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9-23 13:25:13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陈丽荣 王玉玉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认识水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精神真空”和“价值空缺”的现象,大学生自杀案件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理性造成的。[1]重新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填补学生精神空缺,重视学生物质和精神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把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
习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人文关怀的迫切性。由此可见,人文关怀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和体验感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立足点是关爱人,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帮助他们升华情感,塑造和培养健全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及时关心学生,让大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关心和关爱。人文关怀在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更高层次需要。因此,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一)存在问题

教育方式单一。第一,个性特征关注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人文关怀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同点,而且要考虑他们的个性特征。但是当前有部分高校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时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缺乏深入思考,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需求,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教育政策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关怀,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缺乏实践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灌输为主,课外实践较少,教育方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对大学生群体实践能力的养成没有过多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少,导致长期以来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能力差。

教育内容滞后。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没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与过去相比,思想和认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因此他们更渴望人文关怀。但是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从生活、物质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却忽略了大学生心理与情感层面的需要。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缺乏创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落后于社会更新换代的步伐,比如说爱国教育,教材中的例子大多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英雄,虽然这些历史我们应该铭记于心,但毕竟离我们很远,这些案例对大学生实际生活影响不大。因此,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应及时更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创新人文关怀的方式。

教育队伍人文素养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顺利实施,必须培养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学科,但是还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因循守旧,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理念陈旧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教学,在教学当中未能恰当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部分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文素养欠缺,比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基础知识不扎实,照本宣科,缺乏工作热情,只是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关心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人文关怀载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课堂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品德的重要载体,但是,实际却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一方面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给学生灌输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教育效果不佳。第二,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开展教育活动大多鼓励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但由于经费、安全等因素,一些开展实践活动有困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网络载体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新时代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的重要平台,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都从网络当中获取信息资源。[2]因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大多数高校仅仅通过网络发布任务、提供资源等,师生之间缺少网络交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网络载体联系不紧密。

(二)原因分析

人文关怀的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关键是要创新人文关怀理念。新时代人文关怀应当与时俱进,然而,由于陈旧的高校人文关怀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转变教育观念等原因导致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在此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因脱离时代轨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显得更为明显。

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改革,很多高校分为文科类、理科类的学校,由于受到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多开设有助于提高就业率的课程,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没有受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课程少,同时缺乏对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没有将人文素养纳入教师考核的范围,自然无法引起他们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视。[3]

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影响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开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且效率低下。这种教育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做到因人而育,学生的现实需要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师生之间基于教师的支配地位,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实际问题没有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就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显然人文关怀得不到体现。所以说,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开展,也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不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注重理工科类教师队伍建设,而对文科类方面的教师队伍重视程度不够,[4]另一方面,一些年轻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枯燥乏味,导致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有效开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

要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解决学生的困惑;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准确定位,将人文关怀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最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课堂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兴趣、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首先,施教者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个体间存在着差异,表现为在性格、气质、品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在进行人文关怀教育时,要以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学习情况分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其次,要做到因人而育。教师在开展人文关怀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因人而育,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第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避免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每个学生个体都是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社会的集体教育也是促进人文关怀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在社会这个大群体当中,不仅强调每个成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知,而且更加提倡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教育。通过集体去发展自身的缺点,进而通过自我认知去提升精神境界,这无疑是集体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

注重投入情感关怀。要重视情感的流露。情感是人文关怀工作落实的最佳手段。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让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良好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达成情感的交融,将对工作的热情投射到学生中,使学生乐于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极大发挥出情感的动力作用,让人文关怀工作落实,而不再是一种形式主义。

(三)充实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

人文关怀的内容要有层次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人文关怀中能够让大学生层次化的需要得到满足,针对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对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关怀学生的就业情况,给予他们帮助和辅导,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人文关怀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成为时代所需。丰富人文关怀的内容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增添新的内容,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理念。要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网络平台补充和拓展人文关怀的内容,只有不遗余力地创新人文关怀,才能够丰富人文关怀的内容,受教育者各个方面实际需要才能更好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校园文化环境是抽象的事物,必须借助各种具体事物体现出来,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有关文化环境建设的广告、横幅,给校内师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创作有利于构建文化环境的校训、校歌。高校可以通过抓“学风”“教风”“校风”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使校园文化可以跟紧时代潮流,不断进步。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和谐的校园氛围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隐形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建筑样式、建筑布局等空间环境,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有利于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要营造和谐、完善、舒适、自由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学习,比如高校教学楼应当设有供学生学习的自习室,图书馆尽量给学生提供需要的各种书籍,图书的检索和借阅应当以方便学生为主旨,图书馆内可以设置咖啡厅、沙发、阅览室等,让学生学习之余可以放松;
其次,要营造校园优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够释放压力,净化心灵,这样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
最后,要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譬如在校园内的各个角落安装路灯,尽量减少阴暗的角落;
在学生公寓、图书馆、教学楼等学习和生活场所实行门禁制度,加强校园巡逻制度,通过以上措施来提升校园环境的安全性。[5]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环境的支持,以人文关怀的理念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

(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养。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施。因此,教育者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关心学生,热爱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者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形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尽职尽责,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有利于落实好人文关怀的工作。最后,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教育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时刻照顾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自身具有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保障。因此,高校重视对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极为重要,为大学生锻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高校应该多举办有关思想政治素养的讲座和座谈会,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工作者,增加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估,提高教育者入职门槛,也可以将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修养纳入考核的范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教育者关怀人文品读江苏教育(2022年10期)2022-06-06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教书育人(2021年12期)2021-04-24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0年3期)2020-06-11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人文绍兴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人文社科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谁来教“医学人文”课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