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硕士【五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8-24 09:05: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即通过推荐免试入学和免费攻读学位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部级和省级贫困县的学校任教。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1+1+3”的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教育硕士【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村教育硕士【五篇】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第1篇

一、农村教育硕士的发展与问题

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即通过推荐免试入学和免费攻读学位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部级和省级贫困县的学校任教。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1+1+3”的教育方式。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扩大了实施地区,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展到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新增了培养单位,增加了4所师范大学开展专项推荐免试工作;调整了培养方式,由“1+1+3”变为“3+1+1”的模式[1]。具体培养方式为:前三年,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以下简称为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签约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到培养学校注册研究生学籍,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继续课程学习,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由高校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

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部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启示

(一)实现签约学校与高校之间的互动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

(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三)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
体育教师;
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
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第3篇

一、新形势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

1、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新常态”时期。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这种形势,非常有必要对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构建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知识。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绿色化”建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理念,现代农业正在进入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需要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掌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及规划设计等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3、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协调推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居民数量,促进更多的农民“进城”,在城市工作并安家落户;
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现象、新问题,而这些应该是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学生当前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生源结构多元化,专业基础较差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硕士生的本科专业学位结构比较复杂。根据郭时印等(2009)调查,农业推广硕士考生主体是行政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占大多数,但还有很多其他学科(如教育学、文学等)的学生,而且具有农林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小,专业基础比较差。

2、师资队伍比较缺乏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师资力量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学校专业领域的科研优势和教学资源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运转,倾向于相关学术研究,致使许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根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尽管配备了第二导师队伍,但第二导师实际参与度不够,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3、实践能力培养较难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专业学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注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而我们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普遍对农林发展缺少感性认识,迫切需要直观、生动的实践机会。但目前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以课堂理论课教学为主。尽管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开展课程实践观摩、调研等活动。

三、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提高生源质量

对于应届本科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广播、校报、论坛和各类学习讲座等途径与场合,宣传现代农业,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传递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培养信息,引导具有农林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报考;
对于从事农林经营管理的在职人员,则可以通知互联网、农林行业通讯和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传递研究生招生信息,扩大领域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渠道宣传,吸引具有农林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进校学习,提高生源质量。

2、建设师资队伍

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培养一支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
要完善“第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第二导师作为实践导师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导师的权利与责任,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导师的互补作用,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可以建立课程组,落实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稳定任课教师队伍。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在农业推广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重视实践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研究教学方法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工作中。要增加实践参观考察环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
开设实践类课程,由外聘实践单位的专家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
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导师、任课教学队伍,更好地发挥第二导师作用;
尝试改革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制度,硕士学位论文可采取论文之外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等实践研究成果。

4、教学和研究要紧跟形势发展。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人才,教学和研究的内容要紧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农村绿色发展的途径与技术手段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碧芬等.以农科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6):87-91.

[2]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2012,30(2):52-54.

[3]郭时印等.农业推广硕士生源问题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3):33-36.

[4]李茜等.“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6):45-49.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 政策执行 问题

“硕师计划”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到现在已有8个年头,在这期间,有学者对该项政策进行过研究,但数量不多。通过本人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发现,其多集中于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问题、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模式、远程服务平台的设计与需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政策实施的意义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几乎同时将研究的视角投向了政策本身,而很少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硕师计划的直接对象应为大学生,要了解此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实际效用,当从大学生的选择意愿入手。另外,作为一项新政策,“硕师计划”在某些部分尚缺乏明细的实施方略,如“实施助学贷款代偿”一项就缺乏必要的说明及落实办法。此外,对于执行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的权责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政策必然处于一个动态的摸索与完善过程,各地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也必有差异。然而却很少学者对政策的动态变化或某个具体地域进行研究,特别是湖南省,至今仍未有涉及。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取了湖南省作为研究范围,以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已签约的“硕师计划”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农村教育硕士入岗前的选拔环节、在岗时的任教环节、脱产学习期间的培养环节以及期满后的分流环节为切入点来探讨“硕师计划”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通过第一手资料,为“硕师计划”的完善和进一步推广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湖南省于2009年开始启动此项政策,省内研究生推荐和培养学校有3所,分别为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其中湖南科技大学具有“硕师计划”研究生专项推荐免试资格。以下为湖南省2011和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推荐和培养名额分配表(见表1、表2)

一、岗前选拔环节

(一)参与选拔的动机不纯

从调查和访谈可以得出,大部分硕师在参与选拔之前对该计划不是很了解,对国家实施该政策的主要目的,仍有很大一部分硕师没弄清楚。应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访谈中一位硕师说道:“当时看了辅导员发的通知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反正又不需要考试,迟早都是要找工作的,看到可以解决编制问题,就参与了,至于这个具体是要干嘛,我适不适合教书都暂时没想过。没想到只面试完之后就上了,还真有点出乎意料。”

“我是看到辅导员发的通知后,在网上稍微看了一些关于硕师计划的政策文件,然后就和室友一起报了名,学校可以推荐面试,而且可以免费带薪读研,可以解决编制问题,这些太吸引我了。反正服务期满后,想留就留下来,不想留就再找工作,可以先占着这个编制,再另谋出路,既然是国家的一项政策,肯定没什么坏处,只是适不适合的问题吧!”

