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贵州省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

发布时间:2022-03-29 10:34:4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zoޛ)j馝}׎,.tNyM4Mh?/]7Ow٠h?/N}M;۽f|י=h?,O=z,.tM7mzn8iK5ii5zou獶^tM@nkiQǬ靊b	._^x^zbn)b'!כivZh)mn(֧bb qkۜ*'v+-'-ƺ,qMwjwv^z˥kzǧm]ޭnb{(}* jץȟziaz-zbn)b+ha+a,.tnz_ӭ-Owjwfyj[7h?,Z%u'ZrZ)'\Z+*~hŪk֧u)K /j[_-o8Om=ӟm]4h?-o-_5h?.-ɩ+a槽nzM۽h?-ަz^rدz\T"}ڦnb{,vk(ǧ+b+rbrh,)3wجq+a,.tnzڞ~&mh?-+a,.tnzM7mzjwvێ&z^rدz\["'ȟzjب!v'zǧ+b+bzhjgǜ'"u^+-jwu^rب"}ڦnb{"k.>/w0yajazZǥzg{8jwb'ZrZ)'pz h']!W~+ފ{r؜׬jYlz{"+޶"}J{,(zYZ~܉j)ybr'^zbn)b(-ȝzZǿ^V"}v~6ӽ<9Mtm}׏?Z"http://www.hongshengzhuji.com/k/cailia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2013年和2014年6月至7月分别采集贵州贵阳、平坝、遵义、黔西、平塘及玉屏等6地的白背飞虱高龄若虫,于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养虫室内以感虫品种‘TN1’分蘖期水稻隔离无毒饲养,取F1代3龄若虫进行毒力测定。

1.2 供试药剂

98.3%噻虫嗪原药,由先正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5%吡虫啉原药,由江苏克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7%毒死蜱原药,由南京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提供;97%噻嗪酮原药和96%吡蚜酮原药,均由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提供;95%异丙威原药,由江苏常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7%环氧虫啶原药由上海生农生化有限公司提供;77.5%敌敌畏乳油,为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1.3 毒力测定

采用稻茎浸渍法[13]测定6个白背飞虱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步骤如下:于万分之一电子天平上准确称取待测药剂,用丙酮将各药剂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并加入10%(M/V)的乳化剂Triton100,按“倍半稀释法”用无菌水将待测药剂稀释成5~6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待用;连根挖取健壮一致的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的稻株,洗净,剪成约10 cm长的连根稻茎,3株一组,于阴凉处晾干,将稻茎按药液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浸泡30 s,取出后晾干,以浸湿的脱脂棉包住稻株根部并放入培养杯中,以浸泡无菌水处理为对照;挑取标准一致的3龄中期若虫,放入培养杯中,每杯20头,每浓度重复3次。接虫后,将培养杯置于温度为25 ℃、光周期L∥D=16 h∥8 h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96 h后检查并记录白背飞虱的死亡虫数。

采用DP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回归方程、LC50及其95%置信区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白背飞虱种群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

2013年和2014年7月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白背飞虱对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毒死蜱、敌敌畏、吡蚜酮、异丙威及环氧虫啶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测试的8种杀虫剂对贵州白背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噻虫嗪、吡虫啉、毒死蜱、环氧虫啶、噻嗪酮、敌敌畏、吡蚜酮、异丙威。其中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敏感性最高,LC50在0.060~0.93 mg/L之间(平均值为0.33 mg/L);其次为吡虫啉、毒死蜱、环氧虫啶和噻嗪酮,其LC50范围分别为0.080~2.84 mg/L(平均1.03 mg/L)、1.09~3.89 mg/L(平均2.27 mg/L)、0.59~10.07 mg/L(平均2.71 mg/L)和0.28~18.15 mg/L(平均4.96 mg/L);白背飞虱对敌敌畏、吡蚜酮、异丙威的敏感性相对较低,LC50在0.89~96.40 mg/L之间,LC50平均值分别为10.03、12.16和22.44 mg/L(图1)。

