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3-10-10 10:25:13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陈越灵

(闽江学院 地理与海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阐述了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学校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强调了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党建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把党建和大学生的品德培养有机融合,切实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是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党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发挥了应用型高校党建工作的育人作用。

1.1 国内外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形势下,社会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迅速,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国内外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德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丰富,效率较高。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跨学科和跨专业培养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广受欢迎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3]在国内,我国社会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高速发展,要求高校加大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应用型高校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素质为要、文化为根”[4]的育人理念,大力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党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1.2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的迫切需要

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培养;
关注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忽视学生思政品德培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他们一般采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自己“唱独角戏”,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学生上课兴趣的激发,忽略了对学生动脑动手的锻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神采飞扬,而学生思想游离、昏昏欲睡、大玩手机、看闲杂书籍,以致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品德培养沦为空话。由此,应用型高校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5]作为教育的根本遵循,把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6]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革故鼎新,大力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探索“党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创新创业思维活跃、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2.1 立德树人成效是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问题,这对当今的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7]应用型高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走深走实,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培养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同时,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功能。[8]高校要着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既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主要抓手之一。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双融合、双促进,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水平,是检验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

2.2 高校党建工作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引领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努力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前,应用型高校学生群体思想意识根基不够牢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高校党建工作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政治方向和高尚思想品德的有力抓手,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引领作用。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形式和锻炼机会,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2.3 人才培养是高校一切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面临更多挑战,高校要把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视为党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党建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与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营造好和谐融洽的人才培养氛围,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10]高校要把党建工作有机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当中,进一步发挥师生党员的榜样力量和朋辈教育作用,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党建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把各项工作落实落细。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科学构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的新模式,有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11]

3.1 学生对党建工作动态缺乏关注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关注时政的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比较多样。相比较而言,他们往往喜欢“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而对“政治、军事、党建”等内容关注较少。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价值观的重视不够。此外,大学生群体中有些非党员学生对党建活动参与度不够,有些甚至是冷漠的态度。他们容易相信网络上虚假信息,难以理性和辩证地看待问题,并且对党建教育工作话语权产生一种怀疑乃至排斥的心理,这是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融合所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2 党建工作与专业性融合度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并未有效对接党建工作与应用型人培养机制,基层各项党组织活动内容与形式,难以满足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党员追求业务水平提升而忽视党建工作,学生重视专业学习而轻视党建教育,这种现象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党建理论学习内容与师生专业学习的相关度较低,活动内容形式化、单一化。此外,党建工作主要局限于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这一类群体而忽视了全体学生,因而没有发挥党建育人的最大作用。

3.3 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缺乏深度融合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整体提升。然而,一些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常常从学科竞赛、教学实践等方面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部分应用型高校没有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导致党建工作流于形式。有些应用型高校党组织设置依然采取老办法,没有将党支部设置与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度融合,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从而导致支部党建工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脱节,不能彰显党建育人的优势。

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院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党建+应用型人才”模式,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并完善“一二三四五”工作机制,即: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强化两支队伍、夯实三个阵地、坚持四个结合、落实五育并举。地理与海洋学院获批闽江学院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学院地理科学系党支部为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团委获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

4.1 围绕一个根本任务,抓顶层设计

地理与海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学校办学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抓内涵、促提升,稳步推进“十三五”圆满收官,全力做好“十四五”开局,推动学院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学院党委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2 强化两支队伍,抓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党委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不断完善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构建系统化的工作体系。学院党委持续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师德养成,大力丰富实践载体,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的各项措施。学院党委加强典型示范和宣传教育,成立师德师风宣讲团,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活动。积极发挥教师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教工党支部对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工作,指导开展党团日活动,做到支部建设与组织育人双促进,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创新活动,竭力做到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二是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面对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和学院综合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地理与海洋学院不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学院以青马班、团校、“卓越工程”等形式为载体,举办各类主题讲座、报告,为党培养一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优秀大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模范带头作用,这对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加强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4.3 夯实三个阵地,抓氛围熏陶

一是夯实组织阵地。地理与海洋学院制定“领导联系宿舍”“新生宿舍学生党员领路人”等制度,引领学生向党员看齐,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格落实党员班主任、社团指导老师制度,通过“主题班会”“社团课程化”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创建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完善场馆设施设备,建成学院“心灵书咖”、海洋“薪”广播网络文化站、共青团之家、宿舍青年文明号、“小蓝星”志愿服务品牌站、“三创”孵化空间,将其打造成集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素质拓展、文化交流、学习沙龙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活动中心,着实发挥公寓育人阵地在全方位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夯实宣传阵地。地理与海洋学院充分利用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海洋之声TVO”、条幅、LED等线上线下宣传阵地,积极打造“薪广播”网络文化工作站新媒体矩阵,有效整合易班、公众号、抖音、新浪微博、B站等新媒体矩阵,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围绕主题教育、党史百年、抗击疫情、团学风采、社会实践、示范引领,以及科技创新等基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激励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崇高理想,牢记青春使命。学院坚持以理论武装为抓手,以重要纪念日、重大党团节庆日、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等为重要契机,依托宣讲团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同时,学院还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系列主题学习活动。

三是夯实文化活动阵地。地理与海洋学院策划开展首届地理文化节、“学党史、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海洋室界”文明宿舍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学院特色公寓文化。组织创建学霸宿舍、党员先锋宿舍、文体标兵宿舍、优干示范宿舍、志愿之星宿舍、科研创新宿舍、垃圾分类先锋宿舍、新生模范宿舍等,调动学生参与宿舍文明创建的主动性,营造文明、整洁、和谐、向上的宿舍氛围,充分发挥公寓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个人素质的有效提升。

4.4 坚持四个结合,抓载体促进

一是坚持全员教育与朋辈引领相结合。以新生开学典礼、书记院长开学第一课、校友讲坛、校友企业专场宣讲会等活动为契机,围绕学院“一评二十佳”体系,积极树立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校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等作用,强化全员育人和朋辈引领。

二是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做好线下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育人功能,打造“薪广播”网络文化工作站新媒体矩阵,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激励地理与海洋学院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把学习资源“请进来”,邀请孙芳仲研究员为师生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讲座。探寻学习资源“走出去”,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等活动。利用校史馆、中瑞剧坊、福建省团史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系列主题学习活动,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是坚持党史学习教育与特色工作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三全五育”工作格局结合起来,与建党、建团100周年系列活动,地理文化节,“百镇百村”暑期社会实践,卓越工程培训班等特色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让党史学习教育成为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红色引擎。

4.5 落实五育并举,抓人才培养质量

地理与海洋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好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总开关”,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德智体美劳”五要素要求,从当前教育“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等方面入手,融汇全员育人合力、融合全方位育人要素、融通全过程育人环节,构建“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坚持把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的改革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力搭建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实质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学院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系各部门分工负责、全体教职工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有力促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应用型学院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7-21海盗学院(12)故事作文·高年级(2016年12期)2016-12-16海盗学院(7)故事作文·高年级(2016年7期)2016-07-26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西行学院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15年2期)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