(二)存在教非所学、教非所选的现象

教非所学、教非所选,具体表现为特岗教师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或所报考专业不一致,共有16人,占调査对象的32%。硕师中同时担任一门以上课程的有22人,占44%。有的硕师报初中的被分到小学,有4人,占8%;
个别报小学被分到初中。教非所学、教非所选现象打击了硕师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同时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以下几位硕师的话就反映了这一状况:“我茫然,本来大学英语专业来到学校却是让教数学,而且根本不把你当回事。”“我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考的是语文,可是学校缺英语老师,要让我教英语,有点无奈……”“我报的是体育专业,来了让我教别的课,很是郁闷。”

二、在岗时的任教环节

(一)农村学校物质环境较差

农村学校自身条件有限,大多数非硕师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在家住宿,只有上自习时或其它特殊情况才偶尔住校。但是硕师大多远离家乡,即使是家在本县的也因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周末才回家。因此学校提供的住房就成了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并且还要充当办公室、家长接待室等多种用途。不少学校提供给硕师的住房是许多年前的老房子,外观破旧,有些雨天渗水,水电失修。硕师初来乍到,看到这样的状况往往容易心灰意冷。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学校也普遍缺乏专门的资料室、阅览室、体育设施、网络教室等。即使有,资料室和图书室的书籍往往比较陈旧,网络教室的电脑只有几台且配置差,根本不能满足教师日常査资料、备课,浏览信息及娱乐需求。有条件的硕师往往是在自己的房间拉网线安装电脑。课余时间大多是看电视、上网、睡觉,超过一半的硕师认为课余生活没什么意思、非常无聊。闲暇生活内容单一枯燥、质量不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硕师单调的生存状态。

(二)工酬困境和社会保障缺失

根据政策规定,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调査发现硕师工资发放不及时,大部分硕师无绩效工资。大多数硕师都是刚走出校门,没有积蓄和存款,工作了就意味着经济的独立,所以工资发放不及时成了他们很大的困扰。有的学校会暂筹一部分资金发给硕师部分工资,大部分硕师靠东挪西凑借钱度日。取得劳动报酬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如果连这个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可想而知,广大特岗教师会是怎样的心情。

按照规定,“各设岗县(市)财政部门要落实资金,解决硕师的地方性津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对硕师承诺的待遇并没有完全兑现。绝大部分的硕师每月只能拿到中央财政拨付的工资。五险一金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调査中超过一半的硕师对自己的五险一金情况表示不清楚到底有几项。10%的硕师只有医保卡一项。再次,硕师在评优评先、职称、福利发放等方面与同校的其他教师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査中共有19位硕师认为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奖惩制度不太合理和非常不合理,占调査对象总人数的38%。

31位特岗教师认为自己没有享受到和非特岗教师同等的待遇。古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同在一个学校,做同样的工作,却被有差别地对待,显然是有悖公平的。

(三)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经验相对不足

硕师都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经验。虽然在上岗之前,县级教育部门组织了统一的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新手在初任教阶段,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学生也不大听话。调查的硕师中普遍表示压力较大。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另一方面硕师又比较年轻,缺乏教学经验。他们主观上急切地想把学生教好,然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现在学校教师考核以成绩为主,考核与奖惩挂钩,这让他们倍感压力,容易产生挫败感。

一位硕师这样描述自己初登讲台的困惑和挣扎:“开学一周了,教的中学语文,课不算多,一班五十几个孩子,我是非师范专业,九月一号才人生第一次登上讲台,从那时起我就备感压力,我上学时一直喜欢语文,成绩也很好,文笔也不错,不知怎的,居然不会备课,到讲台上就脑子一片空白,如果按写好的感觉像背课文,如果不按则语无论次,毫无美感可言,除了点点词语意思,段落修辞就说不出其它的了……我现在很焦虑,有点怀疑自己根本不是教书的料了……”

三、脱产学习的收效不大

培养高校的培养环节作为硕师接受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了期满后他们能否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硕生。因此,他们对脱产学习期间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学习期间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程度以及学习之后收获等直接影响到硕师培养的质量。根据这些问题调查发现,农硕生在脱产学习期间最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所任教专业方面的知识,其他的想提高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的人很少。而且对所开设的课程总体感觉一般,还有32%的人认为不太好,原因是理论性太强,缺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实证研究,没有结合自身特殊性。所以在学习之后还有近一半的人认为对自己专业知识没有提高或者提高不大。

