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20:50:02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总结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启示,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五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五篇】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

在总结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启示,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启示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在医药卫生领域有效从事各类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1]。由于医药卫生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所以卫生事业管理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我国正处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更为突出。但是,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大多数高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播,忽略实践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且获得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有效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导致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卫生事业管理发展的严重不适应。因此,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改革,建立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大量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卫生管理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校从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1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培养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卫生管理应用型人才,我校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1优化和完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构建完善的、符合应用型人才特点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在充分调研国内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含公共事业管理(医药卫生方向)专业]课程设置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并通过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科学分析卫生管理方面的能力需求状况,据此构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以往基础平台课+专业平台课+通识平台课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卫生事业管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行业准入要求高等特点,增加了人文课程模块、专业创新课程模块、专业实践应用课程模块和认证课程模块,使得课程体系更完善,更符合培养适合专业发展的创新型适用人才。同时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的大课设置模式,实施多课程、小课时的课程设置构架,有利于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1.2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具体工作有效感知,同时还能塑造和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全面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具体做法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将教学改革与课程绑定,持续实施。如:公共事业管理实行讨论式教学、医院管理实施参与式教学、管理学原理实行案例教学、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模拟教学法、药事管理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等。通过将这些现代教学方法全面融入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中,从而全面持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学生的专业素养。

1.3强化实训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实训和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我校十分重视实训、实践教学,一方面建成了专门的实训室,配设了7套课程实训软件,课后通过实训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知识体系和人生阅历,从而提高其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1.4将科研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知识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将所掌握的知识作为使用对象,而是要将获得的知识作为工具来指导实践,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知识。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积极将科学研究纳入学生教学内容中,一方面,通过导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另一方面,将学生科研作为素质拓展的一个必须环节,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科研立项,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和学术研讨,同时学校还支持学生申请相关课题研究。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学生科研覆盖领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应用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最后环节,主要是检验学习效果,但是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具有引导作用。注重能力的考核方式往往会引导学生在能力提升方面下更多的工夫,注重实践的考核将促使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改变了注重知识考核的传统考试模式,将创新能力考核、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和知识应用能力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将课堂参与、平时科研、实践、实训等也纳入到考核中,并恰当地提高其成绩比例,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也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考试成绩方面来分析,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2011—2015届毕业生平均成绩绩点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11届毕业生平均成绩绩点比2010届毕业生提高了16.3个百分点,2015届毕业生比2010届毕业生提高了19.17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务系统学生成绩统计)。从学生学习效果来分析,每年的跟踪调查均显示,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大的认可度。其中,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94.30%的学生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幅度提高自身能力,93.23%的学生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幅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1.41%的学生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效,82.67%学生认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92.51%的学生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和提高了创新思维,89.46%的学生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有利于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从就业状况来分析,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从2010年的73.64%增加到2015年的93.36%,其中研究生升学率从2010年的6.32%增长到2015年的17.96%,并且考入“211”和“985”大学的研究生比例大幅提高,2015年83.15%考研学生考入“985”或“211”高校。这充分证明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数据来源于2015年课题组调查)。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及启示

顺应时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学体系,建立现代的以创新为指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启示。

3.1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质还是一种传播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其始终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和前提,因为所有教学都是根据课程设置而进行教学安排的,所以有效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必须首先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实践性、知识复合性,同时还要有利于综合能力提升和课程教学实施,我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是从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施的,良好的课程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3.2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持续培养和塑造。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案例分析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训和现场实践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亲验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PBL教学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2]。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是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同时要将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实现能力和知识的持续提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

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其综合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创新性也就得不到明显体现[3]。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播,全面提高学生知识面和文化素养。在很多教学改革中,单纯认为应用型人才就是掌握某种技能操作或某项技术的技术人员,因此只是注重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某种技术或工作程序,但是由于缺乏理论功底,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创新不足,学生最终成为一个简单的执行者或者机械的技术操作者,知识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强,更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充分考虑基础课程的比例,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知识面,然后才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

3.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塑造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而不是简单赋予学生某一种技术、技能[4]。所以,应用型人才不能简单地通过实践、实训或者技能知识传播来让学生掌握某种工作技术即可,而应该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塑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专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至于出现职业生涯短期性和专业领域的狭窄性。基于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3.5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完善培养体系

应用型教学模式不仅要完善课程体系、实施多元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对教学过程、教学具体实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要对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优化,对教学程序、教学环节、任务分配、考核和评价方式等进行协调,促使各课程、各环节、各模块能相互支持,形成有机统一体和全面的实施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种教学活动全面开展,防止出现随意性,降低教学效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培养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参与性。

参考文献:

[1]钱怡.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就业环境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7-8.

