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年度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18:10:11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摘要:研究着重关注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这两个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5表明:一、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在总体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二、家长学历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年度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年度总结【五篇】

高中生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研究着重关注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这两个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5表明:一、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在总体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二、家长学历对于两群体生活满意度总均分、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成长地对于两群体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性别对两群体家庭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普通全日制高中生;生活满意度

一、引言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1]

从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成人、老年和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涉及到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化关系等,主观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价值观、自尊、自我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人格因素。[2]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的培养方向以及教学模式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同处于青少年时期,年龄相仿,而接受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不同是否会引起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哪些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本研究基于这种考虑,选取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二中学、邵阳市第四中学高一至高三学生以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312份,有效回收284份,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包括普通全日制高中生135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149人;女性205人,男性93人;城市72人,农村212人;父母离异19人,未离异265人;父母学历小学初中133人,高中103人,大学及以上48人。

(二)研究工具

我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Chin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adolescent,CMSLLS)。

(三)研究程序

对所选学校的学生进行整群抽样,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测试。测试前,有主试采用相同指导语引导被试正确使用和填写量表,然后进行施测。

(四)数据录入和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总体特征

1.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总状况

本研究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及其诸因子进行描述统计后发现所有青少年被试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为4.61(SD=0.73),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临界值为4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有18.7%左右的被调查少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甚满意;就生活满意度的各个维度来看,被试的学业满意度最低(M=3.53,SD=1.01),家庭满意度最高(M=5.45,SD=1.07),各维度平均值大小的比较依次是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此结果与赵小云等[3]研究结果相同。

2.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

本研究以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为因变量,两群体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t检验

维度高中(n=135)本科(n=149)t

友谊5.20±0.765.03±0.921.70

家庭5.28±1.085.61±0.922.60**

学校4.07±1.264.62±1.113.90**

学业3.47±1.053.59±0.971.01

自由4.55±1.014.64±1.100.643

环境4.13±1.094.57±1.013.53**

总体4.50±0.694.72±0.752.50*

注:*p0.05,**p0.01。下同。

(二)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

1.性别对两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为因变量,所属群体(即高中生和本科生)和性别(即男和女)作为自变量,进行2×2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的主效应在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达到极其显著水平;性别主效应在友谊满意度和家庭满意度上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群体和性别的交互相应在家庭满意度上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2.成长地对两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上,群体的主效应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成长地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对各维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为:群体的主效应在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在学校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上达到显著水平;成长地在环境满意度上达到显著水平;群体和成长地的交互相应在学业满意度上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在家庭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上达到显著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群体和成长地在生活满意度上的方差分析(F值)

维度群体(a)成长地(b)a×b

友谊0.630.122.07

家庭10.93**0.024.57*

学校4.97*0.646.58*

学业4.49*0.066.73**

自由1.950.732.36

环境10.20**4.04*0.56

总体7.67**0.011.70

3.父母学历对两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群体主效应在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父母学历主效应在自由满意度上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在总体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上达到显著水平;群体和父母学历的交互效应在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上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如表3所示。

表3 群体和父母学历在生活满意度上的方差分析(F值)

维度群体(a)父母学历(b)a×b

友谊1.101.941.51

家庭11.14**2.323.76*

学校8.91**1.690.53

学业1.983.74*2.53

自由1.005.21**3.16*

环境11.03**0.822.95

总体7.57**3.97*3.11*

根据以上的方差分析结果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在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上,主要是小学初中和大学及以上这两个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在自由满意度上,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这三个水平之间都有显著差异;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上,主要是小学初中和大学及以上这两个水平有显著差异;在友谊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三个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总体概况及比较

