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英的气象人生

发布时间:2022-04-01 10:05:2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在中国的气象科技史上,陈菊英研究员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为我国气象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40多年的气象科研生涯中,她感悟到:“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她的人生信条里,不奢求大富大贵,她只希望有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一个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常涌荡在心中,牵动着她40多年为之拼搏的气象人生。我们通过对她的采访,了解到她事业的成功是与40多年锲而不舍的拼搏和坚持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以下记者简称“记”;陈菊英简称为“陈”)。

记:陈老师,据我们了解,你苦难的童年和勤学苦读的中学和大学,造就了你40多年如一日地为气象事业艰辛拼搏、不断进取、以苦为乐的人生观。你如今是一位气象科技专家,在人生旅途中你是如何华丽转身的?

陈:我是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原武进县)新桥镇马鞍桥村陈家塘人。我在童年时代就失去了父亲,在小学和初中就读期间,与小弟相依为命。那时候,我既是学生、是家长,也是“小农民”,坚持农耕就读两不误的自力更生道路。我的母亲与继父在大忙时节就回来帮我做一些比较繁重的农活。母亲的坚强、勤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渗透到我的一生,使我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和刻苦学习的好习惯。记得我那时候经常早晚到田间干活,白天到学校上课,夜晚才有空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957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常州市方辉女子高中,因为离家太远只好在校寄宿。半年后,我为了省去家乡人民和学校共同资助的每月8元寄宿费,于1958年2月就转入常州东郊四中走读,住在继父的家里,每天要走7里路才能到校,早晚还要参加农业劳动。1960年,我高中毕业考入南京大学气象系,读的是高层大气物理专业,前三年到数学系和物理系学读的是基础理论课程,期间国家遭遇了三年困难就调整了教学计划,将高层大气物理专业转为气候专业,1965年7月毕业。5年大学的勤学苦读历程,为我后来的科研人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活跃的科研思维。同年8月,我到中央气象台工作至1988年底,曾担任长期预报组副组长,负责长期天气预报服务和科研工作;1989年至2010年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研究中心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气候(特别是旱涝)的变化特征、成因、机理和预测预报技术方法研究,一直是研究课题组组长。其中,1995~2001年曾兼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汛期服务专家组及中试室负责人和中国气象局“重大天气气候联合服务专家组”副组长。2010年7月,到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公司的下属科技开发公司兼任项目负责人和高级顾问。

从1990年开始,我曾先后兼任山西省和吉林省水文总站的洪水预报方法研究课题技术顾问(指导和帮助他们完成了洪水预报方法研究课题,向他们传授了有关成果的应用技术)、湖北省气象局九五重中之重课题“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的技术顾问(向他们提供了寻找短期气候预测物理因子的关键技术和研制预测方法的技术经验)、中国科协第一届和第二届“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专家组”专家;现兼任中国科学家论坛副理事长、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编委、中国科技成果管理和研究杂志编委、全国科监委行业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及北京气象学会会员等。

记:你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专著作和著作,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已出版的专著和著作,对于促进我国气象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陈:我花了10年的艰辛努力才完成了自主创新成果专著:《中国旱涝的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48.9万字),1991年2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精装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好评、应用和参考,获得了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SSTCC)专家组的评审并被确认具有广泛性、科学性、成熟性而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国家科技成果登记号:940604,分类号:P426.616 P456.6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给我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完成者证书”,并在1994年6月SSTCC成果公报(第88页)上给予了书面评价:“该成果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特征、变率、集中强度和大旱大涝的成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论述;对分布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4个主要农业区域的雨季起迄旬次、历年旱涝分布时段、集中强度和对旱涝有影响的海洋、天文、大气、气象要素、天气谚语等方面的物理因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研究,并创建了一整套各区域旱涝、夏季雨带类型、厄尔尼诺事件的综合各种高相关物理因子的预测模型,使旱涝分级预报准确率达到70%~80%,为我国防灾减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的专著《中国旱涝的分析和长期天气预报研究》,因广大读者的需求,又于2010年11月由中国气象出版社再版了修订本(56万字)。

