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业生态建设论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09:05:1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林业生态建设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五篇】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4] 李 娜.浅谈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j].民营科技,2008(1):72~73.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效益;生态文明;地位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78-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林业是基础。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1 林业的作用和地位

林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当其冲的资源基础。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保障,是所有建设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森林可以产生大量的木材及副产品,保障了工厂、矿场、水利、交通、建筑等各个行业的顺利进行与发展,从而保障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造林事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能够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防止空气污染,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从而保障农牧业的高产、稳产,同时也能够绿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因此,林业能够保护、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由于其面积大、功能强、作用广、养护成本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的绿色力量。

2.1 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是森林两项最大、最直接的功能

当大雨降临的时候,森林由于其树冠遮挡可以将降水截流,并由于森林地表植被和常年累积的枯枝落叶大面积的覆盖了地面,避免了地面被雨水直接冲击而产生径流,从而达到了保持水土的目的。现在淡水资源非常紧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得到了世界有关人士的极度关注。我国西北部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无林、少林,这样水资源无法涵养、水土无法保持,当有雨水降落时由于地表没有覆盖物,导致降水几乎全部汇集成为径流而流失,随水也会带走部分土壤,最终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地表增发量较小是森林涵养水源的另一个原因,森林土壤由于有树冠、枯枝落叶、地表植被的覆盖,所以地面蒸发明显小于非林地。据某相关部门的研究表明:林地内每年的地表蒸发量仅为空旷地的36%。我国山区、丘陵面积较大,大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左右,山区和半山区拥有我国耕地面积的一半。然而,我国山区、半山区水土的流失现象相当严重,而森林覆盖率低是造成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我国由于水土流失这一项,耕地面积就减少了约366.7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36.7万公顷,十年间就相当于整个山西省的耕地面积消失了。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林业,广泛进行植树造林,将增加森林面积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2.2 森林能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我国沙漠面积较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沙漠存在较多,沙漠、沙地面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3.6%。同时,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的沙化现象也比较严重。陕北有这样一句话,“榆林三件宝”,其中第一件宝就是城墙高,由此可见当地的风沙有多大,其危害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最近一段时间来,由于国家及陕西省政府对造林绿化事业的的重视,榆林地区的沙化现象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被国家评为治沙造林先进地区,现在的榆林城已成为绿树成荫、树比墙高的美丽、绿色的城市,由此可以见证林地的防风固沙作用。树木由于其树干及树冠比较庞大,加之森林的群体性,因此,森林能够降低风速、改变风向,成为了地面能够遮挡风力的强大有力的生物,另外,由于林地内枯枝落叶覆盖地表,避免地面被风蚀,同时,林地内树木的根系深入地下,固定了周围的土壤,即使刮风也不会造成土壤流失,因此,森林就这样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风沙现象较严重,因此,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此项工程被称为“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建成后将有力的保障“三北”地区的生产生活,对三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我们都能感觉到在树林旁,明显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凉爽,因为,树木在进行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时,都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就会时周围的温度降低,这样就调节了温度,同时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昼夜温差。另外,树木的叶片具有很强的蒸腾作用,蒸腾出来的水气既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又会由于水气的逐渐升空遇冷后形成小水滴,水滴越聚越多,当空气无法承受时,就会形成降水。所以,森林地区的降水量一般会比空旷地区多。因此,森林通过以上方式能够调节气候,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2.3 森林还可能是若干年后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地矿资源

地矿资源很多就是树木经过若干年后的沉积而形成的,所以现在我们大面积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会为子孙造福。在古代,我国内蒙古地区呈现出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而现在我国的很多大型煤田就在内蒙古。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大力造林,就会重现这一历史。

2.4 森林还能防治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事业。而大力发展林业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应该被提到重要位置。

首先,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人们将森林形象的比喻为“大自然的吸尘器”,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可知,面积为1公顷的森林在12小时内即可消耗掉1000L的二氧化碳,制造700L的氧气,能够为450人提供一天的氧气量,因此,森林可以被称为二氧化碳净化厂或氧气制造厂。另外,在树木进行呼吸作用时,可以交换气体以发挥其过滤毒气的作用,例如对二氧化硫的吸附。另外,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并起到滞尘的作用。

2.5 森林降低噪音的作用

森林由于其自身的高大叶茂,可以阻挡林内的声音,从而减弱噪音污染。有研究表明:50米宽的森林能够降低20-30分贝的噪音,因此,我们可以称森林为“隔音板”。

2.6 森林能够杀死多种病原菌

很多树种能够散发出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和物质,这些物质会杀伤很多种病原,而在森林内由于大量树木的存在,散发出的气体和物质的杀菌作用就更明显。据研究:面积为一亩的松树在一天内分泌的物质可杀死痢疾、肺结核等多种病菌。因此,在城市大量种植某些功能树种会起到保健作用。

