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书事

发布时间:2022-03-09 10:01:5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和《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以及其他主要省市的报纸等等。我每天课余时间总是到这里看报纸,到了文革开始的时候,学校差不多不上课了,我上学后,基本上都待在这里,每次都是从左边楼梯上楼,从右边下楼,一个上午也就把头天的报纸读完了。通过读报纸,我学到了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知识,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也大大开阔了眼界。远到世界各国的国名、首都、首脑政要的名称,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要闻,近到国内的时事政治,外交往来,各地党政军人物姓名,人事更迭等等,那时年少,记忆力非常好,读过的东西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后来,我读报纸这件事一度在学校传为佳话。村里良初伯在学校任教导主任,他儿子建设和我同学。多年后,我的老师肖九皋告诉我,良初伯在教师中讲,全校三百多个学生,只有这个学生天天都到阅览室读报纸,这该怎么解释啊。

童年时代,对我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起着推动作用的,是五伯家的藏书。村里同宗五伯的儿子胖子哥与我同年,我们常在一起玩。旧社会,五伯和上一辈人曾在上海生活过,上过洋学堂,后来因战乱返回故土。五伯在村里算是个读书人,他卧房的桌子上总是堆着一摞子书。他家房子宽敞些,我经常过去找胖子哥玩。那时少不更事,闯进五伯的卧房,见到这么多书,眼睛就瞪大了,顺手拿一本,站在桌边就读了起来,胖子哥就好像不存在了一样,玩耍的事儿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先是天天到五伯的卧房里读书,慢慢地,书读上瘾放不下了,就拿回家去读。读完一本送回来,再拿一本回去读,也不与五伯招呼一声。在五伯这里,我读了一批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出版的反映革命斗争和土地改革等题材的小说、回忆录等。尚能记得书名的,有《小城春秋》、《三家巷》、《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林海雪原》、《山乡巨变》和《我的一家》等等。曾记得当时读过一些反映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者严酷斗争的中、短篇集子,书名记不得了,其中的名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却深深铭刻在脑海,始终未能忘怀。后来查到,这是抗联著名歌曲《露营之歌》第4段中最经典的歌词。我拿五伯的书读,五伯肯定是知道的,然而,他从未提起过一句,这使我一直心存感激。

那时由于家庭困难,读书的条件很差。家里两间房子,没有一张书桌,更谈不上宽敞明亮的书房了。两间房子中间一道隔墙开了个门,门框上方钉了颗钉子,挂盏小煤油灯,晚上点灯时两间房子就都照亮了。我平常除了上学外,每天早上、星期天和寒暑假,除了有时上山砍柴外,都参加生产队劳动,能够集中读书的时间也不多。我习惯较好,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讲,不读课外书籍。每天上学和放学时手上总是捧本书读。因母亲常年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小时在家干家务较多,有时边生火做饭边看书,烟熏火燎,对眼睛都有刺激,以至多年后影响到了眼睛健康。每到天黑吃完晚饭后,是我读书的集中时间,这时,我总是拿了书,站在煤油灯下,背靠门框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一会儿,整个人的身心就都沉浸到书中了。

这一时期的读书,促使我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接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熏陶。那时是多梦的年龄,也是个多梦的时代,小脑袋瓜里满满地装着的都是梦,梦想着长大了要当英雄人物,要干一番大事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阅读的局限性当是很明显的,古典作品都没见过,更别说阅读了。先天不足,底子薄,这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应是一代人的伤憾。

教育者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从上流社会到草根阶层人人尽知。然而,最有意义的是,兴趣是怎么培养起来的,是怎么产生形成的呢。仔细想来,人的一生是有着许多偶然的东西,这些偶然的东西就像看不见的手,像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在左右着、推动着人生往前走。假如不是这许多的偶然,人生还会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这会儿会是在哪里,在干什么,或许都将是个谜呢。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