专著《海滦河流域汛期旱涝规律成因和预测研究》(22.6万字),1991年9月由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后,在海滦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内蒙古六省(区)和天津、北京两市的气象、水利、防汛、抗旱等有关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参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了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编(也是主写)著作:《短期气候变化特征成因和预测物理方法研究》(15.4万字),获得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与项目组其他三个课题一起获得了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1967~1975年期间,我在当时领导的安排下,曾到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的许多农村收集天气谚语,回到北京后又用器测资料对收集来的天气谚语进行考核验证,再进行编写,最后与同事合作编著了应用科普作品:《天气谚语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9.8万字),在1976年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被全国科普委员会评为优秀科普作品,1982年再版,是气象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

创新成果专著——《中国旱涝的机理分析和长期预报技术研究》(41万字),2010年11月由中国气象出版社首次出版,在该专著内揭示了系列性创新成果。

记:请你谈谈你所从事的气象科研情况。

陈:我和我的助手及课题合作者共承担和完成了16个研究课题: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项目中的4个研究课题、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中的2个研究课题、部门委托7个课题和自选2个课题及1个协作课题(与国家天文台协作)。研究出了大量既有理论科学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我首先谈一下承担和完成了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中的两个课题:

在中央气象局的“七五”重点项目中负责《北半球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定义及其影响》专题,取得的科技成果是经过对1951~1989年期间456张大气环流图的反复研究,确定了北半球中高纬度阻塞的定义,计算出了北半球5个分区的历年各月阻塞形势强度指数,揭示了北半球中高纬阻塞形势对中国冷暖和旱涝的影响关系。

在中国气象局的“九五”预研究重点项目中 主持并与同事一起完成了一个课题, 该课题研究成果由本人主编(也是主写)并由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短期气候变化特征成因和预测物理方法研究》著作(15.4万字)。该成果在1996年2月14日单独通过了专家组验收。专家组验收意见是:“该课题是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短期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第四个课题。针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从天气学、天文学、海洋学、统计学等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短期气候变化的近期成因和前期成因进行了研究和揭示。重点对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和同期气温、汛期旱涝和四季冷暖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若干对短期气候的预测有重要意义的规律。

同时,对大气环流、ENSO、天体运动、火山爆发等物理因素对我国主要地区的夏季旱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得到了不少我国中东部夏季雨带和旱涝的重要预报物理因子,并研制出了综合性预报物理模型。根据本课题要求,每年利用研究成果做出汛期旱涝预报,参加了全国汛期预报会,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实际预报效果。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在经费少工作量和难度都较大的条件下,很好地完成了原合同目标,归档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得当,该课题设置必要,一致同意验收合格。该课题成果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一)。该课题成果与项目成果一起通过了专家组鉴定,又与项目组成果一起获得了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排名第五)。

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项目中的4个研究课题:

在85-913-02课题中担任副组长,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历史气候特征及其对天体物理周期的响应》、《近500多年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两区域旱涝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对比研究》和《未来50年中国区域旱涝预测物理方法和结果》,以三篇论文(共30页)的形式发表在1996年出版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著作中。该课题研究成果与85-913项目一起通过了验收和鉴定,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中主持和完成了96-908-04-04-01子专题任务(本人是该子专题负责人)和96-908-03-02-01子专题任务(受该子专题负责人的委托),前一个子课题研究成果为论文《近50年来ENSO的冷暖事件评定及其对夏季雨型的滞后效应》和有关计算程序及软件;后一个子专题取得的成果是:《1954~1996年黄淮海河长江四大流域全年各月降水和旱涝的分型及其分布特征的诊断分析》课题成果技术报告(共46页),在水科学进展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三篇论文 。该成果与专题成果一起在水利部获得了“大禹”三等奖 ;这两个子专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组成果一起通过了验收和鉴定,又与项目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对1998年汛期长江特大洪水的成功准确的预测及其创新科研成果,也为“九五”重中之重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大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973”项目中承担和完成的G1998040908课题《引发暴雨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物理模型,短期异常变动规律和机理研究》中,本人承担该课题副组长,与课题组长一起主持和完成了课题任务。撰写了一个课题成果技术报告,还在核心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该课题中我们提供的成果是《欧亚夏季阻高短期变动的机理及对暴雨的影响—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对阻高和副高逐日变化的响应关系》,包括长江流域强暴雨系统的时空分布类型、乌拉尔阻塞高压在1971~2003年期间逐日强度的变化特征、近30年长江梅雨峰对乌山阻高逐日变化响应的物理统计模型、江淮流域大水年强暴雨过程对乌拉尔阻塞高压逐日变化特征的响应、副高逐日变化对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的影响和作用、阻高和副高对江淮流域暴雨过程的共同影响、结论——得到了6个对江淮流域致灾性强暴雨过程预报有应用价值的论点。我们的课题成果单独通过了项目专家组的验收和鉴定后,交归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成果一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半个世纪以来,鉴于你在气象科研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你荣获许多荣誉和奖励,请你给介绍一下好吗?

