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一个人年度总结【五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16 10:05:11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优先培养人才,是许多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经济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的发展方针,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大一个人年度总结【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一个人年度总结【五篇】

大一个人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人才结构,国内生产总值,灰色关联分析

优先培养人才,是许多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经济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的发展方针,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正视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量;
人才整体中要素的配置;
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而且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动,其人才结构就会发生改变[1]。

人才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人才结构的“质”与人才结构的“量”。人才结构的“质”综合体现在人才个体与人才群体两方面,其衡量主要从人才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等方面考虑。而人才结构的“量”则通过人才在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类别、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城乡之间的分布与构成反映,这种分布与构成直接反映了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人才结构是否配置合理。本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总结我国人才结构特点,分析不同的人才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强调优化人才结构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国内生产总值及人才结构的变化情况

2.1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2002~2008年间,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及对人才关注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整理得到200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如表1所示:

表1 2002~2008国内生产总值值增长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亿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率(%)

2002

12.03

9.66

2003

13.58

12.88

2004

15.99

17.75

2005

18.32

14.57

2006

21.19

15.67

2007

25.73

21.43

2008

30.07

16.87

注:资料来源:2002~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由表1可知:2002~2008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且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至2008年的30.07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18.04万亿元,增长了1.50倍,且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55%。并且2004、2006、2007、2008各年的增长率均超出了2002~200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呈增长趋势。

2.2人才结构的变化情况

2002~2008年间,随着我国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人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得到2002~2008年人才结构变化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08人才结构变化表 (单位:%)

年份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2002

7.8

30

43.2

13.1

4.3

1.6

0.1

2003

7.1

28.7

43.7

13.6

4.8

1.9

0.1

2004

6.2

27.4

45.8

13.4

5

2.1

1.13

2005

7.8

29.2

44.1

12.1

4.5

2.1

0.18

2006

6.7

29.9

44.9

11.9

4.3

2.1

1.23

2007

6

28.3

46.9

12.2

4.3

2.1

0.2

2008

5.3

27.4

47.7

12.7

4.4

2.3

0.21

注:资料来源:2002~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如表2中数据所示,2002~2008年间,我国人才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未上过学及小学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内生产总值,高中及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上升后又下降,初中、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缓慢上升态势,这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的态势相吻合。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43.2%增长到2008年的47.7%,增幅4.5%;
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1.6%增长到2008年的2.3%,增幅为0.7%;
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0.1%增长到2008年的0.21%,增长了1.1倍,说明我国人才结构在2002~2008年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初中、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比较大。但是,其它就业人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根据已有的数据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的到。

图1 2002~2008年我国人才结构变化曲线图

随着展开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人才结构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图1中清晰的反映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趋势国内生产总值,这也推动了我国人才结构优化的步伐,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做发展态势的分析,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联度较大;
反之,则两者关联度较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依据因素数列绘制曲线图,由曲线图直接观察因素数列间的接近程度及数值关系,也可以对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因素间的关联程度[2]。

3.1 直接观察法

灰色关联度的直接观察法是通过将因素数列绘制成曲线图,从曲线图直观分析我国人才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将人才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绘制曲线图,由于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结构数据相对较大,因此图2-1为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图2-2为未上过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图2-1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由图2-1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2008年间,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小学、高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相似度较小,通过直观分析,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关联度最大,即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

图2-2未上过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由图2-2可以看出,从2002~2008年间,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未上过学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呈现出起伏变化的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相似度较小,因此,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关联度最大,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

3.2灰色关联度量化分析

灰色关联度的量化分析法是通过将因素数列进行量化予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意在找出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量化分析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即标准化(无量纲化)、求公式中所需数值、将数值带入公式求关联度系数、比较各关联度系数。

首先,选择2008年作为标准年份,即以2008年的各项指标数列为参照数列,将其他各年份的数据标准化成介于0至1之间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2002~2008年 标准化后的相关数据(以2008年为标准)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2002

