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节贴春联时间【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2 15:30: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郁垒”二神,用以驱灾压邪。后来,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在一次过年的时候突发奇想,让手下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春节贴春联时间【五篇】,供大家参考。

春节贴春联时间【五篇】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范文第1篇

漫话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一种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

“郁垒”二神,用以驱灾压邪。后来,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在一次过年的时候突发奇想,让手下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预示着春意常在。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由那时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用文字替代“神荼”、“郁垒”像,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据传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杀兄篡位,以至于经常夜里梦见鬼魂缠身。为了皇上的身体健康,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夜。此举果然奏效,唐太宗不再做噩梦,一段时间后身体逐渐康复,但他不忍心让两位大将继续站在那里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以驱鬼神。秦叔宝和尉迟恭也渐渐被奉为门神,春联中多了这两人的形象。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春联真正普及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广泛流行,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新年愿望

即使是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春联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万物萌生的季节,所以人民对春天给予厚望,祈盼在新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居家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体现出一定的审美趣味和追求,也与自己的生活状况相关,包含了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幸福的期盼、对自然的赞美之类。“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是人们对自然的尊崇赞美,“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是对幸福的期盼,“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是希望发家致富,还有赞美国家社会繁荣富强的“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等。

春联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春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两联彼此相“对”,字数相同,既要词性相同,又要相对内容互应,且语言鲜明简练。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幅春联里,新春对佳岁,富贵对平安,年年对步步,好对高。

除了词语对仗,春联还讲究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读起来错落起伏、铿锵有力。一般情况下,现在的春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对于区分春联的上下联,除了尾字声调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志特征,比如以时间先后分,“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为上联;
“迎新春”在后,为下联。以空间范围分,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国”比

“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贴春联顺序也很讲究,要先贴正门,而后堂门、偏门。贴的时候一般按照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次序贴春联。对于春联上下联的左右位置,一直“嘴仗官司”不断。民俗专家认为,春联上下联的左右顺序与中国传统的尊卑秩序是一致的。古代皇帝朝南而坐为至尊。以皇帝为坐标原点,东为上,东为皇帝左手边,故左为上;
西为下,即右为下。春联上下联的位置应该以观看者为准,人在门里朝外看,上联在左,下联在右,符合左上右下的规定。但如果站在门外对着春联看,就成了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

载福呈样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一般为方形,有门神和对联不同的样式:“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就是两个长条竖联:“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如“五谷丰登”贴在粮仓上,“抬头见喜”贴在正对门的外墙上,“家畜兴旺”贴在牲口棚里;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贴“福”字也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山东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范文第2篇

虽然,我知到了过春节要贴春联,但是我不懂它的意思,于是就问爸爸这幅春联的意识。爸爸说:“春风入喜财入户”意思是春天的微风吹拂着每个人喜笑颜开的脸上,丰收的果实、财富收进了家中;
“岁月更新福满门”意思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在新的一年里,通过辛勤的劳动,一定会五谷丰登,获得丰收,福星高照,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新春大吉”意思是祈福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一切顺利、事事如意。哪时侯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知到春联的意思,所以我很高兴。

准备好后我就和爸爸一起去贴春联,爸爸先把浆糊拿出来,然后把春联放平,把春联的背面都涂上浆糊,再把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贴在右边,把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贴在左边,最后把横批“新春大吉”贴在门头,这样就把整副春联贴玩了。

我和爸爸回到家中,爸爸就给我讲了贴春联的来历,春联的来历是这样来的: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着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哈哈,春联的来历原来是这样的,以后每年过春节我都要和爸爸贴春联,让那浓浓的节日喜庆味洋溢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范文第3篇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

春联,又叫春贴对联门对,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范文第4篇

春节快到了,每家每户都在贴春联,我家也不例外。从今天早晨,我和我爸爸就忙碌着。

“来贴春联了!”爸爸喊我。

“来了!”我说。

“去裁纸、拿毛笔,”爸爸说。

“裁纸、拿毛笔?不是直接贴春联吗?”我疑惑不解地问。

“自己写春联省钱,”爸爸说。原来是这样啊,我心里暗暗得想。

我把两张纸裁开,一张裁成六小张正方形的,不用说,这是写“福”的;
还有一张是裁成四张长方形的,这是写“欢度春节”的。

爸爸开始写了,他一边写着还一边教我,这个怎么写、那个怎么写。“写完了”爸爸说,“把这些春联拿到阳台上去晾晾。”这时,我忽然想了起来:没有糨糊可怎么贴哪?于是我对爸爸说:“爸爸,我去买糨糊吧。”

“不用买我俩来制”爸爸说。

“糨糊也要制?天啊,着这怎么制哪?”我问。

“我教你,”爸爸回答。

爸爸拿一个碗,让我往碗里倒热水,然后加点面,爸爸还不停地用筷子拌热水里的面。“这样有什么用呢?”我问,“你这样不是在和面吗?”爸爸说:“不,我不在和面,因为面的分子受100度高温膨胀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了,黏度大了,就变成了黏糊糊的糨糊了。

爸爸说:“贴春联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一大半了。”

“是啊”我说

爸爸说:“下面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贴春联!”

我兴冲冲地拿着写好的春联对爸爸说:“这张‘福’字贴在哪里?”

“把它贴在卧室门上。”

“那‘欢度春节’贴在哪里?”

“横着贴在大门上。”

……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范文第5篇

预先贴报‘书春墨庄’、‘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语,于铺肆前,高桌红毡,炭盆墨盏,纵笔大书门联横披。”由此可见旧时贴春联的盛况。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较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贴,确实能显示出一派盎然春*。

1.春联的来历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

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2.中国最早的春联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

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