2.7 树木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在城市绿化中,树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树种的栽植,使绿化景观在空间上错落有致,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会丰富城市绿化,给人们带来清新、自然的感觉。

3 森林的经济效益

3.1 森林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或缺的绿色银行,是保障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

木材是建筑、煤炭、民航、铁路等各项建设中最基础的原料,曾经的统计表明,开采1000吨的煤炭大概需要22m3的木材做坑木;建设1000m2各种结构房屋大概需要100-300m3的木材;其他的产业如造纸、人造纤维、通讯、车辆、船舶的制造等都需要木材做基础材料。另外,很多种类的林木能提供香料、油料和工业原料。由此可见,森林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大的。

3.2 林业的副产品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例如:部分劳动工具、家居及办公用的家具、水果、加工的饮料等许多都是源自森林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森林。所以,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来。更准确地说,这是为自己谋利益,为后代造福,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1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在保护湿地以及森林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治理生态问题以外,还有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

1.2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例如,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
其次,对林业进行改革,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
最后,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语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林业;
城市林业;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560218);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152ACF60014)

作者简介:王新新(1992―),女,硕士,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通讯作者:胡冬南(1971―),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1102

1引言

现代林业的发展与建设,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梳理与总结现代林业建设所依托的理论,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林业的开发利用在传统粗放型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现代林业的内涵在超越传统林业的范畴基础上,已经扩展到城市。

2现代林业的概念

现代林业,是林业现代化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其有别于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的发展前提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其发展动力为现代产业化,其重点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可持续化发展是其行业标准。现代林业的趋势将逐步向全球化和科技化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以及产能的和谐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现代化林业。

森林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林业的重要任务是承担着林产品供给与生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与公益事业,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布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化林业,当前林业是处于一个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以后林业工作的方向、主题与旗帜,是贯穿于当今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3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代林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就应当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现代林业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要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基础上,保障和促进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经济生产力友好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应该科学处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发展林业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

3.2景观生态学理论

注重保护森林与湿地两大基质,按照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依据。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去保护和发挥湿地、森林两大基质的生态核心能效,利用斑块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商品林和园林花卉苗木,注意保护斑块和基质之间的协调性。我们通过防护林、水域河流和道路营造绿色廊道。绿色廊道在满足其通道功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3环境科学理论

现代林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数据作为支撑,对环境的功能核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很有必要,然后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林业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确定规模、结构布局、建设时间和方式方法。创造出一个以森林为主体,安全、适宜、清洁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4[JP3]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的几个方面[JP]

4.1科技兴林,增大森林资源储量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加森林资源的后备储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于林业,需要做好保护好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发展的再发展。科学发展经济,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不以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在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留给子孙后代青山绿水。林业工程技术的革新,尽可能的提高了有限的木材资源、林产资源带来的经济价值,增加林业行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4.2优化林业结构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林业

优化林业产业主要有三条途径:①加大培育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力度,加大竹林、名特优经济林和丰产速生用材林的建设;
②大力度开发新产品,以加工低层次原料向综合高层次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
③加大花卉业、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调整林业布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的产业,推动产业重组,改良林业产业的结构,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最有价值的经济效益。

5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

5.1城市发展林业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众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把发展林业作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式是极为必要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的舒适环境提供保障。

森林城市是国家为宜居生态环境城市所封的称号,城市森林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环境建设,其中植树造林作为重要部分。传统的形式是城市植树造林,但这种单一的绿化建设不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只有多功能立体式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成森林绿肺,以建设森林城市为标准,梳理成城市与森林相协调的模式,互相促进,才能够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营生。“生态化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的象征。

5.2现代城市中发展林业的建议与对策

城市林业着重于发展其生态能效,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城市林业作为林业的一个分支,其作用不容小视。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城市森林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城市公共教育制度,提高人们对城市林发展的认知,鼓励全社会人们去建设和参与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发展的总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创建城市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方法建设城市林业,提高城市森林资源、绿地及树木的质量和数量,实现“森林进入城市,城市建立于森林中”。

6结语

林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发展的新篇章,是广大林业人共同努力的新方向。通过现代林业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城市林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现代林业进行简要的说明和梳理,对现代林业和城市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小建议。现代林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以现代林业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并将科学理论合理的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用理论指导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现代林业的建设。现代林业基础理论只能灵活运用,不能去死搬硬套,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提高总结,慢慢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现代林业发展的体系理论,保证现代林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兰芳.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J].湖南农机,2010(3).

[2] 周光辉,周学武,但新球,等.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理论与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

[3] 代春龙.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10).

