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06 18:05:1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官吏捉人的时候杜甫在哪里?如果官吏发现杜甫,会不会捉他?杜甫为什么不阻止官吏捉人呢?讨论的结果是:官吏捉人的时候,杜甫在房间里,因为“听妇前致词”。如果官吏发现杜甫,也不会捉他,因为“老翁逾墙走”“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篇

一、重读诗文,讨论问题

官吏捉人的时候杜甫在哪里?如果官吏发现杜甫,会不会捉他?杜甫为什么不阻止官吏捉人呢?

讨论的结果是:官吏捉人的时候,杜甫在房间里,因为“听妇前致词”。如果官吏发现杜甫,也不会捉他,因为“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杜甫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不管,不出来;
因为怕死,所以躲着,自身难保,还管别人干嘛;
因为“诗圣”徒有虚名,说说而已,是作秀……

学生对第一、第二个问题的分析,有根有据,答案比较统一,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最为激烈,答案五花八门,讨论越多,诗人的人格品质越受到质疑和否定。

二、讲解分析,还诗人清白

1.诗人的思想矛盾性

诗人一方面支持朝廷为平息“安史之乱”而进行的战争,一方面同情在战争中承受苦难的老百姓。一路上,他亲眼目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于是,痛恨战争,对老百姓的苦难寄予深深的同情,在诗中还歌颂了老妇人为家为国自愿承担责任的牺牲精神。

2.诗人矛盾思想的成因

杜甫出生在襄阳的一个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甫从小接受儒家学说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这种思想反映在诗作中就是爱祖国,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杜甫作为封建士大夫一员,他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的,他只寄希望于君主能施行仁政,减缓百姓苦难。在《石壕吏》中,如果诗人以官员的身份出来阻止官吏捉人,就是反对朝廷,是不忠,是造反。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要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理解诗人的行为和思想,不能用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古人,更不能用当代中学生的“叛逆精神”去评判古人。杜甫从家里出来投奔刚继位的肃宗,投身到平息“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去,这样的行动既体现了“忠君”,又体现了“爱民”,这样的思想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也是造成我们今天误读诗人的原因之一。

3.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层层压迫,老妇人一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战乱中他们的悲惨遭遇是广大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一个缩影,对于百姓的疾苦,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是看不到的,是漠不关心的,封建君王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士大夫的命运尚且如此,老百姓的生命只如草芥。杜甫作为世袭的官宦世家,享受封建统治的特权,与劳动人民的等级距离是巨大的,与劳动人民是阶级对立的,但是杜甫的感情超越了封建等级,他用大量的诗作反映劳动人民的遭遇和灾难,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种感情也超越了时代,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后人敬仰于杜甫的人格品质,给杜甫“诗圣”的尊称,给诗人忧国爱民的崇高情怀以至高的评价,尊奉他为世人的楷模。

三、杜甫精神的现实意义

1.学生再讨论

(1)儒家学说提出“仁”,唐太宗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走过怎样的道路?(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哪些民利?(3)中国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中国政府实行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新合作医疗”、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总理到广西重旱灾区,不喝农民一口茶水,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

2.教师结束语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华诗国,诗人万千。伟哉杜甫,诗中圣贤。人品诗品,齐驱并。人品不俗,诗始高稚。诗史长河,众流所汇。诗圣杜甫,兼摄众美。一杜诗,蕴含深广。社会百态,自然万象。一部杜诗,诗艺渊获。流传千祀,脍炙万口。一部杜诗,爱国教程。弘扬诗教,广育精英。

中华诗国,诗人万千。伟哉杜甫,诗中圣贤。家世绵远,“奉儒守官”。席丰履厚,家学渊源。远祖杜预,名儒名臣。统一西晋,屡建功勋。杜甫仰慕,励志修身。“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祖父审言,沈宋鼎峙。确立律体,每多佳制。杜甫传承,龙吟虎视。激励儿曹,诗乃家事。

黄河赴海,篙岳摩云。生长中原,强记博闻。七龄咏凤,早慧惊人。九龄书字,笔扫千军。行年十五,阔步文林。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年近弱冠,寻幽吊古。纵览吴越,振衣天姥。放荡齐赵,呼鹰逐虎。继游梁宋,复访齐鲁。李白并髻,高适继武。快意畅怀,九历寒暑。山水登临,烟霞吞吐。教化耳闻,风俗目睹。开拓视野,疏渝灵府。吟兴勃发,笔飞墨舞。望岳神驰,追踪尼甫。绝顶纵目,众山皆俯。

西归长安,理想超群。贤路宏敞,立登要津。致君尧舜,大展经纶。治国化俗,国富民殷。孰知盛世,危机日显。君主荒淫,酒色沉酒。奸相忌贤,大权独揽。蕃将骄横,恃宠谋反。仕进无路,十载沉沦。缺衣少食,茹苦含辛。幼子饥卒,邻里声吞。农村凋敝,赋税交侵。饿俘在野,肉臭朱门。洞察隐患,忧国忧民。发为吟咏,动魄惊心。《奉先咏怀》,传诵古今。

