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摄影的回望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3-11-19 18:25:0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林路

三山五岳·黄山北海 曾泽鲲 摄

一、滥觞

中国风景摄影40 年宏大交响乐的第一章,源于香港摄影家的风景摄影在内地的惊艳亮相。

1979 年7 月14 日,香港摄影家陈复礼的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浓郁的画意风格和大气的视觉冲击吸引了六七万观众的目光,对中国风景摄影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陈复礼的摄影兴趣广泛,尤以风景摄影见长。他早期热衷于集锦和沙龙摄影,1960 年代提出了“写实与画意结合”的艺术主张,身体力行,逐步形成了富于诗情画意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个人风格。

另一位香港摄影家简庆福从1939 年开始从影,1951 年拍摄的《黄山云》使其一举成名,第二年的《水波的旋律》更使他确立了在摄影界的地位。1980 年代初,他的作品同样以独特的画意色彩为内地同行引领了新的风气。这些香港摄影家的艺术实践为内地风景摄影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可供参照的视觉文化坐标。

与此同时,随着国门的开放,一些西方风景摄影大师的作品也随之引入,其中最为有影响的莫过于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1985 年,亚当斯的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术馆成功举办,从而成了第一个在中国展出原作的西方大师级的人物。然而亚当斯这一代美国西部摄影人的初衷是想通过照片更多地保留大自然的、历史的遗存,让人们不再有无处寻根的彷徨。然而这一历史的原委在整体意义上被误读了——亚当斯摄影作品完美到极致的自然光影、精致的后期制作所呈现的影调结构,在中国摄影人无意识放大下,成为唯一借鉴的空间。从而在忽略了地理文化背景的语义结构中,变成了唯美的风景摄影的另一种呈现,进而和香港摄影家的风景摄影融合成蔚为壮观的视觉洪流。

当然,还有一些国外摄影家身体力行,进入了中国风景摄影的实践,也为这一风景摄影的潮流推波助澜,其中代表人物为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和美籍华裔摄影家李元。前者拍摄过大量中国的人文和自然风光,以画面气势宏大出名。1979 至1984 年,久保田博二在中国的拍摄旅途长达1000 天,积累下超过20 万照片,最终在1985 年完成了一本记录中国的摄影画册——《China》。画册中他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生活、精神面貌、自然景观——其中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为中国摄影人奉为圭臬。后者如林少忠的文章《理解李元新作》所说,李元作为一位物理学教授,对大自然中光和色的变化特别敏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大自然中各种可变因素,尤其是他的许多作品是在阴雨、多云或者有雾的天气里拍摄的,从而形成了和一般风光摄影家的不同。李元对大自然、对摄影的激情,在当时吸引了很多粉丝。

从整体上看,唯美,是这一时期中国风景摄影的独特旋律。

二、繁荣

20 世纪80 年代,除了社会纪实作品和主观意识相当强烈的探索性作品之外,风景摄影也开始成为中国摄影家内心对自然思考的潜在对象,以及借助自然风景书写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在厚积薄发的能量积聚下,形成了火山喷涌之态势,呈现出成就卓著的风景摄影名家有:陈长芬、于云天、赵承安、翟东风、牛犇东、林晶华等。

陈长芬以其1985 年拍摄的《日月》横空出世,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展开了摄影家非凡的想象力,并且一直延续在他后来的风景摄影和人文摄影探索中。于云天则是从《中国民航》杂志转向了大自然的怀抱。他曾以《美丽的中国》为题,在美国举办影展。他愿意把画面处理成一种诗一样的境界、一种空灵的境界,能使人联想到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终生致力于新疆地理地貌摄影的赵承安、长期从事与旅游相三山五岳·黄山北海 曾泽鲲 摄 关的图片报道并且成果斐然的翟东风、出版有《澄净的大地》《木兰四季》等摄影作品集的牛犇东,以及以一本《天界窥影》画册圆了风景摄影梦的林晶华等摄影家,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风景摄影平添了蔚为壮观的视觉长廊,也为中国风景摄影的世界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群众性摄影活动的普及和开展给中国摄影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从1982年的第12 届一直到1988 年的第15 届,以唯美的创作风格为主,对推动群众性的摄影创作和加快摄影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风景摄影的领域中,形成了一个参与者众、影响力广的摄影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大众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消费摄影趣味一时间也主导了中国风景摄影的审美取向。此外,一代风景摄影名家一方面培养出了新一代风景摄影人的诸多翘楚,另一方面也让不少摄影发烧友误以为风景摄影的门槛低、获奖容易,从而蜂拥而上,构成了和“国展”相为呼应的唯美主义大潮,影响了中国风景摄影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进程。

