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心得【五篇】(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3-08-26 08:50: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德育课堂心得范文第1篇一、何为德育理想课堂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活活起来、让不灵灵起来的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让已动者、已活灵活现者朝着适宜的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课堂心得【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德育课堂心得【五篇】

德育课堂心得范文第1篇

一、何为德育理想课堂

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活活起来、让不灵灵起来的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让已动者、已活灵活现者朝着适宜的方向展现自我的场所。在课堂里,有苦恼也有无奈,有希望也有绝望,有奋进也有退缩,有欢欣也有惆怅。总之,课堂是展现人之生命精华的小舞台。

所谓德育理想课堂就是以建筑道德精神为目标,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的净化以及人本复归的目的,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和理想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因此,德育理想课堂不仅要研究课堂中的德育问题,还要研究课堂的教学问题,更要研究整个教育过程的德性问题:包括课堂教学与学校整体教育的价值衔接问题;
课堂教育与学校管理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还有课堂教育的善良愿望与教育结果的现实反差问题。理想的德育课堂不是不要文化成绩,也不是不要日常考核,而是用道德的合乎理想的方式或途径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气氛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发展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获得好的发展,把学生的“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效地统一起来。

“理想课堂”的目标应是追求德育教育的高质量:“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只有在这样的道德价值追求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精神的主人、生命的主人,才能真正为“明天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德育理想课堂的必要性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21世纪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必将带动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那么,作为道德教育前沿阵地的德育课堂就更需要有所变革和突破。但是,一直以来德育教学依然乘袭着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和惯性,尤其是德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和误解,消解了德育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也淡化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1.德育课堂过于知识化。在现实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授,停留在道德知识ABC的宣讲和伦理交流上,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被简化为“读德”、“谈德”和“考德”。德育成为一门游离于生活实践之外的知识化学科。结果是,在课堂上成为道德认识的优秀者,然而在生活中则成为道德行为的相悖者,导致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造成德育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2.课堂教育的边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理性开始取代人文理性成为人类精神的主导。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点,人文理性没有能够坚守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园,弱化了人格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评价尺度也在迅速地改变,这直接对传统的德育内容产生了巨大冲击,影响了人们对各种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判断。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使一直处于静止状态的德育教学受到了很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质疑甚至反叛。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就受到人们的怀疑,消解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3.教育主体的浅表化。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涉及受教育者的行为能力、认知结构、思维水平、个性心理等多个层面,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确立规范。作为一个具有主体精神的发展着的生命个体,学生有着对社会道德认知的积极的、主动的需要,只是这种需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式上都各有特点。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把教学目标当作德育目标,使得有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从内心认同身边所发生的事以及自己所做的事,产生一些反道德意识,出现一些反道德行为,从而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教学效果的有限化。全球化、网络化、多元化的进程引起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的深刻变革,也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产生了巨大挑战。开放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给德育教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新的要求,并对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相比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学就显得力量单薄,效果有限。

三、构建德育理想课堂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马卡连柯说过:“方法和目的的关系应当是检验教育逻辑的正确性的实验场所。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就不能允许有不去实现既定目的的任何方法。”所以在选择具体方法构建德育理想课堂的时候,也要把实现德育目标作为最高标准。

2.主体性原则。杜威说过:“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同”。所以课堂教学能否吸引学生是构建德育理想课堂成败的关键。理想课堂应当从肯定学生积极的社会需要和道德动机出发,并从鼓励这一动机水平的巩固和提升的角度去考虑德育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应当通过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使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也能够慢慢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3.系统性原则。由于德育理想课堂的构建,不仅涉及到德育目的、德育内容、教学的主客体和教学的手段,而且还涉及到课堂教育和学校整体德育的关系。因此,在构建德育理想课堂的时候,要注意各个要素之间、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形成全面的构建系统。

4.最优化原则。在选择任何一种或多种构建渠道的时候,应对各种构建方法进行组合设计,然后结合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具体的教育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形成最优的构建方法或途径,使德育的理想课堂能够实现最大最佳的德育目标。