本研究发现被调查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该结论与岳颂华等的研究[3]相一致,说明我国当代青少年对其目前的生活状态总体是满意的。但是在本次调查中,仍存在有18.7%左右的青少年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不甚满意,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另外,在本次的研究中还发现,被调查青少年在家庭满意度上得分最高,友谊、自由满意度次之,学校、环境满意度较低,学业满意度得分最低。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赵小云[4]、谭千保[5]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事实上,青少年普遍具有较高的家庭满意度已被众多研究证实,这可能与中国人强烈的归属意识有关。[6]另外,目前中国的家庭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培养,对孩子倾注了大量的关注,可能使得青少年对家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和环境的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学校相对来说有比较多的禁止框架,这些可能让青少年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降低了满意度。考试可能是降低青少年学业满意度的原因。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在生活满意度的总均分上显著高于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并且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极其显著的高于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六年制本科生在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高于高中生,可能是因为所处的学习环境不一样:大学的氛围较中学来说比较宽松,没有过多的框架来束缚他们;而高中生的课程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束缚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本科生的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要高于高中生。从家庭满意度来看,本科生的家长可能觉得他/她应该是半个社会人了,对孩子的态度会更加的平等,更加的尊重孩子,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而高中生的家长则会受到高考的压力,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教育方法则会比较的严厉。

(二)普通高中生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差异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与群体(高中生和本科生)有显著交互效应的自变量是家长学历。家长的学历水平越高,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越高。这表明,高中生和本科生的生活满意度不同是受到家长不同学历水平影响的。

家长的学历越高的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跟孩子沟通,这样,青少年则会对生活与学习产生更高的满意度。在高中阶段,高中生面临高考,身体和学习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此时低学历的家长只能在身体上给予青少年帮助,而在学习上可能并不能减轻青少年的压力。并且,高学历的家长教育方法更加有可能随着青少年不同社会角色的改变而改变,即在高中时能辅导学习,大学时知道给青少年一个更加轻松的氛围。而低学历的家长接受外界新事物的能力可能略低于高学历家长,其教育方法也不能灵活的转变,这样会造成青少年的不满,从而使其生活满意度降低。

五、结论

(一)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被调查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被试的学业满意度最低,家庭满意度最高,各维度平均值大小的比较依次是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普通全日制高中生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总均分显著高于普通全日制高中生,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极其显著的高于普通全日制高中生。

(三)两群体生活满意度差异影响因素

家长学历对于两群体生活满意度总均分、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J].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2] 姚本先,石升起,方双虎.生活满意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学术界,2011(8),159,218-228.

[3] 赵小云,郭成.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对学业自我的影响[J].品德与心理,2010(7),38-41

[4] 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3-98.

高中生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大学新生;
趋势

Tendency Analysis of Mental Status on College Freshmen. Wang Xihua, Zhao Guangping.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Zhangzhou 3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reshmen"s mental-health condition and its various trends, in order to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s for college"s decision-making in recruiting students and in metal-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Adopting SCL-90 indicating gage to evaluate 22831 freshmen from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whose enrollment ranged during 6 consecutive years. The original data were input by specialize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statistics adopt SPSS 11.5 to process. Resul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tal examinable ratio is 27.98% during six-year rapid development of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Conclus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ex and factors, sex and symptom. On the other hand, annual examinable ratio is relatively stable with unobvious trend; the symptom degree and the year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 Mental-health; SCL-90; College freshmen; Tendency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工作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目前高考录取制度和大学分科教育制度的背景下,其心理特点相对特殊和稳定。每年对大学新

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早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相应的教育干预,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把握趋势,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检测漳州师范学院连续6年的大学新生,旨在研究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更具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漳州师范学院2001~2006年入学新生,共22945人,有效问卷228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5。被试情况见表1。

1.2 测量方法 采用王征宇翻译的SCL-90量表[1],由漳州师范学院专职心理学教师担任测试人员,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进行团体纸笔测试。量表共90个条目,5级评分。涉及内容: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1.3 数据录入及处理 原始数据由专门技术人员录入,数据汇总和处理由笔者完成,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5。

2 结 果

2.1 检出率结果 2001~2006年连续6年,漳州师范学院大学入学新生SCL-90测查总检出率结果,见表2。由于SCL-90的量表作者未提出因子分的明确分界值,本研究按照惯例(总分≥160分、阳性项目数≥43项、因子分≥2)中的一种汇报检出结果。分界标准如下:轻度症状类:2≤因子分

