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环境下问政类节目的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29 15:25:07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于瀛 崔权毅

关键词:问政;
瓶颈;
融合;
创新;
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问政类节目应需而起,应运而生,它的出现畅通了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渠道,搭建了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促进政府转职能、转作风的重要平台。不过,由于节目运行时间较长,加之媒体外部环境的变化,许多问政类节目都遇到了发展瓶颈。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改变原来的生产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优势,不断树立用户思维,不断拓宽舆论监督新渠道,从而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

广播问政类节目的现状分析

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理性思考

在问政类节目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个例,缺少系统性和关联性,碎片化现象严重,播出内容日趋同质化,大大降低了节目质量。大量重复性的案例消耗了栏目组编采人员大部分的精力,反而忽略了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热点问题的深度调查,从而降低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除此之外,问政类节目形式化严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问政类节目事先拟定好要提问的问题,刻意回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出现官员“打官腔”“说空话”“推诿扯皮”的现象,有的甚至采取录播的形式,只是让线上部门照本宣科,没有与群众的直播互动,完全达不到问政的效果。长此以往,节目就会失去民心,失去生命力。

问题回访力度不够,缺乏长效监督机制

在问政类节目运行中,我们发现,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反弹,甚至出现了多次反弹,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甚至引发了群体上访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的责任部门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根本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推诿扯皮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凌云早市的规范化管理曾一度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噪音扰民、垃圾污染、占道经营、交通堵塞等问题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经有关部门多次整治,仍出现问题反弹。面对类似的问题,如果媒体不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缺乏对问题的定期回访,不能及时地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势必引发群众不满,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也会被大大削弱。

传播渠道和形式单一,社会影响力减弱

进入融媒体时代,多元化、智能化、场景化的传播趋势越来越凸显。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移动客户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模式。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融视觉、听觉、触觉、互动为一体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大大地增强了传播效果。如果传统媒体固守原来的传播态势,勢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不了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从而降低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问政类节目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类节目,更要提升自己的媒体嗅觉和信息敏感度,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实现多渠道、多元化传播,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服务。

群众的参与性不足,话语权有限

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很多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做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问政类节目的群众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单向传播将逐步被交互式传播取代。群众不再被动地单方面接收信息,而是扮演着主要角色,可以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参与城市治理,从而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如果节目内容被大量政务性访谈占据,只重视单方面的输出,而忽略了群众的参与主体地位,趣味性就会大大降低,节目生命力也会被逐渐削弱。长此以往,问政类节目就会变成政府部门的自说自话,逐渐失去民心,影响节目的长期良性发展。

广播问政娄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以大数据为依托,聚焦社会热点

问政类节目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不应该只局限在对个例问题的解决,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梳理群众急需解决的具有代表性的难点问题,尽最大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我们既要努力解决具体问题,也要认真梳理和思考共性问题,并积极挖掘深层原因,做到标本兼治,才能让问政类节目发挥出应该有的公共效能。为此,《党风政风热线》栏目与民心网和12345政府热线合作,以大数据为依托,认真做好舆情分析,积极开展深入调查,着重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栏目要求每名记者每天都要与合作平台沟通,并登录专属的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浏览动态信息并与网友进行及时互动,依据大数据平台,掌握第一手信息,并每周召开一次新闻策划会,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2021年7月,教育“双减”政策落地,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栏目组每天都要收到很多来自各个平台群众的咨询和投诉,为了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让“双减政策”落实落细,栏目推出了专题报道《“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初心》,邀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观察员做客直播间,就群众普遍关注的“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意义、方法、举措进行了详细解读,消除了部分群众对于“双减政策”的误解,解决了一些家长对于“双减政策”认识不足的问题。同时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还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老师变相留作业”“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高”“培训机构变相存在”等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并进行了事后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满足了群众的知情需求,也为“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在做好热点问题深度报道的同时,栏目组每月召开一次舆情研判会,对群众的咨询与诉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有效地为群众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实际困难。同时,栏目组还加大了重点民生部门的上线频次,持续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强化受众思维,建立长效机制

