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verse”译为“元宇宙”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研究——兼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X-Y-Z”命名规则构建

发布时间:2023-08-30 17:55: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方 洁 王 竹

1.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通识与人文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2.四川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207

自2021 年10 月28 日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 的母公司改名为 “Meta”以来,“metaverse”一词迅速引发业界和公众的强烈关注,并被普遍译为“元宇宙”。根据韦氏在线词典的统计,2021 年全球十大热词当中,“meta”位居第十[1]。在柯林斯在线词典的统计中,“metaverse”也荣登2021 年全球十大最热门的搜索词条榜[2]。2021 年12 月6 日,我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元宇宙”排名第五[3]。可见,在英文和中文网络平台中,“metaverse”和“元宇宙”目前都是当仁不让的热门词语,而且可以预见,这一热度仍将持续较长时间。

“metaverse”一词源于英文科幻小说Snow Crash,作者尼尔·斯蒂芬森是一位未来学家和科幻小说家。该书英文版于1992 年问世,作者在书中想象,未来会有一种名叫“Metaverse”的虚拟实境空间,用户接入之后,通过目镜与耳机,可以在其中沉浸式地生活和工作。Metaverse 有独立的游戏规则,但同时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需要指出的是,就在2018 年该小说中文版《雪崩》出版时,译者还将“Metaverse”翻译为“超元域”[4]而非“元宇宙”。那么,“元宇宙”和“超元域”,哪种译法更为精准呢?将“metaverse”译为“元宇宙”其术语翻译体系是否具有妥当性?这种翻译策略是否具有可扩展性?接下来本文将逐步展开分析。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英文语境中的“Metaverse”出现了向“metaverse”转变的趋势,首字母由大写“M”变为小写“m”表明该词正在由专有名词向普通名词转变。如被业界称为“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的罗布乐思(Roblox)公司2020 年11 月在其招股说明书中16 次提到metaverse,均以普通名词的形式呈现。类似的转变过程在英语中并不少见,最典型的是“互联网”的英文也是从最初的Internet 变为了internet,这一过程显示后者正在成为一种通用的底层技术框架和内容生态系统。英语专有名词的这种转变表明其词语本身已经或正在偏离原始的语义所指,成为了一种具有非排他性质的通用实词[5]。

目前,不同机构对metaverse 作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罗布乐思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的定义是:“用于描述虚拟宇宙(virtual universe)中存在的连续的、可共享的三维虚拟空间(virtual space)。”[6]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定义是:“多个元星系(MetaGalaxy)和元世界(Metaworld)系统连接到一个被感知到的虚拟宇宙中(virtual universe)。”[7]“元宇宙路线图”(Metaverse Roadmap)网站给出的定义是:“虚拟的增强物理现实和物理的持久虚拟空间(virtual space)的融合。”[8]在这些定义中,virtual universe、virtual space、MetaGalaxy、Metaworld 等术语与metaverse 形成所属或者平行关系。metaverse 一方面作为virtual universe 的子类型,另一方面其内部还包含了MetaGalaxy 和Metaworld 等概念。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公司、电影公司和游戏产业也十分热衷于创造各类“宇宙”相关概念,例如英伟达公司提出的Omniverse①,环球影业提出的“Dark Universe”(怪兽系列电影)、华特·迪士尼影业提出的“Marvelverse”(漫威系列电影)等。随着《哈利波特》游戏上市,也有哈利波特迷提出了“Potterverse”的概念。为方便表述,本文将这些网络时代新生的术语称之为“-宇宙”系列混合词。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metaverse 的定义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相关新概念、新术语也会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英语可以通过混合词不断地创造“语义新词”[9]。评价一个术语翻译的优劣需要综合考量以下评判因素:第一,词法和语法上的妥当性;
第二,译文与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之间的“形合”与“意合”;
第三,是否为未来术语体系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且该中文术语体系与英语是否具有对等互译性。关于前两个标准,翻译界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而关注第三个标准的主要是专业术语的译者。正如有学者提出“‘通用’之‘通’,也包含着通过话语之间的对释与互释,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综合,以形成足以‘弥纶群言’的创新话语,这也就是能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民族话语新形态了”[10]。由于在通常情况下,术语的翻译与术语的运用分别由不同的专业技术群体完成,因此有时会出现在术语使用中不经过独立思考而盲目跟风,在翻译中不重视利用本土资源而只随手拼凑,很少考虑术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兼顾学科之间联系的情形[11]。本文将这种问题称之为“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做到术语译文和原文的对应性,又要避免术语体系上的错位。

