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做好农资深度报道的意义和途径

发布时间:2023-08-27 12:20:09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陈 蕾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缺乏深度报道的媒体是无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的。无法得到有深度、有思想、有强烈引导作用的新闻作品滋养的受众,也是无法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因此,新时代更呼唤深度报道,深度报道需要得到每个媒体人的重视。

2004年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凸显了国家对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三农”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地位、重要作用。农资产品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投入资料,在化学农业成为主流的今天,农资产品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
同时,在“两山”理论指引下,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农业成为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的今天,农资行业肩负着前所未有的绿色转型责任。在这个时代大主题下,农资行业媒体如何做好农资行业新闻挖掘、价值传递,如何透过现象去深挖本质,如何发挥媒体绿色引领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改进和做好农资媒体的深度报道,就成为农资行业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担当与使命。

深度报道,是指通过运用解释分析、实地访谈、预测等方法,对重大新闻话题、社会热点问题、行业现状等进行深入挖掘,系统阐明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实质意义、本质价值或者社会影响,追踪及预判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消息、短通讯报道,深度报道更侧重关注事件本身的“为什么”“怎么办”和“价值意义”等要素,主要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类型,因为需要从自己的价值角度深入调查采访、深度分析、专业预判,所以深度报道的内容一般都是原创的。整体上,深度报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发挥核心价值:

1.深度研究行业,客观呈现现状

新闻报道需要用事实说话,因此需要记者深入采访、深度分析,把客观事实全面深入地发掘出来、完整深刻地呈现出来。

农资行业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于行业而言,能够深度研究行业、客观呈现行业发展现状,深层次思考行业问题和趋势;
于媒体而言,深度报道能够通过挖掘事实背后的深层意义,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既相互竞争又深度融合,尽管媒体传播形式和传播环境发生深刻改变,但“内容为王”始终是新闻的基本原则。农资行业媒体也离不开优质内容的支撑,而深度报道本身就在塑造优质内容,在农资这个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涉农相关行业广度的领域,其重要性更加凸显。从目前农资行业媒体的发展实践看,“内容为王”一直是优秀农资媒体的生存之本;
没有内容深度,那些华丽的文章既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也缺乏行业价值。

2.在多元观察维度中深度服务行业

农资媒体人要做好农资行业深度报道,需要兼顾行业内容的深度和行业环境的广度,从多元观察维度中形成深度报道,为行业提供有分量、有价值的报道。

首先,农资媒体记者要从大农业的角度观察、思考农资行业。要深刻解读、正确理解国家“三农”政策,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看待行业;
要与乡村振兴需要结合,思考看待农资行业的发展、遇到的问题、突破的方向。

其次,要充分了解行业特点、深度调查企业问题与需求,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深入挖掘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包括考虑对企业发展的参考价值、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价值,要把农资行业新闻报道作为“三农”发展的一部分、作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从整体上把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行业做好服务。

3.发挥社会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企业的科学发展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双轮驱动,农资行业和农资企业也要从行动和舆论上为新时代“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因此农资媒体要借助深度报道这种新闻形式,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积极传播行业需要、社会欢迎的正能量。

农资媒体做好深度报道对于农资行业的良性运转不可或缺,这也是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站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的是要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农资作为粮食的“粮食”,农资企业服务“三农”的责任与担当愈发重要,农资媒体的深度报道可以深入梳理农资行业过去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农资企业在科技、营销、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绩和成功经验,不但为农资行业深入贯彻国家政策、紧跟时代步伐、推进转型升级加油鼓劲,也为农资企业新时代构筑新动能、探索新方向、凝聚更高人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阅读方式转变造成冲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纷纷转变为电子阅读。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推进,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他们无法花更多时间去阅读长篇大论的文章,碎片化阅读慢慢成为受众首选,也更符合现代人需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深度报道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么受欢迎,也是客观事实。此外,看视频、听音频、聊微信、刷微博等方式盛行,通过电子阅读,受众可以感受到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例如,可以随时对看到的内容发表评论,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

但是,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的信息,一方面,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知识营养度不高,难以给人提供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信息以及精神上的深度体验、深刻共鸣,其所达到的收获非常短暂、有限;
另一方面,网络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大部分人因时间被分割,无法通过对比、思考去辨析信息的真伪、优劣,这也是网络谣言、情绪性舆论频发的根本原因。

2.新媒体时代凸显人才不足

随着数字化浪潮汹涌来袭,全媒体、自媒体时代到来,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表现得措手不及,众多纸媒在组织架构、知识储备、人才培养上都相对不足,核心表现为适应新时代的媒体人才愈发不足。

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过去到现场才能获得的信息现在往往通过网络渠道就能拿到,所以,不少记者通过互联网“拼接”新闻。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媒体人的成长,降低了媒体人对新闻深度思考、深入采访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冲击下,一些传统媒体不得不抛弃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不高的深度报道,甚至减少版面、削减采编人员,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使媒体人迷失自我、缺乏信心,更难于被受众所认可。因此,需要花大量时间调查研究、精心打磨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写深度报道的记者也越来越少。

3.快餐化+同质化

当今的农资媒体竞争十分激烈,各个农资媒体往往会跟随国家政策或者行业风向,快速制定“快餐化”选题。对这样的报道主题,媒体记者往往缺少全面分析和深层次挖掘,完成的新闻报道只能打“短平快”,往往浮于表面,难有深度可言。

