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审计模式论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09 09:55:33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账项基础审是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目的是查错防弊。在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业务性质单一,组织结构简单,审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产所有者对会计核算进行独立检查,促使受托人在经营过程中做出忠实可靠的行为。获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审计模式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审计模式论文【五篇】

审计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账项基础审计取证模式

账项基础审是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目的是查错防弊。在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业务性质单一,组织结构简单,审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产所有者对会计核算进行独立检查,促使受托人在经营过程中做出忠实可靠的行为。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合计和过账及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包括检查支票凭证,评估报告资产的价值,确定受托人对存货购买和发出核算的正确性。因此,此时的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又称账项基础审计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取证模式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控制度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主要证明财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其重点是审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而确定帐表余额检查的深入程度,进而达到检查证帐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式分为计划、期中、期末、报告阶段四个阶段。计划阶段:调查并初步评价内部控制;
期中阶段:测试并最终评价内部控制;
期末阶段:依据内部控制评审结果进行帐表余额检查;
报告阶段:报告全部审计结果和内部控制评审结果。如果以测试术语表示,其基本模式是:内部控制调查—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制度基础审计的出现,突破了账目基础审计的框架,采用了全新的思路与措施,是现代审计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三)风险基础审计取证模式

风险基础审计是迎合高度风险社会的产物,是对制度基础审计的进一步完善,是制度基础审计在方法上的发展和提高,审计目标与制度基础审计相同。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以计划风险、证据风险和报告风险这三种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着力点,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控制,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四)分析审计取证模式

分析审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属于审计界所开发的有别于会计方法的审计特有方法,因利用分析审计所获得的审计证据属于“软证据”范畴,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分析审计在审计取证方面可应用统计抽样,能有效避免审计人员本身造成的错误。其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一直得到审计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审计模式与上述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分析审计模式不具有特殊的审计程序,而是与上述三种取证模式有机结合,以各种分析技术作为审计的切入点,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运用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程序。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再加上管理层层出不穷的舞弊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防止管理层舞弊和经营战略风险方面存在着不足,故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从解决上述问题出发被建立起来。它的特点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全面、动态地考虑风险因素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性测试以及实质性测试, 而且重点是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分析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高风险领域, 并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心由控制测试向风险评估转移, 不仅强化了风险评估程序,而且强化了风险评估对审计程序的指导作用, 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 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 使风险因素得以全面、动态地考虑。

(二)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分析性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中最重要的程序。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取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即对不同的审计单位和审计环境都采取相同的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缺少随机应变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必然导致客户对审计的预期值与审计结果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针对不同风险的客户, 不同客户的风险, 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从而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测试程序标准化的缺点。

(三)改变审计思路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 注册会计师从交易的视角来评价审计风险, 测试重大的会计交易。不足之处是过度地关注处理交易的会计技巧, 而没有充分地关注它的经济背景, 提高了审计师误解它们的背景、意义或目的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战略系统视角来评价审计风险,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审计战线, 并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从而对财务报表的整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所以,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思路, 可以从源头和结果多方面出发, 有利于揭露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现象, 从而使审计思路更加完善和有致。

(四)引入重大错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和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重心发生了改变,把以审计测试为重心转移到了以风险评估为重心。这样,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不仅需要了解与财务报表项目和账户、交易相关的内部控制,而且更需要了解与财务报表相关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行业状况、战略目标。此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关注的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已经超过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8个要素。

(五)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注重外部证据

由于审计的重心从控制测试向风险评估转移, 审计证据也从企业的内部向外部扩展。因此,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证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审计证据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现状与实施障碍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现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但在我国风险导向审计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是审计人员不熟。我国审计起步较晚,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比较陌生,审计过程中还习惯传统审计方法,缺少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和针对性。二是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时间短。从2006年2月15日起,财政部才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标志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三是金融危机爆发有利于加速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2008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与日险使会计师行业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2009年4月7日,注册会计俱增,经济下滑、盲目投资、现金流向、虚假帐表、政策多变等种种风师协会《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意见》,要求全行业贯彻风险导向审计。四是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不平衡。一部分会计事务所已高度重视,加大运用力度,真正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时更加关注企业现金流风险和公司做假账的风险,分析判断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等等因素,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障碍