鉴于“metaverse”在构词方式上的特殊性,将其译为“元宇宙”所面临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问题较为典型,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网络用语中的“-宇宙”系列混合词进行甄别和分类,研究它们的构词来源和语义所指,搭建与英文术语体系能够互释互译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体系,以便构建一个清晰且可扩展的中文术语命名体系,并为未来的术语翻译预留充足的选词和造词空间,促进我国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精确化表达。

带有网络用语表达风格的“metaverse”在本轮走红后几乎被默认地翻译为了“元宇宙”。将带有“meta-”的英文术语译为“元-”,而取自“universe”的“-verse”翻译为“宇宙”,看起来“元宇宙”的译法似乎并不存在太多被质疑的空间和探讨的必要。然而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metaverse 有其特殊的词源和构词方式,而“meta-”也不是理所当然地直接对应“元-”,这种译法可能会造成概念上的含糊与混淆,由此将面临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

(一)metaverse 作为混合词面临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

《雪崩》的英文原文对Metaverse 的介绍是:“He"s in a computer-generated universe that his computer is drawing onto his goggles and pumping into his earphones.In the lingo,this imaginary place is known as the Metaverse.”[12]在这段描绘中,“a computer-generated universe”指明了“Metaverse”的构词来源,由此可以推断“metaverse”中的“-verse”源于“universe”,而排除了其他含有“-verse”的词语。混合词生成新词根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水门(Watergate)中的“-门”(-gate)、酒鬼(alcoholic)中的“-鬼”(-aholic)和汉堡(hamburger)中的“-堡”(-burger)[13],都属于这种情况。即使“-verse”的最初语义并非“-宇宙”,但当人们普遍认可通过拆分universe 创设“metaverse”后,可以认为“-verse”转变成了具有“-宇宙”语义的词根。

metaverse 也是典型的混合词。混合词通过对常见单词进行拆分和重组,创造出具有双重含义的语义新词,使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已有的词语中构建出新颖的词语,用以表达新的经验[13]。如brunch(早午餐)由breakfast(早餐)和lunch(午餐)混合而来,smog(烟雾)由smoke(烟)和fog(雾)混合而来。

中文的“宇宙”一词可以追溯到《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而西塞罗在《论法律》中用“universum ius”来阐述他对自然和社会整体法则的观点[14]。“宇宙”和“universe” 的相互对应可以一直追溯到1819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宇宙:an over shadowing canopy,and a containing space below;the universe。”[15]之后,许多西方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用文言文介绍宗教教义与科学技术知识,进一步强化了“宇宙”与“universe”的对应关系,如1855 年英国传教士合信在《博物新编·地气论·物质物性》中写道:“夫宇宙之内,由气而化成为物,由物而复化为气,凡物成物败,曾不能灭其质……。”[16]

可以看到,一方面是“universe”在近200 年来被译为“宇宙”,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从“universe”中拆分出来的“-verse”也被译为“宇宙”。这就产生了对其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的质疑:中文的“元宇宙”,到底对应的是“metaverse”,还是“meta-universe”?随着修饰语的叠加,如“multi-universe”“multi-metaverse”和“multiverse”的出现,对这一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的质疑将被进一步放大。

(二)“meta-”与“元-”在术语翻译体系中的非直接对应性风险

对知网所载文章中相关术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有部分“meta-Z”②结构英语术语没有形成稳定而统一的译法,如“metadiscourse”就有“亚言语”“元话语”和“元语篇”等多种译法[17]。而基本达成了翻译共识的“meta-Z”结构英语术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译法:第一,译为“元Z”,例如心理学上将“metacognition”译为“元认知”,语言学上将“metalinguistics”译为“元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将“metadata”译为“元数据”;
第二,意译,例如“metaphysics”被译为“形而上学”,“metapolitics”被译为“哲学政治学”;
第三,不译,例如“meta-analysis”被译为“META 分析法”③。

根据《兰登书屋英语词典》的解释,“meta”为希腊词,原意是赛道或跑道上用于标识转弯处的标志杆或柱子。随后“meta”逐渐缀词化,“meta-”与其他词根结合,表达“……之后”“伴随……”“超越……”“在……之间/中”的意思[18]。翻译界对于将“meta-”翻译成“元”历来存在争议。否定说认为对“元”字存在滥用之势,如辜正坤教授早在1998 年就指出“meta-……,但是没有‘根’、‘本’、‘始’之类的意思。所以严复把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a)(原意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著作’)译成‘形而上学’,并没有译成‘元物理学’”[19]。而肯定说则认为“meta-”与“元”存在对应性,提出“仅仅因为‘meta-’作为希腊前缀并无‘本初、本源’之意,就不顾其历史流变中被赋予的新含义,简单断言‘meta-’没有‘根’、‘本’、‘始’之类的意思是有待商榷的”[20]。