四、构建德育理想课堂的几个创新

1.理想课堂应该是个性化的课堂。由于各个学生自身接受文化知识的能力不同、行为习惯的差异以及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自己的文化性格,正如“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也是丰富多彩的。德育的理想课堂应该是一个洋溢着个性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教学主体必须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析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文化,寻找一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在这个课堂里,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个性张扬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建设个性化课堂,也是人的生命成长的自然要求。

2.理想课堂应该是人性化的课堂。人类个性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人们对社会的需要也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社会都表现出不同的生活需要和文化诉求。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社会也在不断满足人们生活和文化的需要,使人性得到极大的尊重。德育的理想课堂应该是一个让人性得到满足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教学主体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来了解学生客体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教学主体要通过整合知识,巧妙引导,创新服务,满足学生对生活对知识对精神的热烈追求。建设人性化课堂,也是人本复归的必然要求。

3.理想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德育更多的时候是情境性教育,只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个性。不能将德育教学程序化、机械化,像工艺品一样按照一定的程序给学生统一标准,这样的德育教育教学会降低德育工作的实效。在这个课堂里,教学主体应将学生客体引向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去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的目的。建设生活化课堂,也是人类净化心灵的现实要求。

4.理想课堂应该是学习性的课堂。课堂是传授知识、传递智慧的“空间站”,学生在这里与老师进行着知识的对接,延续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教学主体必须教会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未来社会未来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德育的理想课堂应该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和学习可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里,学生可以任意驰骋,尽意展示,尽展学习风采。学习性课堂的建立,也是延展生命的本质要求。

5.理想课堂应该是发展性的课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因此,在我们理想的课堂里,教学主体应该教给学生发展性的知识、发展性的技能,而不是继续承袭旧的理论和旧的技能。发展是理想课堂的永恒主题。

德育课堂心得范文第2篇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理想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在“寓”字上下功夫,要把“传道”寓于“授业”之中,使之业道一体,情理交融,达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之功效。德育渗透凭借的主要是各门学科的教材,科学、灵活地运用好各门学科的教材内容,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这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艺术之所在,也是提高其实效性之所在。因此,课堂德育渗透的价值取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德育渗透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而且要研究课堂中的德育问题,研究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问题;
另一方面,强调德育渗透不是不要学科知识,也不是不要学科技能,而是用道德的理想的方式或途径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气氛的环境中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发展过程中取得好成绩,获得好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追求应该定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只有在这样的德育价值追求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精神的主人,生命的主人,才能真正为明天的幸福奠定坚定的基础。

基于对德育渗透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课堂教学教师主体的德育渗透的职责

就课堂教学而言,德育的主要职责是教师,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知识相对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应变能力、明辨事非能力、领悟能力都不是很成熟,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德育活动中应尽到主要职责。具体要求:一要转化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和关爱他们;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和微笑感染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文明举止塑造学生。只有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意义和价值,自觉履行职责,才能使德育渗透变成现实。

(二) 营造德育渗透的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方面构成。如班级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德育渗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一是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个人修养,自我调控能力、个性的品质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对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鲍德威在研究了73名教师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说:“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可见,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心理健康。二是要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造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三是优化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不断改进教法与学法,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可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力,从根本上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

(三)营造德育渗透良好的物理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构成。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应努力做到教室整洁有序、课堂教学媒体设备就其位,功能正常。教师能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且适时、适度;
教室的环境布置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给师生以美感和启迪,教室之外的自然环境远离尘嚣嘈杂和肮脏之地。和谐的、美的课堂物理环境,有助于课堂秩序维系,有助于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协同共进。

德育课堂心得范文第3篇

1 当前中职生和技校生德育课堂的问题

1.1 上课时间观念差

通过观察发现,目前的中职生和技校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以后还在外面到处跑,没有及时进教室,在上课期间随意离开课堂现象较多,造成德育课堂混乱。