虽然现代风险导向审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越来越成熟,但还存在相当的阻力与障碍。主要表现在:

1.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成本偏高。目前,我国还没有普及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取得一定数量的审计证据,支付一定的审计成本,这样便导致会计师事务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保证。如: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所以人员成本就会比较高,也可能相应地会增加审计的总成本。会计师事务所是盈利性机构,从业的注册会计师不愿意付出审计高成本。

2.审计人员素质难以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关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扩大了风险评估范围,重视分析程序的应用。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拥有管理、财务、营销和会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及丰富的执业经验。而我国这方面的审计人员相对缺乏。这就造成审计时很难对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做出正确评估。在银广夏案件中,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事后承认他们对生物萃取技术不懂,而且对外贸业务也并不专长。因此,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制约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广泛开展。

3.信息技术应用滞后。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经营风险和财务状况等,这样才能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而目前我国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审计监督链还未形成,审计机关对通用审计软件和专业审计软件的开发需求仍然很大,远远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导致客户信息储存量较少,数据的积累有限,从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分析,成为了计算机审计的“瓶颈”。

4.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我国的审计需求是形式上的审计需求者,管理当局不是通过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只不过借审计向公众传达公司的财务信息,故不是很关注规模、质量、信誉等会计师事务所的内在价值。由于我国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形成,现阶段均缺乏高度独立与自愿需求的制度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频繁曝光,审计失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市场景气的上行。

5.与风险导向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当前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还比较抽象空洞,不具备可操作性,此外,民事赔偿制度也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遭受损失后,无法因不依法进行审计或出具虚假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几乎为零。银广夏会计造假和中天勤会计事务所审计失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对银广夏的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虽然收集到了基本的审计证据资料,却对于企业伪造的虚假的海关报关单、发票、银行进账单以及对德国签订的销售合同都没有提出质疑。银广夏事发之后,尽管财政部吊销了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和刘加荣、徐林文的注册会计师资格,并把几位注册会计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但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却无法实施追究,给广大股东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就是法律风险,如果法律风险低,对注册会计师失去了应用的约束作用,则注册会计师就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审计质量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最终违背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

6.分析性程序尚未达到要求。审计理论及实务中,分析性程序是一种重要的审计方法,对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提高审计效率,有效判断和避免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对其尚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有效运用,分析性程序尚未达到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要求。

四、解决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实施障碍的对策

(一)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成本

降低审计成本也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之一。审计成本包括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我们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严格控制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成本。一般情况下,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导致审计资源浪费的可能性就越严重。所以,要降低审计成本,必须严格控制审计程序。还可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快审计信息化进程,减少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

注册会计师职业是智能型职业,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或提供咨询服务专业性和技术性极强。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因而要确保其业务素质水平。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同时,优化注册会计师的队伍,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应重视法律、电子商务、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三)建立共享的行业信息数据库

审计信息化作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一个主要建设内容,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等一系列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实施,促使财政、金融、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以及各大国有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审计机关目前以审查纸质账目为基本手段的传统审计方式,结束审计系统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以及审计机关之间信息联系脱节的状况,我国审计机关从2000年开始就加快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迈入了全面实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各种级别的资料库,收集各个行业的资料,并且将各个行业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从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各级政府以及各个协会之间的联网,以解决会计师事务所收集数据能力方面的限制,满足会计师事务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功能庞大的数据库,建立客户档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为注册会计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业务流。

(四)强化独立审计市场

一是步减少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行为,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管制效率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渐向独立管制模式过渡。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自愿性需求市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三是大力推进开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培育有效的经理人市场,通过经理人之间的竞争,使经理人始终保持生存危机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经理人市场的另一个功能,在于保证企业家得到公平的、体现其能力和价值的报酬。

(五)改善法律环境

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有数措施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在相关法律中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使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追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行业监管方面,应明确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地位,赋予其全权自律管理的权力,维护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本身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

(六)分析性程序尽快达到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要求

每一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改进和提高,不仅仅是实施审计工作基本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审计职业界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审计,需要跟上这一发展潮流,尽快改进和完善审计方法,积极探索审计取证模式新体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核应成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最重要的程序,并走向多样化,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

