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论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7:05:10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随机抽取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人,女82人,平均年龄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2结果与分析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床专业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临床专业论文【五篇】

临床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人,女82人,平均年龄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本次对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专业态度(包括志愿、动机、心理适应等);
(2)专业认知(包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就业方向等);
(3)专业行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成绩情况);
(4)专业理想(包括热点关注、专业前景及个人专业生涯规划等情况)。

2.1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从事专业学习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专业态度有助于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专业思想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在有限的专业思想研究中,对体育、护理、中医等专业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临床医学的专业思想研究偏少,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学生显示出明显的不稳定性,调换专业的学生多。湖北科技学院虽为地方性院校,但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长,社会声誉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优势,历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而且调换专业时,又成为转入的热门专业,两次热门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调查结果表明:在入学志愿的选择上,自愿报考只占30.3%,父母要求或其他人员建议填报该专业者占66.9%,没有报考本专业服从调剂者占14.8%,这势必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情况甚至是从业情况;
在入学动机选择上,20.4%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社会意义重大,15.5%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很有趣,30.3%认为该专业收入不错,19.0%认为家庭拥有便利的就业条件,这种狭隘的专业思想,是从业人员医德医风存在的隐患;
学习一年后,对本专业的心理适应程度的选择上,假如学校和家长都允许转专业的话,60.6%很喜欢临床医学专业一定不转出,35.9%能够接受该专业并不打算转出,9.2%不喜欢该专业准备转出。态度决定行为,正因为2012级临床医生的专业态度存在问题,所以学生的专业行为出现部分目标不明确、学习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缺乏、成绩不合格等问题比较突出。而且文献研究和笔者多年来对临床医学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来看,中途出现的转专业、休学、退学人数为数不少。而当前日益突出的医患纠纷除了与社会、医院等因素有关外,与医生个人的医技医德医风也不无关系。因此,无论是从当前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来看,还是从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来看,高校管理者和临床医学教学者都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内涵,某一高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和就业方向等的认识,它是学好某一专业,形成科学稳固的专业思想的基础。高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和本校资源环境确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最终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巩固。对我校12级临床医学生专业认知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方向都已经很了解,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7.6%、57.0%、72.5%、31.7%;
但对课程之间的关系,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不了解的占62%;
就业方向不了解的占38.0%。这说明学生的专业认知是零散的,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时候会感到很盲目也很茫然,他们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他们将来能做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医学教育模式上的弊端。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医学教育模式还是先基础后临床,学生用二年半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和10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知识的复杂、单调、枯燥使很多同学感到迷茫,甚至厌烦,学习被动。我校也意识到此问题,因此在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保留系统解剖学课程外,把组织胚胎学课程从二学期提前到一学期,在一学期增加了医学基础课程。而国外早就在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改革,它旨在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分界和壁垒,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2.3专业行为

专业行为是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学业完成情况,它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很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关键。根据学习目标的明确程度、学习的努力程度、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学业的完成情况四个主要方面分别从高到低给予5、4、3、0分,其中平均5分为优秀,4≤X<5为良好,3≤X4为合格,X<3为不合格。对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生的专业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四个方面优秀的分别占19.0%、16.2%、14.8%、17.6%;
良好占25.4%、28.2%、22.5%、28.9%;
不合格占23.9%、28.9%、32.4%、22.5%。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激情和梦想的群体。学生的专业行为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专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专业环境、专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学生的专业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创新能力、努力程度、奉献行为等方面。从目前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业完成等方面评价为优秀的不足20%,而不合格的却占到30%,可见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确是禁锢专业思想的首要障碍。

2.4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专业学习者对专业的发展及自身未来专业生涯的愿景,它包括对该专业热点的关注、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及自身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从业者,它是专业思想的灵魂。调查结果显示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8.6%,不关注的占21.1%;
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28.9%,不关注的占30.2%;
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3.7%,不关注的占21.8%。高校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帮助临床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如通过重温医学生誓言,增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立志献身临床医疗事业;
通过老教授回顾过去艰苦卓绝的创建和发展专业的经历,感召青年学子珍惜美好大学时光,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将追求个人理想和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通过青年学者的学术讲座,开拓在校临床医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站在学术前沿思考问题,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
通过成功校友的从业交流,引导在校临床医学生树立榜样,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分享,帮助低年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医疗社会热点问题的班会讨论,明辨是非,积极应对。