[2]罗中华.亲验式教学法在我校医院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2):105-107.

[3]张维,杨敬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4):656-658.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
全额拨款;
预算管理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规模增大,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来说,加强本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不仅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成本支出,还能够提高专项工作成效。

一、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现状与特点

1.预算管理工作现状整体来说,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财务统计的相关数据表明,“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审制度,促进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采购及资金支付方式的改革,强化了预算执行刚性力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细化,也进一步加强了预算控制的监管效果。与此同时,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新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预算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实施存在困境。2.预算管理工作特点绝大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有资金都来自财政拨款。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内容除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药品和医疗设备的管理,还有就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处理,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突发性特点。这也导致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本身预算编制难度较大,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也相对较高。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除了部分疾病的常态化防控,还要设立重大疾病应急处置项目资金,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及时处理能力。因此,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准确性及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后期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和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质量不高第一,预算编制的时间较短,虽然新预算法调整了预算编制的时间,以保证预算编制经过了充足论证,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仍然会做突击工作,压缩预算编制的时间,对预算“二上二下”的编审制度落实不到位,经过“一上”就结束编制工作,交由单位财务部门完成,预算编制时间太短,导致预算编制随意性偏大、科学性不足。第二,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编制科目支出预算明细表时,填列部门预算经济科目和政府预算经济科目考虑不周或者不够严谨,一些部门在编制测算依据时,制定过于宽松的预算计划,以规避预算超支风险,造成资金浪费。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支出预算与基本支出预算没有严格区别开来,经费的适用范围和支出标准也欠缺明细,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刚性约束第一,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不紧密,导致预算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脱节。单位内部不同部门资金使用和需求存在差异,预算内容也存在差别。而预算人员不能与各个部门充分沟通,根据各部门具体需求来细化预算,导致预报编制的弹性不足,影响后期预算计划的顺利执行。第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重核算、轻预算”的观念,影响预算执行的力度。首先,预算编制没有将单位的发展实际与政府制度联系起来,实现有效衔接,增大预算执行的不确定性;
其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没有制定周密的监管制度,对于执行效果欠缺考核与相应的奖惩条例,追加预算的数额标准和审计程序存在不规范操作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预算执行效率,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同时也影响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和良性发展。3.预算执行进度有较大偏差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执行进度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从年初开始就存在偏差。第一,“二上二下”的编制制度原则性较强,经过多个流程的审查和批复,很多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每年的3 ―4 月份才能按照正式的预算计划进行工作安排,导致实际的预算执行时间只有8 到9 个月。第二,由于预算编制的中长期规划不足,与政府长期规划脱节,再加上年初资金划拨速度较慢,影响到预算执行进度的稳定性。第三,每年正式预算批复下来后,为了缓解前几个月预算执行缓慢的问题,中期就开始突击补充各项预算,后期则不断缩小预算偏差,导致预算执行进度不平衡,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稳定运行。4.预算绩效评价模式单一目前关于预算的考核导向更倾向于对成本投入方面,而忽视了资金使用保值增值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对预算成本控制与预算执行偏差等方面的指标考核,而关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投入成效尤其是社会综合效益的考核不够重视,指标内容较少。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更完善,加大了预算的规范性管理力度,但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的现实状况下,如果忽视对资金使用综合效益的考核与评价,将会极大影响预算管理考核的科学性。

