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黄疸的辨证分型及与化验指标的相关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2-03-22 10:53:45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目的 对肝性黄疸的辨证分型及与化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肝性黄疸的患者54例,分别进行中医辨证的原理分型,给予相应的治疗,对各型的肝功能的血常规、生化项目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阴性黄疸、阳性黄疸、急性黄疸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0%、85.18%、80.0%。辨证后三种分型的间接胆红素(IB)、直接胆红素(D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SB)等的检测数值均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肝性黄疸经过中医辨证共分为3种类型,其阴性的黄疸比较难辨和治愈,还具有客观、量化的标准,为肝性黄疸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肝性黄疸;辨证分型;化验指标

黄疸是肝部部位发生病变时客观上的一种反应,所以对患者进行退黄的治疗实际上就是对患者的病理进行治疗。为了更好的治愈肝性黄疸,我们通过临床的研究利用常规的检验指标,对肝性的黄疸进行中医的辨证分型,并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肝性黄疸的患者54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1例,年龄为26~75岁,平均年龄为(42.3±4.2)岁;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为24~77岁,平均年龄为(43.7±3.8)岁。54例患者均符合肝性黄疸的诊断标准,诊断为甲型肝炎的患者为13例,乙型肝炎的患者为23例,丙型肝炎的患者为12,病理不明的患者为6例。

1.2方法 根据中医医学和临床医学,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的原理分型。其中分为阴性黄疸、阳性黄疸、急性黄疸3种类型。在对54例肝性黄疸的患者给予保护肝脏和抗病毒的西药治疗下,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急性黄疸的患者湿气重且热,给予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汤药治疗,主药为大青叶、连翘、茯苓、大黄、龙胆草、虎杖、白茅根,煎服。阴性黄疸的患者用茵陈术附汤加活血、健脾的药物,主药为:白术、干姜、茵陈、肉桂、甘草等用水煎服。阳性黄疸的患者给予茵陈篙汤,主药为:茵陈篙、大黄、栀子等用水煎服。这3种不同类型的肝性黄疸患者的用药方法为用水煎服1剂/d,分2次饭后服用, 1个月为1疗程,均连续服用药物2个疗程。并同时检验患者血清的间接胆红素(IB)、直接胆红素(D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SB)、总胆酸(TSA)、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等记录数值与辩证的类型进行分析对比。

1.3疗效标准 按照相关的治疗黄疸的标准判定,痊愈:患者的黄疸全部消退,相关并发症消失,生化检验数值指标正常。显效:患者的黄疸有明显的消退,相关并发症有明显的改善,生化检验数值指标接近正常。有效:患者的黄疸减小,相关并发症减轻,生化检验数值指标有好转,胆红素等指标降低,病情出现反复,还需用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的黄疸没有消退,并伴有相关的并发症,生化检验数值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值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这3种分型的间接胆红素(IB)、直接胆红素(D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SB)、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总胆酸(TSA)等的检测数值均有明显的变化,见表1。阴性黄疸、阳性黄疸、急性黄疸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0%、85.18%、80.0%,见表2。

3讨论

在中医学中对肝性黄疸分为3类,分别为阴性黄疸、阳性黄疸、急性黄 疸[2]。阴性的黄疸表现为面、身黄且晦暗、无口渴、怕冷腹部胀、舌苔颜色较淡舌苔较胖。阳性黄疸的患者面目出现发黄呈橘色,胸闷、烦躁。舌苔颜色较红等症状。急性黄疸的患者面目身体发黄为金色,发病速度快,出现神智恍惚等症状。本次研究的54例患者中阴黄的患者12例,其治疗有效率为75%;阳黄的患者为27例,其治疗有效率为85.18%;急黄的患者为15例,其治疗有效率为80.0%。且这3种的IB、 DB、AST、ALT、SB、A/G、TSA的数值都各不相同接近,表明肝脏的免疫能力和损伤的程度均有不同,其阴性的黄疸比较难辨和治愈,还具有客观、量化的标准,为肝性黄疸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孙钧,安江,徐彦斌.肝性黄疸的中医证型标准及与化验指标相关性研究报告[J].中医研究,2012,23(7):83-84.

[2]张建军,张赤志,张茂林.温阳活血退黄对阴黄证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17(9):56-57.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