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钟实训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2:05:05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编者按: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将传统的特定课程转化为一系列教学项目,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钟实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数字钟实训总结【五篇】

数字钟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片机;
Proteus仿真;
设计

编者按: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将传统的特定课程转化为一系列教学项目,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尝试项目教学法,本期我们选取了3篇相关文章,其中既有针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的项目教学,如单片机教学及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又有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数控技术专业跨课程项目设计,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可供大家参考。当然,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发现和解决,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1]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相应的教学及实训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在本专业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项目教学的目的是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与其相关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软硬件电路仿真与设计,掌握故障的分析、查找及解决方法等。

单片机教学及实训的内容组织和过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片机教学及实训效果的好坏。在传统教学及实训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实验与实训过程中验证的成分过多,学生缺少独立创新方面的锻炼。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及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指导教师提出教学及实训任务,并将任务进行剖析,分解成不同的小任务,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仿真和设计,精心组织教学及实训过程,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上网查阅资料和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抛开教师布置的任务独立选择课题,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项目设计与过程管理

1.1 教学及实训项目设计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单片机教学及实训,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项目设计。设计的内容要尽可能涵盖单片机知识点[2],同时要能吸引学生,项目设计的难易要有梯度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设计校时数字钟时,基本要求为:任务一中要求8位数码管显示一串数字(学号);
任务二中要求设计完成一个数字钟(不可校时)。此外还有扩展要求。任务一扩展:8位数码管切换显示学号和生日,切换时间为1 s,通电后先显示学号;
任务二扩展:扩展3个按键K1,K2,K3,能对数字钟进行时、分和秒的校时。

每个项目既有总体目标,又分别由不同的任务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精心编写教学及实训指导书,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1.2 教学及实训过程组织

教学及实训过程的有序组织是教学及实训质量的保障,通过对教学及实训过程的有效控制,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教学及实训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1.2.1 标准化设计

教学及实训的目的之一就是模拟企业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感受未来的工作要求与标准。在教学及实训中,电路设计与技术指标采取企业标准,让学生体会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与工作作风。如硬件电路原理图和PCB版图的设计,从器件的型号到PCB板的尺寸、线间距及图纸大小,都有严格的标准。

1.2.2 利用好仿真教学软件

教学及实训项目的实施,是学生进行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及综合调试的过程,特别是在电路安装调试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需要不停地修改,但这样容易造成元器件的损坏。如果先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3],这样,绝大部分的错误就可以在仿真软件上进行修改,既降低对元器件的损坏,又可以提高教学及实训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数字钟的设计,先在Proteus软件上进行硬件电路设计,然后进行软件设计,最后在Proteus仿真软件上进行综合调试,软硬件上的修改方便快捷。只有仿真成功后才可以进行电路板的焊接与调试,这样,绝大部分的错误在仿真过程中得以解决,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元件浪费。

1.2.3 教学及实训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

以实验室为教学及实训室,每名学生一台电脑,一组元器件,一套工具,创造独立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及实训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项目硬件设计、软件编写,完全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选择,哪怕是错误的实现方法,也要慢慢引导,使其领悟到错误的原因。教师通常在项目实施前期对项目功能、重点理论与操作方法等做简要介绍,对教学及实训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项目完成后进行问题的剖析总结,做辅和引导性的工作。

1.2.4 教学及实训考评方式强调过程考评

考评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及实训过程的实施和效果,如果只看结果而忽略过程,就会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一名学生积极努力地去实现项目中的某个子任务,但没有完成,如果给出较差的考评就可能使其失去信心和主动性,或者干脆放弃后面的任务。

因此,考评要注重教学及实训过程,兼顾结果,要让那些努力的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取得成功的学生成绩优秀,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继续查找问题、更改设计并取得好的成果。

1.3 教学及实训过程总结

教学及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而且是采用项目中任务的递进方式进行,在每个任务完成以后,都要进行总结,首先搜集教学及实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是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避免问题再次发生。这样,既总结分析了当前的问题,又为后面的教学及实训打下基础。

2 结束语

单片机教学及实训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过程,除了单片机知识,还涵盖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知识,既有硬件设计,又有软件编程。既要设计涵盖知识面丰富的项目,又要精心组织其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反映在教学及实训中;
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及实训方法,提高教学及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数字钟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功能,牢牢把握“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提升层次、打造品牌”的社区教育发展主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型社区教育体系,切实为居民创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构筑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