而汉字的缀词化是白话文运动的结果,双音节词语的普及使得部分汉字的语义开始弱化或虚化,表现出缀词化的趋势。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一些汉字逐渐具有了固化的前缀或半前缀性质。根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说明,完全前缀字(即语义完全虚化的缀字)有三个:阿、老、小;
类前缀字(即语义部分虚化的缀字)包括:半、次、亚、准、类、非、伪、反、全、多、超、大、单[21]。而“元”字是否可以作为固化的前缀,还有待观察。此外,汉字“元”属于会意字,从一,从兀,本义为身体部位“头”。《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22]。根据《辞源》的解读,“元”有“首、头”“开始”“大”“善”“原来,本来”的意思[23]360。可见,“meta-”与“元”在术语翻译体系中并非当然直接对应。

要化解“metaverse”的上述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就必须首先同步考虑“universe”的译法,再同时考察近年来网络用语的语义异化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将“universe”译为“本宇宙”以提升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

“universe”由前缀“uni-”和词根“-verse”组成。“uni-”来源于拉丁语前缀“unus”,意思是“一”,再往前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词根(Proto Indo European root)“oi-no-”之上,意思为“一,唯一”。拉丁语中的动词“vertere”意思是“转动、回到、转化、转型、转变”,它的过去分词形式为“versus”。“unus”与“versus”结合,形成了拉丁语形容词“universus”,继而有了拉丁语名词“universum”④,再后来古法语从“universum”演化出了“univers”,最终才有了今天的英语词语“universe”[24]。从词源演变可以看出,“universe”的字面结构由“uni(one)”(“一”)和“verse (turn/change)”组成,意思是“到一”或者“归一”,而拉丁语的“universum”也是“一切;
每个人;
所有人;
全世界”的意思。

汉字“宇”的原意是指“空间”,《尸子》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庄子·让王》中说:“余立于宇宙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23]1110 universe 的“归一”字面语义被译者翻译为“宇宙”,属于典型的归化译法。

既然采用了归化译法,就可以认为“宇宙”一词整体性地对应“universe”。那么当universe 被拆分,或者其语义发生相对性的变化时,就应该考虑从中文译法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术语翻译体系。与之类似的是与“人”相关的术语体系。在一般语境中,“人”这个术语被视为“自然人”,只有当需要与“法人”术语区别时,才会特意强调“自然人”。人们在日常语境中不会专门以“自然人”来指代“人”,而是以“人”作为简化术语,将其约定俗成为“自然人”,并假定交流沟通双方都认可这样的共识。

鉴于此,本文建议将“universe”更为精准地翻译为“本宇宙”。“uni-”有“一、唯一”的意义,“本”有“事物的起源;
中心;
主要的”意思,“本宇宙”表示物质宇宙。如无特殊说明,在一般语境中仍然将“universe”译为“宇宙”,这也符合人们的用语习惯和合理预期。在特殊语境中,尤其是需要与metaverse 进行区分时,将universe 译为“本宇宙”,以表明“本宇宙”是一个与“元宇宙”平行,但又处于“宇宙”之下的概念。

对universe 的译法进行上述调整,不仅解决了由metaverse 特别的构词结构而引发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问题,而且明确了universe(本宇宙)与metaverse(元宇宙)这两种“宇宙”的基本区分,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体系的发展预留出了充分的造词和选词空间。

(二)语义异化对“meta-”与“元-”非直接对应性风险的消解

术语的语义和使用规范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词语不断被创造、拆分、重组、异化,旧的语义不断被抛弃,新的语义不断在生长,印刷词典收录词条的速度无法追赶上这一过程。因此,要了解“meta-”的完整语义,除了参考传统词源工具书之外,还需要借助实时更新的网络在线词典。

