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例临床病理特征

发布时间:2023-08-31 13:0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石 峰,高 颖,赵洪禹,昌 红

原发性CD5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临床较罕见,占DLBCL的5%~10%[1-2],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归为DLBCL的一个亚型。目前,CD5+DLBCL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WHO(2017)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不再将其作为一个单独亚型。原发性CD5+DLBCL临床侵袭性高,易累及骨髓、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易转移、易复发[1-3]。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靶点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着重探讨CD5+DLBCL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病理科存档的DLBCL标本306例,经两位副高以上医师核实并确诊18例为CD5+DLBCL。其中,18例患者女性10例,男性8例,男女比为1 ∶1.25;
年龄42~85岁,中位年龄66.5岁。本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片,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抗体包括CD3、CD5、CD7、CD20、PAX-5、CD10、BCL-6、BCL-2、C-MYC、MUM1、CD30、EMA、p53、PD-1(UMAB199)、PD-L1(SP263)及Ki-67等,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采用EBER原位杂交试剂盒(北京中杉金桥公司)检测EBV,使用石蜡切片,地高辛标记探针,胃酶工作液消化,常温PBS冲洗,DAB显色;
采用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断裂。所有探针为双色分离探针,购自德国ZytoVision GmbH公司。由北京六合华大基因公司对MYD88 L265P、CD79B Y196F突变进行测序,使用BioEdit软件进行分析。

1.3 结果判断PD-1判读标准:其表达于淋巴细胞及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1)肿瘤细胞阳性率:计数100个肿瘤细胞,计算PD-1阳性的肿瘤细胞所占百分比;
(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阳性率:计数100个TIL,计算PD-1+TIL所占百分比。PD-L1判读标准:其表达于免疫细胞及肿瘤细胞的细胞膜。(1)肿瘤细胞阳性率:计数100个肿瘤细胞,计算PD-L1阳性的肿瘤细胞所占百分比;
(2)免疫细胞阳性率:计数100个肿瘤免疫细胞,计算PD-L1阳性的免疫细胞所占百分比。CD5判读标准:肿瘤细胞胞膜着色,呈弱~中度阳性。内对照为肿瘤细胞间反应性T细胞,细胞膜强阳性。

2.1 临床特征患者临床表现以多发淋巴结肿大为主(66.7%),大部分患者诊断时临床分期较晚,其中16例(88.9%)为Ⅲ~Ⅳ期患者,6例(33.3%)累及骨髓。发病部位以淋巴结为主(14例),但也可发生于肝脏(1例)、结肠(1例)、皮下软组织(1例)和腹膜后(1例)(表1)。

表1 原发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

2.2 病理检查

2.2.1眼观 本组18例中有13例为淋巴结活检标本,最大径1.2~3.6 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中。2例为淋巴结穿刺标本。1例为部分肝脏切除标本,切面可见一暗红色肿物,最大径1.5 cm,肿物切面灰红色,实性,质软,界不清。1例送检为皮肤及皮下肿物,肿物大小2.5 cm×1.5 cm×1.4 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细腻,界不清。1例送检为部分降结肠,黏膜面可见溃疡型肿物,大小2.5 cm×1.5 cm×1.4 cm,切面灰白、实性、质细腻,界不清,累及肠壁全层。

2.2.2镜检 本组18例中有9例(50.0%)呈中心母细胞型,肿瘤细胞中~大,靠近核膜处可见2~4个核仁(图1);
7例(38.9%)呈免疫母细胞型,肿瘤细胞较大,核中央可见显著核仁(图2);
2例(11.1%)呈间变细胞型,肿瘤细胞大且多形,可见大的奇异核细胞(表2,图3)。18例中有4例可见坏死,核分裂象不等,3例(16.7%)可见窦内浸润(表2)。