二、工作目标

2013年街道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八个字,即“巩固、完善、拓展、提升”。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在区社教委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本着“以人为本,教育惠民”的宗旨,进一步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夯实教育基础。努力依托社区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全面建成,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在社区教育的参与面、载体创新和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全面实施特色课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建设人文社区中的功能,提升街道、社区教育品位,使街道的社区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工作要点

(一)强化领导,健全组织,整合资源。

1、强化领导组织。2013年社区教育要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力度,建立和健全街道社区四点钟学校管理委员会、社区学习团队指导委员会、社区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等组织管理队伍,确保各层次、各类型社区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积极吸纳热心社区教育的人士参与到社区教育工作中来,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确保社区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2、整合优质资源。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寻找亮点。加强与市、区成人学校、图书馆的合作,进一步夯实街道数字化教育,争取数字图书馆进入各个社区。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学习实际,策划设计“学习日”制度,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

3、完善创新载体。街道机关以“网上学习城”、“学习论坛”、“高层论坛”、“中心组报告会”为主要载体,开展领导干部和机关公务员学习;
楼宇企业以专项学习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等为主要载体,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学习;
各个社区以“文化楼道”、“文明夜话”、“小巷论坛”、“谈心角”、“流动借书车”等载体开展学习活动;
使广大居民处于共享、开放、自由、互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加强培训,丰富载体,提高实效。

1、根据需求提高居民参与率。针对老年人、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人群,积极举办娱乐型、养生型、知识型、技术型等培训。调整各类团队、兴趣小组,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知识含量,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提高培训质量与居民的参与率。

2、依托重点实现三结合。努力实现业务培训、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三结合”,以“学习创新、学习创业”为主题深入推进市场、楼宇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以“读书工程拥抱文明”等主题活动,全力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努力在社区内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破除迷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3、结合节假日开展主题活动。以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日、终身学习周等为契机,引导各社区开展“社区邻里节”、“社区科普节”、“时尚生活节”、“健康教育节”等群众喜闻乐见,内涵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增进团结、互助、互爱的精神。

4、着眼创新开展教育献策活动。以“我为社区教育献计策活动”,面向教师、家长、社区居民、学生开展社区教育需求调查,征集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金点子,以增强大家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同感,激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发挥优势,深化内涵,服务社会。

1、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小助理走进大社区”和“社区小伙伴之家”为平台,引导青少年们主动策划参与活动,开拓创新,发挥特长、提升素质,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中锻炼成材。推出“亲子1+1”十大实践活动(即学习、劳动、心理教育、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磨难教育、勤俭节约、科普、文艺10项实践活动)。倡导家长孩子互学互动,共同提高。在中兴邻里中心设立独生子女培训服务基地,开展针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教育、家庭教育和德育拓展系列活动。依托辖区各类培训学校的教育资源在锦苑社区成立“爱心家教”校外教育辅导站。

2、进一步加强四点钟学校的管理。出台《街道推进四点钟学校建设方案》,进一步推进各社区四点钟学校规范化运作。在确保东海花园、华侨城、幸福苑社区四点钟学校的教学成果同时创新载体,丰富内涵,重点培育好东柳坊社区和中兴社区四点钟学校,真正把四点钟学校办成孩子们的开心园,家长们的放心园和社会的称心园。

四、注重研讨,优化课程,凸显亮点。

1、努力开辟社区教育新空间。针对辖区内十小行业从业人员、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和辖区部分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开辟特色流动课堂,定期组织社区教育志愿者进店铺、进楼宇、进企业、进福利院、进学校等进行政策法规、健康常识、科普教育、安全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实现社区教育送教上门、送学到家、送书到人。以赶教育大集日的学习方式,引导各社区开展迎新春培训大集、社区读书大集、社区美德宣教大集等,让学习更生动、更灵活、更有趣,使社区教育的侧重点真正落到社区居民急需而正规学校教育还覆盖不到或不能很好解决的内容上,真正发挥社区教育的宣传、服务、引导、帮教、提升等功能。