问政类栏目必须以受众为中心,时刻关注受众的需求。如今,故事化、情节化越来越成为受众喜爱的叙事方式,许多问政类节目摒弃以往枯燥的一问一答模式,引入了情节化、场景化模式,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赢得了受众的喜爱。每次节目开播前,《党风政风热线》栏目记者都会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同时突出故事化和情节性,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普遍关注。同时栏目十分重视交互性,通过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平台载体,接受各类用户的咨询和投诉,广泛征集各类新闻线索,丰富舆论监督题材。在节目运行过程中,对于网友的言论,我们必须要进行筛选和优化,要对网友发布的内容进行去伪存真,实地求證,使网友提供的内容真正成为可利用的优质内容。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要做到积极关注、努力解决,并定期回访,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有效避免问题反弹,不断提升栏目的运行水平和群众的满意度。《党风政风热线》栏目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问题反馈回访制度,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受众满意度调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持续监督,妥善解决。2021年5月,龙港区翠海花园观澜苑小区的居民普遍反映家中自来水浑浊,担心饮用水不安全,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多次跟踪采访,积极与市自来水公司、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进行沟通协调,经多方共同研究决定,对小区原有老旧的铸铁管线进行改造,更换为现代新型给水管线,有效地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用水安全。此后,记者多次到翠海花园观澜苑小区进行回访,又陆续协调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群众满意度很高。2021年8月,市民通过栏目热线反映,连山区水泥市场下水堵塞严重,数月来,附近居民出行不便,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尽管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联系了相关部门,但水泥市场鹏程1号楼附近的下水堵塞依然困扰着居民,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接到居民打来的反映热线电话后,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邀请连山区住建局、市自来水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到现场勘察情况,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后来经过三次现场采访,多方沟通协调,并多次进行跟踪回访,水泥市场下水堵塞问题终于得到有效解决,媒体的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多媒体联动,多渠道传播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民规模的扩大要求主流媒体要努力实现多渠道传播,多媒体联动,具有更加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充分互动的可能。很多问政类栏目开始尝试打破以往荧屏内外之间的屏障,尝试大屏小屏一体策划,相互联动,运用短片播放、直播连线、网络投票、现场调查等多种手段,加强了参与性和互动性,以更加富有时代感的年轻态传播方式倾听了受众的声音,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引领受众对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既扩大了覆盖面,又提升了影响力,实现了精准有效传播,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单一、互动性欠缺的短板。

《党风政风热线》栏目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实现了多媒体联动、跨媒体互动的新传播态势。首先,与电视民生栏目《零距离》实现联动,对节目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联合采访和深度报道,同时通过“声动葫芦岛”公众号和“掌上葫芦岛”APP与群众进行在线直播互动,并现场连线调查记者和场外评论员,栏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节目“青年力量,青春在战疫中绽放”,就成功地实现了融媒体播出。这个专题节目邀请到了我市驰援武汉和本地抗疫的优秀人物代表走进演播室,讲述感人的抗疫故事。为了达到更好的播出效果,栏目组采用了广播、电视、网络三媒同步直播,并采用了第二次现场连线、微信视频连线、电话连线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受众互动,在分享感人故事的同时,为群众答疑解惑,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淡化中心,实现平等对话

许多传统的问政类节目常常忽视受众的主体地位,而把被问政部门当作社会关注的焦点,使节目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党风政风热线》节目推行的理念之一就是去中心化,淡化政府官员的中心地位,减少大量政务性的访谈内容,强调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平等交流。主持人要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既要努力帮助反映问题的群众解决困难,又要积极促进相关线上部门不断转变作风、改进工作。节目日常直播十分注重场内、场外及线上线下实时互动。上线单位除了在直播间直接解答群众困惑外,还组织部门工作人员在“第二现场”在线解答网友问题,用多元化外延触及更多用户。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会积极引导网友通过热线电话实时参与节目,与主持人和上线嘉宾三方通话,让问题和诉求更快得到解决。节目致力于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热心群众的直言不讳,政府官员的耐心解答,场外观察员的建言献策,营造一个社会互信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多年的经验体会告诉我们,与群众实现平等对话,时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处理解决问题坚持“有调查、有研究、有思路、有落实,有回音”,群众满意度就会不断提升;
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矛盾就不会进一步激化,就不会出现集体上访事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是我们对群众的承诺。对于群众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原则上5个工作日要落实解决,重大复杂问题要在30个工作日内落实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要拿出解决的时间节点和方案。只有时时刻刻、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才能让问政类节目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问政类节目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了关注民生、汇集民意、转变作风、促进和谐的作用,大大地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与美誉度。办好问政类节目,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真情沟通,科学决策,让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觉到栏目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实惠。办好问政类栏目,必须要摒弃固有思维,做到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融入新媒体的思维,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让节目永葆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问政瓶颈创新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公民与法治(2020年13期)2020-07-27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中国环境监察(2016年11期)2016-10-24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人大代表电视问政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绕过瓶颈发明与创新(2013年29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