根据检出率的高低对10个因子进一步排序,轻度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其它、焦虑、精神病性、敌对、恐怖、躯体化。中度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其它、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重度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4因子的检出率均为0.001,其余约为0。在被调查的22831名大学新生SCL-90 6年测查中,测出在所包含的10个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3个因子的检出率普遍较高。

2.2 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首先进行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的性别差异的t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

表3的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在SCL-90各因子、总分和总均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至少表明新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自觉体察程度要较高。如果不考虑以上造成SCL-90得分的性别差异原因,仅仅按照一般惯例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女生的检出率是否明显高于男生,结果见表4。

表4的结果说明,在检出率方面的性别差异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总体上女生的检出人数和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但是,还有2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现象是:①在检出率方面,性别和因子存在交互作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一般意义上,SCL-90各因子的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但在敌对和偏执2个因子上,男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敌对和偏执这2个方面表现较突出,在教育和咨询中应该着重对待。②在检出率方面,性别和症状程度存在交互作用,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男生减去女生的检出率差值,随着症状程度的加重逐渐趋于正值,除了敌对和偏执2因子外,趋势线逐渐沿轻度症状到重度症状上移。这说明虽然总体上女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要高于男生,但女生的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男生的重度心理问题则较女生要高。

3.3 检出率年份差异的结果 如果根据多个因子分的分界值计算每年的检出率,由于标准太多,我们将无法对大量被试进行准确分类;
如果采用总分大于160的标准,又无法对症状的程度作出细分。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采用对大量被试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聚类分析计算每年度不同症状程度的检出率,该方法可以同时考虑10个因子分和总分等多个标准。结果如下:

表5显示,轻度、中度、重度和总检出率等4种情况总的趋势,除2003年检出率明显偏低外,其它5年比较一致。除去2003年度极端数据,其它5年的平均检出率按照症状由轻到重依次为:19.34%、8.80%和2.70%,总检出率为30.84%。

另外,症状程度与年度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可以用图3显示:

从表5和趋势图3中都可以看出,4条趋势线基本没有交叉点,说明症状程度与年度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也就是说随着年度变化,不同程度症状的检出率的变化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另外,随着症状程度的加重,检出率逐渐减小,说明漳州师范学院新生中,轻度症状者要多于重度症状者,这一现象与其他研究结果和常识相符。

3 讨 论

3.1 统计结果表明,新生SCL-90 6年测查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3个因子的检出率普遍较高。被调查的22831名大学新生,在测验所包含的10个因子中,总检出率较高的为强迫症状因子,该因子主要反映一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以及认知方面的行为征象;
其次为人际敏感,该因子反映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明显不自在和消极期待方面的症状;
第三为抑郁因子,该因子主要反映苦闷的情感、心境以及兴趣减退等症状。说明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各成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从这一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3种主要心理问题,这可能与新生入学必须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认知协调和人际适应有关,前者主要与新生内部心理世界的协调有关,后者则主要是指新生与其必然面临的外部世界间的协调有关。新生的抑郁状况可能直接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大学新生的问题,开展入学适应性的相关教育以及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训练。结桌还表明,检出率与症状程度存在着交互效应,随着症状程度的加重,偏执和敌对因子的检出率增大。如果说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3因子是新生心理方面较普遍的问题的话,那么10因子按照检出率排序的结果告诉我们,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敌对、偏执因子的检出效率加强,该因子反映敌对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这与刘迎看对大学新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基本相似,心理问题主要在敏感化、偏执、强迫症及抑郁4个因子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3]。这一结果对心理教育和咨询干预的意义是:对大学生进行一般性心理教育时,重点放在前3个症状方面;
确定重症对象时,可以重点考虑该偏执、敌对因子的得分确定重症对象。