安史叛乱,诗人切齿。投主陷贼,谏君件旨。流亡放逐,一生九死。《月夜》《春望》,血泪满纸。《述怀》《北征》,无愧诗史。两京收复,官复拾遗。忠言逆耳,优谗畏讥。《曲江》二首,心痛陵夷。留春无计,感慨嘘啼。贬官华州,案犊繁忙。怀念亲旧,东访洛阳。陆浑小住,满目凄凉。《忆弟》诸什,手足情长。此时唐军,邺城平叛。决战溃败,生灵涂炭。西归见闻,心惊泪溅。《三吏》《三别》,长留史鉴。

君王自圣,华州弃官。栖身无地,陇右颠连。峻险道路,伟丽山川。苍茫关塞,幽邃林泉。名胜乌啼,古迹碑残。征戍不息,烽火屡燃。采药拾橡,晨馁夜寒。异境频写,百感毕宣。历时四月,杰作百篇。诗风不变,自辟新元。《秦州杂诗》,五律奇观。《同谷七歌》,泣鬼惊天。遣兴、咏物,感慨万端。纪行、怀友,历代盛传。

去陇人蜀,艰险备尝。初到成都,借住僧房。友好资助,始建草堂。几行垂柳,一曲清江。白鸥戏水,红藻送香。陶情怡性,屡见诗章。热爱自然,善写风光。乌云乍涌,狂风态肆。卷茅破屋,冷雨继至。长夜难眠,厌乱思治。安得广厦,大庇寒土。天下皆欢,独甘冻逝。仁声雷鸣,爱心火炽。慷慨悲歌,震撼百世。此日西蜀,已非乐园。军阀混战,吐蕃寇边。放眼南北,遍地烽烟。安史未平,外患连绵。朝政昏暗,宦官专权。大唐天下,风雨如磐。草堂虽好,寝食难安。心忧国难,情系民艰。构思敲句,涕泪汰澜。四百余首,照耀诗坛。

客蜀五载,每念故丘。携家东下,暂寓夔州。老病交困,大愿未酬。江山信美,岂解百忧!家国迁变,人物去留。盛衰何故?荣瘁何由?抚今忆往,如续在喉。长吟短咏,瀑泻泉流。四百余首,美不胜收。众体兼擅,七律更优。《秋兴八首》,垂范千秋。

夔府孤城,两见菊黄。始出三峡,欲返故乡。江陵留滞,公安仿徨。以舟为宅,漂荡湖湘。身历眼见,百孔千疮。官厌酒肉,民少糟糠。税繁租重,卖女难偿。村无烟火,巷有豺狼。万方戎马,四海灾殃。天意难问,人祸未央。写实书愤,心瘁神伤。舟中苦热,蚊纳猖狂。饥渴困顿,病人膏育。犹存厚望,多难兴邦。文星邃陨,四野苍茫!

人品诗品,齐驱并驾。人品不俗,诗始高雅。伟哉杜甫,志存远大。希圣希贤,胸怀天下。终生不遇,颠沛流离。匡时淑世,此志不移。许身樱契,人饥己饥。举家冻饿,更念灾黎。一身正气,满腔仁爱。爱亲爱友,爱山爱海。尤爱吾国,务求安泰。尤爱吾民,惟恐伤害。惟其爱挚,是以恨深。恨官贪暴,恨君昏淫。穷兵默武,恨乱乾坤。殃民祸国,不与同群。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3篇

就诗的内容而言,杜甫和陆游都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在诗中对他的丰功伟绩和高洁品质进行了多方位赞美。

杜甫入蜀后,成都武侯庙、先主祠、夔州八阵图、白帝城武侯庙、先主庙这些鱼诸葛亮有关的地方他都去过,睹物思人,随处赋诗,创作了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歌。“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业和威名,更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连诸葛庙中的古柏都让他久久难忘,歌咏再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古柏行》)作者晚年到夔州,看到武侯庙塑像残缺就给当时的官员递诗请修,诗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可谓深矣。

陆游自幼就有收复北方失地大志,深为诸葛亮的奇才和胸襟所打动,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推崇倍至:“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入蜀后,诗人拜谒诸葛庙,千载而下思其为人,感慨更深:“尚思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感旧》)甚至认为他是千古奇才,远超战功赫赫的管仲:“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而当他理想落空时,想起古人的风范,更是感慨万千:“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昼卧》)

杜甫与陆游诗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对诸葛亮的功业未就以及自己白首无功而发出的无奈悲叹。杜甫和陆游都身处国家四分五裂的时代,深切体会到国家的苦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度渴望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但他们终其一生都只能看着国家在分裂的战火中日渐衰落。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只能一生沉沦潦倒,宿志难伸,叫诗人怎不痛心疾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看到能大展略才的诸葛亮也终归壮志落空,更让诗人情怀悲切:“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感旧》)杜甫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真是字字带血,千百年来令无数英雄扼腕。

杜甫和陆游的诸葛亮诗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毕竟是相隔了五个世纪的异代诗人,他们的生活时代和遭遇不尽相同,才情胸襟也有差别,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诗必然有差异。仔细阅读他们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杜甫诗歌对诸葛亮、刘备的君臣鱼水关系情有独钟,而陆游对此却不甚注意,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的是“出师表”。缘由何在,答案只能在他们的生平遭遇中去寻找。