审计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一、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

首先,审计机构的自身利益驱动,促使了它不断地进行创新。根据经济学原理,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以利润最大化原则去运作经营,作为中介服务的审计同样如此。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外乎通过增加服务收入,减少成本费用等方式来实现。在网络时代,随着客户服务偏好的转向,越来越需要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使了审计机构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性、快捷性、跨越时空性等优势。因此审计机构会渐渐地建立起以网络为依托的审计新模式,从而更有效的服务于社会经济。

其次,随着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Intra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越来越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处处体现出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的显著特征,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审计作为中介服务的一部分,将直接受到其服务对象交易模式的影响,企业采用了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产生了新的运作机制,势必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监督机制来维护和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体现其公平性,这一历史重任必将推动着审计进行创新,从而为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再次,网络经济是跨越时空的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它的特征之一,对于每个提供审计服务的机构而言,网络经济给它带来了机遇,使它能摆脱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同时网络经济也给它带来了挑战,全球审计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使竞争更趋激烈,只有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才能更好的参与竞争,保持优势。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势必会培育出一种新型的市场运作机制,这也是网络审计所必需的。

最后,由于审计与会计的血缘性,使它的发展受到会计制度和实务创新的影响。随着企业局域网的建立和完善,会计的无纸化,电子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诸如网络财务、网上远程会计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要求与之适应的网上监督机制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鉴于上述不同的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它的产生符合网络经济的需要,目前我们讨论网络审计将具有前瞻性意义。

二、网络审计的概念

网络审计这一全新概念的推出,必将在网络经济社会中成为审计工作中最为时髦的管理运作理念,那么,什么是“网络审计”呢?它与传统桌面审计有何区别呢?它将如何有效地实施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将影响对网络审计概念的界定,应该说当今世界上对网络审计还只存在于理论研究,对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网络审计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网络审计指借助电子计算机的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联网技术,以磁性介质作为主要载体来存储数据以便于用网络来处理、传送、查阅这些数据,使审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审计的现代化水平。而广义的网络审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并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共享资源和授权资源进行实时、在线的个性化审计服务。为了对网络审计有个整体的了解,在此,本文统称其为“网络审计”,不加区分。下面笔者将从技术层面、管理系统、法制环境等方面来构筑网络审计的架构,以展示新型审计模式的初步框架。

三、网络审计的架构设想

(一)网络审计的技术支持

在网络经济时代里,电子商务的普及,虚拟企业的不断涌现,使得企业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作为对企业经营进行监控的审计机构,同样需要建立起适应自身业务系统的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于一体的网络化操作平台,并对数据进行仓库式管理和挖掘分析。下图初步展示了网络审计的整体结构:

1.网络审计信息系统的运作

网络审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构建于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Intranet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旨在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其运行机制如下:

(1)将经济事项信息通过Internet、EDI或者虚拟专用网传递到并保存在信息数据库中,这些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

(2)通过交互式报告生成器,实现信息系统与客户和外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交流。

第一,登录授权,该功能是确认使用者的身份真伪和权限层次,以便提供不同程度的信息;

第二,报告框架,报告框架是审计机构提供信息项目的一个基本结构,为了方便客户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比较,在报告的基本部分应统一格式,而在扩展部分则可根据客户的需要灵活选择所需报告格式,制作出个性化的审计报告形式。

第三,以模块化的审计处理程序为中心,联结报告生成器和信息数据库,并对授权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在模块化的审计处理程序中存放了各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审计处理软件,能提供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计量单位、确认基础等多元化的审计处理程序,它是审计软件的组成部分,是数据信息处理的中枢,是网络审计的关键技术所在。