3结论与建议

临床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2009级护理本科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186名护理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3人,两组中男性均为9名,女性均为84名,年龄均在22~24岁之间,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干预组采用风险管理方法。

(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及分工。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重视风险意识教育。

(3)建立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评估量表。

(4)每月定期对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5)规范护理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工作细则,并对护理纠纷、差错、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教育方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算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差错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对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病区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护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3讨论

3.1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风险因素分析本组研究发现,临床实习护生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护生学习工作的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理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和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在实习过程中,伴随着课堂式的教学方式明显减少,护生的理论学自学外,基本没有集中的课堂学习,取而代之的是理论到实践的工作环节,而此阶段,他们将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和护理治疗任务,其学习方式也由老师讲授转变成自己的观摩学习或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加之病人的疾病,患者的病态等因素都可能对年青的护生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他们要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护生有可能鄙视患者,不愿意接触患者等,甚至一些护生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一些护理失误或差错,以及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

3.1.2带教老师部分带教老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护生的工作态度,加之有的老师将护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尽分派护生干一些工作之外的杂事,如遇上病人突然增多,工作量大,带教老师自身工作繁忙,对护生监管不够或存在侥幸心理,直接让护生单独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也是导致差错事故和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

3.1.3护生护理技术据统计发现,我国医学教育规模高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导致教学资源不足而引发医学生素质下降,培养质量下降等等,加之护生动手能力不足,临床护理经验缺乏。在打针、输液等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往往需要经过很多次的实践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和熟悉。如果护生操作失败次数过多,患者就会心生抱怨,说医院拿实习护生在患者身上做实验,从而产生投诉行为。另外,有时病区患者突然增多,人手不足,带教老师无法亲自指导每一个护生,而由于护生技术不足,观察不仔细,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都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一旦出现护理责任的事故,将给医院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这样的后果,护生本人往往无法承担,处理不当,还可能给护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心理阴影,影响以后的从业。

3.1.4护生服务态度据报道,有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说话语气生硬,解释不到位,应答不及时,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冷漠,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3.1.5护生法律意识很大一部分医疗纠纷则是由于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所致,主要表现在侵权行为,包括侵犯了患者的财产权及人身权、生命权、隐私权、名誉权、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另外因护生或医院的带教老师法律意识淡薄,可能导致较严重的护理事件。我国的《护士法》明确规定,凡未取得护士资格证书,或取得证书但未经注册的护士不得从事护理工作,而在实际护理带教工作中,未取得护士资格或没有注册的护生常常被安排进行一些护理工作。由于缺乏医疗、护理相关的法律意识,一些护生在实习工作中随意性大,出现不遵医嘱和违规操作行为,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3.2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3.2.1对照组传统管理模式,就是按照护理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对护生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没有进行专门的风险意识的教育和管理,护生的风险意识都是通过所有授课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传授。

3.2.2管理组

(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工作细则表,包括制度和流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认真严格执行和记录。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重视风险意识教育。专业技能是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的基础,组织护理学生学习自身专业领域的新知识,以适应医学护理的飞速发展,定期对护生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以提升护生学习主动性。并通过集中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93名实习护生进行风险管理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执业法》、《医疗纠纷现状及其防范》、《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措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护理风险管理、风险预防、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医疗过失等概念;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是否履行了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回避义务”等;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是做好控制风险的前提条件。

(3)建立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评估量表。临床护理工作中,任何操作都会带有一定危险性,因此,我们根据以往护生曾经发生过的差错、风险事件、医疗纠纷等,制定了相应风险事件评估表,组织护生每月定期讨论评价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尽量避免自身操作中再出现医疗风险和差错事故。