1.2 上课精神分散

在德育课堂上,许多学生常在下面吃东西、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睡觉、赶专业课作业等与课堂无关的事项,听课人数较少,同时也影响正常听课的学生。

1.3 违反课堂规定

比如:在德育老师讲课时,在下面大声说话,回答问题时故意讲笑话,抓住一些教学问题为难老师,以逗老师为上课目的等,严重者还与老师发生口角或者冲突。

2 造成德育课堂混乱的原因

2.1 学生方面

(1)中职生和技校生对对德育教学缺少正确认知。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只有技术和技能,别的课程学与不学无所谓,造成对德育课不够重视。(2)中职生和技校生自控力差,意志力松散。(3)基础不牢固,跟不上教学节奏,以至于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4)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对未来工作、生活缺乏信心,厌学情绪较高。

2.2 老师方面

(1)教师自身水平不高。调查发现,在中职学校和技校中,德育科目老师大部分并不是专业出身,多数老师是属于兼职教师,对德育的教学要点、教学方法掌握不够,缺乏专业性。(2)德育老师的教学情绪不高。在目前的中职德育教学中,许多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对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不重视,以至于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单一,以至于德育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长期下来就造成了德育教学难以开展的难题。(3)德育老师课堂纪律管理不严格。中职学校和技校的德育老师大多没有管理学生的技巧,在加上技校生本身的特点,造成学生容易与老师对着干,一旦违纪,德育老师除了用惩罚进行管理,缺乏别的有效管理措施。

3 中职学校和技校德育课堂的管理措施

3.1 德育老师提升自身素质

针对上述德育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德育老师需要从两方面改善和提升,一方面是加强德育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提升思想素质,逐步克服厌教情绪。教学需要老师去完成,老师的一举一动的会影响学生,是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榜样。要想改变目前中职学校和技校德育课堂管理难的问题,老师要积极从自身做起,逐步建立起爱德育教学的思想,进而感染学生学习德育知识,降低德育课堂的违纪问题。

3.2 德育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德育老师在做课前准备时,应当先了解技校生的兴趣及特点,制定出符合技校生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要注重定期的总结,看哪些教学方法和内容能吸引学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后,作出针对性的教学调整,才能改变目前技校生对德育课程厌学的情绪。同时,老师还应创建和谐、活跃、开放的德育课堂,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德育教学中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中来,进而让学生的学习精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就减少了课堂违纪问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促进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3.3 总结德育课堂管理经验,创新课堂管理方法

比如:针对学生上课迟到,时常早退的问题,德育老师除了及时的教育批评之外,还可以采用与德育成绩挂钩的管理模式,对容易迟到早退的学生做好考勤记录,达到一定数量的,计入期末的德育成绩,进而对学生形成威慑力。针对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的问题,德育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而不是任由其在课堂中自由散漫。同时,德育老师也可以和班主任合作管理,通常情况下,技校生和中职生最怕的老师就是班主任,可以请班主任定期对德育课堂进行抽查,进行协作管理。

3.4 德育课堂管理时对每个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的是有差异性的,德育老师不能笼统的一起管理,而是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方式对待。比如:对于上课爱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那么老师可以通过下课的时候带到办公室进行一个一个的教育,而不能在教室中将这部分学生一起教育,通过办公室谈心、讲故事的方式去感染这些学生,可能会取得意料之外的管理效果。针对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这部分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进而照顾这部分学生,慢慢培养起德育学习兴趣,进而将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当然,中职学校和技校的学生是具有很强的个性的,德育老师还需要具备耐心和信心,面对复杂的课堂环境,要逐步进行解决,而不应当追求立即取得成效,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让德育课堂得到改观。

德育课堂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生教育” 渗透 思想政治课 课堂实效

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现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受和反映又常常使我们面临尴尬。我们一直在思索怎样既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是有用的,又能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因此我们就思考能否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①呢?因为初中学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珍爱生命、生存智慧、健康生活等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只有这样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