陈:(一)获得司局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10个:

获得10项司局级以上单位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以上的奖励,其中有4项是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排名分别是独一和第一);

2、中国气象局颁发的科技进步奖2个(排名分别是独一和第五);

3、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排名第一);

4、吉林省科技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排名第五);

5、华东电网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排名第一);

6、浙江省电力公司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排名第一);

7、海河水利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各1个(排名分别是第一和第二)。

(二)获得部级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10次:

1、中国气象局和总参气象局联合(两局合并)授予的五好战士(1次);

2、中国气象局授予的汛期服务先进个人(2次);

3、国家科技部授予的98’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1次);

4、中国气象局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2次);

5、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妇联联合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2次);

6、中国气象局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1次);

7、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1次)。

(三)获得相关部门的书面表扬、肯定和好评:

本人的预测预报实绩和服务工作也曾获得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华东电力管理局、浙江省电力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的书面表扬、肯定和好评。

(四)研究成果和预报业绩被多家报刊报道,还被有关人物集收录:

1、本人的创新科技成果和预报业绩已被多家部级和国家级媒体报道:如《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科技日报》、《CHINA DAILY》、《中国减灾报》、《中国气象报》等报刊都曾报道过;

2、主要成果和业绩被多种媒体杂志刊登:如《中国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中国科技财富》、《中国科技成果》、《科学中国人》、《高科技与产业化》、《中国画报》等杂志刊登;

3、主要业绩被相关人物集刊收录:《中国科协减轻自然灾害专家组简介》、《科教兴国》、《诺贝尔奖百人百年》、《影响中国的500位专家》、《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见证中国60年》、《东方之子 》、《中国报道》、《科学骄子》、《学术中国》、《共和国建设者档案》等。

1、《1841—2006年北京降水变化特征和2008年奥运的空中水资源初探》学术论文被《发现》杂志社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共同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2、被授予由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和中华两岸三地专家企业家联合会共同颁发的“中华杰出贡献爱国人士”荣誉称号;

3、被授予由中国人士科学学会和中国老科协中国科学院分会与中外英才联合会共同颁发的辉煌60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学者贡献奖(终身成就贡献奖)”。

记:作为一位气象科研工作者,当你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时,就是最大的奖励。请你介绍一下,你从事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的案例。

陈:好的。

(一)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在公益服务中的成功预报案例:自然灾害的70%以上是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气象灾害的主要成员是干旱和洪涝灾害,干旱和洪涝灾害主要是由降水的极端变化造成的。大洪水和重干旱每年会夺走我们国家数百上千人的生命和造成千亿元以上的财产损失。如果能对极端降水做出准确成功的预测和预报,就能在大洪水和大干旱来临之前做好防御工作,就能大大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但是极端降水是冷性和暖性大气系统在特殊条件下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结果,所以极端降水属于具有较大成灾性的小概率事件,因此极端降水的预测预报在全世界都是最需求又最困难的事情。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常用气候预测方法和预报工具对降水的预报只能分两级(相对多年平均值的偏多偏少),对极端降水的预测预报能力都较弱,尤其是对极端降水的月季年尺度的长期天气预报(即短期气候预报)是难中之难。