杜甫是一个“窃比稷与契”的人物,少年时雄心勃勃,以为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惜的是,以这种幼稚的心态去取功名,即使他有解民倒悬的热情和才华,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他诗人气质的表现,也是他仕途坎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然他不会在长安十年,四处献赋投诗却一无所得。后来他到了肃宗身边,依然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虽然有满腔的忠诚,但终不为当道所容,这对诗人的打击是很大的。杜甫的一腔孤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诗,就是对刘备、诸葛二人关系的高度倾羡和赞扬。“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诸葛庙》)“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古柏行》)等诗句都是杜甫这种感情的表达。

陆游虽也怀才不遇,但他的境况和杜甫又有所不同。宋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人地位相对优越,陆游不至象杜甫那样样“苦摇求食尾”,皇帝对他的诗才也相当赏识,孝宗还特别召见他。因此,他的郁愤和感慨就比杜甫少一些。由于身处于国家在异族铁蹄下分裂的特殊时代,陆游的心中时刻牵系的是北方失地的收复。而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为统一北方而努力,《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感动了后世无数的忠臣烈士。因此,在他的诗中对《出师表》一文再三强调:“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可见诗人对此文印象之深刻,诗人对国家分裂的难以释怀也由此可以想见了。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经典作品,皆可谓“诗中有画”,若能配上堪称佳作的插图,定会与原作相得益彰,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乃至培养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插图存在的疏漏较多,主要问题是再造原作描绘的环境和再塑原作刻画的人物形象时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错误地表现了古诗的意境。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因为儿童特别注重事物的表象。

一、插图错误地再造了古诗描绘的环境

环境是古诗之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只有准确地再造原作描绘的环境,才能正确表现诗的意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三幅插图再造古诗描绘的环境时出现了错误。

1、《夜书所见》插图

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插图中,满月映照下的江面浮光跃金,岸上一所院子的篱笆前两儿童打着灯笼在捉促织。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风吹寒叶之声使得叶绍翁乡愁顿生,久不能寐。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盏灯笼在篱笆前闪烁,知道那是儿童在捉蟋蟀。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皓月当空时,远方的一盏灯笼发的光能给人明亮的感觉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代诗人月之情结颇深,月圆之夜他们会留意远处的孤灯吗?

因此,“夜深篱落一灯明”应该是月黑之时。

2、《望洞庭》插图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之《望洞庭》插图中,湖白山青,残月如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残月能与似镜如盘的洞庭湖相和吗?钩月之下,遥望洞庭山水,怎能辨得“白银盘里一青螺”?

光之相和,形亦相和。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说他是长庆四年八月赏洞庭的,“白银盘”说明湖面反射的月光很亮,那么时间应该在中秋节前后,天上是圆月。

3、《泊船瓜洲》插图

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插图中,几只小船停在江岸,一人骑马沿岸而行,一挑夫紧随其后,让人觉得骑马者就是王安石。

此诗是王安石奉诏赴京再度任相之时所作,他乘的是官船,插图上都似百姓之船。

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中写道:“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瓜洲是长江上的重要渡口,定有驿站,公务在身的王安石必然投宿此处。罢过相的王安石对朝廷政治斗争厌倦,怀归隐之意,心事重重的他久久徘徊于月下。

插图中驿站未有,明月也不见,而且一白鹭翔于万顷泽水之上,似是白天。这还是“明月何时照我还”吗?

二、插图错误地重塑了古诗刻画的人物形象

人物也是古诗之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重塑人物形象甚为关键。遗憾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两幅插图错误地重塑了作者的形象。

1、《山行》插图

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之《山行》插图中,杜牧“坐”于山径旁的石头上,凝望着如霞似火的枫叶。

这幅图错误地表达了“坐”的词义。此诗中“坐”的注释是“因为”。王维的《桃源行》中“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和李白的《长干行》中“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两处的“坐”也是此义。

至于杜牧坐于山石之上,则断无可能。其一,霜降之际,日暮时分,山石必寒;
其二,昼短天晚,杜牧有路要赶,只能稍停片刻;
其三,杜牧当着车夫的面席石而坐,有失文人士大夫的身份。

古人是站着乘车的。“坐”着的杜牧想必是因为长时间乘车累了,停下休息。杜牧站着则是陶醉于红烂漫的枫林美景而忘了劳累。杜牧只有站着才能示人以豪爽洒脱的形象,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相和。

2、《回乡偶书》插图

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之《回乡偶书》插图中,身着官服的贺知章右手执骏马僵绳(马驮着一包袱),躬腰和几名儿童说话,好像远来之人在问路。

《唐诗纪事》载:“知章年八十六,卧病,冥然无知。疾损,上表乞为道士还乡,明皇许之。舍宅为观,赐名千秋。”

天宝三年还家的贺知章当年病卒,老衰多病的他能千里走单骑吗?贺知章曾两度辞官,唐玄宗不许,他乞为道士还乡时会身穿官服吗?