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风景摄影,呈现出了表面繁荣、实则混杂的格局,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进程。一些独具个性的风景摄影名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将中国风景摄影的青涩逐渐变成了成熟的视觉文化形态。但是蜂拥而至的大众消费影像空间的波澜壮阔,又是以对名家风景摄影误读的基础上“泛滥成灾”。后来,辜东方干脆把风光摄影归入了大众的娱乐形式,并提出从功用性来评价风光摄影。名家实践与大众娱乐纠缠不清的功过得失,一时间分辨不清。

三、突破

回眸中国摄影的历史,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对于中国摄影的知往鉴来,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曾经被忽略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背景下的摄影现象,一旦深入挖掘,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启迪。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期,从事摄影工作的袁学军、王达军、王建军(摄影界简称“三军”)所留下的风景摄影探索历程,也许已经到了可以重点探讨的关键点上。

在1990 年至1991 年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军”自驾车“边疆万里行”,行程5 万余公里,深入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区进行摄影采访和艺术创作,让中国西部风景,成为一道脍炙人口的视觉大餐,从而独领风骚,在之后的几年中几乎包揽了国内各项摄影大奖,间接引发了国内摄影家奔赴西藏、新疆等地聆听西部天籁的热潮。中国风景摄影的走向,如果在他们的这个转折点上稍作停留,你会发现一个早已被人忽略却又足以令人无限遐想的天地。

现在看来,“三军”当年在西部的创作,自然离不开中国摄影和中国文化特定的时间轴点。“三军”从尚未被人所知晓的中国西部,首先带回的是视觉的震撼,接下来才是心灵的感动。摄影家以其独特的发现目光和真实的视觉手段,还原了一片人类家园原本就应该有的宏大、纯净和迷人的境界。而且在20 世纪90 年代,彩色摄影技术的成熟,让他们一下子进入了一片更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通过驾驭色彩的魔力,营造出一片属于他们自身的灵魂世界。是否可以这样说:袁学军、王达军、王建军的“三军现象”作为中国西部风景摄影的视觉拓展和人文探索,以壮美和崇高的力量引领了中国西部风景摄影热?

四、反思

当年的“三军现象”,其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力度,已经具有了一种“前卫”的色彩。只不过他们的努力经历了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尤其是遭遇了后来很多摄影发烧友的简单模仿所带来的视觉疲劳之后,许多人都迷失在了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无法回到当年的境地再一次去切身体验曾经有过的传奇。“三军”风景摄影的最初指向,是让人从他们的镜头中了解了西部,感受到了西部的神奇。这和后来摄影发烧友从表面上模仿这片传奇的光影形色,断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一旦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参照系数,就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误读。

2006 年,我在《“清算”——风光摄影》一文中写道:“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从唯美的意义上对风光的描述,面对同一个风景成群结队的三脚架上的照相机在同一个角度疯狂扫射,说得严重一点,耗费的是整个民族的精气,得来的却是毫无现实价值的唯美碎片。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会因此造成对许许多多原本纯净美丽的自然状态的损害,造成无可挽回的人文与自然的破坏。”我在后来的一些文章中也谈到:我们太习惯于所谓的唯美主义的风光摄影模式,一切以光影色彩为风光摄影的衡量标准,从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局限了对多元化艺术空间的理解能力。

2006 年,“‘风景的观看和视觉的可能高端论坛”,邀请了摄影圈内外的评论家、摄影家进行研讨:风光摄影和艺术摄影是个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风光摄影受到部分摄影人和文化批评者的质疑?如何看待世俗大众与风光摄影的这种密切而又广泛的关系?如何判断风光摄影的价值?风光摄影与中国山水艺术传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对自然的观看在当下的影像实践和文化批评中具有哪些新的思路和视角?论坛意在引入中国当代颇具建设性和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资源,将对大众影响广泛的这一影像形态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去观看和阐释,通过互动交流和共同研讨,展现以风光为题材的影像实践的更多可能性,以推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实践和发展。