2.网络安全技术和机制的建立

网络审计作为一种网络化运营模式而存在,与其他行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一样,同样需要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这也是网络审计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技术基础。对于网络安全,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快速传递;
其次,要求对数据库服务器有绝对的控制权,禁止未授权客户和黑客的闯入、盗窃和破坏数据信息。网络审计不管从审计软件和数据库等方面都要利用安全技术,并建立起一套安全机制,以保障网络审计的安全。对于安全机制,主要包括接入管理、安全监视和安全恢复等三方面,首先对于接入管理,主要处理好身份鉴别(身份真伪和权限)和接入控制,以控制信息资源的使用;
其次是安全监视,主要功能有安全报警设置、安全报警报告以及检查跟踪;
最后是安全恢复,主要是及时恢复因网络故障而丢失的信息。对于安全技术而言,主要可以应用防火墙、数据认证、数据加密等技术;
另外还可以将不断开发出的新型安全技术及时应用于网络审计中,如将隧道技术充分地运用于虚拟专用网(VPN)等。因此在安全的网络技术和安全机制的控制下,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从技术层面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网络审计的管理系统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审计机构主要进行两方面的管理,即审计的质量控制管理和审计的网络风险管理。首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保障,审计职业将无法赢得社会的信任,质量控制还是保障审计准则得到遵守和落实的重要手段,因此,审计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其他管理的基础,在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其他各个方面,因此在网络审计中首先必须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管理;
其次,要进行网络风险管理,这是网络审计特有的管理机制,出于网络风险的特殊性,本文将另起一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三)网络审计的风险与防范管理

随着网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环境下的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相对应,网络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利用网络技术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意见的可能性。

1.网络审计的新型审计风险

(1)篡改数据,不留审计线索。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电子化并以磁介质为主要存储载体,这为舞弊者或攻击者对原始数据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且不留篡改痕迹成为可能,这将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审计监督带来了风险。

(2)信息丢失。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运行间的断电和死机等故障;
二是计算机病毒破坏;
三是人为的毁损。

(3)黑客侵入和数据失窃。计算机黑客为了获取重要的商业秘密、数据资源,经常用IP地址欺骗攻击网络系统。黑客伪装为源自内部主机的一个外部站点,利用一定的技术进入目标系统窃取或破坏数据。

(4)职责分离不恰当引起内控失灵。在网络环境下,如果对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确认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就会有人利用网络的弱点故意修改数据、舞弊或窃取秘密信息从中捞取利益。

2.网络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为了有效地降低网络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具体表现为:

(1)应用审计软件,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实时跟踪。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利用专用的审计对比软件,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
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
再次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以降低审计风险。

(2)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审计人员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容量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最新动态和一些以前审计的档案信息,以便以后开展审计时查阅和运用,这样将可大大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3)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在网络中运行,信息的安全性即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首先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但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
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
再次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四)网络审计的法律环境

由于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化加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著名的摩尔定律所蕴涵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由于法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它在规范社会经济的运作,控制社会的不确定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因此,在网络经济中法律的重要性将更为凸现。作为一个经济服务领域,审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和维护已有的适应于自己的法律体系,作为维系共同利益的法律屏障,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和商法等;
其次,审计服务由于要处处体现其独立性,从而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来规范,这就需要建立起规范网络审计的审计准则。就新的审计准则而言,必须做到既有独创的一面,又有沿袭传统的一面,说它独创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规范审计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电子版本的业务约定书、管理层说明书、审计报告等电子文件的合法化,这些制度具有浓厚的网络特色,这与传统审计准则具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网络审计在审计独立性、客观公正以及审计的职业道德等方面仍然类似于传统审计,并且有时还离不开实地审计的参与,所以在规范类似审计方面可以适当的沿袭仍适用的传统审计准则。基于上述网络审计法律环境的建立,网络审计的运作将更加规范,更有保障。

审计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了,相应的市场机制也逐渐完善,不少公司都在内部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我国公司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很好的满足公司的发展,对公司治理无法起到促进作用,故而在了解国际内部审计经验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其发展趋势,并对有利于我国公司发展的内部审计模式加以借鉴利用。

一、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定位分析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其机构要为企业在管理、提高效益以及建立优质的内部管理秩序等方面起到作用,过去的内部审计是单一事后审计模式,而在新的环境下则是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内部审计具有以下三种职能。

首先,内部审计具有保证职能,这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在正轨上运行进行监督,并纠正企业在财务、管理等活动上的错误和弊端,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合法、合规,并确保其资料是真实可靠的。