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加快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全过程、全方面以及全员参与。针对本单位整个业务流程及各个岗位,明确规定预算管理责任,提升预算工作严肃性。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做好权责划分,优化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按照“合法预算、以收定支、科学支出”的原则实施计划编制。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尽快发现、及时解决。要构建畅通的预算信息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预算协作配合机制和双向沟通机制,帮助预算工作人员了解实际,科学进行预算编制。2.做好预算基础管理工作为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首先是保证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严格遵守“二上二下”的编制制度要求,加强部门间协作,保障优势预算项目资金有所侧重;
其次是尽可能收集全面的基础数据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在参照以往数据的基础上,集合部门动态进行综合测算,为预算编制提供充足依据;
最后是加强沟通和协商,保证基础经费,整合专项资金,加强“第二阶段”的预算调整与反馈,充分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具备科学性。3.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预算框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延伸单位预算控制范围,可以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融合起来,通过资源管理平台来共享预算信息,细化预算流程。另外,资产采购与政府集中采购政策结合起来,明确资产采购标准和流程,提升资产方面的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预算管理的准确性。细化预算资金支付进度安排,按照各个部门和科室的项目需求,制定预算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按照计划确保资金分配效率,确保预算开支的均衡性和有序性,减少由于突击使用或者进度迟缓造成的风险,同时促进预算执行顺利开展实施。4.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要综合利用滚动预算、零基预算以及比率预算等多种预算方法,减少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防止预算过度松弛。要对所编制的项目方案以及资金预算进行充分论证,可邀请专业权威人士参与到单位的项目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中,对资金预算进行充分论证,判断各项项目预算开支的合理性,同时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细化预算编制项目反而影响到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实际上,这种预算管理认知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对于一些能够通过科学的测算手段量化的预算指标数据,细化其预算科目,更有利于实施精准的预算控制措施。5.完善预算考核机制预算考核就是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除了考核成本支出、执行结果与编制的偏差,还要增设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相关的评价指标,对资金配置效率进行评价。首先,明确岗位权责,设置预算管理的目标,并将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科室及个人,提高全员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重视程度;
其次,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可用性,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及执行的考核机制,执行严格的奖惩激励方案,以目标为导向,将预算结果和预算编制的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偏差实施奖惩激励,以形成有效反馈;
最后,提高预算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及预算管理水平,促进预算编制计划、执行过程、执行结果评价的有效衔接,形成预算编制有基础、预算过程有监管、预算结果有评价、预算评价有应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四、结语

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发展质量,也对国家财政资金配置效率造成影响。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加强了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和指导。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来说,推行政府会计制度一定要对本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抓住制度改革机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艳,王永成.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地方财政研究,2018(06).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第3篇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天津 300193 ;

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摘要] 本文以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四年制)为例,探讨其本科教育开设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淡化学科分界,优化配套教材、加速授课团队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教学模式优化设想。

[

关键词 ] 中医药院校;
公共事业管理;

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 R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30-02

Teaching practice on essential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ed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ZHOU Tao1 TAN Junzhen1 CAI Qing1 LI Chunshen1 XU Pengjuan1 WANG Rong1 MIAO Rong2 BIAN Yuhong1 WANG Wei1 WANG Hongwu1

1.Colle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im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ity and necessity of offering essential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ed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a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is evidence it was put forward on stressing on key point, integrating medical course contents, optimizing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the teacher’s quality, rai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looking for the effective methods on culturing medicine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Essential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基金项目] 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代码:CO4-1001)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 周涛,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针刺效应作用规律以及中西医结合基础教育。

[通讯作者] 王威,男。蔡青,男。

历史证实,中医药对于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该校在2005年新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四年制),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基础医学概论是该校在2009年新开设的一门医学课程,该课程通过整合和精简教学内容,有助于优化课程教学,适应本专业学习医学概貌[2]。本文拟探讨其课程教学的现状,为医学院校开设该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1课程教学的现状

基础医学概论在我校开设的时间较短,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众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具体如下:

1.1授课内容多,授课学时短

该课程是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纵横汇总,然而由于要求层次的限制,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例如我校基础医学概论总计72学时,但其内容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繁冗复杂。

1.2授课模式陈旧

目前,该课程主要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由各教研室轮流讲授各学科的内容。然而由于各学科授课学时较少,这就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依靠删减部分章节的做法容易造成内容的脱节,也会给教学带来困难。

1.3授课团队需要专业化

该课程在该校开设的时间较短,基础相对薄弱,授课教师来自不同教研室。该课程频繁地更换教师不利于协调授课计划,授课内容也容易彼此重复;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应,导致授课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培养该课程的专业教师。

1.4教材建设不规范

教材建设直接影响本科教育的质量。近年来该课程的配套教材还不够规范,教材的编写多采用按学科浓缩编写的方式,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融合,重点不突出[3]。