0.4002

1.4717

1.0949

0.9057

1.0315

0.9773

0.6957

0.4762

2003

0.4517

1.3396

1.0474

0.9161

1.0709

1.0909

0.8261

0.4762

2004

0.5317

1.1698

1.0000

0.9602

1.0551

1.1364

0.9130

0.6190

2005

0.6094

1.4717

1.0657

0.9245

0.9528

1.0227

0.9130

0.8571

2006

0.7048

1.2642

1.0912

0.9413

0.9370

0.9773

0.9130

1.0952

2007

0.8558

1.1321

1.0328

0.9832

0.9606

0.9773

0.9130

0.9524

200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其次,根据表3计算相关对应差数列及相关数值,如表4所示:

表4 2002~2008年对应差数列表

年份

|X0(K)-X1(K)|

|X0(K)-X2(K)|

|X0(K)-X3(K)|

|X0(K)-X4(K)|

|X0(K)-X5(K)|

|X0(K)-X6(K)|

|X0(K)-X7(K)|

2002

1.0715

0.6947

0.5054

0.6313

0.5771

0.2954

0.0760

2003

0.8879

0.5957

0.4644

0.6191

0.6392

0.3744

0.0245

2004

0.6381

0.4683

0.4284

0.5234

0.6046

0.3813

0.0873

2005

0.8623

0.4563

0.3152

0.3434

0.4134

0.3037

0.2478

2006

0.5593

0.3864

0.2365

0.2322

0.2724

0.2082

0.3904

2007

0.2763

0.1771

0.1275

0.1049

0.1215

0.0573

0.0966

2008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Min min=0 即Δ min=0

Max max=1.0715 即Δ max=1.0715

最后,选取分辨系数,并将各数值带入相关公式计算关联度。由于分辨系数取值的大小对关联度结果的最终判断没有影响,在此,设分辨系数ζ=0.5,分别求出各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系数ξi。然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关联度,即求比较数列所有数关联度的平均值。

(Δ0i=|X0(K)-Xi(K)|)

计算结果如下:比较数列X1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1=0.5283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列X2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2=0.6164,比较数列X3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3=0.6767,比较数列X4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4=0.6532,比较数列X5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5=0.6357,比较数列X6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6=0.7256比较数列X7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r7=0.8288。

由于r1、r2、r3、r4、r5、r6、r7均大于0,说明个结构的人才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产生积极作用,但各自作用的程度却不尽相同。由r7>r6>r3>r4>r5>r2>r1,所以研究生、大学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最高,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与直接观察法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大学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从2002年到2008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做出较大的贡献。其中初中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比例增速最快,这体现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我国人才市场整体的教育水平;
研究生、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例呈上升趋势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我国人才市场高素质、高科技人员供给量与需求量都有所增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人才结构面临的问题,即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
集成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这严重制约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国家综合竞争力。因此,推进人才结构调整,有助于突破现代化人才建设瓶颈;
有助于实现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优化人才结构的建议:

首先,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结论总可以看出,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在第三位,这充分肯定了几年义务教育体制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力度不够国内生产总值,据统计, 1999年世界各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 5%,发达国家在6%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4%,而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仅为3.4%[6]。为此,我国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现代经济社会对各专业、各领域的人才不仅是数量上的需要,而且也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有了更有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因此,启动人才培养计划,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表现出人才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不仅在人才数量上与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也要使人才结构与经济调整结构相适应,人才素质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实现人才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国内生产总值,最终达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最后,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条件下,我国人才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又要鼓励我国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各层次的人才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
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培养国际性人才,与时俱进,建立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M].安徽大学学报.2007:118-123.

[2]濮雪莲.灰色关联度极大化组合预测模区域人才需求预测中的应用[M].人力资源.2008:318.

[3]方伟,韩伯棠.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研究[M].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18-20.