[4] 莫喜忱.浅谈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

[5] 吴晓虹,潘涛,吕任涛.试论现代林业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9(4).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伴随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张举,是国家森林城市的诞生。这一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的荣誉,是国家对长期以来坚持城市森林建设的城市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其他城市的鼓舞和激励,是党和政府对于城市生态高度关注的象征。贵阳、沈阳、长沙三个城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我国广大城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榜样。

城市森林是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城市生态和谐的根本所在。城市生态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城市森林的和谐是最根本的和谐。没有城市森林,城市的功能就无法得到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城市森林建设,是世界城市建设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是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客观需要。而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的成果――森林城市自然就成为城市生态和谐的标志之所在。

在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召开前夕,就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和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有关进展情况,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陈邦柱。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在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活,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目标。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陈邦柱说,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下降、光电噪音细菌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侵袭等等,给城市的和谐发展制造了不和谐的因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充分利用城市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他说,城市森林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不仅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变了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外貌,满足了城市人群与自然亲近的渴望,而且改善和提高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舒缓了城市人群在工作和生活快节奏中形成的紧张情绪。而城市森林文化又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城市森林美学、园林文化、旅游文化、花文化和竹文化等,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他说,城市森林建设要求将市区、市郊和农村纳入统一的大系统中一起谋划、共同建设其所倡导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和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村民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
通过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自觉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新风尚;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实现农村生活宽裕、带动农民致富,从而有力推动农村的绿化美化与和谐稳定。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在谈到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意义时,陈邦柱强调: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城市森林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市林业和生态建设。由总理亲自命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把“城市林业”作为一项发展战略,由此确定了我国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目标,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城市森林的建设与发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的设想,并积极付诸实施。但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与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水平相比还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森林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森林理论研究水平,拓宽城市森林建设思路,总结和推广城市森林建设的宝贵经验,推动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通过举行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搭建了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平台,并致力于把它办成我国政府城市森林建设领域中市长和专家们的最高讲台。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此陈邦柱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他说: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从2004年起先后在贵阳、沈阳和长沙举办了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论坛规模一届比一届大,不仅在国内影响大,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届论坛即有40多个城市参加,到了第二届论坛就达到了76个城市,第三届论坛全国有107个城市参加,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派出了代表团,31个省(区、市)林业厅(局)也组织代表团参加了论坛,代表人数达500多人,韩国、日本、德国、奥地利四国的城市市长、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也出席了论坛并在市长和专家论坛上发言。

论坛期间,与会城市市长、林业工作者和专家们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规划目标、保证机制、资金投入、政策法规、人才科技支撑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传播了理念,学习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扩大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第二届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明确了城市森林建设标准和发展方向,使城市森林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
在第三届论坛上,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明确了论坛的宗旨、组织机构和申办程序,为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评价指标》和《申办办法》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市长们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论坛举办以来,许多城市根据论坛的精神,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全国各地城市森林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各地城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风气。有的城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写进了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
有的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森林和生态保护意识;
有的城市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积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可以说,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对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推动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影响将持久而深远。

同时,论坛在选址上与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承办城市的区域代表性和对全国城市的示范性,先后选择在西部城市贵阳、北方城市沈阳和中部城市长沙召开,既为全国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又对加快和带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起到了有力的生态保障作用。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陈邦柱主任的看法是:许多国外城市的市长和专家学者对中国通过论坛的形式,把城市林业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把国家管理部门、城市市长、专家学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城市林业建设理念、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很感兴趣,这是我国城市森林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我们应该开放性地接纳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城市森林建设的前沿课题。

促进城市生态和谐的八条意见

陈邦柱透露,关注森林活动委员会将继续通过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宣传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森林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森林意识和生态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森林建设的标准和指导意见,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从省会城市延伸到中小城市,对已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进行三年一次的定期复查,不合格的,要给予警告直至摘牌,保持加大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监督力度。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建设水平偏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城市森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陈邦柱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城市森林建设,为城市生态和谐出力,为此,他提出了八条意见: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领导是关键,关键在认识。最重要的是党委、政府领导的认识,也就是对城市森林和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生态建设是重要的任务。生态建设搞上去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更高。通过重点抓森林建设,推动整个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净化、美化。

二是制定规划,要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中去。

三是要抓具体实施计划。认真抓、具体抓,认真组织监督检查,真正把以城市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投入。不仅要有投入,还要舍得投入。各级政府要在城市财政支出和基本建设中列入城市森林建设专项,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要多元化、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如进行生态效益补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和养护森林绿地,鼓励个人、单位建设或认养绿地或树木等,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的政策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有关城市森林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已经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各省(区、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一些地方法规,以明确和规范本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城市森林应有的地位。

六是要加快培养和建立城市森林建设的科研队伍。城市森林建设需要诸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科研力量要跟上。要成立城市森林专门的研究机构,组建科研队伍;
还要加紧对城市森林建设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如城市林网、水系的合理布局,树种的选择、花草的管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