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浅探

发布时间:2022-03-14 09:47:4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高职院校文化作为学校办学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职办学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对高职院校文化的主要特征、建设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引起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不断加强、改进、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手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校文化 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办学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为各大高校所重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所大学是如此,一所高职院校也是如此。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职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高职办学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作为学校的一个类型,其学校文化必然要具备学校文化的共性特征,同时又因其办学使命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1.1高职院校文化应从属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师(包括校长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有意识营造的,是经过学校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积淀起来的,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1]学校文化总是有选择地接受、传播、批判社会文化,是文化中的精华,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同时,每所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这些方面看,学校文化的共性特征有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和独特性。高职院校文化毫无疑问也应具备这些特征。

1.2高职院校独有的一些文化特征。一是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其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就要吸纳企业文化、就业文化以及专业和岗位文化。二是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必然要具备高等院校的文化特征,主要应包含讲究科学、讲究学术研究和教育创新。三是区域性。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一般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要融入区域文化,要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四是开放性。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也必然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应具备开放性,充分吸纳和包容一切积极的社会文化。

1.3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存在区别。多年来,人们一直认同学校文化就是校园文化,但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只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内涵基本相同,但也存在区别。一是:“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而学校文化,更加强调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二是学校文化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区别了校园文化的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氛围说等较单一的内容;三是学校文化除包含校园文化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学校中心工作的载体,即专业和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外化;四是学校文化更加注重学校群体成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2.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高职院校应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去进一步设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2.1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是提高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熟的精神文化必须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高准则。办学理念形成是一系列思想活动的结果,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探究,这一系列活动包括学校精神、办学宗旨、办学使命、学校价值观、三风一训的确立等等。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区域性——体现城市精神,融入地方文化。

2.2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文化载体。高职院校应坚持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要让人们在美景交融中体会和感悟一种理念,一种特色,一种人文精神,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文化时,应处处体现“职”的特点,让职业色彩充满校园,如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为教学工厂、仿真车间等模式,在校园内安置突出职业特色的名人塑像、机器模型等人文景观,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2.3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从五个方面着手建设制度文化: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充分体现“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的治校理念;二是在运行机制中应充分体现“专家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文化,完善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分类指导的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三是要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办学,规范办事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工作环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四是在办学模式上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指导方针,建立开发式办学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度开展,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五是在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必须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在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2.4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学术关系、校内外关系的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观的反映。加强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就是要努力建设以教风、学风、作风为核心的高职行为文化。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职业素养为要素,精心打造符合高职实际的行为文化。要精心安排课程和教学活动,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特色,努力探讨国家课程标准的文化内涵,重视教材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价值观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融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体娱乐、企业文化为一体,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运动会、科技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素养讲座、学术论坛和报告会、技能大赛等,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3.1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高职校园精神的缺失对高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比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不足影响更为深刻”。[2]多数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建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不够的,由于办学初期的征地、建设、整合、招生等困难的影响,学校领导班子大多把精力集中到了这些工作上,忽视了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学校内部整合、思想融合和事业发展的速度。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力、推动力,切实对学校文化建设重视起来,把学校文化建设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3.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管理。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序列化的工程,绝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一纸规划或者方案上。首先,要把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出台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性文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指导思想、领导机构等,为学校文化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理论作基础,它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高校文化的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第三,树立学校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学校文化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浓郁丰厚的学校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第四,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就业特色,建设和发展各院系文化。要重点支持和建设在校内外具有知名度和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力争办出院系文化精品,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

3.3学校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只有不断进行学校文化的物态创新、制度创新、行为创新和精神创新,其学校文化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构成越来越复杂,要求高职学校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体现高品位、多层次的特点,不断调整学校文化的结构,增强富有活力的活动方式,形成和谐的学校文化气氛。一定要预防因学校文化建设带来的短期效应而产生的满足感,而要产生一种犹如我们脉搏跳动般的持续的创新与生成,防止因学校文化建设的滞后带来的学校变革的困难与学校发展的缓慢,甚至倒退现象。[3]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对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根据高职院校文化的特征,去设计文化建设的内容,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注 释:

[1]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2]王明伦.论高职院校精神.《中国高教研究》.2006.(7)

[3]侯怀银 温双艳. 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教育科学研究》.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