1.5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

该课程学习内容繁杂枯燥,授课学时相对较少。因此,在面对就业岗位不在临床,以及其它专业课压力的影响下,就容易引起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或者仅在考试前突击应付。

2 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本专业要求层次以及授课学时的限制,该课程应注重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形成对医学的初步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涉及到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应将其简化,或删除。

2.2优化配套教材

该校编写了该课程的配套教材,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生命科学基础,介绍了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与基因表达等;
下篇为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以解剖生理为基础,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将组织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有关内容融入其中。教材的编写注重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既使学生易于接受,又能为学生配备应有的医学知识背景。

2.3优化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尝试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增加学科间的知识整合[4-5]。我校在编写配套教材的基础上,也在逐步展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淡化学科分界,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2.4 加快授课团队建设

该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医学知识,这要求代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6]。我校安排了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采取有别于医药专业的授课模式,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发展,采取试讲、集体备课、听课和学术讲座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5 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前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并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提问、总结,以平时成绩的方式记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例如国家精品课程等资源,以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等文件解释抽象乏味的医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复习总结,例如布置课后复习题,不定期进行小测验,对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通过BB教学平台建立互动网络联系等。

3 结语

实问题模式jiaoxue我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配套教材,加速授课团队的建设,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实现培养目标。同时也需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职称晋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

参考文献]

[1] 熊智波,王思成,邴媛媛,等.科技支撑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01-304.

[2] 赵婷秀,万文成,沈耿,等.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吉林医学,2012,33(35):7839-7840.

[3] 钱珍珠,杨云滨,施建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71-73.

[4] 刘芳娥,刘力兵,杨芳,等.《基础医学概论》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0,12(4):363-365.

[5] 金昌洙,柴勇,袁文丹.我校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53.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医院 公共卫生 管理

1.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管理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的管理活动。在现今社会里,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确保百姓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目前,广大群众对很多病症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许多人在患上传染病或其他流行性疾病时,由于恐慌或欠缺医学知识,首先会选择综合医院接受治疗。综合医院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病痛。因此,医院抓好公共卫生管理是确保百姓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1.2提升医院外在形象的有利途径

广大患者在最初选择综合医院进行疾病治疗时,往往出于对医院的充分信任。因此,医院应当充分尊重患者对医院的这份信任,尽量凭借自身的医疗水平及现有的设施设备,为患者的治疗作出积极的努力。这样,抓好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利于改善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

1.3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强大支柱

综合医院凭借高超的医疗技术及优质的的服务,同样能够赢得众多患者的认可,逐渐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为更多的患者治疗疾病,排除痛苦,自然也会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2.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综合医院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和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深刻剖析。

2.1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一定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综合医院平时很少注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工作,只有在某些特定宣传日时,才予以大力宣传,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致使一些地方病、传染病出现时,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综合医院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和机制,以致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无法做出准确到位的判断,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在应急机制方面,缺乏公开透明的报告制度和预警监测系统,导致相关信息不完整不及时,无法做出灵敏的应对反应,不利于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

2.3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有待改善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公共卫生管理的客观需求。这些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特别是医疗、公共卫生等知识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严重欠缺,致使他们无法提供自身工作的效率,不能从容面对相关突发事件。可见,培养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其整体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已是迫在眉睫。

2.4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迫切需要提升

正因为人们基于对传染病和流行病的恐惧,他们首先选择了综合医院做为处理地点。但是,部分医务人员身为解除病痛的操刀者,却存在一种排斥心态,他们尽管工作在综合医院,却不太情愿与患者做过多的交流,以防自己也被传染,在治疗过程中工作态度不积极,对患者较为冷漠,这种不负责任的从业心理导致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严重滑坡。

3.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认清目前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问题,才能更好的采取积极措施,弥补不足,促使公共卫生管理实现给付健康的发展。

3.1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

综合医院承担着公共卫生宣传教育的社会职责。综合医院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健康宣传工作,使公共卫生知识常识化生活化,使广大群众崇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是社会风尚,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公共卫生知识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人民群众在面对疾病时拥有平稳健康的心态,最终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公共卫生问题。

