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总结【五篇】(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3-08-13 13:30:0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专业毕业总结【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五篇】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
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
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解决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间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多元化,专业设置要合理化,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学校对学生培养的多元化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第一,对就业观念的认识保守。很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总认为在学校学的专业和出去教的专业一定相符,在中小城市、农村乡镇或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地区,也许音乐教师要同时承担很多门与音乐无关的课程,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受周围亲戚朋友不良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多看重的是所在单位是否在城市、福利待遇高不高等,对一般的学校、事业或企业等单位都不感兴趣。在实际的就业情况反馈中,大量例子证明有的同学就业后总认为自己价值与待遇不成正比,接二连三地调换工作,有的甚至是可以就业的,却因嫌弃工作环境差及收入低而长期闲在家中。同时,靠家庭关系找工作的保守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于毕业生当中,导致学生就业主动性差。第二,择业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尽早地将课堂学习与职业定向结合起来,不应主观认为上好一节音乐课只用唱好、跳好就行,殊不知任何职业都需要扎实的基本技能和理论指导,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强化音乐理论和技能的“活学活用,学为已用”,更要认识到社会职业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和内在发展的特点。在音乐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使学生细化专业知识,将课堂所学基本技能纳为已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选择职业,实现价值。除此,还要明确就业形势,了解将来适合自己的职业,明确大学期间需要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前途出发,积极准备就业,例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英语过级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针对就业途径,进行多种选择和储备。第三,创业意识淡薄。国家相继出台大学生在创业时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中也有想创业和有创业热情的,但真正具有创业意识,并最终能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却很少,这还是和学生长期的家庭熏陶以及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训练和实战精神锻炼是紧密相关的。

二、学校及各职能部门的原因

第一,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实效性不强。虽然高校各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其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在就业指导内容上,多数只是传达国家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传授毕业生择业技巧,在就业指导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或组织人才招聘会、介绍成功求职经验等,社会实践和模拟训练较少,缺乏对音乐专业学生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没有市场开拓意识,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就业指导机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地方院校大多已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管理机构,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是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管理的兼职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实际经验,由于忙于行政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效果固然不佳。第三,就业指导缺乏和音乐专业学科的结合。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专业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结合所培训对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深学生对职业领域的认知,而专业教学中,任课教师又只局限于对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对专业知识在就业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涉及更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了解不清楚,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不能有机融合。

三、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与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加强机构职业化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各地方院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低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规模,应在有条件或努力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必要的实践、科研、调查等经费开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涉及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需要有一批专业化、职业化教师专注于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保证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在学校中选拔一批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并从文化馆、歌舞团或企业中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业演员或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鼓励他们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提高就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音乐专业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等文献的研究,发现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毕业生就业不尽人意。在《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音乐表演专业就是其中15个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安徽师范大学在2005年面向全国招收音乐表演专业学生40人,而2015年在省内就计划招了50人,音乐类面向全国共招收了180人。扩招在音乐分数省控线很低的情况下,又降低了文化课分数达到本科线的标准,从2010年的艺术类文科334分,理科316分,到2014年的艺术类文科312分,理科271分,由此看出招生最低分数线一直在下降。由扩招导致的问题有生源质量下降、课程设置有待提高等。

我们深入研究,探究其因,针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选取了以下几个问题为典型代表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1.你认为现在音乐表演学生就业有哪些困难?2.你目前就业的单位性质是什么?3.你从事的工作和你所学的专业匹配度如何?

对于“你认为现在音乐表演学生就业有哪些困难?”的调查结果可知,28%的毕业生认为来自于专业技能不过硬,26%的毕业生认为个人期望过高,1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就业经验不足以及社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需求饱满,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还有少数毕业生认为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给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带来困难。我们能够得知最需要加强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其次是学生的个人期望应放低一些。(详情见图1)

从“你目前就业的单位性质是什么?”与“你从事的工作和你所学的专业匹配度如何?”的问题可见,有一大半的毕业生目前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匹配,他们除了从事演出行业、文化管理行业、策划宣传行业外,有达半数以上的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并没有进入其相应的岗位就业,而是进入到与专业不相吻合的岗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甚至还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是自由职业。(详情见图2,图3)

由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现今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存在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投入精力不多,综合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就业前景模糊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

二、现状分析

针对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我们将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等角度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进行分析。以期能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一)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准