李白诗《对酒忆贺监二首》中写道“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可见,入了道籍的贺知章自有道士迎接,无需问路。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叶老归根的贺知章自然要去拜访四邻,当他颤颤微微拄着拐杖,被家人搀扶着在闾里走动时,老态龙钟的他,如此面生的他,装束怪异的他自然引起了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好奇,他们笑着向贺知章发问,于是形成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富有戏剧性的生活照。

三、插图错误地再现了古诗之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插图只有准确地再现古诗之景,才能正确表现原作的意境。否则,就可能谬以千里。

1、《送元二使安西》插图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插图画的是大道旁三人告别的情景。左方一人,庶人穿戴,其侧立一童子;
右方一人,士人打扮,身旁有一驮着书筐的毛驴。

王维进士及第后一直为官,和元二是同僚,两人衣着怎会有天壤之别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同奉朝廷之命出使边疆的元二怎么不乘车呢?朝廷之使不该有人护送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画大师王维剪取了饯行宴上最富表现力的镜头来抒发深厚友情,怎能画作大道上惜别呢?

2、《采薇》插图

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之《诗经・采薇》插图中,绿柳掩映着亭台楼阁,一人骑肥马在欣赏明媚的春光,从衣着上看他像是一位官员。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这一时期载人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只有贵族能使用。至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马之风始渐行开来。

司马迁的《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道:“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抒发的是戍卒回家途中的悲苦情怀。他们是穿着粗布衣,冒着大雪,徒步而行的。

3、《马诗》插图

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七》之《马诗》插图中,吴钩似的弯月下,骏马群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

“金络脑”指的是贵重的鞍具,“走”在古代的意思是“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描绘的是疆场战马飞奔的情景,骑马者当是一位少年英雄。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李贺的进仕之路被“避父讳”阻断,胸中何等悲愤!“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建功立业于沙场成了他新的愿望,可是由于病弱的身体,家境的贫困,朝政的黑暗,这愿望只是永不可及的梦想。梦想中,他成了立马横刀的英雄。

也许,在苦吟生活之余,这梦想陪伴着李贺,给他带来一丝快乐,使他那颗沉痛至极的心得到片刻解脱。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插图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之第7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插图中,书架上的瓶里插着两支孔雀翎,书案上摆着酒壶和两盘食品(其中一盘是水果);
杜甫与妻子都穿着绫罗,杜甫面红发乌,掩面拭泪若悲戚状,妻子的脸白里透红,艳若桃花。

“妻子”在古代是“妻和子女” 的意思,插图上为什么只有杜甫和妻子两人?

杜甫自天宝五载到长安求仕始,生活状况较好的有两个时期。一是玄宗朝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是其中的两句。二是肃宗朝他任左拾遗时,却依然过着“朝回日日点春衣”“酒债寻常行处有”的生活。以杜甫之穷厄,能用孔雀羽作饰物吗?

入川后,杜甫在《狂夫》中写道:“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腹中常空的杜甫一家必然面黄肌瘦。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杜甫流落梓州。准备还乡的他到达阆州后,再次镇蜀的严武来信相邀,杜甫即携妻儿返回成都。他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中写到“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赖友人周济,他的全家才得以食无忧,对于他们来说,正餐以外的食物恐是奢侈品。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称“野老”且形同“野老”的杜甫衣着应与寻常百姓无异,怎么能穿锦衣呢?杜甫流落同谷县时已经“白头乱发垂过耳”,四年后的他能貌似中年吗?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返回故土是杜甫一家的心愿。“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与亲人团聚是他们的心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杜甫得知安史之乱平息后,以为返乡有望,喜极而泣的情景,他怎能面呈悲色呢?

总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古诗插图的质量亟待提高。因此,插图作者应该多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品描绘的景物之特点,品味作品刻画的人物之形象,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与编写人员一道细致推敲,创作出“画中有诗”的能准确表现原作意境的佳品,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供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霍松林、卢兴基主编:《李白杜甫诗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5篇

“蜀中弩剑侠”苏涣二十四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是玄宗年间大唐帝国最年轻的翰林学士。可谓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但苏涣很快就失望了。玄宗时的翰林学士,不过是皇家豢养的一批宫廷诗人。他们的作用,已从国家的储备人才沦为皇门贵族取乐的工具。侠之大者,报国安民。看来终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虚妄。

长安是热烈的,繁华的。同样也是冷漠的,势利的。苏涣出身贫寒,又不肯去仰达官显贵鼻息,因此诗名也不显著。苏涣总怀念纵横江湖之时,“弩箭快剑”快意恩仇的日子。

无聊时候,苏涣就去朱雀大街上的“聚贤馆”。“聚贤馆”内,有许多像他一样到长安寻梦,渴望一展平生抱负的奇人异士。更有许多未脱江湖豪气的性情男儿。就是在那“尽揽朝野遗贤,广招天下奇才”的“聚贤馆”,苏涣结识了名动长安的“剑舞双绝”公孙大娘,结识了“狂剑书生”怀素,结识了大诗人杜甫……

今天苏涣刚到“聚贤馆”门外,公孙大娘的贴身婢女秋蝉便匆匆跑来说:“大娘寻苏学士已有两个时辰了!”

苏涣急赶到公孙大娘住的馆驿,才知道姐姐苏媚儿闯下了弥天大祸!