[4]董克用.试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4-6.

[5]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8): 10-14.

大一个人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上司在面对下属长篇大论式的工作总结免不了会头痛,尤其当下属不只三两人时,但工作总结通常关系到业绩评估,既要写全面,又不可能一一道来,怎么办?要保证年度工作总结简洁,使用PPT的形式写总结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式。

举个例子,一个招聘主管的年度工作总结中有一部份是如此表述:

1、人员由年初的420人增加至600人;

B、新增人员组成:技术与专业服务人员占55%、销售人员占32%、其他人员占13%;

短短数行,却把招聘工作中的数量、人员素质组成、岗位组成、成本写得非常清楚。与WORD文档中令人昏昏欲睡、密密堆积的文字不同,PPT可以使用图片、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演示,令PPT的亲和力大为提高。

2、要用数据说话

在上例中也能体现该点,用数据对工作进行汇总,既简单明了,又能清楚地说明总结者的工作能力。但在工作中搜集、汇总、使用数据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工作,需要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有心地对工作进行记录。别忘了年度工作总结的数据,来自于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时的工作总结。在向阳生涯,公司每一位员工都进行过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训,每个人每天都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表,一天中计划完成几项工作,实际完成情况如何等,都有记录,有备可查,这就是积累数据的好方法之一。

3、要有成绩,也要有不足

成绩肯定是工作总结的重头戏,但人无完人,总不能事事都做得那么圆满,没有一点进步空间也不行。不足该怎么提?既要提出问题,还不能让问题变成自己真正的“问题”或“毛病”,引起上司对自己不好的看法。可以在工作总结中,将问题以挑战的形式表现,尽量表现问题的客观原因,及外部形势发展变化所引起的新挑战。

4、要总结过去,更要面向未来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应该基于挑战之上。例如还是招聘主管身份来写,强有力的招聘,适应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1、挑战(工作中存在或将要面对的问题):

A、在新的一年,招聘工作需面对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人才短缺;

B、产品研发成功,市场与销售全面展开,实施项目的人员储备不足;

C、按业务发展计划,2012年员工将由600人增加至800-1000人,增幅较大;

2、应对:

A、网络招聘占71%,继续利用网络招聘的方法,并评估新兴网站,加大力度;

B、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荐人才,设置内部人员推荐奖励机制;

C、加强与本行业猎头公司的合作;

D、加强员工自我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留住人才,杜绝人才过度流失。

大一个人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年终考核;
周期;
对象;
指标

一、年终考核和月度考核的关系

年终考核是绩效考核的一种,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周期的不同,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与年度考核,其中最常使用也是最基础的是月度考核。与月度考核不同的是,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与年度考核会存在月度考核汇总的现象。而年终考核其实是年度的考核,是基于月度考核的基础进行的综合考核。就企业管理来讲,过程考核比年终考核更重要。因此,只要做好了月度的考核工作,年终考核自然就能做好。

二、年终考核的对象及关注点

月度考核一般情况下是用KPI指标来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用工作态度指标来评价员工的努力程度。而工作能力指标往往出现在年终考核当中,用来评价员工的实际能力与潜力,它能够为员工培训、员工招牌、岗位和薪酬调整等方面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这是其它考核形式或途径无法做到的。所以年终考核适用于每一个员工。但在另一方面,年终考核应该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尤其是年度KPI指标。但在企业里,并不是每一个岗位都有其年度KPI指标,如技能工人年度KPI指标设置就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年终考核对不同层次和岗位的员工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有年度经营任务目标责任书的高管或中层员工而言,年底考核确实是检验其一年绩效的重要手段。对这些管理人员来说,月度考核考核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而年终考核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周期。在年度目标责任书中,主要内容就是KPI指标,用于考核他们全年的工作业绩。因此,这类年终考核是实实在在的,有理有据的。他们也理应成为企业年终考核的重点对象。对一般的企业员工而言,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年终考核目标。在年终考核时,一方面对全年的业绩做一个简单的汇总;
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做一个综合评价,用于下一年度薪酬、培训、晋升的依据。