“你认为目前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可以清楚的看到接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出了问题,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认为培养方向和能力培养出了问题,还有十分之一的毕业生认为教学方法出了问题,那么各综合类大学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详情见图4)

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是近几年刚开始起步,其专业课的设置与音乐学专业相似,缺乏针对性,专业性不强,造成很多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等情况,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还有待完善。

(二)学生的专业学习不高

大多高校招收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门槛较低。很多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因为文化课成绩不是很理想,然后由于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要求不高,所以才选择走艺术这条路。因此现在很多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不是童子功,他们艺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在短短一两年的艺术学习时间考上了大学。采用这种速成方式考进来的学生基础薄弱,对音乐的感悟力不高,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就会出现学生在专业上层次不齐,专业性不强。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想要使得的专业技能得以验证和提升,就得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但缺乏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只注重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注重专业技能课的实践。在访谈中问到“你会积极主动的抓住表演机会吗?”有一半的学生回答是不会,大多数学生很少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这是不符合表演专业学习的要求。由于缺乏实践,导致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是万万不行的,在面试与工作中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利。

三、对策

优秀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日后的职业选择。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学校要认清形势,不能盲目跟风,对人才培养方面要有精心设计。对于音乐表演专业,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生源质量,不要满足于现有的低层次的生源的数量,要用发展的眼光,大力投入校园的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好自己的特色专业。

(二)学校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说过:“与其说艺术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音乐表演专业应该更重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表演技能得到巩固。学校应该提倡学生多观看音乐会,在观看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对音乐的鉴赏、感悟和表现能力。多鼓励学生参加比赛与演出,积累舞台经验,在锻炼中无形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样在以后就业的面试中才能做到不怯场,为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三)学生应做到端正学习态度,多参加实践活动。作为音乐表演类学生,除了提高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认真学习与音乐表演相关的课程,如节目编排、活动策划、主持、舞蹈创编等课程。不能只重视自己的专业,忽视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与综合能力,以便于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类比赛与演出,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舞台表演能力。

(四)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调整社会期望值。现在很多条件好、待遇好的工作岗位已经趋于饱和。很多缺乏音乐人才的地方都是在小城市,或者偏远的地区,需要学生从基层做起。随着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给予了毕业生很多优厚待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学生应该对社会需求充分了解,适应新的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到只要能发挥自己特长,在哪工作都是一样的。

四、结语

国家的昌盛和繁荣在教育,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普及音乐表演专业固然是好事,但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不容小觑。面对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日趋严重的就业状况,通过现状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高校扩大招生,提高了人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但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值得商榷的,需要精心设计,建议高校在培养音乐表演专业时增加辅修专业的培育,顺应社会发展,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次,学生自身要做到学习态度端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最后,要想缓解音乐表演专业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要一起做出努力,并非单方面努力就可以改变的。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将会给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201411460060X。

参考文献:

[1]郭义江.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空间拓展[J].大众文艺,2013,(17).

[2]于洋.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3]周广平.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之思考[J].艺术教育,2006,(08).

[4]武蕾.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模式;
比较研究

2015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即将来临”①。音乐学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型应用型人才,制定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既需要强调音乐学理论基础,也必须培养其音乐实践技能,形成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伦敦城市大学是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水平应用型公立高校,它始建于1894年,原名北安普顿学院,1966年改为正规大学,在该校逾百年的历史里,始终在伦敦市中心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学校下设商科与行政管理、计算机与数学科学、艺术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及传媒通讯、旅游管理等学院,其中艺术与社会学科(SchoolofActandSocialSciences)开设了音乐本科专业。学校办学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伦敦城市大学与杰出的专业机构、商业界及工业界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一直排在全英的前列。文章以云南昆明学院和英国伦敦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ofLondon)为例,分别从培养模式、教学方案、专业方向与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吸取英国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优秀合理之处的建议。