一、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渗透“三生教育”

(一)、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体悟来看:

我们对本校七、八、九年级学生关于是否喜欢思想品德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思想品德,认为思想品德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我们知道现在思想品德的许多教材内容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往往认为这些场景、画面、故事、寓意等都是人编出来的,它们将信将疑,所以造成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生活即教育”②的理论,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使他们的现实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而且近年来,中学生在校园里自杀、故意伤害和自残现象呈上升态势,针对这些现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思想品德,尤其应当通过课堂教学在中学生中开展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应渗透“三生教育”。

(二)、从课程标准看渗透“三生教育”可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③通过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和体会,我认为一堂思想品德课追求的“实效”应该是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得到体验和感悟,心灵得以启迪,哪怕是心灵上的一点点触动,从而潜移默化的形成美好的品格、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而提高思想觉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三生教育”,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说教模式的弊端,从而会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三)、衡量思想品德课堂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能否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如今的教育现状使得无论是家庭、学校或学生自己都非常看重分数、升学,原本对个人成长尤为重要的精神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被挤到了角落里。而且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目标过高、过空,内容过于抽象,教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使得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而苍白无力。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如果老师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划重点,考前背要点,道理背的一套套的,考试时完全可以考出高分,可一旦落实在行动上就全告吹了。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又何来实效呢?更何况人的品行和修养岂能是靠分数来评价和衡量的呢?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较其他学科更应淡化智育,淡化分数,更不能把追求分数的高低作为思品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实际效果”。

二、渗透“三生教育”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尝试及做法

思想品德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④。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走出困境,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一)、渗透生命教育,提高课堂实效

受应试倾向影响,许多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功利性追求日益凸显,常常忽视学生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学生的生命成长被简化成了统一规范的数学,学生们鲜活的生命变成了预定的教学程序。

这种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学生淡漠了对生命的敬意和珍惜,把生命当成了物品,可以随手丢弃,从而没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⑤的感恩之心,如今年3月某市一所名校的初三学生从五楼跳下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的教育。热爱生命不只是热爱人类,而且热爱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和自然界本身。所以通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应该懂得善待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有怜悯之心,珍惜生命的价值,帮助弱小与不幸的人。在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的图片,并把这些图片制作成图文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思辨中、操作中、讨论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只有懂得爱,青少年才会爱父母、爱师长、爱同伴、爱社会。所以通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懂得感恩。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难报三春晖》一课,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感恩情感缺失现象,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可以先发给学生一张卡片, 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出示给同学看。这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面露难色、抓耳挠腮,被这道“易”题难住了!当让他们出示卡片时,他们都显得很不好意思,几乎所有同学都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个别同学知道父母的年龄。我们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接着,可以用多媒体显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们阅读后得出结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道德义务,同时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落实了教材知识又对学生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

转贴于

(二)、渗透生存教育,提高课堂实效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南方冰冻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使祖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感动;
三鹿奶粉事件、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使国人震惊和不安,我们深深体会到制假害人害已的悲哀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这些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让我们更关注学生,更关注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并培养在生活中、在社会中的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通过生存教育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掌握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

(三)、渗透生活教育,提高课堂实效

传统的思想品德更多的是灌输性的把课本上的知识教条的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住,并且考试中能够再现出来,学生考一个好的成绩各个方面都满意。至于学生在情感体验和道德的实践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因此而由一个正确的方向,几乎都被忽视了,而让学生也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习惯,有些同学开始厌学,对思想品德不感兴趣,并且认为思想品德是骗人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使思想品德课走入一个新的阶段,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的教育。

如针对学生普遍对考试会产生焦虑的心理,在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题为“克服考试焦虑情绪”的专题讨论。从描述自己考前、考场上、成绩出来前的情绪感受和变化说起,通过交流同学们逐渐感受到“考试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很快产生体验的共鸣。进而又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共同分析造成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适时请四位同学扮演心理学专家,提出对该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之后针对那些有代表性的表现和原因,结合专家的建议,开展小组合作,大家群智群策来找对策、想办法,学会控制焦虑情绪和排解这种情绪对我们的困扰。由于这是解决自己关心的实际问题,同学都很专注地投入到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这样的专题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和锻炼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

