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解题思路及试题演练

发布时间:2022-03-23 11:43:1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考点阐释】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相当普遍,议论文的考查已为中考命题者所青睐,由此可见,把握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掌握答题的技巧,强化议论文阅读训练,在我们当前的复习备考中尤为重要。

【考点分析】

考点一:把握文章论点

1.论点的概念和特征

答题思路: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或陈述,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形式上论点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特征:正确、鲜明、严密、集中、深刻。

2.论点的呈现方式

答题思路:⑴开门见山式:在文章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鲜明夺目地把自己的主张亮出来。⑵画龙点睛式:在文章收篇时,水到渠成地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论点。⑶分论点式:在总论点下,还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受总论点的制约,为总论点服务的。

3.论点的出现位置

答题思路:议论文一般有鲜明地亮出中心论点的语句,它主要出现在文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或从对现象、事例的分析中提炼出论点)、文尾(结尾总结出论点),也有一些议论文的论点出现在文中,一般为过渡句(或总结句),还有一些议论文的文题就表明了中心论点。寻找中心论点的顺序为: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概括。

4.归纳论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⑴审读文题。有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⑵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类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时,这类中心句也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⑶提炼归纳。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那就要将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考点二:辨别论据类型

1.论据的种类

答题思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正反事例。理论论据,是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名人名言、警句、俗语等。

2.论据的特点

答题思路:⑴真实、确凿。事实论据必须是确凿的、真实的。理论论据必须是精辟的、深刻的。⑵典型、代表。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⑶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内容一致。

考点三:品析论证方法

1.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题思路:⑴举例论证。运用真实确凿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和信服力。⑵道理论证。运用名言警句和公式定理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和信服力。⑶对比论证。对比映衬,更能有力地证明论点。⑷比喻论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证明论点。

2.论证方式

答题思路:⑴立论。即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⑵驳论。即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以驳为主,通过驳,树立自己正面的论点。驳斥对方的论点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考点四:分析论证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答题思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2.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

答题思路:⑴层进式:文章各部分或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其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是不能随意互换的。⑵并列式: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较为灵活,一般是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⑶对照式:两种事物(或意思)之间的关系是一正一反,或通过正反明确是非,或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来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往往能收到对比鲜明、是非迥然的效果。⑷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考点五:议论文语言

1.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答题思路:⑴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⑵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⑶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⑴解释词语含义;⑵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真题解析】

例(2016年湖南省娄底市):

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⑴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

【真题解析】

用多个分论点,从不同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题,从每段的开头就可以找到。

【参考答案】

1.读诗词养点浩气。2.读诗词养点骨气。3.读诗词养点地气4.读诗词养点清气。

⑵选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真题解析】

先明白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包括引证法),然后对号入座。其作用是:有力地论证了+本段中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举例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的方式,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点诗词养点气”。

⑶选文二、三、四、五段能不能调换?请说说理由。

【真题解析】

文章段落的顺序能不能换,要找到文章各段之间的联系,是否按空间、时间或者逻辑顺序在组合,本题是按逻辑顺序组合的,找到它们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每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浩气的延伸就是骨气,骨气、地气、清气,符合人的思想境界的发展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个人到社会。所以不能换。

【试题演练】

人生需要“顶住”

李秦卫

“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地“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 》2016年8月25日)

阅读

练习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对人生而言“顶住”指的是什么呢?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呢?

4.请你根据语段的内容给横线处补写一则事实论据。

5.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人生需要“顶住”。2.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3.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4.示例: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5.总结全文,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号召我们要“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