《韦氏在线词典》列举了“meta”的两个非正式用法:1.(形容词用法)表明或暗示关于物体自身或人物自身从属于某个种类的一种隐晦的觉知:巧妙地自我参照;
2.涉及或提供有关自身类别成员的信息⑤。《剑桥大学在线词典》对“meta”的解释为:(以写作或表演的方式)隐喻自身或自身所属的类型⑥。换句话讲,流行语中的“meta”除了“后……”“超越……”等含义之外,还有“自省的”“反省的”“内视的”“自我参照的”语义。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元宇宙白皮书》在介绍“元宇宙”术语的来源时,提到了《苏菲的世界》和《黑客帝国》等“自我参照式”虚构故事对“元宇宙”叙事方法的影响。这类故事被称为metafiction,即以虚构故事的形式去反思另一个或几个虚构故事[25]。由此,metaverse 的“meta-”传达的不应是经典希腊语“超越”“后”的含义,而是“内视的”“自我参照的”语义。鉴于“meta-”本身的语义已发生异化,因此基于metaverse 是否应理解为“后宇宙”或“超宇宙”,且由此而导致的“元”是否具有“超越”“……之后”的语义的讨论,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那么,语义发生了异化的“meta-”是否就可以翻译为“元”呢?

一方面,将“meta-”翻译为“元”字,尽管存在争议,但的确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翻译习惯。根据“术语在线”网站的统计,有“meta-”前缀的术语共对应26 个“元-Z”中文术语⑦;
主流人工智能翻译软件如“谷歌翻译”“DeepL”等也会自动将“meta-”翻译为“元-”。这在客观上已经体现出了“meta-”和“元”的相互对应性,使其成为与“后”之于“post-”、“泛”之于“pan-”类似的固定词缀。这既是信息统一和信息简化的必然趋势,也可以在中文与英文的高效符号生产过程中建立即时回应机制。

另一方面,关于“meta-”的翻译,多数研究仍然围绕在“元”字是否具有缀词功能的问题之上,但正如前文已经提到“meta-”出现了语义异化,且经常作为形容词单独使用,因此在翻译时,我们不必拘泥于“元”字是否为缀词,而可以将其视为具有实词性质的限定性修饰词。只需要判断异化后的“meta-”是否与实词“元”存在语义重合,就可以判断“元宇宙”的提法是否准确。

通过前文对“元”的语义进行的细致考察,可以认为“元”所指为“头、首”,因此“元宇宙”的意思是以人类头脑中的意识为核心的主观宇宙。当“universe”被译为“本宇宙”后,“本”与“元”便形成了对应关系。“本”指“根”,象征着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而“元”指“头”,象征着包裹人类意识的外壳,即数字技术。因此,“本宇宙”指向物质宇宙,而“元宇宙”则是通过数字技术对物质宇宙进行映射,这也正好契合了universe 与metaverse 的各自所指。综上所述,metaverse 被译为“元宇宙”后,不仅符合翻译理论上的形合与意合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创建以“宇宙”为核心的中文术语体系。

本文建议,以“X-Y-Z”命名规则来构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体系,其中X 是特征限定,包括特征性名词、形容词或者前缀词;
Y 是基本维度,特指“本/元”(uni-/meta-)的区分;
而Z 是词根概念,如星系、星云等。

(一)“X-Y-Z”命名规则的具体点位展开

鉴于网络用语中的“-宇宙”系列混合词的词根除了“-verse”(-宇宙)之外,还较多使用galaxy、planet 等天文学概念,本文建议用“Z”来指代这些“-宇宙”系列词根,参考天文学的通行宏观尺度概念谱系来构建术语体系,大体安排为“宇宙(-verse)—星系(galaxy)—星云(nebula)—恒星(star)—行星(planet)”。

考虑到“数字孪生”技术未来将逐步实现的元宇宙对本宇宙的单项映射和双向互动关系是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建议以“本宇宙/元宇宙”(universe/metaverse)为基本维度来构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体系框架,即Y 特指“uni-”与“meta-”,中文对应“本-”与“元-”。

在“Y-Z”结构基础上增加限定性实词与前缀词X,用于描述“本Z”或“元Z”的特别存在状态,例如理论物理学中的parallel universe(平行本宇宙)、infinite universes(无限本宇宙)等术语。X 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前缀词⑧。实词类限定词按照词语本身的语义翻译,前缀类限定词除特殊情况外,则尽量翻译为单音节汉字,以避免多缀词术语在汉化过程中因汉字过多而引起的语义混淆。常用英文前缀对照翻译建议如表1。

表1 常见英文前缀与单音节汉字的翻译对应

(二)“X-Y-Z”命名规则的演绎性与规范化定位

综上所述,以“宇宙/-verse”作为Z 点位为例,演绎“X-Y-Z”命名规则下“-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中英文术语体系,典型示例如表2。

