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推动学校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2-03-14 10:02:35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在教育改革领域,《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凸显了执政理念的升华。相对“管理”而言,“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它要求学校建立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控制走向协调的治理体系,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学校现代转型。

一、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的目的意义

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以及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求学校创新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一)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治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校也要明确认识到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的重要意义,坚持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适应社会和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二)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依法自主发展和自我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权力“放而不乱”,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立办学主体。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学校只有不断优化内部治理,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并且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才能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三)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是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和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在旧有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框架之内,学校的改革创新可能会遇到瓶颈性的问题。比如,推进课程整合实验,学校内部组织部门如何重新架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评价标准如何确立?学校与家庭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诸如此类问题,都要求对现有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学校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实现对权力合理分配,明确各自职责,在学校内部形成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治理结构。这样才可能保障学校调动各方主体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让学校改革符合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的组织结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会影响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学校治理的过程中,学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结构组合关系决定了学校治理的整体功能。优化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可以促进学校治理功能的优化。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校特点和需要,科学设置学校内部组织职能机构。

(一)完善行政领导与管理组织。校级领导机构和中层管理部门,是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力量。学校管理不能行政化,但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一是健全校长负责制,提升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的治理能力,建立有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校长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但校长的决策应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二是健全学校中层管理机构,根据学校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二)构建学术支撑组织。提升专业水平是现代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术管理方面,学校在已有的教科研部门的基础上,可成立由具有独特教育教学风格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在机构设置和职能上,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保障学术权力按照学术规则相对独立行使。让其拥有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的话语权,同时赋予学术委员会对教师评价、职称考核、岗位聘任等更多的管理职责,以发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健全民主管理组织。一是要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事务,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扩大教职工对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评议权、考核权。二是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学校应当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要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要积极探索完善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避免家长委员会成为摆设。

(四)丰富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自治组织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学校要建立各种积极、健康的学生组织和完善权利诉求渠道,在涉及诸如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后勤服务、学生收费等事务决策时,允许学生代表参与相关会议,扩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进而促进监督权。另外还要营造一种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学生参与机制,增强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保障各种学生团体正常运行。

三、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的规章制度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在学校内部治理中起着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学校只有建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规范有序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治理有条不紊地运行。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学校章程。章程是学校办学活动必备的自律性文件,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是校内管理的依据和师生的基本行为规范。中小学校要按照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规范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的原则,开展章程建设。章程要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意愿,凝炼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着力解决学校办学、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成为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履行公共职责的基本规则。

(二)形成科学易行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制度体系需要注意几点。一是确保制度的合法性。章程及学校的其他规章制度要遵循法律保留原则,符合理性与常识,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和教育需要增加义务,不得设定罚款,或者其他可能侵犯师生基本权利的处罚事由和惩戒办法。二是保证制度的科学性。要依据法律和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避免各规章制度之间相互抵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三是注意制度形成的公正性。要遵循公开、民主的程序,在学校内公开征求意见、充分讨论,重大问题要采取听证方式听取意见,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四是注意制度的操作性。制度不是贴在墙上的装饰,制度内容只有具体,可操作性强,易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

(三)建立动态更新的制度审查与清理机制。学校要设立或者指定专门机构,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对校内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对与上位法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不符合学校章程和改革发展要求,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内部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要建立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定期清理制度,清理结果要向师生公布。新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或者重要文件发布后,要及时对照修订校内相应的规章制度

四、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的运行机制

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求在学校内部建立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保证管理与决策执行的规范、廉洁、高效。

(一)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一是要依法明确、合理界定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完善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大力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二是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师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在各级决策机构中增加广大师生、家长代表的话语权,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三是建立重大决策的论证评估机制。对有关学校发展规划、基本建设、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等决策事项,应进行合法性论证,开展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建立完善职能部门论证、邀请专家咨询、听取教师意见、专业机构或者主管部门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

(二)建立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是聚焦学校内部运行机制。这要求中小学校重视管理创新;调整机构设置,降低管理重心;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绩效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反馈激励,充分调动中层干部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校有限的人、财、物等达到最佳组合。比如,走班制是学校内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班级授课制转向走班制的治理变革,需要学生物品存放管理制度、班级事务管理制度、学生活动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相关教学支持系统及制度与之相配套和衔接。学校要制定新的学生课表、安排场地存放学生的物品、确定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和新的班级管理职能、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场所等,否则走班制改革就会出现教学管理混乱。

(三)建立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学校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制衡的管理体系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要有过程思维,除了要建立起制度或规则、程序,还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建立相应问责机制。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学校要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了解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确保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组织结构有效运转。

(四)重视学校文化等非制度性因素的激励作用。营造现代学校非制度文化氛围,是学校内部治理的有效推力。它弥补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正式制度的生硬与漏洞,使得正式制度在学校文化土壤中更有效地发挥效能。当然,校园文化只有在与之相容的制度下才能存活并得以滋养,同样,正式制度只有在成熟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效能,校园文化与正式制度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张力。因此,学校要将自身的文化积淀和长期实践凝聚的管理经验提炼出来,营造和谐氛围,使学校的内部治理上升至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推动学校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