2、加强教育特色课程及课题的研究。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针对街道社区教育发展状况,2013年社区教育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依托街道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日常健康教育。开展《建立卫生、教育联动机制,全面开展居民日常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同时,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主导,把社区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新的教育服务领域,继续开发社区教育课程,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深入实施“阳光驿站”智障残疾人教育课程,及时总结课程成果。

五、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

1、制定2013年社区教育工作计划

2、召开社区兼职辅导员会议。

3、落实各社区四点钟学校工作。

4、与瑞思学科英语合作开展“东柳之星欢乐家庭”才艺大赛。

5、安排街道视频教育课程。

6、开展“迎世博、知世博、弘扬世博精神”的主题讲座。

7、深化“一街数特、一社一品”建设工程。

8、申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课题。

第二季度:

1、做好第四届社区教育节筹备工作。

2、制定街道新市民教育培训方案,开设新市民培训班。

3、举办街道社区教育特色工作推进会。

4、成立“爱心家教”校外教育辅导站。

5、组织社区教育干部培训。

6、制定2013年暑期主题活动计划。

7、组织做好第三期早教免费服务券发放和第三个早教宣传周活动。

8、开展迎世博,培优瑞思英语普及月活动。

第三季度:

1、开展第四届社区教育节活动。

2、开展暑期青少年教育活动。

3、开展各社区学习型团队经验交流会。

4、0-3岁婴幼儿“金色摇篮”教育培训。

第四季度:

1、参加区第三批优秀市民学习团队经验交流表彰会。

2、法制主题宣传活动。

3、总结2013年度社区教育工作,制定2011年度工作意见。

4、做好2013年社区教育各项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审工作。

数字钟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文 快速阅读 阅读方法

一、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面临三大挑战:无限增L的知识对有限时间的挑战;
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对接受能力的挑战;
大量新知识对人脑理解能力的挑战。在以知识为经济基础和经济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已成为显著特征。当代中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中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速度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快速阅读技巧,学习负担就会加重。学生阅读速度慢,读得吃力,就会认为读书是一件苦事,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书读得少,知识面就窄,其思维能力的敏捷性就会受到影响。同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三)应试的需要

莘莘学子十年寒窗,成功者必须越过无数考试关。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唯有具备能力者方能从容应对。2016年3份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其试卷均为9500字左右。其中全国新课标高考Ⅰ卷为9615个字。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1797字,文学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2142字,实用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2093字。学生要在短短的150分钟内读完整份试卷,还要书写近1200字(按考试中心给定的参考答案计算),没有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很难完成的,况且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有逐年增加分量的趋势。

二、快速阅读原理

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它更讲求效率,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更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快速阅读将人们自身就具有的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从而改变人们多年来所养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传统的阅读是目光在每一个字间跳跃的点式阅读,大脑对信息的反映受制于目光移动的速度。阅读时眼在字的停留时间为1/10秒~3/10秒,移在字间的跳跃仅占5%左右。而且从阅读到理解要经过视觉、语言、听觉三个中枢处理信息过程才能完成。

快速阅读是根本改变点式阅读为整行文字的线式阅读,这种方法使目光不在单字上停留,而是在整行的文字上停留,眼球接受文字信号的速度为10倍以上,达到与大脑的思维速度同步。

传统阅读模式图:眼睛――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理解记忆。

快速阅读模式图:眼睛――视觉中枢――理解记忆。

快速阅读的理论基础如下:

(一)阅读现象

大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称“内部言语”,也可称“内部音读”,“内部音读”总是伴随着思维活动而出现,“内部音读”不能克服,把“突破音读”作为快速阅读的主导理论会使训练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因此,快速阅读训练应从改变视觉感知的方式入手,通过改变视觉感知的广度和节奏提高阅读速度。对于“音读”,我们要克服的是“逐字音读”,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跳跃式的“音读”,我们应顺其自然,不宜采取抗拒的态度。

(二)阅读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阅读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信息感知。这是阅读的起始阶段,是人通过眼睛捕捉文字的过程。

第二,信息加工。信息被感知后被传输到大脑“加工器”中进行加工。只有通过“加工”,文字符号才能变为一定的意义,被我们理解。

第三,长时记忆。

第四,信息的输出。将信息用于思考或交流。

(三)阅读速度慢的原因

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阅读速度大都在每分钟300字左右,这些阅读者在阅读时存在感知范围小(逐字或逐词注视)、感知速度慢(在某一处注视时间过长,眼睛死盯一处)、视点回跳等习惯,这些习惯大大降低感知效率,形成制约阅读效率的“瓶颈”。