五、回归

从实践的角度回顾21 世纪初始的中国风景摄影,一些中国摄影人已经在思考中国风景摄影的出路与走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试图将中国文人气质的禅宗意境融入风景摄影的实践中,从而形成了一段返璞归真的内心风景之旅。阅读段岳衡的黑白影像,让人想到了摄影之外的许多问题……摄影家对自然的提炼仅仅是一种手段,他不是为了简洁而简洁,而是希望在简洁的后面孕育更丰富的“秘密”。

以中国传统文人意趣展现黄山风景的汪芜生,他以大块面的剪影般的黑与细腻柔美、层次无穷的白和灰作强烈对比,演绎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神韵。这一视觉艺术形式,把浓缩了东方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水墨山水进行摄影诠释。

邵大浪的摄影成就在对杭州西湖的拍摄中得到了最为集中而有价值的体现——终日面对一片大湖,面对粼粼碧波,智者乐水的情怀随着黑白影调的节奏缓缓而来,这就是邵大浪的西湖摄影给我们带来回归内心的感受。

这里所列举的也只是回归内心的风景摄影之旅的部分翘楚,其间若无厚实的人文精神的积淀,很难达到应有的超越。因为在山水之外,人类灵魂的喃喃低语之处,一定会有这样的摄影人找到内心的出口,尤其当你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浩渺烟波之中。

六、多元

中国风景摄影由此走向了多元。2010 年,一个名为“不一样的风景”的展览,一时间在中国摄影界引起了反响。风景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才是不一样的风景?影展尝试了多元的摄影语言与美学展示,在传统的风光摄影之外,寻找更多风景摄影的可能性,以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样本。

2011 年的“风景摄影的现状及突破路径”研讨会,2014 年的“罗平新风景摄影”研讨会,召集了国内外的摄影理论家、评论家、摄影师等参与,梳理纷繁复杂的风景摄影现象,厘清风景摄影的学术概念,探讨风景摄影在当代的发展和突破路径。由此,对于风景摄影的认知,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七、深入

随着各种观念形态进入当代摄影,注定了风景摄影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拓展空间。

王岩的地理学景观、张克纯的人文地理景观以及郑知渊的城市形态学景观是对风景经过解构和重构后的视觉“拼贴”。更多的拓展还在展开,比如从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思考并实践,也是当下中国风景摄影的一个亮点。周梅生致力于“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创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以摄影的方式对世界遗产进行了大量的拍摄与研究工作。他以“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为学理基础,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评判准则,在“世界遗产影像学”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非常西湖——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起的实验性影像艺术活动,从2016 年开始,每隔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该活动围绕实时摄影艺术发展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关注以西湖为文化载体的核心对象,由受邀的艺术策展人来策划主题,选定艺术家,举办艺术展览和现场活动。几届活动办下来,已取得了相应成果,将影响中国风景摄影的走向。

八、展望

回眸中国风景摄影发展经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当代中国风景摄影已经有了这样一些新的走向,尤其是以“首届集美中国新风景摄影十杰”为标志的风景摄影探索,预示了中国风景摄影开始了一轮新的起航。

我们看到摄影人从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的角度延伸风景摄影的视角,从纯美的角度转向深度的观察,将风景摄影的探索空间和人类的生存价值紧密关联,引发对自然和社会的多维思考,创造出气势宏大且恒久耐读的风景摄影语言。

我們看到探索者从哲学、心理学、宗教与禅宗的内心回归,借助自然的神奇和神秘色彩,将思辨的层面融入自然符号化的元素,提炼出具有诗意的极简主义画面,并且从古典摄影工艺和传统摄影制作的精华中感悟风景摄影的魔力。

当然,更有大胆者从当代艺术的范畴思考风景摄影的可能,将风景摄影转化成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形式多元变异的风景摄影中将其成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从而将风景摄影转化成独特的时代、人性、媒介本身的密语。尤其是优秀的摄影家总是能够用这种看上去显而不露的方式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

中国风景摄影,山高水长……但是至少,有担当的中国风景摄影人不再会回到柏拉图的洞穴,面对一片唯美的风景自娱自乐,顾影自怜。期待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新风景摄影十杰的登台亮相。

猜你喜欢摄影家风光风景风光新580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风光如画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大摄影家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5期)2019-09-10大摄影家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4期)2019-08-27大摄影家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11期)2019-04-20大摄影家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12期)2019-04-20风光ix5:当轿跑邂逅SUV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现代妇女(2018年6期)2018-06-10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7年9期)2017-09-25各国首都风光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9期)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