(4)加强护生实习前、入院前教育。具体做法是由实习医院派出专人给即将来院实习的护生进行有关护理、医疗法律的知识讲座,并在讲座中以实际案例对护生进行警示教育,加强护生的护理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将医院的现状、工作制度、实习要求等现实情况告知护生,让护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前有个心理准备,可以有效提高护生入住医院后的适应能力。征求护生意见,不断改善护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减少护生担忧。对护生的实习工作,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让护生到科室观察了解一般护理工作情况,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然后再逐步让护生参与到计划的实习工作中去。

(5)重视人性化管理[7],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以人为本”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带教老师及实习生管理者应随时关注护生的思想的心理状况,对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的护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干预,防止不良思想和心理问题影响到临床护理工作。工作中为调动护生积极性,多对其工作予以表扬和鼓励,并鼓励主动呈报自身或他人的护理缺失,带教老师为护生指点工作缺失时,应注意谈话场合和语气,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6)规范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工作细则。如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实施统计。加强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专业技能考核。首先是加强护生的心理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操作训练,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其次是加强护生实习期间学习成果的考核,采取理论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当护生在一个科室实习即将结束,开始轮转到下一个科室时,组织该科护生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轮转到下一个科室。并奖励和表彰优秀护生,从而激励护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通过提升护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7)加强带教老师的能力培训。主要是对带教老师进行提高教学能力的培训,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加强带教老师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并传播优秀带教老师的先进经验,通过培训,提升带教老师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和责任感,减少护生差错的发生。

(8)对于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的临床科室或不利于护生带教工作的科室,如传染病科、ICU、急诊科等,应避免护生在这些科室实习过久,或尽可能避免护生在这些科室实习。

临床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作用

人文教育有着自身规律与特点,是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环境、社会、家庭、个人等很多因素决定着的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医学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在我国,全国高校已经开展了加强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之久,在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成绩的同时,当然也存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则对人文教育对I临床医学生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观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各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还可以促进医学生的两大方面能力,一是医学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医学生自身的大脑意识的形成的思维能力,更能决定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等。二是医学生的能力,即基于学生的在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之上所观察的结果,形成的意识的体现,也包括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为,在临床医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过程之中,经常对会其病人进行观察、询问、倾听等方式,来确定病人之病情。这就要求我们医学生有着敏捷的思维能力、细致的动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更是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汪行舟,陶钧。试论文学作品对医学生的影响。2006

临床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 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 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 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均以学术型为 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而学生 的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主要靠卫生部门的在职培养。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在统招的硕士生中尝试以专业学位模式培养,即由 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 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出现培养与使用脱节、 专业学位层次与临床工作能力不符等问题。我国医 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 位二类,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 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 次临床医师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绩效评估与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培养过 程中,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标准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靠拢,背离了专 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生 的临床工作能力难以胜任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 在着重复培养的问题,延长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周期。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当 前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医生,是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同处于医 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以提高医师的临 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3,4]。从 培养方式看,二者均采用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 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培养方式[34]。既然二者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为有效解决培养与使用脱 节、学位与能力不符等问题,避免重复培养,缩短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就有必要将二者有机衔接,以 提高培养对象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教育资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 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以临床技 能训练为核心的“5 +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招录有机结 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 的质量;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 训过程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机制,把好“过程 关”,提高培养的质量;
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 医师准入标准有机结合,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把好 “出口关”,保证培养的权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 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 医师。

三、培养目标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持续提高医师的临床工作 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 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方案

     5, 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分为4个学习阶 段:通识教育1学期,基础医学教育2学期,临床医 学教育3学期,临床医学通科实习4学期。在临床医12学通科实习阶段,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 临床检验学、病理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完成教 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成绩合格,达到学士 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3,即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 入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普通 专科培训,培养合格后,可实现“四证合一”,即经历 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 书”四个证书。培养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参 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这样能有效解决培养对象在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时所面临的违法和违规行医风险。由于“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培 养对象的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关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再重复进行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 论文答辩,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 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X,即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入 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X年的亚专科 培训。由于不同的亚专科医师执业难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亚专科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上 有所不同,导致培训时间不一致,我们称之为“X” 年,一般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经外科则是4年。培养合格后,可实现“二证 合一”,即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亚专科合格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位证书”两个证书。由于目前我校仅在非学历教育中 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所以学生不能获得博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课程设 置、主要考试及获得证书详见表1。