(四)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

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改变以上习惯,扩大感知范围,加知节奏,杜绝回跳。

三、快速阅读训练方法

(一)心理素质训练

我国语文对阅读的传统观念是咬文嚼字、慢咀细嚼,这种观念是科学、合理的,但已不太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资料统计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5000年的文献资料,还不如如今一年出版得多:英国的《世界文学著作目录》,有754卷,577200页,两吨重,而人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传统的逐字阅读方式已无法适应知识量的增加。阅读的观念,应该更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还重效率。

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速读心态。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有了这种“心态”,快速阅读就能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读得快、理解深、记忆牢。

(二)生理机能训练

生理机能训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注意力的集中、转移与分配的训练;
(2)右脑图式认识功能与记忆功能的开掘;
(3)视觉机能的训练。

(三)速读的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速读的各种技能技巧:(1)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2)扩大视读野,提高整体认读的能力。(3)减少回视、准确扫视,提高读速。(4)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体阅读技巧,保证读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5)运用定势理论,形成阅读的固定程序,加快阅读速度。

(四)综合能力训练

训练的直接目标是培养“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速读综合能力。点式阅读,以字、词为认知单位;
线式阅读,以句或句群为认知单位;
面式阅读,以数行或整个页幅为认知单位,前两者的视线运行方向由左而右或由上而下沿着书页的中线作垂直运动。

(五)具体训练方法举隅:快速阅读三级训练法

1.第一级:调整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的调节是成功进行快速阅读的前提和必经之路。快速阅读需要放松性警觉的状态,即身心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准备接收信息的状态。

如何进入这种状态?以下是几种常用方法:

(1)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可以向大脑输送大量氧气,使大脑得以充电,提高大脑功率。另外,平和悠长的腹式呼吸还可以使我们排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使大脑脑波呈现最有利于学习的状态。

腹式呼吸的操作要领:端坐或平躺,像嗅花一样缓慢均匀地把新鲜的空气往下送,使其达到肚脐以下三寸左右的丹田部位;
屏住气息三五秒,然后小腹微收,将气缓慢向外吐,呼吸的频率越慢越好,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为1:2,比如,吸气用5秒,呼气就用10秒,用鼻子进行。

(2)增强信心。

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要产生畏难甚至退缩的念头,这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如果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地进行自信心训练,就可以避免产生畏缩心理,切实提高快速阅读训练的成效,真正掌握并运用快速阅读。我们可以用积极暗示的方法增强信心。具体做法是平躺或端坐,全身放松,在放松的背景下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能行……

我感觉一天比一天好

我一定能学会快速阅读

我的感知力、记忆力越来越强

(3)集中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是脑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注意力影响思维、想象、记忆的效率。注意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在快速阅读训练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定点凝视。操作要领:(1)直背端坐,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cm左右的正前方。(2)注视图中黑点,暗示自己:黑点渐渐扩大了,且清晰入目。(3)维持1分钟~10分钟(尽量延长时间),尽量不眨眼。

(4)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时要带着一定的问题读书,这样可以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形成一种兴奋中心,从而提高阅读活动效率。

2.第二级:训练你的眼睛。

感知是阅读活动的发端,视觉感知的效率决定阅读活动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训练人的感知机能。感知机能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

(1)增强人的眼睛运动的`活性,加快人眼感知文字信息的速度。原来1秒钟看几个字,现在要做到1秒钟最少看一行字(32开本)。

(2)扩大阅读的视野,即阅读时眼睛的感知范围。如,假如原来每一眼看两个字,训练后要扩大为最少五六个字。

视点左右移动训练:①两手持图,距眼睛40cm左右,让鼻尖对准图的中心。保持宽阔视野,面对图表的中心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方框。②快速左右移动视点(由一个方框跳到另一个方框),当视点跳到某一方框时,要看清方框中的符号。③只许眼动,头部不要摆动,保持丹田呼吸,时间为一分钟。

视点上下移动训练:①两手持图,距眼睛40cm左右,让鼻尖对准图的中心。保持宽阔视野,面对图表的中心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方框。②快速上下移动视点(由一个方框移到另一个方框),当视点移到某一方框时,要看清方框中的符号。③只许眼动,头部不要摆动,保持丹田呼吸,时间为一分钟。

