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建设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5 16:20:1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蒋德平,宫新爵

(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掀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序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新载体的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走到台前,中等专业学校、专科职业院校、本科层次职业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硕士逐渐成为职校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求学路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地方经济发展、个体多样化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必然产物。产教融合作为专业名词最早见文于2007年,2012年开始作为政策性指导。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不仅要发展产教融合,还要深化产教融合。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天津、河北等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成为首批建设对象。

纵观“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十五年不仅是内涵的自我提升,更是外延的裂变拓展,产教融合从校企合作向区域延伸,建设试点逐步明确,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合理布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合理谋划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1)传统产业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发展。一是多元化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个性定制走进千家万户,只有打破传统产业模式的壁垒,突出新经济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才能将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二是受限于现代技术以及人力成本的限制,从发展现状上要求传统产业必须走上新经济发展的道路。三是对内进行组织架构重建,探索生产、研发的新技术,对外寻求销售、融资、合作模式的创新,力争实现技术的变革、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利润的提高,最终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竞争力。

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保障。我国的产业模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经济结构逐步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生活性服务需求急剧膨胀,将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3]。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多种产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制度,地区层面的配套支持以及对重点产业、项目的扶持保障,这和国家层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得益彰。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新能源的相关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主导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方向,新兴产业作为地区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后期将会作为重点扶植发展对象,这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在中高端产业链上形成市场竞争力,并逐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是在前期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内涵升华、范围扩大,各层次的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把握规律,围绕产业设置专业,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需要发挥相应作用,相关行业和社会组织在促进产教融合中起关键作用;
省、自治区、市作为产教融合的“主战场”,需要通盘布局,统筹协调,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2.1 学校层面需加大学生能力培养力度

各类学校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注重终身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系统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不断优化各层次学校专业结构,实现办学水平的显著提升:一是开展专业调整。专业建设需要紧密围绕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同时,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提升内涵的主要工作,聚焦现代服务产业。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组建职教集团,在集团平台的背景下共享资源。三是加强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切合度。在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现实情况下,全面掌握区域经济现状,结合供给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合作,共同育人[4]。

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能力本位,重视和强化学生能力尤其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学生具备较强本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5]。体系内的院校应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时调研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了解专业对应的相关岗位或岗位群对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将其具体化为各种能力要素,然后对能力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微观知识,再由若干微观知识、能力单元构建成模块课程体系。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实践实习活动,提高学生在实际生产、研发过程中解决问题、协同合作的能力。

2.2 企业层面需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关系整个经济、产业、科技和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关键是科技和人才[6]。《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企业从原先的“辅助”作用推到了“主导”地位,近年来,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合作模式,江苏省从早期的校企合作到响应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再到当前的产业教授评聘,都是为了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7]。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是各类人才的“孵化器”,企业是最终检验人才的“试金石”。企业参与学校人才方案的制订、校企之间的人员互动以及实训岗位的提供等是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当前,产教融合如何介入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同样肩负重任,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介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机构进行了多种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他们将企业的需求结合前沿的技术课程、运用灵活的教育机制不断研发教育产品,他们的受众不仅仅是社会大众,还包括各类职业院校,对于“出口”学生他们同样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统计,这对于人才培养的跟踪调查、后期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大有裨益。

2.3 区域层面需发挥政府政策资金保障作用

产教融合是强国战略、实施创新发展、统筹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综合概括,现代职业教育从体系上明确了各层次职业学校的主要职责,最终为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提升做好铺垫,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产教融合归根结底是在城市框架下进行的区域合作,将区域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对于推动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城市的各项政策、资金保障是根本保障。

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新专业建设,提高内涵建设水平,强化人才有效供给,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舞台,产业发展拉动城市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为城市建设增强软实力;
区域发展战略则是联通产业、城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纽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为密切,这是产、教、城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8]。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产教融合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试点建设城市需要围绕产业办专业,根据全省(市、自治区、单列市)的产业升级发展人才需求,构建与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模式,在人才竞争中抢抓发展机遇,通过实训平台、创新平台以及职教集团共享资源,在创新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最终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3.1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印发,这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制度创新,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9]。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各项新产业的高速发展,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擎。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对于区域而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依托于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需要政府介入管理,规模扩张的职业教育和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相匹配,高质量、全过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多元办学是对办学模式的丰富提升。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相辅相成,围绕区域产业的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政府需要对区域范围内的产业进行整体规划。从宏观而言,深度的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上向好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机制;
中观层面,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在不断融合发展,这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速的战略举措,以目标为导向,实现产业和教育的齐头并进;
微观层面,各阶段的技能型人才在区域内即可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在“出口”时对接产业,从学校到企业,培养符合区域发展、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人口对于区域而言即红利,在试点建设或者对标建设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最终留住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2 构建区域范围内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政府在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挥节点作用,行业作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迫在眉睫,职业院校要和企业、行业联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使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教学内容、实习实践、研究环节安排更加合理,培养要求更加统一[10]。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学校和企业合作,针对企业、行业实际,共同制订教学内容,共同参与技术研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让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既可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也可以让教师、学生了解市场和社会,了解最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实现双赢。共同集聚教学资源:产教融合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校企联合建立实习与就业、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实习基地,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师资和场地不足问题以及就业不对口问题;
还可以共同规划、开展实验室建设,校企双方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实验室运行和开放,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校企共同对毕业综合能力进行鉴定:强调真题真做,要求选题必须是来自生产或生活一线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企业出题,学校接题,师生答题”,这样既可以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也能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这也是行业、企业考察、选择人才的好时机,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留用满意的人才,不仅使毕业生提前适应,也节约了企业的招聘、培训成本。

学校、企业以及行业之间的联系合作是在政府主导统筹的框架下进行的,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区域的承载能力、协调统筹能力是对城市产教融合建设综合实力的考察,如何突破体制束缚、产业短板、政策壁垒,对于城市而言任重道远。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作为基础节点,需要明确目标责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引下,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夯实职业教育、制定人才政策、完善产业发展机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组合叠加形成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3.3 特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完善了人才培养结构,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则强化了顶层设计。在外部政策指导、内部体系明晰的现阶段,政府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健全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区域的需求,也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突出表现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等方面,教育单位闭门造车显然会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自主研发更多的是单枪匹马,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在各自领域中拔尖的唯一标准。

政企校三者协作需要政府制定协同方式以及合作标准,政府可以通过多方面助力产教发展:一是公共实训平台。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的高精尖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和骨干院校共建产学研一体、兼顾竞赛与鉴定的公共实训平台,实现专业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对接区域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平台,对现有资源进行提档升级,通过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创业。三是职业教育集团。以产业为纽带,组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为主的教育集团,利用平台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同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利用行业协会等优势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在区域范围内共享教育资源、产业资源、政府资源,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既要明确合作方法,也应制定考核标准,在特定阶段、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对照目标要求,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决策优势,提升区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水平,突出校企联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区域职教集团经济带动能力,只有解决了区域供需矛盾,才能真正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促使参与主体必须厘清思路,经济发展并不是无据可循,职业教育对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各层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需要将产教融合作为发展契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串联产业、创新、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将教育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与企业成果转化相结合,最终实现教育为城市发展助力,为现代化建设保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产教校企区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1期)2021-04-13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校企合作五反思汽车维修与保养(2014年7期)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