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及其实施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2-03-31 10:00:4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现代农业发展有着向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必要性,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本文就中国实行生态农业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实施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可行性 策略 分析

当前, 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生活需求,又能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能平衡生态环境与农民、农业的关系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现有的农业方式进行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利用本地资源,保护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本文以生态农业进行研究,并对它的可行性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与生态农业的提出

从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模式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大致是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演变来的。原始的农业模式。人类社会文明开始的初期,在原始自然条件下,生产用具是简陋的石器、棍棒等,人们由采集、狩猎过渡到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行一些简单农业活动。传统的农业模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金属和木质农具等为主要劳动方式,凭借代代相传的农业技术和耕作方法,进行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石油农业的模式。这种高强度工业化的农业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在廉价的人力、畜力因素可以代替昂贵的石油、农药等因素的理论指导下,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为基础发展农业,这是一种以高投资、高能耗的大型农业,具有高产、高效、经济效益大的特点。生态农业模式。1971年,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e提出生态农业模式,他从土壤学角度出发,认为土壤腐殖质可以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从而作物可以健康生长;施用少量的化肥,对作物百利而无一害,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但不可使用化学农药,因为化学农药要想达到消灭有害生物的剂量必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及其现状

1.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背景,遵守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规律,利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集中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复合起来,使生态经济的整体效益取得最大化。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很多农户正在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相关配套农业经济组织。正是由于人们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农产品信息传输平台和创造了畅通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业生产的重心开始由数量转向质量和效益。随着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大家开始对农产品也要求的更严了。有机食品因为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开始进入人们的眼界,而成为了大众首选产品。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流行和逐年增多的农产品需求,生态农业的发展已是不可避免,生态农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主导,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

2.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现状与问题。最近几年,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这种成就是建立在牺牲了很多资源和严重破坏了环境的基础上得来的。日益严重的森林的减少、土壤沙漠化、水和土地资源的短缺、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和农业污染等问题,使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另外,我们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很是薄弱,有非常明显的劣势,主要是基础条件差、农村普遍经济水平较低、农民低收入、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和农业环境问题等方面。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而生态农业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生态农业的理论还不完善,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与国外相比对生态农业在认知上也有巨大的差异:由于生态农业技术还有其他社会和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所以我们要想发展生态农业,就要考虑生产实际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从而指导生态农业实践。

第二,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科技技术上存在例如:技术缺乏、成熟度不够、成功的生态农业产品价格昂贵等问题,由于我国单项技术虽然先进,但是技术与技术之间不能无缝衔接,也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困难。

第三,对农业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透彻,不能根据其多样性来利用和开发农业生物资源。

第四,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很匮乏,农村的经济、农民的素质、农业企业和产业化的意识都有待提高,而且政府对于这个项目的支持力度也不大,所以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第五,管理机制的滞后性也在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个体耕种自己的田地,而并不是集中化管理,所以想实现产业化的生态农业也是非常困难。

三、新时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与路径思考

1.目前我国常见的生态农业类型与适用性。如果遵循生态学中生物组织所在的区域不同来分,生态农业可分为:农业土地在景观层次上的利用布局,也就是景观模式;生态系统层面的农业生态系统组分能物流连结,也就是循环模式;生物种群在群落层面的结构,也就是立体模式;动、植物在个体与基因上的品种选择,也就是品种搭配模式这四种模式。在进行生态农业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在农业生产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紧密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整个生态系统输入与输出的生物能是平衡的,所以要把在生态农业中分散操作的各个组分集中在一起,构成紧密联系的整体,才会促进生态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2.发展对策与建议。

2.1进一步确定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导模式地位。中国的农业基础非常深厚,可以使传统与现代农业相结合,而且中国地大物博,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所以我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农业,就要在食品安全过关的背景下发挥自身优势,借鉴生态农业先进的模式,把生态农业放在主导地位,建立在生态上具有合理性的新型生态农业。

2.2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和推广力度。由于短期内对多数基础农业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投入没有直接回报,市场没有办法对此进行有效的调控,所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要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还要把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介绍给消费者,并与消费者取得共识,使生态农业加速发展。

2.3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打造产业化的农业发展,就要制定能够吸引企业投资和农民投身的政策来开发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要遵循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利用地域分异与生态适宜性原理,还要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化,对开发区位置的优势要有一定的重视并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入驻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科研单位指导生态农业建设。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财政、税收、信贷等,先让一批企业快速发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使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把生态农业的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4完善生态农业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要不断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以防其他杂品鱼目混珠,尤其是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的建立可以保护生态农业生产者的權益。另外,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完善现有的国际生态农业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中国农产品走进国际市场。

2.5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研究和基层培训。生态农业包含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学科的结合,所以,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知识。就是依靠各个科研所和高校培养的生物人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与生态的结合,并且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普及,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技术的的发展。

四、结语

虽然发展生态农业可以缓解一时的环境问题,但如果想要解决未来粮食短缺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仅仅只靠生态农业这一个方面来解决,更要从控制人口, 改变生活方式, 节约粮食与能源等自身的生活方式出发, 反对任何形式的浪费, 过上简朴、健康的绿色生活。

参考文献:

[1]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38.

[2]刘兴,王启云.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8):1380-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