苏媚儿苏涣姐弟从小便投入“蜀中雷氏”门下学艺。武林之中,“蜀中雷氏”不但以“强弩快箭”威震江湖,“雷氏制琴”同样名动天下。苏媚儿不但精通音律,还学得一手制琴绝技。更兼生得花容月貌,比当时的“天下第一美女”贵妃娘娘杨玉环更多一份飒爽。同弟弟苏涣入长安不久,苏媚儿就得了个“俏贵妃”的绰号。那时节,长安城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甚至昼夜守候在苏媚儿馆驿门外。但为一闻苏媚儿的美妙琴音,但为一睹苏媚儿的绝世芳容。

后来苏媚儿受安禄山供奉,达官显贵们这才绝了念头。安禄山手握重兵,帝遇正隆,正是得势时候,谁敢喝他的干醋?何况,安禄山为了苏媚儿,几乎搜罗尽了长安所有的名琴古谱,以供苏媚儿参详弹奏。连帝王之家“丝竹第一”的宁王殿下,有时候还要到安禄山府中借张古琴呢!

便是这样的富贵荣华,也未能留住苏媚儿的身心。昨夜,苏媚儿竟带上自己新制的一张“玉徽焦尾琴”潜出安府,随同自己的情郎、兵部都护严武私奔而去!

现在追杀他们的,有安禄山府的两大高手“燕山日月斩”崔氏兄弟,还有兵部杨国忠手下的剑客聂青锋和步惊云……媚丫头的才貌传入大明宫时,正巧贵妃娘娘和皇帝呕气被撵回杨家,玄宗皇帝欲召见媚儿。把杨国忠吓坏了。因为一旦媚丫头受到皇帝宠幸,杨家的中天之势就倒了半边!这也正是安禄山深思熟虑想看到,并供奉媚丫头的原因!现在媚丫头和情郎私奔,玄宗皇帝龙颜震怒,安禄山羞恼交加,杨国忠趁火打劫!

公孙大娘可以随意出入大明宫,一得到这个消息便找来苏涣告诉了他。

对姐姐的情郎严武,苏涣游侠江湖时就认识。严武是“青城派”龙须子道长的弃徒,武功虽好,却人品不佳。龙须子道长就是见他太过于热衷功名薄恩寡情,才把他逐出了师门。天知道姐姐看好严武什么地方!难道就是因他长得潇洒英武,弹得一手好琴?

但现在想这些已经没用。苏涣匆匆作别公孙大娘,简单收拾行装如弃敝履样地抛弃了翰林学士位子,出长安抄近路,直奔剑阁!据公孙大娘说,现在的剑南节度使严白虎是严武的堂叔,杨国忠政坛上的死敌。除了严白虎,严武无人可以投奔。

骑在奔驰的“乌骓马”上,所有在长安熏染上的郁闷在风中飘散。苏涣不禁仰天长啸,当年的“蜀中剑弩侠”苏涣,又回来了!

二、鹤鸣山前风雨狂

剑门关外,山若利剑,相立似门。与不远处的鹤鸣山遥相对峙,地势极为凶险。大诗人杜甫初出剑门之时,便有诗赞曰:剑门天下壮!

此时剑门关外的鹤鸣山前,一场凶险的江湖搏杀,伴随着骤来风雨,激战正酣!

最先追上来的是安禄山手下的“燕山日月斩”崔氏兄弟。崔氏兄弟目的极为简单,那就是格杀严武,夺回苏媚儿!严武武功虽好,却不是崔氏兄弟联手之敌。严武正自挥舞玄铁长剑苦苦支撑,杨国忠手下的剑客聂青锋和步惊云又到了!

不料聂青锋和步惊云一现身,就直奔手无寸铁的苏媚儿而去。聂步二人的使命,就是杀掉“俏贵妃”苏媚儿,为杨家除掉隐患!因此聂步二人一来,崔氏兄弟反倒弃下严武,过来保护苏媚儿了。

聂青锋和步惊云都是在大唐帝国“聚贤馆”一举成名的江湖剑客,因此才被杨国忠罗致到兵部成了座上宾。聂青锋使的是大开大合的“惊鸿剑”,步惊云走的却是“乱泼风”路子。两人剑招儿一急一缓,再加上平日互不服气,武功虽胜得“燕山日月斩”,一时却拿崔氏兄弟无法。崔氏兄弟自小同门学艺,一个左手“日斩刀”,一个右手“月斩刀”,心息相通配合默契,此攻彼守进退有矩。更兼自小生长于燕北苦寒之地,耐力极长。如此拼斗下去,反倒是武功弱的崔氏兄弟赢面大些。

如此,严武和苏媚儿看似是俎上鱼肉,竟暂时有惊无险。严武很快明白其中利害,便倒提长剑坐上马车避雨,气定神闲养精蓄锐,好像事不关己了!

聂步二人不似崔氏兄弟那样粗憨,很快也想到此节。但面对凶悍难缠的崔氏兄弟,除了力斗偏偏就是毫无办法!

四人又苦斗了小半个时辰,聂青锋终于按捺不住,突然高叫一声:老步你且自挡十招!接着猛然跃起,在空中倒纵使一招“惊鸿照影”,青锋剑似一道闪电,穿过雨幕直刺马车中的苏媚儿!

严武抬手以剑锷横格,接着左手一招“手挥五弦”,直取聂青锋双目!美人在侧,严武把青城派的这招“松风掌法”使得潇洒无比!