3.2 统计结果表明,新生SCL-90 6年测查中,各因子分的检出率结果表明:漳州师范学院新生的SCL-90总体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和高三学生水平,与浙江工商大学周幼龙等人研究大一新生心理卫生状况优于高三学生和全国大学生的结论相似[4]。各因子分的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意义上女生检出率较高。这至少表明新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自觉体察程度要较高,但这是否意味着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男生,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还与对测验项目反应的性别差异、SCL-90的男女生常模建立的合理性以及师范类院校特点等因素有关。

在检出率方面存在性别和因子类别的交互作用,我们发现在敌对和偏执2个因子上,男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另外,检出率方面还存在性别和症状程度的交互作用,轻度症状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重度症状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分析这一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会和性别角色的个体差异有关,性别差异是贯穿生命全过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人们从儿童时期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与性别相符合的行为和人格特征,这将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研究得出大学新生SCL-90各因子分和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即检出率方面存在性别和因子类别、性别和症状程度的交互作用,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要重视这些规律,以便更有效率更准确地进行教育和心理干预。

3.3 结果表明,新生SCL-90 6年测查总检出率除2003年度极端较低外,其它5年的平均检出率比较一致,按照症状由轻到重依次为:19.34%、8.80%和2.70%,每年度总检出率维持在30.84%左右,症状程度与年度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说明漳州师范学院近6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稳定;
从不同程度症状的检出率分析中发现,症状程度越重检出率越低;
不同程度症状的检出率之间层级关系相对稳定,不随年度的变化而变化。

新生SCL-90 6年测查6年总检出率2003年明显低于其它5年,起因于漳州师范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以往安排在入学之后的3个月之内进行,由于工作上的某种特殊原因,2003年的新生测查工作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相比其它年份晚一个学期。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开展大学心理健康工作,学校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入学中的适应问题,无疑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学生入学后自己在应对适应冲突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积极适应环境和主动改变自我促进了心理成长。因此,根据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及时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4 参考文献

[1]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2]田澜.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91-94

[3]刘迎春.大学新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2-15

高中生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海省;
高新技术企业;
年度发展情况;
年度统计数据;
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4-02

当前,青海省正在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不容忽视的环节。现结合2013年度火炬统计相关数据,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 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特征

1.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企16家,复审通过5家。高企总数较上年度增加28.57%,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

企业规模构成数量显示,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年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3家,占总数的4.17%;
1亿~20亿元企业25家,占总数的34.72%;
5000万~1亿元企业12家,占总数的16.67%;
1000万~5000万企业20家,占总数的27.78%;
1000万以下企业12家,占总数的

16.67%。

从亿元企业构成及数量上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亿元以上28家,较上年度增加33.33%。28家亿元企业中,生物医药领域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各5家,高技术服务业领域3家,新能源2家,电子信息领

域1家。

数据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大幅增加,高企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规模型高企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类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凸显,年收入亿元企业数量占亿元企业总数的42.86%,逐渐与传统的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类高企并驾齐驱,引领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2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持续优化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趋于优化。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区内企业16家。按领域划分,72家高企分布于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技术等7大领域。从各领域的企业分布分析,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19家,占总量的26%;
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9家,占总量的13%;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8家,占总量的11%;
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4家,占总量的19%;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0家,占总量的14%;
新材料技术领域10家,占总量14%;
电子信息技术领域2家,占总量的3%。

数据显示,相比2012年度,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等领域企业数量增加明显,说明省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逐步显现。

1.3 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势头良好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4.8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42.04%;
企业平均工业产值3.45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12.01%。总收入325.5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90.56%;
企业平均总收入4.58亿元,较上年度提高17.38%。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利润19.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65%。

通过数据可见,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受近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青海省高企产品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净利润较上年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1.4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加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45049人,较上年度增加98.31%;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2630人,较上年度增加38.41%。当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296人,较上年度增长30.80%;
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3518人,同比上年度增长72.37%。

随着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从业人员也有大幅增加,科技活动人才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结构逐步向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更多的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投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满足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5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成果显著