2.2 白背飞虱不同种群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测定

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贵州贵阳市、平坝、遵义、黔西及平塘等多个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毒死蜱、敌敌畏、吡蚜酮、异丙威及环氧虫啶8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表1),2013年测定白背飞虱种群中,贵阳和平坝地区种群对噻虫嗪敏感性最强(LC50值分别为0.13和0.15 mg/L),遵义和黔西种群敏感性较低(0.38和0.33 mg/L),平塘种群敏感性最低(0.93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即2006年李淑勇等测得的南京白背飞虱种群,以下同)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52~3.72;黔西、遵义和贵阳种群对噻嗪酮敏感性最强(0.28、0.49和044 mg/L),平塘种群敏感性较低(1.31 mg/L),平坝种群敏感性最低(4.37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3.50~54.63;平坝和黔西种群对吡虫啉敏感性最强(0.20和0.65 mg/L),贵阳、平塘和遵义种群敏感性较低(1.08、2.77和2.84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77~10.92;遵义和黔西种群对毒死蜱敏感性较高(1.15和1.28 mg/L),贵阳、平坝和平塘种群敏感性较低(3.02、3.19和3.89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63~2.14;贵阳和黔西种群对敌敌畏敏感性较高(10.90和11.23 mg/L),平坝、遵义和平塘种群较低(15.92、15.98和19.49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49~0.95;平坝和黔西种群对吡蚜酮的敏感性较高(5.36和5.01 mg/L),其次为遵义、贵阳和平塘种群(1883、19.29和23.60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5.01~23.60;黔西和平坝种群对异丙威的敏感性最强(17.11和19.07 mg/L),其次为遵义和贵阳种群(21.47和25.23 mg/L),平塘种群的敏感性最低(57.96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86~2.92;遵义种群对环氧虫啶的敏感性较低(10.07 mg/L),其余4个种群相当(0.95~4.50 mg/L)。

2014年监测结果(表2)表明,遵义和玉屏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敏感性最强(LC50分别为0060和0.14 mg/L),其次为贵阳和黔西种群(LC50分别为0.28和0.25 mg/L),平坝和平塘种群敏感性最低(046和0.51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24~2.04;遵义和玉屏种群对噻嗪酮的敏感性最强(4.14和4.39 mg/L),其次为贵阳、平坝和黔西种群(6.78、7.13和7.12 mg/L),平塘种群的敏感性最低(18.15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51.75~226.88;遵义和玉屏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最强(0.080和0.11 mg/L),其次为贵阳和平坝种群(0.66和0.44 mg/L),黔西和平塘种群的敏感性最低(1.15和1.31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31~504;平坝、遵义和玉屏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最强(1.09、1.21和1.59 mg/L),其次为贵阳、黔西和平塘种群(2.77、2.85和2.92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60~1.60;黔西种群对敌敌畏的敏感性最强(2.30 mg/L),其次为遵义、玉屏、平坝和贵阳种群(5.96、5.99、6.34和6.89 mg/L),平塘种群的敏感性最低(9.37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11~0.46;玉屏种群对吡蚜酮的敏感性最强(0.89 mg/L),其次为平坝、贵阳、平塘和遵义种群(3.28、4.93、5.67和6.61 mg/L),黔西种群的敏感性最低(40.25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89~40.25;玉屏、平塘、遵义和黔西种群对异丙威的敏感性最强(1011~15.37 mg/L),贵阳和平坝种群的敏感性较低(20.63和31.90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16]相比,抗药性倍数范围为0.51~1.61;遵义种群对环氧虫啶的敏感性较强(0.59 mg/L),其余4个种群相当(1.06~2.53 mg/L)。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稻茎浸渍法对贵州省稻区2013年和2014年不同白背飞虱种群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该方法不仅能反映药剂的触杀、胃毒活性,还能体现药剂的内吸、次生代谢等方面的活性。除噻嗪酮和吡蚜酮的作用效果较慢外,其余药剂均能3 d内反映白背飞虱的敏感性。