2.3 免疫表型18例中CD5(图4)、CD20、PAX-5均弥漫阳性,CD3、CD7均阴性。3例(16.7%)CD10阳性,3例(16.7%)CD30(图5)部分阳性,13例(72.2%)C-MYC(图6)阳性,16例(88.9%)BCL-2(图7)阳性,C-MYC和BCL-2双阳性12例(66.7%),15例(83.3%)BCL-6阳性,14例(81.8%)伴p53突变(13例错义突变,1例无义突变)。10例(55.6%)肿瘤细胞PD-1阳性,阳性率5%~80%,TIL中PD-1均阳性(100%)(图8),阳性率5%~60%。8例(44.4%)肿瘤细胞PD-L1阳性,阳性率2%~80%,免疫细胞PD-L1均阳性(100%),阳性率3%~90%(图9,表3)。Ki-67增殖指数60%~98%。18例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re B-cell, GCB)4例(22.2%),活化细胞型(activated B-cell, ABC)14例(77.8%)(表2)。

表2 原发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2.4 原位杂交采用EBER原位杂交检测EBV,结果显示:18例EBV-EBER均阴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5 分子检测2例(11.1%)检测到C-MYC扩增,无重排。3例(16.7%)检测到BCL-2扩增,1例(5.6%)重排(图10)。1例(5.6%)检测到BCL-6扩增,1例(5.6%)重排,1例(5.6%)既有扩增又有重排。MYD88检测到4例突变(22.2%),CD79B检测到8例突变(44.4%),其中3例同时具有MYD88和CD79B突变(16.7%)(表4)。

表3 原发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

表4 原发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特征

2.6 预后分析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为5.5个月,平均DFS为8.6个月,1例患者治疗4个月后脑转移。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17.0个月,平均OS为16.9个月。

原发性CD5+DLBCL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侵袭性较高,易累及骨髓,易发生CNS转移及复发[1-3]。本组CD5+DLBCL患者中位年龄66.5岁,女性占比略多,88.9%为Ⅲ~Ⅳ期患者,主要发生于淋巴结,但也发生于肝脏、结肠及皮下软组织等部位。文献报道[1-2]原发性CD5+DLBCL中形态分型以中心母细胞型为主,免疫分型以ABC型为主。本组CD5+DLBCL的中心母细胞型和免疫母细胞型分别占50.0%(9/18)和38.9%(7/18),ABC型和GCB分别占77.8%(14/18)和22.2%(4/18),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文献报道CD5+DLBCL常见窦内浸润[2,4],本组仅3例(16.7%)有窦内浸润。

PD-1/PD-L1在肿瘤发生及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淋巴瘤中PD-1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活化T细胞及Tfh细胞衍生的淋巴瘤细胞中表达;
而PD-L1在淋巴瘤细胞和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本组CD5+DLBCL中100.0%的患者TIL表达PD-1(阳性率5%~60%),55.6%的患者肿瘤细胞表达PD-1(阳性率5%~80%)。PD-1可以表达于活化的B细胞,CD5+DLBCL以ABC型为主(占77.8%);
肿瘤细胞表达PD-1且阳性率高(>50%)的患者均为ABC型。因此,CD5+DLBCL中肿瘤细胞表达PD-1可能与其发生机制相关。目前,关于PD-1+TIL在恶性淋巴瘤中的预后影响尚存在争议。在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中,PD-1位点9p24.1扩增与客观缓解率有显著相关性,并可预测抗PD-1/PD-L1治疗的反应[5-6]。有研究认为PD-1+TIL增多是DLBCL的有利预后因素[6-7],但Four等[8]认为原发CNS的DLBCL中PD-1+TIL的高表达是预后差的因素。目前,文献主要研究DLBCL中PD-1+TIL,对肿瘤细胞表达PD-1的意义尚无明确报道。CD5+DLBCL的肿瘤细胞表达PD-1,可能与其特殊的肿瘤发生机制或免疫途径相关,对预后的影响需进一步分析。