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出显著。统计上报的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企中60%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5.49亿元,较上年度增加93.38%,有力保障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所需。71家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专利申请215项,其中发明专利99项,专利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项,较上年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均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增效明显。在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而言,在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外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态势依然向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得以增强,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正慢慢成长起来,逐渐成为青海省高新产业的代表和示范,对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2.1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在国家、省、各级各类计划立项与推荐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例如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以项目等形式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
积极组织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争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
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依托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重点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2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企业主体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确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融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打造稳定的经营平台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稳定创收能力;
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用的技术联合,增强企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能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

2.3 中介服务,集聚资源

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除发挥政府企业力量外,还要积极调动中介机构的各项服务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对现有的服务机构,鼓励其完善服务内容,构建包括企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功能较强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认定、成果转化等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其快速发展的科技

高中生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教育纵横分析优劣势

    一、西安旅游从业人员分析

    1.从业人员的纵向分析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国际旅游从业人员总数达22691人,比1988年增长了近乎一倍,年平均增长4.9%1)。其中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58.2%、20.8%和2.5%,合计占行业人员总数81.5%,为旅游行业人员流向最集中的部分。西安旅游人才主要来源于基层、院校毕业生或外系统进入。从总体上看,西安旅游人力资源已有一定的规模,从纵向分析, 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见图)。

    1978年~1988年,西安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其中1986年~1988年年增长率竟达41%。从业人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与改革开放后西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西安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时期相呼应。

    1989年~1998年,西安国际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处于波动性缓慢增长期,年增长率仅有1%。受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影响,西安入境旅游业该年跌入低谷,从业人员也相应缩减。到1990年,旅游经济有所恢复,从业人员也相应增长,但直到1992年还保持着低水平的增长态势。1992年~1998年之间,从业人员数量波动大,总数下降趋势明显,年均下降8.4%,这与这一时期西安旅游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提高有关。由于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国内水灾的影响,入境旅游业有所回落,这两年从业人员总量也分别下降到1992年后历史最低水平。

    1998年~2002年,从业人数由12868人增长到22691人,年平均增长15.2%,增长速度较快,这与西安入境旅游高速发展时期基本一致.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自然导致从业人员的迅速扩张。这一段旅行社、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发展趋势也与总人数变化态势相吻合,规模扩张快。

    2.从业人员的横向比较

    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1988年~2002年年增长率4.9%,而北京、广州和昆明分别为6.4%、14.5%和15.6%,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最低。相应地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为5.2%,入境旅游收入年递增13%,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也最低。而且从2002年从业人员总量比较来看,北京为西安的7.5倍、广州更为18.6倍;就是国际旅游业略逊于西安的昆明,其从业人员总数也是西安的1.1倍多。这说明西安入境旅游业从业人员总量不足,已经影响到西安入境旅游业持续发展。从2002年从业人员行业结构来看,西安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在其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高于广州,而低于其它两个城市;西安旅行社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北京、广州,而低于昆明;景点(区)管理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广州,低于其他两个城市;车船公司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低于北京、广州,仅高于昆明。若从与行业规模成比例要求,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中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景点(区)管理人员和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明显偏少,需要补充。

    3.旅游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

    从西安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来看,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不合理。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中不少是近年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轻、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职称低、中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对西安主要旅游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高中(含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到80%以上。要赶上发达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学历结构目标,专科学历以上者为30%,其中大学本科学历者15%、研究生学历者5%,显然还有很大差距。

    (2)专业结构不理想。从专业构成看,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据抽样调查显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总经理级管理人员分别仅有30%和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或“外语类”专业。行业大多数管理人员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他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实践的积累,较少来自学校的系统培养。这就使管理上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从经验出发的痕迹,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据国际经验,人均产值达到1000美元,该国旅游业将会旺盛发展,2003年我国已跨入这一行列。且国内居民收入的前景进一步看好,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意识的变化,西安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将难以限量。其在今后5年内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渐近成熟期的西安入境旅游业,其在整个旅游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也将出现越来越数倍于入境旅游业的局面。因此,尽管人员需求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但可以肯定,从业人员增长主要出现在国内旅游业领域,入境旅游和处于起步阶段的出境旅游因对外开放,从业人员会有一定量的涨幅,但主要表现为原有从业人员的流动。