其次,内部审计具有咨询职能,在国家审计机关的委托下,内部审计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及财务状况加以审核,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在此种方式下,可以查找到企业的薄弱环节,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性做出咨询,并做出书面报告。

最后,内部审计具有强化风险管理、增加公司价值的职能,通过了解风险的存在及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减少公司损失,从而增加公司的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研究企业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达成目标等问题做出适合的增值分析。

内部审计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机构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内部审计确保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宗旨就是向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提供该企业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引起的管理层与经营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内部审计可以防范和降低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如何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并将其降低到可控范围,从而实现企业目标。最后内部审计还会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使得经营者将战略目光放在长远立场,不仅为了短期利益而操纵企业利润。

二、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一)单层董事会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单层董事会治理模式又称为英美模式,常在英美等国家使用,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再由董事会选举经营管理机构,由经营管理机构直接负责公司的各项重大决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还附设审计委员会等机构行使董事会的部分职能。在此情况下,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企业内外部审计进行监督,将独立、客观的想法带入董事会,并为独立董事行使各自的职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但此模式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很多决策还是需要通过董事会的同意才能往下执行,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很难保证其独立性。

(二)双层董事会治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双层董事会治理模式在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比较常见,以德国为代表。首先由股东大会和公会选出监事会,再由监事会选出管理董事会,为了更好的行使监督职能,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在此情形下,监事会的地位是高于并且独立于董事会的,可以对董事会的经营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并从董事会处获取日常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但是隶属于监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属于事后监督,并不能有效的对管理层做到监督,尤其是在管理层弄虚作假的时候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三)二元单层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二元单层模式主要在中国、日本等地采用,由股东大会直接选出董事会和监事会,其中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两者再共同对高管人员行使监督,并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在此情形下,董事会和监事会属于平行机构,监事会无法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而且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同时存在,都是对企业的财务方面进行监督,所以存在某些功能重叠的情况,使得机构功能造成浪费无法高效利用。

三、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体制的变化,当前模式下的审计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而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内部审计性质的认定较为模糊,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持有抵触心态,由于了解甚少所以不愿履行内部审计的真正职能,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上面,而忽略了对企业管理问题的处理,导致内部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了最大功效;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且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审计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但目前运用广泛的审计模式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这两种审计模式在防范管理舞弊方面还有其局限性。

1.1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审查对象,在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时间、内容和范围,并据以实施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下审计人员将注意力放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可信性上,以查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而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但是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审计工作便无从开展;
如果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管理层可以轻易地越过内部控制进行会计舞弊,这时再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已没有任何意义了。

1.2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来评估审计风险水平。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如何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分配在重大错报高风险审计领域,管理舞弊是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最主要的因素,但是管理舞弊风险因素很难在现有的审计风险中定位,实质性程序在应对管理舞弊时也未必有效。综上所述,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过度依赖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将审计资源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测试上;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虽是站在战略系统的高度,了解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评估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而这样的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同时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的总体应对措施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并不是针对管理舞弊的行为,因而不能有效地揭露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因此,针对既有审计模式在揭露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则需要设计出适合的审计模式,于是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2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的构建

2.1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的目标构建

不同的审计模式具有不同的审计目标,这既反映了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也映射出审计作用于社会的实质内容。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审计目标也随之变化,于是审计模式也应相应地变化。账项基础审计模式针对简单的经济环境,公司规模不大,经济业务不多,注册会计师可以进行全面的详细审计,揭弊查错是审计人员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业务量剧增,全面详细的审计已不再可行,为了解决社会需求和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审计人员开始寻求一种更可靠、更有效的审计方法,即借助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来确定审查的范围、重点,审计目标转变为就管理层出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模式也转变为制度导向审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公司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管理舞弊案件也不断发生,仅仅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他们还要求注册会计师揭露企业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同时也要揭示企业的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也造就了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管理舞弊审计模式实质上也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但它顺应了社会对审计人员发现和揭露管理舞弊的期望,仅将发现和揭露管理层舞弊和评价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作为审计目标。

2.2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模式的理念构想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模式以公司治理系统为基础,全方位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行为、内部控制系统,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同时揭露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