PD-L1多表达于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 cell lymphoma, PMB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EBV相关淋巴瘤[5,9]。PD-L1在上述淋巴瘤中高表达,其来源于基因改变或由病毒蛋白诱导。然而,PD-L1表达在淋巴瘤中的意义尚不清楚。Ishikawa团队认为PD-L1+免疫细胞高表达是胃肠道DLBCL患者预后好的相关因素[9]。Tsuyuki团队认为PD-L1+免疫细胞是CNS DLBCL患者预后好的因素[10]。有研究显示DLBCL中PD-L1+肿瘤细胞高表达,与临床侵袭性和ABC亚型相关,其是患者预后差的相关因素[11-13]。由于CD5+DLBCL病例数较少及其对肿瘤细胞表达PD-L1的认识不足,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14]。PD-1/PD-L1阻断剂在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及DLBCL中疗效较好[5]。PD-1+TIL的数量可能与PD-L1的表达相关,而PD-L1的高表达与阻断PD-1/PD-L1后的疗效呈正相关[6]。本组18例CD5+DLBCL中有44.4%的肿瘤细胞表达PD-L1,因此针对PD-1/PD-L1通路的免疫治疗可能是CD5+DLBCL的重要治疗途径。

MYC和BCL-2均是DLBCL预后差的相关因素,但在CD5+DLBCL中的意义尚不清楚,且CD5+DLBCL伴C-MYC和(或)BCL-2阳性者多于CD5-DLBCL[3,15-16]。尽管CD5+DLBCL中BCL-2和MYC阳性多见,但是染色体易位或扩增较少见[3]。本组CD5+DLBCL中C-MYC、BCL-2的阳性率分别为72.2%和88.9%%,双阳性率为66.7%。但C-MYC未检测到突变,只在2例中检测到扩增;
而BCL-2只有1例突变,有3例扩增。本组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是CD5+DLBCL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等与MYC或BCL-2蛋白的激活相关。文献报道DLBCL伴CD5和C-MYC双阳性预后比CD5或C-MYC单独阳性者更差[17];
C-MYC阳性是原发CD5+DLBCL预后差的相关因素,其可作为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18]。有研究认为C-MYC可以上调淋巴瘤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使患者预后差,通过靶向抑制C-MYC可能改善肿瘤的免疫应答[8]。BCL-2过表达与淋巴瘤的进展和肿瘤的耐药相关,是导致DLBCL预后差的重要因素,CD5+DLBCL比CD5-DLBCL的BCL-2阳性率更高,STAT3和NF-κB通路的改变可能是CD5+DLBCL中BCL-2过表达的原因[1]。

本组结果显示CD5+DLBCL以ABC型为主,其中肿瘤细胞PD-1及PD-L1高表达的患者多为ABC型,与文献报道一致[19]。NF-κB通路的激活是维持ABC型DBLCL细胞生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以MYD88、CD79A/B以及CARD11的突变为主[20-22]。Takeuchi等[23]发现,CD5+DLBCL与CD5-DLBCL相比,其ABC亚型的MYD88和CD79B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学者认为MYD88 L265P突变可能在调控DLBCL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PD-L1的表达中发挥作用,MYD88 L265P突变会导致PD-L1表达上调[24]。本组检测CD5+DLBCL的MYD88突变率为22.2%(4例),CD79B的突变率为44.4%(8例),其中同时具有MYD88和CD79B突变率为16.7%(3例)。MYD88及CD79B突变被认为是DLBCL预后差的因素[25],其对CD5+DLBCL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

目前,CD5+DLBCL的治疗尚无统一方案,国内外文献报道多采用CHOP联合或不联合利托昔单抗治疗及R-EPOCH、RGDP等方案治疗,伊布替尼、来那度胺的使用也正在积极实验中,但CD5+DLBCL仍然面临高复发和难治的问题[17,26-27]。DLBCL患者经R-CHOP方案治疗后CNS复发率1.9%~6.9%,CD5+DLBCL的CNS复发率8.3%~13%,而CD5+伴C-MYC和BCL-2双打击DLBCL的CNS复发率高达33%[17,28]。本组发现CD5+DLBCL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中PD-1及PD-L1阳性率较高,针对PD-1/PD-L1通路的免疫抑制剂可能成为CD5+DLBCL有效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淋巴瘤阳性率阳性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中国保健营养(2021年16期)2021-04-03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2期)2018-08-27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6期)2017-02-06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年9期)2016-04-28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甲亢病的131I 治疗与甲减关系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1期)2016-01-06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磁共振成像(2015年5期)2015-12-23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5年1期)2015-07-18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3期)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