    从行业结构看,旅行社人员数量相对饱和,主要是素质的提高,缺的是中高层次人才。饭店由于员工流失率高,加之基数大,所以仍是旅游行业的增员大户,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特种技术人才,高素质服务人员也有相当数量的需求。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管理服务人才,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等则十分缺乏。

    从地区需求结构看,西安市区的中、低档旅游人才及一般的服务人员相对饱和,高级管理、特种人才还有一定市场缺口。郊区尤其是郊县科班出身的旅游人才缺口很大,旅游人才缺乏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在基层单位和条件较差地区紧缺。

    二、西安旅游教育发展与人才供给

    1.纵向过程分析

    西安旅游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纵观发展历程呈现如下特征:

    (1)西安旅游教育的整体规模日趋稳定,单体规模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旅游职业学校成立,国家旅游局投资与西安两所大学共建旅游专业,揭开了西安旅游院校教育规范化发展的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底,共有旅游院校17所,其中高校7所,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10所,与1989年持平,趋于稳定。2002年每校平均在校生比1989年增长了370%,远远高于旅游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21.4%,可见,总体规模扩张趋慢,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旅游院校综合实力的增强。

    (2)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变化趋势与在校职专生、大学生总数变化态势高度一致,尤其是前两者,均随年代呈波浪形增长。原因是在大部分时间内,在校的职专生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大于50%,有时甚至接近80%,所以二者发展的共性更大一点。高校扩招之后,职专生源数量下降,加之旅游服务业吸引力越来越弱,学校虽多方努力,但随着高校扩招的继续,抑制不了下降趋势,在2002年职专在校生大幅回落,高校在校生大幅上升,二者持平。三者前期发展趋势的统一是我国计划体制下教育政策高度一致的产物。

    (3)旅游专业学生总数、大学生和职专生数变化明显带有阶段性,基本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吻合,尤其与客流量的变化相吻合,仅涨落略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①缓慢发展时期(1989年~1994年)。1988年西安旅游教育已初步形成体系,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系承担全省旅游行业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和国家旅游局及西北地区的旅游培训任务。旅游院校由14个减为6个,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缩减了8个,总体规模缩小。虽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数有所增长,但年增长率只有5.1%。因西安旅游业这一段处于非常规发展时期,处于低级开发阶段,需要从业人员少。

    ②波动性增长时期(1995年~1999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由6个增长为9个,高校因合并数目减少了3个,职专校数增长了6个。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年增长率为15.5%。这一段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扩展较快,而高校在这一段无论总体还是单体规模均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高校在校学生数下降,但由于其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小,总量仍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因为总体上这一段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需求量增长,职专生主要就业于此领域,所以发展快;国际旅游处于调整提高阶段,业内竞争激烈,对人员素质要求提高,数量需求稳定。高校生主要就业于国际旅游业,因其发展趋缓,在校大学生数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③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2002年)。旅游院校总体趋于稳定,而在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为26.3%,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在校生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因高校扩招生源锐减反而在2001年大幅下降。从1999年开始高校生连续3年猛增,到2002年在校学生数量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与职专生平分秋色。主要是这一段国际国内旅游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提高,加之国家重视旅游教育、高校扩招等因素,使得其飞速发展。