    五、培养过程

      1.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 招录有机结合按照“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 原则,制订学校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 培训基地共同组织招生工作。根据各附属医院住院 医师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资源,测算每年所能接纳住 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的人数,同时结 合社会对不同专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合理确定临床 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 专业招生计划数,专业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 准》中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来设置。这样可在满足社会 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培养对象进入“3+X” 培养阶段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病种病例数、技 能操作数和手术数。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 程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环节和必要手段[5],本培养体系,特别是在“3+X” 阶段,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实践 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

临床技能训练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 办法》中规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 床工作”[3],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 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且具体执行情况不理想等 问题。而本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 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专业学位 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轮转时间、轮转学科以及相 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 养和考核,这样有效地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 研究生临床医疗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 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以我校统一组织的周 末集中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公共必修课程、公 共选修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理论学 习相结合,主要有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 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有关法律法规等;
专业必修课程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根据卫 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要求,学习 和掌握各轮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临床文献 资料分析报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但在具体执行时,许多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去完成实验室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 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而本 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 临床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单 纯实验室研究方面的论文,将不同意其进行论文答 辩,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 标准向科学学位论文标准靠拢的问题。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口 口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养对象通 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
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 转,通过培训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普通专科合格证书”;
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 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 到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证书”。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 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X年住院医师 亚专科培训阶段也经历上述类似过程。

六、改革实践

    2009年,我校开始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作。

2009级临床(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毕业,其中112人顺利获 得了学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78人参加了 2012 年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考核分 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论考试69人 合格,合格率为88.5%。理论考试合格者中,68人参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为66.2%。阶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 专科培训合格资格认定条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即2009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2012年毕业时, 有20人实现了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14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四证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订了 “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 作。此次修订的显著特点是,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增加了临床技能训练时间,特别是增加 了轮转科室和轮转时间,如内科临床技能训练时间 增加到27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12个,轮 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5个月;
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时间增加到28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9 个,轮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6个月。2010级临床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2011级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2012级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订的“培养实施细则”进 行培养,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必将有更多的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时实现“四证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在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各培养基地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 和细则)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采用 床边实践、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等多种训练方式, 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

采用工作场所评估(WPBA)、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 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多种考 核方式,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水平进行了客观、有效 的评估。逐步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临床技能训练与考 核体系,持续提高培养对象的临床技能水平,促进培 养合格临床医师目标的实现。

2. 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培养对象在“3+X”培养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就 业一住院医师”或“在读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单 —身份模式,而具有“住院医师”和“专业学位研究 生”双重身份。身份发生了变化,配套政策应作出相 应的调整,以保障培养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培养协议 方面,培养医院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培养期间计算工龄,协议期限即为培养时间,培养结束后 协议自然终止。在薪酬待遇方面,按照培养医院同 类人员薪酬水平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依法参加 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社会保障。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方面,培养 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注册地点可在培养医院,培 养结束后如到其他医院就业,依法办理执业地点变 更手续。

临床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自1988年开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实行“7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1],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达到硕士水平,并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2]。然而对于临床7年制研究生这个独特的群体,与“5+3”临床型研究生相比,在具有很多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就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尽量克服弊端,从专业知识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及科研能力训练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临床7年制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临床7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优势:临床7年制研究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外语水平较高;
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
没有考研的压力,能认真完成1年的通科实习;
临床实习中大多虚心好学,积极肯干,遇到问题能及时查阅资料,积极解决,并勤于理论联系实际,有更高的学习热情,更强的学习主动性,责任心更重。