同时,农资行业媒体的报道和服务对象往往会比较集中。有的时候企业给媒体提供什么资料,记者就写什么内容。如果记者、编辑自己的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工作不到位,便难以摆脱通稿的思维模式和报道范围,很难写出能在众多同类新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它提醒农资行业媒体记者,要善于就相同的话题、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否则千篇一律的报道,既没有个性和特点,也不可能有深度,只会转瞬消失在信息流中。

4.“标题党”吸引了眼球,丢失了深度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采用了“标题党”做法,在标题上花样百出、穷尽巧思,甚至不惜打擦边球。这种现象深刻影响了媒体人的采写习惯。

毋庸讳言,一个充满了创意和智慧的好标题,的确具有吸引关注的决定性作用;
中文博大精深,也给了记者和编辑无限的创作空间。但无法回避的是,如今某些所谓的深度报道,并没有深度报道的核,更多是东拼西凑、夸大其词,甚至断章取义、文不对题。这些缺乏专业性、缺乏职业道德、过度追求点击量的“标题党”之类的做法,对受众而言是不负责任的,导致了媒体间的非良性竞争。在这种氛围下,遑论深度报道。

1.树立团队意识,提高报道质量

过去,调查记者喜欢单枪匹马、独占鳌头,但时代变了,这种方式终究比不过集体参与的团队作战。在深度报道过程中,需要整个团队齐心合力,从策划选题到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拍摄,到后期构思写作、编辑修改、全媒体推送。整个过程都需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深度报道的新闻质量、传播效能都可能大打折扣。

实践中看,一些优秀的深度报道并非必然是历时长、篇幅长的大制作。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选题也是一样,新闻从业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选题的眼睛,要培养新闻敏感性。在农资行业,要紧跟时代脚步,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特别是涉及“三农”的决策部署,都要及时、深入研究学习,增强大局意识。这些日常的积累,会让行业媒体人形成“厚积薄发”的优势,一旦遇到合适的事件和题材,就可以迅速调动全部的积累和素材,在短时间内抓到重点、围绕核心,前后方配合,合力推出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既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阅读需要,又满足行业受众对深度、价值的需求。

2.深度调查研究,深入一线采访

事实是深度报道的基础,内容是媒体立足的基石。只有扎根行业、深入研究,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内容,再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而要做到这一点,从网络上“扒”不行,跟风“炒”也不行。不二法门就是“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也可以称为“调查报道”,说的就是如果没有深入的调查,就无法得到独一无二的线索和事实,也就无法获得深度观察的角度、深度思考的依据。当今背景下,想要撰写出一篇深度报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给自己提出高的标准和要求,屏蔽网络信息的“诱惑”。其次,要撰写深度报道,就要准备吃苦。不满足于表象,要克服交通、环境等困难,深入一线,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采访了解,像剥笋一样,把事件真相找出来,把企业需求和终端需求挖掘出来。

3.记者的自我提升始终在路上

记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时刻保持对新闻工作的热情,对新闻信息的敏感度,不断锤炼、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以求完美地将深度报道呈现给读者。

热爱“三农”工作的职业精神是优秀涉农记者必备的“定海神针”。农业、农村、农民是社稷之根本,农口记者必须有深耕“三农”的决心。深度采访意味着高质量沟通,没有一次次一线采访,就谈不上学习锻炼,更谈不上提高进步。只有在实战中积累,才能提高报道“三农”、创作深度报道的能力;
同时,采访也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工作,对“三农”的调查研究是要持续一生的过程,只有这样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积累,不断拓展认识领域,才能让自己的“深度报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跳出”农资看农资、服务农资

近年来,农资行业、企业以及受众需求不断变化,媒体要准确抓住行业、企业的“痛点”,深入挖掘、深度创作,避免“自产自销、自娱自乐”。

首先,好的深度报道策划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聚焦行业热点、摸清行业发展脉搏,同时还要了解企业需求、痛点和难点。把农资行业放到“三农”整体中看,从“三农”大局看农资行业,为深度报道寻找、确定一个最佳的站位、切入和表达。其次,农资行业的发展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行业的科技创新、管理经验。这就要求农资行业媒体要眼光向外,做行业的信息“千里眼”、沟通“顺风耳”,用专业的深度新闻报道助力农资企业打开视野,共同塑造新时代的精彩。

5.善用多平台分发、二次传播

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仅靠一份报纸或一个公众号难以维持媒体发展,也难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信息传播、品牌宣传的多向需求;
对精心策划采访完成的深度报道,更要在传播上下功夫,让深度报道的行业传播效果最大化。

首先,要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构建全域传播矩阵,使深度报道传播形式多样、媒介多向、手段丰富,提升深度报道的行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次,要善于运用“二次传播”,扩大深度报道的“利用率”。作为行业媒体,每年都有大量的行业展会、企业活动,这些都是媒体“二次传播”的主场。

全媒体时代为农资行业深度报道带来无限生机,只有利用好优势,补足短板,媒体才能不断保持用户黏性,聚合受众的注意力。媒体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团队意识,重视人才培养,善用多平台分发,提高农资深度报道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农资三农深度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05-22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0年11期)2020-12-14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深度观察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2018年8期)2019-01-14深度观察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2018年10期)2019-01-08深度观察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2018年12期)2018-08-26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营销界(2015年25期)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