聂青锋是剑术大家,出手之际当然算好了几个后招儿。他欺严武在车上长剑挥舞不便,这才行险分击快攻。但见聂青锋剑在严武玄铁长剑上一借力,左手在车辕上一按,身体后仰避开严武攻击,手中剑突然变招“李广射石”刺向严武,同时空中“披挂腿”猛扫向苏媚儿!且脚上“吉摩靴”在发力瞬间,突然又弹出一柄半尺多长的利刃!

电光火石之间,鹤鸣山前这场连环套似的生死搏杀,胜负立判!

但倒下的却是“惊鸿剑”聂青锋。其时步惊云“乱泼风”剑法以攻为守刚刚挡到崔氏兄弟的第九招,就双臂中刀弃剑逃开。而这边的聂青锋却是双眉间突然被插进一枝白羽短箭,于是双腿交错,跌落车前!

崔氏兄弟不明就里,趁严武尚未从车上跳下,挥动“日月斩”向严武杀来!

突然利刃破空声起,崔氏兄弟手中“日月斩”铛啷坠地!

“是涣弟!”苏媚儿惊喜叫道。接着听苏涣哈哈一笑,从一棵高树上飘然而下,一甩披风口中哦吟道:“右手持白羽,引满无所疑。崔氏双生子,奈何不知己?”

又是轻微弓弦崩响,崔氏兄弟的双腿之间,豁然有两只白羽短箭直插进岩石,仅露出箭尾白翎!

崔氏兄弟哪敢再作迟疑,俯身拾起各自兵刃,跃上栈道头也不回地匆匆逃去。

苏涣上前见过姐姐苏媚儿,并略带嘲讽地向严武一拱手:“季鹰兄,受惊了!”(季鹰为严武字)

严武自负文武全才,此时也不禁面带尴尬。在长安时,严武是很看不起苏涣这样的翰林学士的。今日见到苏涣身手,方知传说中“蜀中剑弩侠”威名不虚,只好拱手叹服:“多谢苏学士援手。苏学士为严某一下得罪了当朝两大权贵,翰林学士恐是做不成了。我观安禄山反心已昭,天下大乱将起。到那时,剑门蜀中便是必争之地。学士如此身手,何不与我同去投靠我的叔父剑南节度使严白虎,想必在我叔父帐下谋个官职当不为难……”

苏涣哂笑吟道:“今日重作逍遥游,岂肯再入帝王囚?谢谢季鹰兄美意。小弟曾有个江湖朋友崔 ,现在是湖南观察使。前日有信相邀,同去参详李青莲学士遗下的‘以诗化剑’之术,因此我要到长沙住些日子。小弟与阿姐自小相依为命,望季鹰兄善待阿姐。他年若有相负,‘白弩快箭’就不念今日姻亲之情了!”说罢飞身跨上自林中奔出的“乌骓马”,转过鹤鸣山,北上奔长沙而去。

身后的严武羞愤不已。“俏贵妃”苏媚儿只好回头娇笑着,不住低声劝慰自己的情郎……

三、越江一曲恩怨尽

苏涣在长沙一住就是三年。三年来,苏涣每日都在同好友崔 一起参详大诗人李白留下的一本奇书——《诗韵剑谱》。

“以剑为诗,以诗化剑”原是开元时期大唐流浪诗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游戏。后经游侠尚武的大诗人李白集其大成,竟成为一门独特的剑术,在开元后的诗人们中间广为流传。但像李白那样由此而诗剑相得益彰的,却是不多。

苏涣精通蜀中各派剑术,且诗作少年之时就受过大诗人杜甫的指点,因此三年来不但诗作广为流传,“诗剑”更是出神入化。连当时的两湖武林领袖南霁云,也渐渐只能和苏涣较个平手。

三年后,“安史之乱”突起,安禄山破潼关,入长安,玄宗皇帝仓皇逃入川中。苏涣乍闻消息,不得不佩服严武果有先见之明。

很快,苏涣从邸报上又读到了“马嵬之变”,得知杨贵妃被缢死,揽权误国的杨国忠一家满门全被剿杀!剑南节度使署中名不见经传的中级军官严武,被玄宗皇帝破格封为谏议大夫。

苏涣就很为严武和姐姐苏媚儿高兴,便生了到蜀中探望姐姐之意。

不料正当苏涣欲动身入川之际,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崔 竟被门下弟子臧珓弑杀,《诗韵剑谱》也被盗去。

待苏涣千里追踪,为好友崔 报了大仇夺回《诗韵剑谱》,并把剑谱交给当年的“狂剑书生”,如今的“零陵僧”怀素,已经是唐代宗广德年间了。

苏涣再度越过鹤鸣山,由剑门关入蜀,这时的严武,已经是大唐帝国的西南柱石。官拜成都尹,剑南、东川节度使,加校检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威加四海,权倾朝野!