2.2.1基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层行为分析上市公司管理舞弊风险

我国也沿袭了西方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部门,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并相互制衡,目的是为了预防管理舞弊行为。在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模式下,管理层与审计人员的目的是互不相容的,管理层试图通过财务舞弊获取更多的机会利益,而审计人员如不能查出对信息使用者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舞弊行为则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为此,管理层不可能真心地配合审计人员有效的审计。于是,审计人员必须分析公司的治理结构,判断管理层有没有舞弊的机会;
分析管理层的行为,判断管理层有没有舞弊的倾向性和可能性。

2.2.2基于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分析上市公司的控制风险

我国虽然从2008年开始陆续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尽管各上市公司根据规定建立并执行了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每年都要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这也不足以防范所有的控制风险。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十分完善,管理层正直、诚信,内部控制执行严格、措施得当,内部控制风险就小;
反之亦然。

2.2.3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模式的程序设计

管理舞弊审计中由于舞弊者的精心策划和掩盖其舞弊行为,使得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成倍增加,为此,审计人员应当以管理舞弊审计目标为指引,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及其行业状况,识别管理层舞弊的方式,评估舞弊导致的特别风险的大小,进而调整舞弊审计工作的重点,充分运用实质性程序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重点审计领域和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

(1)成立专项审计小组。

管理舞弊的专项审计小组由内外部审计人员共同组成。尽管内部审计在防范管理舞弊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但是为了保证管理舞弊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应以外部审计人员为主,内部审计人员协助其工作。审计小组成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欺诈的机会、压力和借口分析的基础上评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并且对于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始终给予应有的关注并保持必要的职业怀疑态度。如果审计业务涉及的特殊技能或知识超出审计人员的能力范围,那么专项审计小组可以考虑利用专家协助执行舞弊审计业务。

(2)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这是审计中必须要实施的程序而不是可选程序。只有了解了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特点,才能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及战略风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及战略风险的大小又直接影响着管理层舞弊的动机或压力,进而间接影响着舞弊风险的大小。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从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系统和管理层行为等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和评估管理层舞弊风险和盈余管理的行为。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重大缺陷,公司的管理层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这些预警信号的存在都极有可能加大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风险。

(3)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方式。

识别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方式是舞弊导向审计模式下相当重要的程序,其结果直接影响着后续审计工作的侧重点。注册会计师根据对被审计单位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搜集审计证据,进行实质性程序,找出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方式、特征和手段,以更好地评价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可能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判断审计风险是否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以内。

(4)调整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审计的工作重点。

注册会计师根据评估的管理舞弊风险和识别出的管理舞弊方式,圈定舞弊行为的关键点,进而调整审计工作重点,将审计资源向高风险的舞弊审计领域倾斜,增加审计的时间,扩大审计的范围,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执行特定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因管理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审查不出的风险。

(5)实施实质性程序。

前期的评估结果决定了实质性程序的重点和范围。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拓展询问技术,对存货实施监盘,充分运用函证方法,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及其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评价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一贯性。审计中还应针对实质性程序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实施特别的审计程序,而分析程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表舞弊方面作用相当明显。管理层舞弊的特征决定了舞弊审计更多地依赖于分析性审计程序,而不是细节性审计程序。由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数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管理层有能力掩盖舞弊,但是要想掩盖所有的舞弊痕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暴露这些痕迹。

(6)后续审计。

审计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教学设计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一、引言

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审美理论与教学设计的结合是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求,是教学设计自身完善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了教学设计的研究发展。美育与学科整合,即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使学生学习与审美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与审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者及教育研究者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革,即在现有的教学设计理论下结合审美理论,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学习者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促使学习者审美需要的满足,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本文主要从审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探讨,力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研究。

二、审美基本理论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概念

审美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拥有“现代审美教育之父”称号的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席勒指出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的教育。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并开辟了以“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审美教育模式。简而言之,审美教育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在个体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以达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意志相统一的审美享受的特殊教育方式。

(二)审美与学习的相关性

学习是人类个体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而审美也是人类对客观物体及自身的发现和欣赏。因此,审美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1.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对象与内容、学习的方法及学习的结果都同审美的过程息息相关。审美的实践即是学习的实践。