所以不同层级的员工年终考核关注的考核点是不同的。

三、年终考核的指标

年终考核一定要设置明确的指标,无论是相对客观的定量指标,还是主观性强一些的定性指标,有总比没有强。即使是诸如团队协作能力、合作意识、工作积极性、创新精神等指标也能够对员工的某些方面做一个评判,总比纯粹的民主评议好。设置指标也是企业绩效考核向科学性、规范化发展的一个表征。因而,用考核表来实施年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要的。结合上一个问题,建议为各类人员设置不同的指标类别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如对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年终考核中,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所占权重高于80%,工作能力和态度占20%;
一般业务人员及一线操作人员年终考核中工作业绩占60%,工作能力和态度要占到40%左右%即可。

四、年终工作总结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实施对员工的奖惩,而是将考核作为一种手段来改进企业与员工的绩效水平。而个人年终总结通过反省与思考个人全年工作表现,能够达到自我批评的一种效果,这种形式对员工个人的绩效改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来理解,个人年终总结已经超越了绩效考核的范畴,它不仅仅为年终考核服务,另外,从个人年终总结提供的信息来分析,它也是考核人实施考核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年终考核涉及的周期较长,并不是每个考核人都了解被考核人的所有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等信息。综合考虑个人年终总结的这两种作用,个人总结是年终考核必要的表现形式。而且,在个人年终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考核人与被考核人的绩效沟通与绩效反馈,将年终总结的作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

五、年终考核结果的应用

年终考核的兑现方案在大多数企业里面是这样的:年终奖 -薪酬调整 - 福利 - 职位晋升- 岗位竞聘 - 培训 - 优秀员工评选 -员工楷模。针对,这个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2、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

3、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相结合

年终奖、薪酬调整、福利属于直接的物质激励,优秀员工与员工楷模属于精神激励。关于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年终奖属于当期的短期激励,而薪酬调整、岗位竞聘、培训等或多或少带有长期的激励作用,长期激励对于人才培养、稳定员工队伍有重要作用。关于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员工楷模、优秀员工评选属于明确的显性激励,年终考核结果公开后,各类名单也会随之公布,全公司的员工都会知道这一结果。而培训机会、职位晋升、岗位竞聘等相对要隐蔽一些。

在考核结果出来的事后阶段,公司全体上下往往特别关注结果的等级划分,以及其与奖金的挂钩。这主要是因为绩效考核的结果通常是岗位绩效工资或奖金的决定性因素。此外,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配”这样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体系来看,作为分配依据,绩效考核必然担当起与之密切相关的管理功能,或起调节杠杆的作用。

考核结果的另一个用途是它的战略评审作用,就是将年终考评结果回馈到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修正,使考核能不断地与战略意图保持一致。

以上是年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注意的若干问题和策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部分,绩效考核本身还涉及许多其他管理操作模块。追本溯源,绩效考评工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没有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员工的激励、薪酬、福利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推动组织效能的不断提升,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绩效考核中的种种难题,尤其要注意操作环节的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1]余娟贤;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J];
大众科技;
2011年07期

[2]姚庆凤;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探讨[J];
企业导报》;
2011年13期

[3]彭雨;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问题[J]》;
时代金融;
2011年18期

大一个人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
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
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
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
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图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
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图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
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由图3可见,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
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
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

