的关心,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或干预投资项目。信息是否准确、及时、全面,直接影响问题判断的准确性和决策的质量与效果。四是个人素质差异。审批人员的个人素质不同对决策质量和审批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五是审批过程中使用的方式和手段及审批体制对审批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公共组织投资管理的对策

进行投资环境分析。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效果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是以外部环境为条件的,因此,公共组织在投资时,投资者面对的是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必须对投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投资环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按照影响的普遍性,可以分为投资的一般环境和相关环境。投资的一般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法律环境及文化状况。投资的相关环境指与特定的投资项目有关的一系列因素,如相关技术开发状况、相关行业市场、相关资源、相关地理环境等。

公共组织进行的所有投资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环境等因素。环境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经济处于疲软,投资就会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必须仔细地研究投资环境,使投资决策有可靠的基础,保证决策的准确;
公共组织还要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保证投资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投资者必须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进行投资实践,从而面对环境作出积极的回应;
投资者在实践中要善于利用社会的压力改造内部环境,利用民族习惯、风土人情去使投资项目得到效用最大化,从而使公共组织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

遵循合法性原则,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以保证完成公共投资任务为前提。首先,用于对外投资的资金范围必须合法。其次,公共组织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及备案。公共部门必须严格按审批程序编报投资项目计划,由投资主体或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委托勘察、设计、咨询等机构,从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论证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多个项目动作方案,经过反复比较论证,选择最佳方案,为投资项目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再次,公共组织以实物、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国家利益。最后,公共组织长期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不得擅自改变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所以,公共组织对外投资时,不能挤占事业

转贴于论文联盟

经费,影响事业的发展。在用于保证事业发展的所有计划资产,都不应该用于对外投资。

投资项目具有宏观调控性。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公共性,这也是公共组织的核心职能。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过私人、私人机构或组织来处理,小到个人的结婚生子、谈情说爱,大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但是仍有许多事情无法由私人、私人机构或组织来解决,因为公共事务的最大特性就是它的公共性,公共事务的成果可以让参与者即投资人与非投资人共同享受,普遍获益。由于此类事务具有全社会的普遍调控性,所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不愿管,而势单力薄的私人又管不了公共事务。非公共组织由于受微观经济利益的驱动,一般乐于投资收益高、期限短、盈利大的项目。所以,公共组织必须面对这些公共事务,但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机构)一定要做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公共组织的职能中管理投资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究竟该投资什么,如何投资却有很大的差别。公共组织的投资方向必须符合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例如,为提高全社会的国民素质,投资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非物质生产领域;
为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等低盈利行业;
为国家安全需要,投资于国防建设事业;
为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投资于高、精、尖技术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