视点对角线移动训练:①直背端坐,双手持图,眼图相距40厘米,鼻梁对准图中央。②从图的左上开始,按箭头所示的方向,飞快地移动视点,作对角线运动。③头部不要左右、上下摇动,训练时间为1分钟。

视点圆形移动训练:①直背端坐,双手持图,眼图相距40厘米,鼻梁对准图中央。②视点从图中的黑点开始,视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训练时间为10秒钟。③从黑点开始,逆时针方向移动视点。训练时间仍为10秒钟。④闭上双眼,让头脑中浮现图形,按上面的方法,闭目作视点移动训练。训练时间为30秒钟。

3.快速阅读训练第三级:阅读实战训练。

快读模式一(三目一行)训练程序:(1)方框图训练。方框图训练是快速阅读训练的关键,方框图训练和下文的记号训练的作用都在于矫正,都是为了改变长期养成的逐字“音读”、阅读视野狭小、眼睛死盯一处等不良习惯,同时引导训练者养成宽视野、快节奏阅读的习惯。具体方法是调整身心,眼睛注视第一个方框片刻,然后以一定的节奏(注意:节奏是快速阅读的生命)轻快地移动视点,由第一个方框跳到第二个方框,然后由第二个方框跳到第三个方框,以此类推。跳到某个方框时,要看清那里的符号。注意体会训练时视野的宽度、视点跳动的感觉和换行的角度,头部不要来回摆动。(2)记号训练。记号训练是进一步的快速阅读模拟,要求阅读者在没有方框的前提下把握视野的宽度和视点移动的节奏。

快读模式二:(一目一行)训练程序:视点沿着书面的中心线由上向下移动,移动时在感知中间文字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感知两边的文字。这种阅读方法改变了横行阅读的习惯,使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边缘视觉(即余光)接收信息。垂直阅读法是一种很有用的阅读法,特别适用于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初期,视线总是沿着书面的中心线由上向下移动,练习一定时间以后,视线会忽左忽右,以便清晰地感知关键词和基本概念。

四、不同文体的快速阅读方法

(一)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主要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表达目的。

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①表述中心论点的词语,即往往在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

②体现陈述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了论证的思路的词语。抓住这一点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整体思路。

a.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b.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c.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d.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阅读时抓住这样一些表示层次结构的语言标志词,对我们梳理文章思路会有帮助。

e.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③修饰、限制性词语。

a.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b.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c.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d.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e.已然未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将、正在、或,等等。

f.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④表情态的词语。如:可能、也许、必须、绝对,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①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高考选文,一般一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本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议论。论点的提出,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是文章标题。

②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例论据,即征引的文献资料、事实材料;
另一种是事理论据,即人们公认的或权威的道理、名言、法则、定律等。阅读时勾画出这些事例论据和事理论据,并且找出它们与论点的关系,这样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出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就可标记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做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提示作用。

在际操作中,可将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勾画和简短批注结合起来操作。

2.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勾画诸多要点是为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作铺垫。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二)实用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阅读传记,主要是梳理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贡献、价值地位和个性品质、社会评价等,并分析传主人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或遭遇失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家庭和个人原因。从命题特点看,传记的命题均牵涉全篇。因此,读懂传记的基本要求是从整体把握,按以下步骤梳理、筛选、整合出文本的有关内容:

1.明确写作对象。

明确传记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2.理清文本思路。

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和线索,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按照传主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依照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依次将时间、事迹、背景等内容梳理出来,整理出行文思路。

3.梳理传主事迹。

要筛选出“事”,即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记述传主时,典型事件(事迹)是关键,能够反映传主的主要功过,并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梳理事迹事件,可以理清其人生发展轨迹。

4.概析人物特点。

要清楚文本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就要抓住文本中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句,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明确传主是怎样一个人,具有哪些特点,进一步把握文本的写作意图。

5.把握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以记人为主,通过富有特点的细节描写,更好地把握传主的形象特征,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等,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人生教益。另外,传记文本和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一样,在结构安排、修辞运用等方面都有特色。因此,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文学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要快速、准确地获取小说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有效、直接有力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分五步进行:

1.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

2.依据情节,把握形象(意义)。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概括分析。

3.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小说主题。

5.把握技巧,鉴赏艺术特色。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法有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描写。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

鉴赏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五、快速阅读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保持注意力集中

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理解内容,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因此,阅读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读者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对于保证快速阅读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

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者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眼跳次数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使每次眼停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速度也会成倍提高。因此,在阅读中注意养成整体识读的习惯,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

快速阅读,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么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六、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对高中生进行现代文快速阅读基本技能训练,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培养学生阅读专注性品质;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反应的敏捷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快速阅读训练,对处在成长期的高中生智力、思维的开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仍占高中教育主流的今天,“快速阅读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格吕宁,著.郝,译.快速阅读(新版)[Visual Reading][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7.

数字钟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教师计时,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都有这样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让课堂“活”了起来,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陈洪杰语)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数出钟面上大小格,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分针)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分);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或几时)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一半的学生写字,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数字钟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真三维立体显示;
动态相位调整;
高速串行数据传输

中图分类号:TN141 文献标识码:B

引 言

不同于传统的平面显示技术,真三维显示技术是将图像呈现在立体的空间中来再现物体的原貌,其像素点分布在三维空间中,而不是一个平面上,使人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在显示相同物体时,真三维显示的像素点数量相对于平面显示就要急剧增加,庞大的像素点意味着系统中数据量急剧的膨胀,需要达到几十Gb/s甚至更高的传输速率才能满足显示要求。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会导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降低,甚至根本无法传输。本文分析了影响高速传输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采用动态相位调整技术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保证了高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影响数据高速串行传输的因素

系统中传输的数据都由高低电平表示,接收端根据采样时钟对数据进行采样,当采样到高电平时,即认为数据为1,采样到低电平时,即认为数据为0。但是数据在0和1之间变化时有个过渡过程,在这期间数据处于亚稳态,此时采样的数据就会出现错误。如果要采样到正确的数据,必须满足数据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要求。如图1所示:建立时间(Tsu:set up time)是指在时钟沿到来之前数据从不稳定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如果建立时间不满足要求,数据将不能在这个时钟上升沿被稳定地打入触发器;
保持时间(Th:hold time)是指数据稳定后保持的时间,如果保持时间不满足要求,那么数据同样也不能被稳定地打入触发器。因此能否同时满足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要求是影响数据传输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是由硬件本身的性能决定的,从图1可以看出,在硬件确定的情况下,只有使采样时钟边沿位于数据窗口的中心位置时,才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要求。

在高速串行通讯时,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数据的有效窗口将会快速减小。例如,当数据传输速率为300Mb/s时,数据的周期为3.333ns,数据的有效窗口时间通常为70%(约为2.000ns);
当数据速率为540Mb/s,数据周期为1.852ns,数据的有效窗口通常只有60%(约为1.111ns)。从图2可以看出,数据速率提高时,不同布线路径上的纳米级延时差异会导致数据与数据之间、数据与时钟之间相位偏移。这样发送端同一时刻发送的数据,在接收端不能在同一时刻采样,导致接收数据无效。因此在高速的数据传输时,就要消除不同通道之间的延时差异,使其同时到达接收端,这样才最大化地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保证数据高速串行传输可靠性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要保证高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就要消除线路间的延时差异,同时使时钟采样沿位于数据窗口的中心,为此我们采用动态相位调整技术。动态相位调整技术是根据当前信号线路的延时状态,在系统每次上电后,自动对各个线路进行补偿,从而使相位调整的参数适合当前的延时状态,达到数据和时钟相位的最佳匹配状态。动态相位调整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固定时钟相位,调整数据的相位,使两者达到最佳匹配;
另一种是固定数据的相位,调整时钟的相位。本文中重点介绍第一种方法。

数据传输时,让接收端接收到的时钟和数据信号首先通过一个延时模块,经过该模块的数据可以按照固定的延时输出,根据不同的线路设定不同的延时,从而可以修正不同信号间的延时差异。由于在数据窗口的边缘是不稳定的,因此可以通过它来判断数据窗口的边缘。在进行正常数据传输之前,发送端要首先发送一个事先约定好的数据作为训练串。发送训练串期间,通过改变线路延时调整相位,并不停地比较这次和上次时钟采样的数据,如果数据由不稳定变到稳定时,即可确定到达数据窗口的一个边缘,在同一方向继续改变延时,数据将有由稳定再次过渡到不稳定状态,此时便到达了数据窗口的另外一个边缘。记录下从一数据边缘到另一数据边缘的延时时长,即可确定数据窗口的长度,回退到数据窗口的一半,即到达了数据窗口的中心。