    (4)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西安旅游院校中不少是转轨而来,对旅游行业了解有限,对行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准,专业教育难免会出现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使得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符合行业用人要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内部结构比例不协调,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培训,轻实际操作培训;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现象。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安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层次结构看, 随着大学扩招,职专学校生源萎缩,西安旅游教育结构在2002年略显不协调,处于塔尖的研究生比例过低,处于塔底的职中、高职生比例也有缩小趋势,不符合旅游业人才需求“金字塔”型的合理结构。能招收旅游博士生的高校仅有一所, 每年仅招几名学生;招硕士生的虽有4所,但每年招生总数也只有近30人,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大发展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由于高校扩招,旅游本科生的供给相对宽裕,加之本科旅游教育高度集中在旅游管理、导游专业,特别是民办院校均以旅游自学考试专业为方向,专业同质现象严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而开设旅游规划、饭店工程、会展专业的院校很少,电子商务更是空白,人才缺乏。高职、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对多元化,但因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高职毕业生相对紧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可以说西安旅游教育供给是两头不足,中间饱和,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结构性过剩。

    2.旅游教育横向比较

    (1)整体规模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来比较,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共有旅游院校17所,而北京市拥有旅游院校多达105所、广州50所。西安旅游院校总数与昆明市持平,在四大城市中最少。从最能反映整体规模水平的在校学生总量来看,2002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1.1万人,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量最多,是西安5.5倍;广州近乎西安的2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仅高于昆明。可见,西安旅游教育整体规模适中,与西安入境旅游业在四城市中所处地位相当。

    (2)发展速度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增加了11所,约每年增加一所;而北京院校总数约每年增加4所,广州约每年递增两所,就是昆明市旅游院校总量发展速度也高于西安,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的增长速度是四个城市中最慢的,但西安高校数量增长超过了北京,职校数量发展速度也高于昆明市。

    从学生数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8.6倍,其中高校生增长了13.1倍,是职校生增长倍数2倍多;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3.6倍;广州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3.4倍;昆明市在校学生总量增长了7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三个城市;西安旅游专业高校生总数增长率仅次于昆明,而远远高于北京和广州。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发展方面,西安也是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其中昆明增长最慢,这表明西安旅游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高中生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
总量控制;
制约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4102

1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必要性研究

1.1环境压力要求河南省必须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

河南省的能源消费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这些废弃物会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煤炭燃烧以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很多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毒性很大,长期吸入可能会严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改变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造成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自我国步入工业化以来,CO2排放量就长期居于全球前列,预计到2020年,CO2排放量将会是2000年的2.5倍。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扰乱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因此,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势在必行。

1.2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省能源消耗总量不断递增。从1990年的520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2年的23647万吨标准煤,平均每年增幅到7%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扭转能源消费总量过度增长是转方式调结构最实际的行动。通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把GDP增长“逼”到转方式调结构道路上。一方面迫使各级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益。

1.3碳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对能源总量进行控制

目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国际趋势,尽管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较低,但是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基本呈下降趋势,河南省却呈上升趋势,如果不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河南省未来的节能减排压力将会很大。

从碳排放总量上看,2012年河南省碳排放量为1619224万吨,是1990年的4.3倍。2002年以前,碳排放量年均增速相对比较稳定。2003年以后,河南省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导致能源消费的需求不断升高,从2003年的7610.02万吨增长至16192.24万吨,几乎每年都要增长1000万吨。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从1990年的0.44吨增长到2012年的1.54吨,增长了两倍多,严重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57吨/人。

2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的快速扩展,2000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递增7%。照这样的增长速度推算,截止2020年,河南省对能源的需求将远远超过能源资源的承载极限,对河南省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因此,必须进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这一政策的实施。

2.1传统观念使能源总量控制难以实现

2.1.1传统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速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依赖关系的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至2002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小于1,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突然增至1.59,2004年继续上升至1.71。随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又开始回落,2012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致0.22。这与近几年来国家范围内普遍开展的节能措施与高耗能产业比重的压低是密不可分的。但整体来看,河南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大,虽有波动,但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整体程度却并未下降。因此,若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会给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2)各级政府以GDP增速为主的绩效观。