一、两校音乐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比较

昆明学院音乐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上主要依托于音乐教育专业基础,培养的方向倾向于专业音乐教师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目前下设两个培养方向,分别为音乐学、舞蹈学,音乐学以音乐教育为主,教学模块设置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实习模块。学院设置了部分通用选修课程,但大部分教学模块为必修课程。音乐专业学制为期四年,学生一共要修够195个学分,且通过毕业展演评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合格后才能授予学士学位。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政治、英语、计算机、以及体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公共课程。公共课程模块会在第一、第二学年内完成,学生应修学分38.5个;
音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有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以及艺术概论、外国民族音乐等专业基础课,一般贯穿在四年完成,部分课程第二至第三学年完成,该模块学生应修学分为41个;
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声乐、舞蹈、键盘三个部分,一般贯穿在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的完成,此必修环节的学分为32个;集中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展演,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毕业展演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该模块应修学分为37个。伦敦城市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相对宽泛些,培养的方向有专业音乐演员、专业音乐教师、作曲家,音乐管理人才等,下设的培养方向,分别为音乐表演、音乐研究、音乐学、音乐管理、音乐编排等。音乐专业学制通常为三年,培养方案设置较为独特,每一学年分为二个学期,每门课程的学分分数较大,会有15学分或30学分。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程主要有艺术概论、音乐的构成、音乐鉴赏与评论等;第二学期设置有个人职业规划、音乐专业课程、排演等。第一学年的学分至少要达到170个。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有音乐作品与分析、音乐表演等;第二学期学生可从专业拓展出的很多个小模块中选出几个模块学习,包括发声技巧、录音技术、教育原理等,第二学年的学分至少要达到140个。第三学年为实习实践学年,学生会被要求去企业或者周边学校进行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机会,增加工作经验。实习的公司通常会向优秀学生提供赞助,以资助其完成学校剩余时间的学习。同时关于毕业评估的标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或实践项目。导师将根据教学模块的区别,使用不同的评估方式。但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并有独立的主题和观点以及逻辑性的思维。

二、专业培养方式比较

昆明学院音乐学院本科阶段学习年限为4年,在学生培养方向上,昆明学院在转型应用型高校后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专业培养主要面向高校及中小学音乐教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音乐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声乐及舞蹈教学、企事业单位艺术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充分满足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阶段所学习的课程以通识课程为主,而后两年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主干课程有声乐、舞蹈、合唱与指挥、键盘、作品分析、艺术概论、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民族音乐。伦敦城市大学的音乐本科专业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和音乐表演等实践能力,以保障其毕业后能胜任在学校、剧团或企业单位的工作。该专业提供了专业发展方向的多样性选择,学生能够探索更加广阔的领域,并得以提高全面的实践技能。学生在经历三年的学习后,将能够获得与多个音乐相关的行业求职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第一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排演与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伦敦城市大学分学期课程设置情况第二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专业课程,课程逐渐趋向于“专”和“深”,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重点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除了音乐表演是必修的模块,学生将被监督完成论文、作曲、音乐表演任选至少一项的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中的课程。在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学生们会参加为期数周的工作实习,增强工作体验和现实经验。学校与杰出的专业机构、BBC电视台、歌剧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将获得更多实际经验,也可申请去国外学习,探索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整个本科学习中都贯穿了个人职业规划课程,可见该校对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的高度重视,通过规划引导学生正确定位,以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三、比较小结

英国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较我国要少一年,年限更短。然而,英国高校本科阶段对音乐人才注重理论修养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化操作技能的培养。当然,英国发达的商业艺术文化,也给了学生更多参与校外专业实践的机会。从音乐人才就业的领域看,中英两个国家差别不大,但学生所处的培养环境以及培养模式不同,对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左右。

四、结论与建议

1、伦敦城市大学总体来说学制短,制度较灵活,课程比较偏重实际应用。也比较注重对学生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学习专业基础课,学生专业学习起步早,所修学分也基本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此外师生比例合理,能够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充分沟通;
音乐专业还有一些相近或相似的专业可供学生兼修,比如声音与环境、音乐管理、录音技术等,通过专业组合多元化,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横向得以扩展,能力更为复合。建议我国高校根据专业领域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公共课或者公共选修课,可以与专业课适度结合,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同时扩大专业组合,提供更宽的知识选择面。2、昆明学院按照中国标准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其基础课程科目设置较多,学分小且分散,课程设置模式与中国其它同类型院校较为类似。其公共课程分布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学生需要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则要到第三学年才大量接触。课程划分过细和学分设置分散,并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建议适当压缩公共课程学分,将部分课程集中进行教学,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3、英国大学的音乐等艺术类教育既注重学生理论修养的培养,也注重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善于分析及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为其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总体来看,应用型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应该要能满足学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或者表演能力。我国当前应用型高校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还有些薄弱。学校应更多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可以提供培训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实践的目的性,并通过实践来快速提高应用技能,与工作接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

[3]张金泰.英国高等教育历史现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