初中阶段是人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很多同学尚不能自觉的将品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与学校、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久前我们学校教学楼内外的地面上经常出现一些小碎纸,而且是越来越多。经过观察后,发现原来是校园内流行折星星,学生折后到处丢弃。为配合学校、班主任做好此项管理工作,我们七年级备课组也把这件事引入课堂教学,课前叫值日生清扫带来的小碎纸收集了一些放在一个袋里,一上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些礼物,同学们一听立刻满脸惊讶和期盼,眼睛瞪得圆圆地紧紧盯住我手中的袋子,我慢慢打开袋子,五颜六色的小碎纸堆满了讲台。学生们开始异口同声“呀”了起来,眼睛瞪得更圆了,但很快就意识到了我的意图。紧接着就围绕这包“礼物”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拒绝不良诱惑”的探讨活动,通过同学们列举使更多的同学意识到自己这个不经意行为给各班值日生清扫带来了多大的麻烦,给校园卫生环境造成的极大的污染,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通过师生的共同介绍和分析,进而让同学从观念上认识到“不良诱惑”不只是来自那些“黄、赌、毒”等不法行为和恶习,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样可以造成“不良诱惑”。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发动同学一起出谋划策,怎样杜绝这一校园不良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学会拒绝》一课很快就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是有用的,就能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实效。渗透“三生教育”也就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生命.生存.生活》

云南省教育厅组编初中版

【2】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

德育课堂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与专业渗透 熏陶教育 教师率先垂范 学生互评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利益标准激烈冲突,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品德面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面对当前德育课堂教学现状、德育教师教学观念及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对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实践,分别探索了“学科与专业渗透”、“环境熏陶教育”、“教师率先垂范”、“学生互评”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以“学科与专业渗透”为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本专业内容实施德育课堂教学,创设与专业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旅游专业的德育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计算机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课前、课间、下课前的预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电子电工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商务英语学科的德育课堂,可以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和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在德育和各专业融合的教学中,创设出高效的课堂效果。

二、“环境熏陶教育”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全部教学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上,环境熏陶教育则是尽量花时间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职业学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加强校园和教室的环境熏陶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和教室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一个幽默、健康的环境,自然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和知识才能的增长。所以校园和教室环境的布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教育意义。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一是最初的启蒙在家庭;
二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在家庭;
三是最初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庭,四是家庭教育具有综合性;
五是家庭教育具有终生性。为此,要给予青少年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育,家庭就必须将相关的责任承担起来,并对他们实施科学引导。学校教育中鞭长莫及的领域主要是生活实践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恰恰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从小养成孝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庭做家务等好习惯均应在家庭中实现。要让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并且在学校、社会不仅能很好的生存,而且能幸福地生存,家庭教育一直坚持扩张性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教育和我们德育课引导不谋而合,更加能为我们德育课堂奠定良好基础。德育课堂要让青少年在正确导向引导下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课堂的范畴不仅仅是要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培养青少年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实现“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的目标而设置的教育过程。

三、“教师率先垂范”的教学策略

做法一:把握师生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要学生能够懂得就不要再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作多余的分析,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我展示。比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围绕某一议题辩论,小记者活动,时事评论员等等。

做法二: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对课堂要精心准备、精心组织教学。《投资理财》一课教学中,利用主题案例探究法,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创设了主人公小戴,围绕小戴的投资理财经历展开课堂探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德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做法三:努力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投入课堂氛围。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投入进去,动脑筋思考,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四、以“学生互评”为主的教学策略

对于现行的德育课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
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
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其次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再次是评价形式多元化。在原有的纸笔开卷测试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质性评价的形式,如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等等。最后是评价功能多元化。评价做到对“过去”起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对“教师”起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