但一路之上苏涣见到的,却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卖儿卖女者随处可见。昔日的天府之国萧条成这样,固然源起安史之乱,但严武治蜀之苛,由此也可见一斑。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英雄身后,常是血泪。甚至,千古骂名。

一入成都,与苏涣沿途所见又是大不相同。这天正是郑国公严武亲率大唐七千铁骑破吐蕃入侵者七万余众于当狗城,并趁势收复盐川班师。成都城内,所有街道都在排摆香案,张灯结彩,庆贺国公爷凯旋。“锦官城”处处是一派热闹繁华景象。

苏涣不想这时候去见严武。直到掌灯之后,才溜出客栈,穿墙越脊潜入郑国公府,准备先去见姐姐苏媚儿。

严武府内虽有铠甲武士层层护卫,戒备森严,而苏涣却如处无人之境。遥遥望见后院一斋灯光分外明亮,苏涣便自屋脊上跃过去,双脚勾住屋檐一个“倒挂金钟”,从窗子向屋内偷看。

这是间宽敞的书斋。书斋内书案后端坐的,正是郑国公严武。虽历经十年严武早已不复当年英武潇洒,苏涣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前堂众武官饮酒作乐正热火朝天,严武为何一人独在书房枯坐?苏涣深感奇怪。

严武面带戚容,抚摸着书案上的一张瑶琴。那琴,正是苏媚儿当年逃难也不舍放弃的“玉徽焦尾琴”!

苏涣再也顾不得隐藏形迹,自檐上一个“飞鸟入林”跳入严武书斋。

严武虽官至极品,武功竟是丝毫没有搁下。苏涣身未落地,严武已操起垂于手腕上的“玄铁剑”在手,威严喝道:“什么人?”

严武很快认出苏涣,脸上的慌乱一闪而没:“是苏涣阿弟?十年不见,阿弟依旧不失豪侠本色!”

苏涣不及细品严武话中嘲讽之意,俯身施礼道:姐夫风采如昔。为何不见阿姐伴姐夫左右?

严武挥手斥出涌入书斋的武士,神色黯然给苏涣让座,沉思良久才幽幽答道:“媚儿于七年之前奉先帝之命,随扶桑遣唐使东渡授制琴之艺。不料一去七年,竟杳无音信。秋夜寂廖,愚兄也是在睹物思人……”

然后严武和苏涣两人,便迟迟无话。

苏涣慢慢踱到书案前面,手指颤抖地抚摸姐姐苏媚儿留下的那张“玉徽焦尾琴”,突然笑道:“十年不见,难得今日与姐夫重逢。小弟就为姐夫弹奏一曲如何?”说罢不待严武回答,便轮指蟹行、转指鸾鸣地弹奏起来。

苏涣弹奏的,是隋代琴师贺若弼所制的十四琴曲之一《越江吟》。严武不禁一震。七年前,苏媚儿为他弹奏的最后一首琴曲,也是这首《越江吟》。

严武听得痴了,不由和曲吟唱道:“非云非烟,瑶池开盛宴。片片碧桃,冷落黄金殿。虾须半卷,天香风流散。春云孤竹,清婉入宵汉。红颜翠态,烂漫金舆转。霓旌影乱,箫声传悠远……”

严武刚刚唱罢,“玉徽焦尾琴”忽发幽怨之音。苏涣也和琴曲吟唱:“一别行千里,相见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严武诗才无苏涣敏捷,但也不甘示弱:“一入大明宫,每对孤灯泣。闺门久不开,梦从何处来?”唱的是当年宁王被父亲玄宗皇帝夺去妻子杨玉环后写的一首诗。此时引来,倒也很是贴切。

突然琴音又变,隐隐有高秋肃杀之气。苏涣信口唱了一首《变律》:“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旁,挟弹谁家郎?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己!”

苏涣吟唱到“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己”之际,琴音忽转高亢。随着一声断弦绝音,“玉徽焦尾琴”突然爆裂!

爆裂的桐木缝隙内,是几道褐红色的血痕!

书斋之内,顿时静若空谷。郊外有雷声渐渐逼近,又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沉寂良久,苏涣猛抬头逼视严武:“马嵬坡前,姐夫就是用这张琴把阿姐勒毙,以替贵妃杨玉环身死,向玄宗皇帝邀宠换来你的谏议大夫。是也不是?”

严武怔怔看着琴厢缝隙的血痕,目瞪口呆说不出话。

苏涣默默点点头说:“涣柄弩剑,纵横江湖十几年,有恩必酬,有仇必报!你这薄情寡义的小人,今日须怪不得苏涣辣手!”

“好一个有恩必酬,有仇必报!苏学士就让老朽接你的箭剑如何?”忽听书斋窗外一苍老声音答道,接着是一人迈进书斋。

苏涣回头一看,走进书斋的,竟是自己十几年未见的老友,大诗人杜甫!

四、胸有诗书气自昂

苏涣一见杜甫,忙上前跪倒执弟子礼相见。杜甫扶起苏涣,更是百感交集:“苏学士如今是名满天下的诗剑大侠,如此岂不折煞老夫?”

杜甫和苏涣相对坐下。当年“马嵬之变”内幕,杜甫也是多有耳闻。今日听得苏涣与严武唱和,马上就明白了事情原委。因此对严武与苏媚儿苏涣姐弟之间情仇,杜甫只能避而不谈。杜甫说:“学士在长沙所作之《赠零陵僧》,老朽早已拜读。其中之才情剑意,老朽万分敬仰。今日聚首,学士何不与老朽印证一番,学士算是有仇必报,老朽也了却多年对严郑公的感激之情?”