3.2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预防控制能力

综合医院要想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和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理体系。因此,综合医院应当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在突发事件预警、病情信息、应急队伍、救治队伍等方面给予大力的完善,达到管理职能明确、责任固定、队伍优良的状态,实现公共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和模式化,尽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3.3提高管理人才业务素质,发挥学科带头人表率作用

首先,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迎接新的挑战。因此,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拓宽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

其次,综合医院也应当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大力培养,这种人才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能够游刃有余的参与到公共卫生工作中,充分施展其才华和能力,积极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再次,医院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他们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使相关部门形成一个热爱工作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带动大家共同进步,促进医院发展。

3.4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积极配合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综合医院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大责任。在面对传染流行病重的患者时,不应持有嫌弃和排斥想法,应当切实把患者当亲人朋友看待,发扬救死扶伤的医疗精神,努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工作,把工作落到实处,积极配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3.5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借鉴积累国外先进经验

每个国家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宝贵经验。我国综合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知识体系与国外的很多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优点。综合医院可以定期开展公共卫生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先进外国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积极促进外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推进。

4.小结

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应当长抓不懈,医院各个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这也与社会的稳定和谐息息相关。因此,这项庞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最终,才能在互相的支持和理解中,实现综合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的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伏军贤、李景梦.综合医院应对危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5(12)

[2]刘仲文.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综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5)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第5篇

1期刊文献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日期为2010年1月20日)。以期刊名“JournalofPublicHealthManagement&Practice”为对象进行检索,时间为2005—2009年。该杂志共收录36期杂志,篇目总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447篇。期刊中的文献类型有9种,其中以“Article(学术)”类型最多,共355篇,占全部文献的56.08%,其次是“Editorial(编辑)”类型和“Miscellaneous(杂项)”类型,分别占25.75%和12.16%。可见《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是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的专业杂志。由不同类型的文献所占比例不难看出其重要程度或含金量的差异,“Article”类型最具价值,其次是“Editorial”类型和“Miscellaneous”类型。

2目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项,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研究利用关键词的词频与共现关系分析近期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中篇目共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共447篇。考虑到文献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文献的题目当中,结合文献标题和关键词统计,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1个。

选取keyword项出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同一关键词在keyword项出现次数与其在keyword及title项出现次数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社区、环境、人才培养等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题;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伦理学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从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才培养、社区、预防和政策是重点。在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预防疾病、地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方面,特别是对卫生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领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和案例分析。

2.1公共卫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阵地,“publichealth(公共卫生)”和“publichealthpractice(公共卫生实践)”无疑会成为其刊载文献所共有的主题。公共卫生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05—2009年中该期刊108篇文献中,由表2统计的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看来,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伦理学和公共卫生追踪系统是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义、范围、数量、结构和能力应该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相匹配[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缺陷,目前国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者,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将这种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循证公共卫生课程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作用;公共卫生训练中心(PublicHealthTrainingCenter,PHTC)对于公共卫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地区表示建设不足,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大启示。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体现在由政治环境产生的伦理问题,如公共卫生议程的设置,政治压力,政治冲突的处理以及公共卫生实践的范围,说明政治和公共卫生伦理本质相交,但是政治压力和优先事项往往会对医生的伦理提出挑战。当前,在美国,环境公共卫生跟踪(EnvironmentalPublicHealthTracking,EPHT)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环境对公共卫生危害的信息会通过国家数据库得到共享,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EPHT计划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外有关卫生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卫生部门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与建议。目前卫生信息(知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论是卫生部门通过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进而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的效果,还是提升卫生网站的公信度来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2.2社区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community(社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社区卫生,其次是社区健康评估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health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4]。在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卫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以社区为单位的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3环境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environment(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公共卫生,其次是环境卫生和环境公共卫生跟踪。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研究,会结合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进行评价。

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评价中,有三个评估阶段:(1)科学性和相关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业的可行性。然后确定重要的标准和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效的方案,成为环境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确保公众健康。

对于国家环境公共卫生跟踪网络计划的研究中得出,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之间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式合作,目前国家和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已使得环境公共卫生和监测公众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来,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各国的跟踪网络,增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3小结

通过对2005—2009年《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重点在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社区卫生管理的完善以及环境公共卫生检测系统的巩固和扩大,这样不难归纳出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前进方向: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以及服务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