表2 “X-Y-Z”命名规则体系下典型示例

基于“X-Y-Z”命名规则,我们不但可以检视各类“-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命名是否规范,还可以确定其体系位置。在实践中,不规范的点位主要是集中在Y 点位,具体类型如下。第一,Y 不明型。如英伟达公司提出的Omniverse(全宇宙),其技术路线与元宇宙相似,因此其标准表述应该是“omni-metaverse”,中文标准翻译建议为“全元宇宙”;
华特·迪士尼影业提出的“Marvelverse”(漫威宇宙),其标准表达则应该是“Marvel metaverse”(漫威元宇宙)。第二,错选Y 型。如环球影业提出的“Dark Universe”(暗本宇宙),更为准确的表达应该是“dark metaverse”(暗元宇宙)。第三,Y 省略型。如“multiverse”在形式上缺少了“Y”点位的命名,可以作为multi-universe(复本宇宙)和multi-metaverse(复元宇宙)的上位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元宇宙对本宇宙的单向映射关系,某一状态的本宇宙未来可能就会有对应的元宇宙,而反之则可能在科学上不成立,但二者的对应命名关系仍然存在,并可以用于描绘其存在与否。例如,天文学中有cold universe(冷本宇宙),那么未来可能创设cold metaverse(冷元宇宙)的概念,即使今天的元宇宙产业和技术尚未发展到这一步;
但产业界即使提出了omni-metaverse(全元宇宙)的概念,也并不意味着科学上一定存在对应的omni-universe(全本宇宙)。

(三)“X-Y-Z”命名规则的可扩展性

需要指出的是,“X-Y-Z”命名规则还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X 点位的可叠加化。考虑到形容词和前缀词具有可叠加性,未来即使出现类似parallel microuniverse 这样结构的复杂混合词术语,也可以参考英文形容词的叠加语法规则,进一步构建“nX-Y-Z”结构,并在中文术语体系中准确定位为“平行微本宇宙”。

第二,Y 点位的谱系化。尽管本文以“-本”和“-元”二分法对Y 进行设定,但并不排除未来出现第三种甚至更多种类Y 的可能性,例如在“-本”与“-元”之间可能存在过渡性、谱系化的表述,这取决于科学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Z 点位的全尺度化。从宇宙以降到行星的宏观尺度,还可以中观化为“洲(continent)—国家(country)—省/州(province/state)—市(city)—镇(town)—家(home)—房间(room)”,并进一步微观化为“分子(molecule)—原子(atom)—质子(proton)—夸克(quark)”,以及泛化为空间(space)、世界(world)等,最终形成“元宇宙”对“本宇宙”的全尺度映射。

“metaverse”是系统翻译“-宇宙”系列混合词的切入点,必须从翻译体系的妥当性考量出发,才能兼顾术语翻译的对应性和体系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智慧社会中科学技术混合词将大量涌现,“X-Y-Z”命名规则的谱系化构建方式能够较好地应对这种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的质疑。建议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作出总体规划,及时收集、整理、审定和推荐科学技术混合词的标准译法;
而各领域研究者在翻译科学技术混合词时,则应该主动关注翻译体系的妥当性,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各会员单位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后,上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动态维护科学技术混合词的翻译体系妥当性。

注释:

① Omniverse 是英伟达公司为3D 协同设计、多卡互联、实时和虚拟现实模拟而推出的一个具有扩展性的平台。参见A new era of 3D design collaboration and world simulation [EB/OL].(2022-04-12).https://www.nvidia.com/en-us/omniverse/。

② 由于下文将提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X-Y-Z”命名规则,meta 位于Y 点位,因此此处表述为“meta-Z”。

③ 也有译者将“meta-analysis”译为“元分析”。

④ 参见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universe。

⑤ 参见《韦氏在线词典》,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eta。

⑥ 参见《剑桥大学在线词典》,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meta。

⑦ 参见“术语在线”网站,https://www.termonline.cn/index。

⑧ 一般来说,如果X 为实词,那么X 与Y-Z 之间为空格,例如parallel universe;
如果X 为前缀,那么X 与Y-Z 之间有连词符号,例如multi-universe。

猜你喜欢译法术语宇宙宇宙第一群百家讲坛(2020年4期)2020-08-03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2020-05-17这宇宙课堂内外(高中版)(2017年1期)2017-03-22宇宙最初的大爆炸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4年1期)2014-01-13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快”字的不同译法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2008年11期)2008-11-26“好”字译法种种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2008年3期)2008-07-15谈“经脉”等词的英译中国科技术语(2004年1期)200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