2.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对物质客体的改造过程。审美实践与学习实践都属于实践活动,目的和结果也是一致的,同时审美实践与学习实践的主体都是学习者。

三、审美式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一)审美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和特征

审美式教学设计,就是教学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美的教学媒介,以审美的态度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优化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审美情趣及能力的健康发展,建构和完善学习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式教学设计具备的主要特征如下:

1.审美式教学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深层整合

审美就是艺术性的体现,而教学设计又是科学严谨的。审美式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深层整合。

2.审美式教学设计是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审美式教学设计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对研究者和教学者来说是开放性的,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研究者和教学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因此,审美式教学设计是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3.审美式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自然结合

审美式教学设计首先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学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结构、方法的设计;审美式教学设计也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其力求使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与身心,同时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式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发展性与开放性、教育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是真善美的统一。

(二)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我根据学习者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结合学习者审美心理过程,以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何克抗等教学专家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为基础,在教学设计中纳入审美活动的元素后提出了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1.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图及简析

(sheet1 the mod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aesthetics)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是根据学习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结合学习者审美心理过程,在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研究。

首先,在教学设计之前,要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习者特征分析。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它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培养这一目标。在学习者特征分析中,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而且要了解学习者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相关的教学媒体等。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阶段教学,即指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以何种教学方式为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贯穿审美要素,即是以学习者审美心理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在人类审美过程中作为心理功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包括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审美的认知心理和审美的价值心理。如在“发现式”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就应按照学习者的审美期待进行。教学者在教学设计时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而具有美感的信息资源的媒材,使学习者在一个愉悦的情景中感受教学的美,激发学习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冲动,从而促使学习者注意力的集中、智力与能力的统一,进而促进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

最后,教学评价与审美判断之后,如若教学设计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则对教学方式进行修改或者采用其他补充的教学策略以促使教学设计的优化。如果教学评价与审美判断结果达到教学目标与效果就可以适时地根据需要进行教学结果实践和审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学习者知识技能的内化,审美情趣的升华,认知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由图1的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可知,审美及立美(审美的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无论在教学的阶段中以何种教学方式为主都应考虑到审美教育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教学者就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习者审美心理的建构,培养学习者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内在情感及透彻的理解力。

2.审美式教学设计的相关策略

前面提出了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教学的顺序、学习的主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学科的特点,结合该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法则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身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情趣;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审美意识。在具体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结合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开发课程资源。在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同学习者各种特征的和谐。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加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同时兼顾他们的共性,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选择教学媒体,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媒体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的媒材,并使用合适的载体进行呈现,从而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而促使学生建构审美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目标,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媒材和相应的载体。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美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满足学生的审美愉悦,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重组与改造,而且有益于学习者的同化和顺应,帮助学习者进行思维联想,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4)注重教学方法,设计美的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采用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活动一定都要满足学习者的审美需要。设计美的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均衡安排,保持节奏的鲜明及各环节之间流畅的衔接。同时,活动的形式也应富于变化和丰富,活动结构完备统一。

(5)进行教学评价与审美实践。

审美实践也就是学习实践。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在教学过程之中,也可以放置于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练习与实践,这取决于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教学评价要与审美实践相结合。

总之,审美式教学设计无论就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设计都应遵循多样统一、和谐鲜明的审美原则,根据学习者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安排。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基于审美理论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探讨审美的基本理论、审美同学习的关系,以及新课程下的主要教学设计模式和策略,进而提出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和相关策略,但仅是就审美式教学设计的初步探讨和研究,还有许多不尽详细和尚待挖掘的地方。教学设计研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相信对于更好地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及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会有更完备和具体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峰,吕卫东主编.美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8.

[2]刘叔成,夏放之,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3]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4]戚廷贵主编.美学:审美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5]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7]陈泓茹.“寓教于乐”与审美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7,(1),(总94),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1-0134-03.

[8]李如密.国内外教学美学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教育学术月刊,2008.1.

[9]Gustafson,K.L.Survey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2nd ed.)[with an annotated ERIC bibliography by G.C.Powell].Syracuse Universit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IR-91),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