大一个人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办干部职工大会,对20*年度考核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目的是统一大家的思想,提高同志们对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完成20*年度的考核工作任务。下面我就如何搞好20*年度的考核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年度考核既是一项常规性工作,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说它常规,是因为年度考核是对干部职工一年工作的总结和考评,年年都要搞,每个单位都要搞。说它重要,是因为年度考核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说它是全新的工作,是因为今年的考核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次与机关目标责任考核相结合进行的,也是个人考核与处室考核相结合进行的第一次。因此搞好年度考核工作,对于落实考核工作有关规定、促进机关全面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搞好年度考核工作是落实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国家公务员考核规定的需要。今年的考核工作是省委决定在省级机关开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第一年。目前省上对我办工作的考核已进行过了,按照省上要求和我办关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施意见的安排,还要按照处室的年度目标任务量化指标对处室实施考核,这是保证我办工作目标实现的基础。同时,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机关的非领导成员公务员考核,区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方式,现在搞的年度考核就是定期考核的主要方式。依据《公务员考核规定》,年度考核工作要按照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在每年年末或者翌年年初进行,这是公务员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程序。

(二)搞好年度考核工作是机关认真总结20*年工作,努力搞好20*年工作的需要。刚刚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办全体干部职工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机关管理,认真落实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机关创建活动,圆满完成了20*年年度目标任务。但是,在工作中,从全机关到每一个处室、每一位同志,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教训在哪里,都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因此,通过对20*年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努力搞好2010年工作,促进我省两大开发再上新水平。

(三)搞好年度考核工作是党的事业发展和维护干部职工切身利益需要。《公务员考核规定》规定,公务员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国家干部人事管理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干部人事制度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所涉及的是党的事业和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说,考核工作与大家息息相关,大家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我办年度考核工作的安排

办党组非常重视20*年度的考核工作。党组多次开会进行了研究,考核办根据办里的意见做出全面安排部署,专门发了的通知。同往年相比,20*年度考核工作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考核工作责任进一步落实。往年机关在进行年度考核时,成立考核领导小组。今年办党组根据省委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要求和中组部和人事部印发的《公务员考核规定》,结合我办实际,研究成立了考核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从组织上强化保证了机关20*年度的考核工作。考核的范围,在往年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扩大,包括处室考核和人员考核两个方面,被考核人员包括干部、工人及临时聘用人员三类。其中,按照有关规定,对机关和参管事业单位的干部按《公务员考核规定》实施考核,对后勤所人员、在编工人及临时聘用人员依据《陕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实施考核。

二是考核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改革创新。这次考核,在考核小组划分上,按办领导分管的处室共分为六个考核小组,每组由分管办领导负责,并指定了召集人。在阶段划分上,分为三个层次,科级及以下人员包括在干部岗位上工作的工勤人员,各自在各处室范围进行总结述职评议,在编驾驶员及临时聘用人员单独设组总结,处级以上人员在所划分的小组内进行总结述职评议,机关处室、所属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安排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廉和评议。通过这种形式,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各位处长都站在台上讲一讲一年来的工作,谈谈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三是考核时间安排比较紧凑。根据安排,考核分三个时间段,分2月18日进行总结动员,2月18日至22日,各处室、中心,所进行个人准备,被考核人员写出个人书面述职总结,并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2月下旬,各考核小组分别召开考核小组会,进行个人述职、推荐优秀等次人选。其中,处室负责人以下的处级干部在各考核小组上进行述职,一般干部及在干部岗位上工作的工勤人员参加本处室述职。2月底,召开全办干部大会,由处室负责人进行述职,内容包括本人20*年履行岗位职责和2010年工作设想及本人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述职完成后,由全体干部对处室负责人进行测评,并推荐处室负责人优秀等次人选。4月上旬,召开干部职工大会,通报考核结果,表彰机关优秀等次人员和先进集体。

四是人员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这次对干部职工考核的内容严格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印发的《公务员考核规定》及省上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要求,以每个同志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考评。

三、几点要求

一是对考核的认识要统一。根据办党组的安排,这次年度考核,既考核处室,也考核个人。中组部、人事部印发《公务员考试规定》时在《通知》中强调,考核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全办干部职工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入考核工作。各考评小组要合理安排,精心组织,严格按考核程序和要求,抓好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年度考核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