弊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较扩招前约有下降;
没有系统的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时间只有1年,相比“5+3”临床型研究生的2年时间相对较短,临床技能相对欠缺,所以临床7年制研究生在进入专业定向培养时普遍存在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欠缺的现象;
实践经验欠缺,在选择课题方面对导师依赖性较大;
论文质量相对不高。可见临床7年制研究生与“5+3”临床型研究生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临床实践时间短和科研训练欠缺、论文质量不高的弊端。

如何提高对临床7年制研究生的培养

临床7年制研究生的培养以临床工作能力为主,但作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必须达到一定临床技能要求的同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强化训练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技能:7年制教育目标的基本思路是培养“基础深厚”的临床医师[3]。临床7年制研究生在专业定向后仅仅只有2年的学习时间,在本专业实践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6个月。所以强化训练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探讨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以上要求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无论是“5+3”临床型研究生还是临床7年制研究生,本科在校基础理论学习时间和课程都没有太大的出入,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均有涉及。由于临床7年制研究生在学习的连贯性等方面相对于“5+3”临床型研究生的优势,大多数学生能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1年的通科实习,也能较好的巩固基础理论知识。②加强专业知识训练:临床7年制研究生专业定向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的模式完成一定相关专业书籍或杂志的阅读,加快专业知识的掌握,对相关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诊断等有系统的掌握。由于时间的限制,可建议采取定期学习的方式。比如每周安排1位本专业老师进行相关专业课题的讲座,巩固专业文化知识;
每周安排1~2次相关专业研究进展的英文文献的学习,而学习的文献由临床7年制研究生依次准备,并进行讲解,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也能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研究方法,提高专业外语水平。③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医学各个专业有它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研究生也要求其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除了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外,还要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4]。因此,各个专业的临床7年制研究生在除了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④注重临床教学能力的培养:可组织临床7年制研究生定期评阅实习医生书写的病历,进行详细的点评,之后送与专家审核,并对优秀的点评病历给与奖励,以提高其病历书写能力;
还可要求临床7年制研究生承担一定的带教任务、定期进行教学查房,或选择有意义的疑难/特殊/典型病例进行讨论,通过临床实际与理论相联系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规范严谨的医疗作风,培养正确的临床诊疗思维。⑤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可采取“1对1”的培养模式,即1个老师指导1个临床7年制研究生,使其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比如新病人的收治,腹腔穿刺、胸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常规操作,特别在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妇产科、外科等专业的手术操作方面,采用“1对1”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更快更好的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⑥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逐年增加,追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医患沟通不足所致,所以有必要培养临床7年制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指导老师应从思想上让其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以及良好的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并言传身教使临床7年制研究生有更多的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鼓励他们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在沟通中要亲切、自然、细致、不卑不亢、坚持原则,要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对不懂的问题不要装懂,并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培养其医患沟通技能。

强化科研训练,培养科研能力:7年制教育由于其独特性,不是本科生教育加研究生教育,也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压缩,而是本硕融通的培养模式,因此在学位课程设置上与“5+3”临床型研究生有一定区别,导致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相对欠缺。这就需要加大对临床7年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力度,对其进行强化科研训练,使其接受系统的科研理论课学习,并参加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其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临床7年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课题通常都以临床应用研究为主。对临床7年制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可安排其首先在本专业临床实践,通过专业知识的强化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同时在专业知识训练过程中系统地对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使其重新熟悉以前所学,在导师的引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并提出科研问题,认真进行临床科研选题,培养临床科研意识。在选题确定后,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研究目的、方法、方向,设计课题方案,并与导师进行讨论,补充或修改课题方案,使其明白科研设计不仅要科学、创新,还要可行;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临床7年制研究生应亲自收集临床资料,熟悉资料收集的方法和程序,本着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汇总所得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科学的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内在规律及联系,得出科学的结论;
再在导师的指导下总结所分析的数据并撰写论文,经过认真反复的修改,直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以培养临床7年制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临床7年制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从专业知识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及科研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将其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临床实践水平以及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然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出临床科研能力全面的高素质临床7年制研究生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艳,周卫红,吴超,王宪.在7年制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开展教学工作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360-363.

2 雷霞,刘渤,杨亚东,等.关于临床医学7年制教学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宣探索,2010,9(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