四、服务期满后的分流环节

(一)产生孤独感

硕师们刚走出校门,离开学校和同学、离开热闹繁华的都市,来到偏僻的乡村,多数人感到不适应。再次,与其他老师年龄差距较大,在好多方面存在代沟,比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最后,硕师往往都住单身宿舍,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后别的老师可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只能以看书、看电视、上网等方式打发时间,如果再没有电视、网络,可以想象生活会是怎样的单调。初来乍到,远离家人,人际的生疏,生活的不便,娱乐的缺乏,日子的单调,逢周末也不回家,面对空荡荡的校园,冷冰冰的宿舍、孤独感更是油然而生。

(二)自我成就感不高

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每个人对成绩的感受标准也会不同,与之相对应的成就感也就有所差异了。硕师都是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奔赴农村,用他们的全部热情投身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但由于较重的工作任务和较大的工作压力,科研晋升机会少以及缺乏应有的尊重等,硕师的自我成就感不高。

(三)徘徊于去留之间

个别硕师适应农村环境困难,因为种种原因擅自离职。由于工资待遇不高,农村现实环境不理想,或是远离家乡,婚姻问题难解决,前途渺茫……种种残酷的现实之下,个别硕师擅自离职,寻找其他出路。留下的也只是暂时的,对于他们来讲,面临的最为困惑的问题就是服务期满后的去留问题。以下是笔者对一位男硕师的访谈:

——现在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工作不稳定,就像打工的一样。要是四年到期突然失业,打击还是很大的。总是觉得这里不是长久之地,也不是想要的生活方式,总想着年轻人应该先到大中城市去闯闯,开阔下视野,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总是在等更好的机会。

——你目前的婚姻状况?

——还是单身了,这也是我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归根到底,经济决定一切。我外省的,相过两次亲,都看不上咱。咱长得不丑,175也不矮。可是那些初中毕业没有正式工作的女孩都看不上咱,归根到底是咱没有说得出口的收入。”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使硕师们徘徊于去留之间。一小部分硕师的流失也对在岗的教师心理上产生一种冲击。他们在内心是无奈的、痛苦的、纠结挣扎,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政府的话总要算数的吧”。唯有这样,才能安慰自己继续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五、其他方面

(一)社会对硕师计划的认同感不高

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学校对接收农硕生都不是很积极,原因主要是农村教育硕士生规模小,成本太高;
管理存在着麻烦;
农硕生对农村中学带来的影响不大,而且严重加重了农村中学人事、财政等方面的负担。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对该政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参与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没有真正解决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缺乏的困境。还有一些农村学校和学生家长对硕师不重视,不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一些学生家长对农硕生表现出不友好或不当回事的态度。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农硕生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二)硕师计划实施的满意度较低

“硕师计划”政策从实施到现在已有八年多的时间,社会各界对其的满意程度如何?针对这个问题,主要对农村教育硕士和基层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6%的农硕生对该政策感到不满意,28%的人认为还可以,感到满意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24%。另外,关于“在农村任教,自己的价值能在多大程度得到实现”这一问题,42%的人选择基本没有实现,26%的人选择一般程度上得到实现,只有8%的人感到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可见,农村教育硕士自身对该计划的满意度是比较低的。在对基层教育行政人员的调查中,关于“您对硕师政策的总体看法”这一问题,28%的人觉得还可以,24%的人认为基本满意,26%的人认为不满意,持很满意态度和不表态的人分别为10%和12%。由此可见,该政策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政策的满意度方面还需要大下功夫。

“硕师计划”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测等一系列过程,是各个参与者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而进行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还是其他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全勤投入,将每一环节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计划中去,该政策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为农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04〕1 号).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6 ]号) .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2009〕号).

农村教育硕士范文第5篇

从2010年起,财政部、教育部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集中力量解决“教学装备短缺、县镇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等突出问题。为农村学校按照国家基本标准配齐图书、教育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逐步改善农村学校就餐条件,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寄宿条件,逐步使县镇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改变了农村学校的面貌。目前,该项计划已在中西部地区23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东部地区的福建、山东、辽宁3个困难省份顺利推进。据介绍,该计划实施3年多来,已下达中央资金约618亿元,其中装备类资金约219亿元,校舍改造类资金约399亿元。

办好农村教育,关键在教师。2012年,教育部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着力为农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为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打出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举措的“全方位组合拳”,从农村教师队伍补充、配备、培养、培训、交流、待遇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政策推进。

――全力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一是会同相关部委对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退出、经费、培养、就业、专业发展等提出具体规定,推进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二是首次统筹各地与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同安排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三是支持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四是做好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一是扩大实施区域,提高工资标准。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将特岗计划实施区域扩展到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四省藏区,新增74个实施县;
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20540元/年提至西部2.7万元/年、中部2.4万元/年。二是扩大招聘规模,提升生源质量。2012年,新招聘特岗教师61572人,比上年增加11702人,72.6%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70%到乡镇学校任教,25.6%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
三年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留任率达到90%以上;
选拔1004名优秀特岗教师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着力提高“国培计划”培训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12年,“国培计划”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135万人,比2011年增加35%,其中农村教师130万人,占96.3%。

――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12年,共有70多所大学具备推荐资格,40多所大学承担相应的研究生培养任务;
招收1079名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并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