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是河南,全国各个省份GDP增长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并相互攀比,将GDP增速高低看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河南省GDP总值从1990年的934.65亿元增至2012年29599.31亿元,年均增长12%。能源消费量也由1990年的5206万吨标准煤增至23647万吨标准煤,增长了四倍还多。在“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均比规划值高,最终导致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但大部分省份都没有考虑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规定,仍旧将GDP的增长速度定在一个较高的指标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河南,各级地方政府更加关心如何拉动GDP增长,而很少考虑超额的能源需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环境压力。乃至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出现巨大的上升趋势。

2.1.2高耗能生活方式导致的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观

河南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时至今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能源消费观念,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工业生产,各个领域直接和间接地浪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例如,日常生活中各种家用电器的无节制运转,各个城市彻夜的灯火通明等等。2012年河南省全社会用电量为479.52亿千瓦时,年均增幅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10%,而目前全社会用电量占据每年能源消费总量的主体,这无疑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一政策的推行形成了制约。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工业日益成为主导。但正在从低度加工组装向高度加工组装的阶段过渡,传统的采掘、食品加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主导产业,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精密化工、汽车、机床等工业发展较快,比重加大,正逐步成为主导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都属于高耗能产业,降低能源消费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总量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而工业化的发展又需要重工业作为支撑,中期重工业的发展注定要走“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产业模式,只要河南省工业化中期阶段未完成,能源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自1995年以来,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不断攀升,基本从45%增长至57%,而能源消费却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0%还要多。2012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3647.13万吨标准煤,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7385.73万吨标准煤,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3.5%。这种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实施起到了阻碍作用。

2.3能源技术水平落后

能源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然而,我国的能源技术虽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能源系统的总效率只能达到11.1%,这意味着从能源从开采变成终端有用能的过程中,大约有90%的能源都浪费掉了。技术方面的制约,是进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瓶颈和硬伤。

2.4能源总量控制中的管理问题

2.4.1能源价格管理体系混乱

我国学者杭雷鸣和屠梅的研究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对降低总能源强度、石油强度、电力强度和煤炭强度具有积极的贡献。一方面,能源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能源需求量,能源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这样企业在使用能源的时候,会尽量的寻找可替代资源,从而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当能源价格上升,企业会通过改变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寻找替代能源。从长期来看,提高能源价格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对先进能源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是,政府试图管制能源价格,使市场无法灵敏地反映国内外能源价格的变动。这种能源价格机制只会成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绊脚石。

2.4.2各地区能源消费指标争夺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求河南省18个地市共同努力控制甚至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各地市为了地方经济增长可能在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上斤斤计较。并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各有不同,对能源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任何消费水平的设定与分解都可能会出现诸如分配不公等问题。从而造成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消费配额的影响,有些地区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配额而造成能源得到没有充分利用,发挥自身价值。

3实现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协调各地市经济发展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件涉及长远利益的非做不可的大事。因此,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更新观念,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注生态环境,淡化GDP增长目标,考虑地区发展阶段和水平、各地区节能责任、节能潜力、节能能力和难度,统筹兼顾,统一协调各地市经济的发展。

3.2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工业比重上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这一点无法改变。但是,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在生产效率和速度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能源若是能够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也能提高总体能源效率。因此,河南省更应该考虑在第二产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鼓励高技术、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用法律或是税收的方法来约束、引导这种产业转型或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淘汰第二产业内部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政府也要重新审视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3.3健全市场准入机制,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

让市场自发调节能源价格,是解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根本途径之一。政府可以进行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的局面,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能源领域,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制度,弱化行政干预,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实现开放有序、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建立合理的价格结构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等措施,形成各种能源产品之间的合理的比价关系。建立完善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方法为辅的能源价格宏观调控体系,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

3.4促进生产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落后了10%,而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却比国外水平高40%。如果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开发方面成为世界领先,如清洁煤技术和碳收集与捕获技术(CCS),并能够大范围推广,在相同产出下节约能源投入或者扩大产出,无疑有利于节能事业的发展。

要想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选择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能。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助推技术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新能源,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突破技术瓶颈,并对有所成就的企业或个人给与适度奖励。

参考文献

[1]白姝伟.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吴国华等.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