笔者曾于2012年测定了贵州省贵阳、遵义、平坝、黔西和平塘5地白背飞虱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部分地区白背飞虱对吡虫啉表现出中~高水平的抗性、对敌敌畏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同时发现对噻嗪酮也表现出低~中等水平的抗性[14]。本文测定结果显示,2013年和2014年贵州省不同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同一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不同种群对噻虫嗪、毒死蜱、敌敌畏和异丙威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噻嗪酮和吡虫啉2013年种群间的敏感性差异最高分别达15.61倍和14.18倍,平坝种群对噻嗪酮已经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性,遵义和平塘种群也对吡虫啉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吡虫啉和吡蚜酮2014年种群间的敏感性差异最高分别达16.26倍和45.22倍,黔西和平塘种群对吡虫啉已经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性,同时黔西种群对吡蚜酮也产生高水平抗性。2年的监测结果进一步表明,贵州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水平有升高的趋势,对吡虫啉的抗性有降低的趋势。

自吡虫啉和噻嗪酮作为水稻白背飞虱的主要防治药剂以来,我国许多水稻产区均检测到白背飞虱种群的抗药性[1012,14]。本文近2年对贵州稻区白背飞虱的抗药性检测结果与前人报道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对常规杀虫剂的抗药性已经十分普遍,对其进行抗性治理已刻不容缓。建议在其吡虫啉和噻嗪酮抗性地区,减少2种农药的使用;同时,科学合理地使用具有独特作用机制且与吡虫啉和噻嗪酮无交互抗性的其他药剂。贵州不同地区白背飞虱种群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环氧虫啶、噻虫嗪、毒死蜱、吡蚜酮对其具有较高的毒力,且环氧虫啶为新型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水稻上还未大面积应用;虽然异丙威和敌敌畏对白背飞虱的室内毒力较低,但是实际生产中还在广泛使用,因而这6种农药可作为白背飞虱田间防治中交替使用或者混合使用的主要杀虫剂。此外,有必要坚持长期、广泛地开展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防治药剂的抗药性监测,以指导田间合理使用农药,避免白背飞虱对常用药剂产生更高水平的抗性。

参考文献

[1]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等.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2):176182.

[2]翟保平.稻飞虱: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问题[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5):11841193.

[3]杨迎青,兰波,孟凡,等.江西省白背飞虱消长动态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带毒率的测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6):6064.

[4]贺鸣,陈卓,金林红,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传毒特性及互作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2013(11):2225.

[5]薛文鹏,金道超,金星,等. 2011年贵州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地分析[J]. 应用昆虫学报,2013,50(5):13711377.

[6]郑松,罗全丽,宋聚群,等. 贵州南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 中国植保导刊,2011, 31(2):2223.

[7]郭荣,周国辉,张曙光.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 中国植保导刊,2010, 30(8):1720.

[8]姚洪渭,叶恭银,程家安.白背飞虱不同种群抗药性的测定[J].中国水稻科学,2000,14(3):183184.

[9]王彦华,苍涛,赵学平,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J].昆虫学报,2009,52(10):10901096.

[10]张胜平,张松柏,张德咏,等. 白背飞虱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 农药, 2011,50(9):686687.

[11]何月平,张钰锋,肖鹏飞,等.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 浙江农业学报,2012, 24(4):642646.

[12]凌善锋, 张润杰. 白背飞虱迁入和迁出种群湖北荆门吡蚜酮抗性的最新监测[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2(5): 127129.

[13]庄永林,沈晋良.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的检测技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3):114117.

[14]王彦华,苍涛,赵学平,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J].昆虫学报,2009,52(10):10901096.

[15]薄仙萍,高聪芬,李淑勇,等.防治白背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其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J].江苏农业科学,2008(5):9195.

[16]李淑勇,刘学,高聪芬,等.防治水稻白背飞虱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1):7984.

[17]李文红,程英,金剑雪,等.贵州白背飞虱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农药,2013,52(3):217218.

(责任编辑:王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