苏涣当然知道严武对杜甫的天高地厚之恩。在长沙时,苏涣就读过杜甫的《寄严郑公》,对其中“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杆”之句很是拜服,对杜甫“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的晚年凄凉也深感伤怀。自严武任成都尹,晚年杜甫便多蒙严武照顾。后来还在严武署衙内当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才不至于举家于兵荒马乱之际落魄江湖。

但姐姐的仇又岂能不报?苏涣转头看了看严武,严武已经瘫坐在虎皮椅上,痴呆呆地说不出话。

于是苏涣站起对杜甫拱手道:“既然恩师有命,苏涣不敢不从。早闻恩师最先得李太白学士‘以诗化剑’之术,名作之中,皆含绝妙剑法。今日苏涣就以恩师错赏的《赠零陵僧》,请教恩师如何?”

杜甫微笑颔首,算是谢过苏涣的承情。苏涣便不再谦让,起身拔剑在手吟道:“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摆个“起手式”躬身施礼。

此时严武依旧目光空落,似对一切视而不见。

“学士不必多礼。”杜甫笑道,同样是横剑一划:“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虽中门大开,却是暗藏几个变招。用的是自己名作《观公孙大娘舞剑》中的剑招。苏涣叫一声好,手中剑突然当头斩下:“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杜甫不敢怠慢,右脚急向前方斜跨一步:“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剑作弯弓搭箭之式,恰好化解了苏涣这石破天惊的一招。

趁苏涣来不及变招,杜甫挥剑抢攻:“来如雷霆收震怒!”长剑如闪电反手刺向苏涣后背!

“兴来走笔如蛟龙,醉后耳热心更凶!”苏涣头也不回,踉跄一个醉步,避开背后剑的同时,也是反手一剑从自己腋下倒刺而出!

杜甫顿惊出一身冷汗。危机之际振腕把剑一抛:“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以长袖荡开苏涣剑刃,再伸手接住空中落下长剑,一时被苏涣杀了个手忙脚乱!

杜甫虽已年迈,此时也被苏涣激起了少年心性。突然变招口中吟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剑走偏锋不待使老,接着又是极阴柔的一剑,“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好!学生再领教一下恩师的《秋兴八首》!”苏涣一招抢了上风,顿时诗兴大发:“忽如裴 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运腕抖剑,一招化七剑,分刺杜甫胸前七处大穴!

“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还是以圆转之力斜挥手中剑,看似缓慢,剑刃却恰好与苏涣剑尖触个正着,两柄剑接连发出七声脆响,十分动听。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接着一个“海底捞月”,长剑自下而上,如长江叠浪,一剑追一剑,一剑快一剑。身手矫健不弱少年!

杜甫剑快,苏涣的剑更快。“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缠上杜甫手中剑便以剑刃直磕杜甫剑脊,要以内力震断杜甫手中长剑。

武谚云“拳怕少壮”。杜甫哪敢和苏焕比拼内力,马上撤剑采取守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稳稳护住面部和胸口。

不觉已是天光大亮。苏涣的《赠零陵僧》尚未使完,杜甫却是连变《观公孙大娘舞剑》及《秋兴八首》中的四首五套剑法。见始终不能占得上风,最后杜甫只好使出了自己毕生最为得意的一套诗剑——《望岳》。

《望岳》是杜甫二十四岁那年东游齐鲁,远望泰山而作的一首诗。后来杜甫得李白“以诗化剑”之术,便特意登上泰山,参详“快活三”、“泰山十八盘”的曲折回荡,悟出了一套《望岳》剑法。“诗剑”创始人李白曾见杜甫使过一次,誉之为“大唐诗剑第一”。

《望岳》剑法虽然只有四式,施展开来却是剑意磅礴,气势恢宏。大开大合之间,自有股舍我其谁的霸气。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剑狠似一剑全是横冲直撞的“仰手剑”,苏涣堪堪使完《赠零陵僧》的最后两式:“今日华堂看洒落,四座喧呼叹佳作。”杜甫的最后一式《望岳》剑法也正好使完。但杜甫的手中铁剑却是“一览众山小”,自上而下恰好压住苏涣手中剑的着力点,并虚指苏涣中门!

苏涣缓缓收剑,心悦诚服赞道:“恩师之诗,沉郁顿挫,尽得古今体势。恩师之剑,幽远雄奇,学生甘拜下风!”

杜甫也抛剑激赏:“学士之诗之剑,怀素之书之笔,皆如旋风骤雨,飞动圆转。千变万化而又法度严谨。若是生死相较,老朽早已作学士剑下‘雅鬼’了!”

于是二人相视大笑。

尾音

苏焕看了一眼始终呆坐于虎皮椅上的严武,从怀中取出一小瓶丹药对杜甫说:“严武昨夜他已被我的《变律》琴音搅乱了心脉。服此丹药,还有一年之期。一年之后,他将猝死于今日!恩怨情仇,皆是自种。恩师诗剑虽胜,也不可袒护太甚。其实‘琴杀’之技,阿姐苏媚儿远胜于我。阿姐痴情自甘就死,苏涣却是恩怨分明的赳赳男儿!说罢向目瞪口呆的杜甫一拱手,振衣越窗而去!”

一年后,大唐帝国西南柱石郑国公严武猝死于成都。因预先知道死期,私事政务倒也过渡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