3 高速串行传输的实现方法

本系统硬件设计如图3所示,主要由以Altera的Cyclone III芯片为核心的图像数据处理板和以Xilinx的Virtex-5芯片为核心的显示控制板构成,两个板子之间通过高速接插件连接。Cyclone III芯片主要负责将从DVI接口接收到的数据处理成满足后端数字微镜(DMD)显示模式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在芯片内部将384位的并行图像数据经过6:1的并串转换模块转换成64路串行数据。通过64路串行数据通道和一个随路时钟通道,以LVDS信号标准,采用DDR(Double Data Rate)采样模式,将数据传输给Virtex-5芯片。随路时钟采用DVI输出的65MHz像素时钟,经过PLL三倍频后变为195MHz做数据采样时钟,单个通道传输数据速率为390Mb/s,总的数据传输速率达24.38Gb/s。

动态相位调整主要是在接收端的Virtex-5芯片中来实现的。在Virtex-5的每个I/O管脚中都包含了一个IODELAY模块和两个ISERDES模块。IODELAY能将输入的数据在内部进行精确延时后输出,它具有64个TAP的延时单元,能够实现分辨率为78.125ps的延时,最长延时约为5ns[4]。ISERDES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同时它还有调整字节顺序的功能。在寻找数据的窗口中心时,每个字节内部数据的顺序可能会被打乱,通过该模块的BITSLIP管脚就可以实现字节顺序的调整。

软件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顶层控制模块(A)、相位调整控制模块(B)和数据接收模块(C)三部分。数据接收模块内部包含LVDS接收器、IODELAY、ISERDES等模块,工作时将LVDS差分信号变成单端信号,然后送入延时模块和字节调整模块,完成线路延时、字节顺序调整和串并转换。相位调整控制模块是动态相位调整技术实现的核心,每个通道的相位调整都是通过该模块进行的。各个通道的数据依次进入该模块,经过该模块分析判断后控制各个通道的IODELAY输出正确的延时时间,并控制ISERDES调整字节顺序,最终使数据和时钟达到最佳匹配状态。顶层控制模块,控制进入相位调整模块的数据通道,协调各个通道依次完成相位调整,当所有通道调整完毕后,通过TRAINING_DONE管脚给发送端反馈训练完毕的信号。接收端接收到该信号后,将开始发送正常的图像数据。

图5所示为动态相位调整程序的仿真结果,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0通道到63通道依次完成了相位调整,最终TRAINING_DONE由0变为1,发出调整完毕的信号。

4 测试结果

在实际测试中,首先由发送端通过每个数据通道发送“101100”作为训练串,在接收到调整完毕的反馈信号后,开始发送0~63逐渐递增的数据。如图6所示,为了验证动态相位调整的效果,在发送端分别发送了六组频率为150MHz、150MHz、195MHz、240MHz、240MHz、270MHz的数据时钟,每组信号中上端是时钟信号,下端是数据信号,其中150MHz和240MHz的时钟信号进行了相对于数据信号0度到180度的相移。从图7可以看到,通过Xilinx的Chipscope检测,在不同时钟频率和相位差下,Virtex-5的64个通道均接收到了正确的数据。在数据时钟为270MHz时,单通道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540Mb/s,总线数据速率达到了33.75Gb/s,能够满足真三维系统中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的需要。

本实验中训练串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也可选择其它数据,但是以包含数据情况最多的数据为最佳,例如“101100”中包含了单个的“1”、单个的“0”、两个连续的“0”、两个连续的“1”四种情况。而用数据“101010”的就不太理想,因为它只包含了单个的“1”和单个的“0”的情况。用数据“110010”和数据“101100”做训练串的效果是一样。

5 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找出了影响高速串行传输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采用动态相位调整的方法,保证了高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解决了真三维系统中海量数据流传输的问题,为真三维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 宾. Xilinx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技术详解[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春平,张晓华,赵 翔. Xilinx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开发[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 雷伏容. VHDL电路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