我们在40多年的气候变化理论和实际预测技术紧密结合的研究过程中,对降水的高分辨(分4~6级)预测预报积累了系列性成果,对极端降水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预报技术经验。我们建立了区域性降水的近百个预测物理模型,在海河流域10个分区、长江流域11个分区的汛期旱涝和浙江的5个大中小水库流域的月季年降水量的预报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们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和自主创新预报物理模型对下列十多次极端降水造成的严重干旱与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事件的预测预报取得了成功:1978年汛期江淮流域少雨干旱、1981年7月四川盆地大洪水、1982年汛期淮河流域大洪水、1985年和1986年汛期东北大洪水、1991年汛期江淮地区特大洪水、1993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和江南的洪涝、1994年汛期南方大洪水、1995年汛期长江大洪水、1996年汛期长江大洪水和海河8月大洪水、1998年汛期长江特大洪水、1999年6月太湖流域洪涝、2000年和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大洪水、2010年4~7月南方异常多雨和严重洪涝、华北和西北东部少雨干旱等。还有对新安江等水库流域的特大月降水量的成功预报,例如预报1998年6月新安江流域平均降水量有500mm,实况是525mm等等。特别是在1998年1月下旬预报1998年长江有接近1954年的特大洪水以后,为了使1998年的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一直对不断出现的异常前兆因子进行认真地监测和深入地分析,在1998年1月25日“中国气象局专家组的春节天气讨论会”和2月19日的‘国际十年减灾办公室的“1998年重大自然灾害预测讨论会”上特别指出了“长江流域在今年汛期存在发生重大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对特大洪水预防的建议。”在1998年3月31日至4月2日的全国汛期预报会商会上,多次坚持预报长江有特大洪水,并积极建议在旱涝示意图上画一个偏多5成圈,以便让社会重视特大洪水所带来的灾害,在灾害到来之前要积极做好防御准备,这个建议在全国汛期旱涝趋势预报会商会上经过多次激烈的反复争论,最终被大会技术组采纳,在社会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们还应用自主创新预报方法准确地预报了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开幕时和24日闭幕日的天气,每次预报都参加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象中心有关奥运天气的会商会发言,为国家科学决策奥运天气预报服务提供了不同于常规天气预报方法的创新性依据。

(二)协作单位应用我们的预报和预报技术方法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文气象预报处的应用证明:“多年来连续收到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陈菊英研究员所做的长江流域汛期长期气象预报,预报精度一直很高,进入90年代后,该同志曾准确预报1991年、1995年、1996年长江大水,特别是对1998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的预报与实况一致,其准确、及时的预报,得到长江委及水文局领导首肯。特此证明。”(1999年4月)。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对第二个研究成果的应用证明:“海河流域是洪涝灾害与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的地区,汛期旱涝和来水量的准确预测对制定防汛抗旱计划和减灾十分重要。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菊英教授(课题组长)主持研制的《海河流域汛期10区旱涝和潘岳两水库来水量预报物理模型》——协作课题研究成果,在降水预报中按照河流的水文径流特点和当前的防汛抗旱形势需要共选取了82个水文观察站作为代表站,将海河流域分为9个分区和全区共10个区域,该预报物理模型是用前兆物理信息因子集成的,可操作性很强。该预报模型将每个区域的历年旱涝强度分为4~6级,具有高分辨率特点;置信水平在0.01~0.001,具有高相关特点;对历年各级旱涝的分离概率和总概率达到80%~100%,每级的相似概率达到70%~100%,具有高概率特点。

《海河流域汛期10区旱涝和潘岳两水库来水量预报物理模型》在2004年至2006年海河流域汛期业务预报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预报精度较高。该成果为海河流域水库科学调度、防洪、供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特此证明。”(2007.1.11)。

记:请你谈谈你从事40多年气象事业生涯中,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陈:我认为 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人类是在几千年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逐步走向今天的科学文明世界,可以说人类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坚持不断地自主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自立于不败之地,长期墨守成规就会落后挨打。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如果只依靠引进世界的先进技术,也只能在短期内得到一些发展,在核心技术上还是受制于人,永远不能独立地走向世界前列。对于月季年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变化的预测预报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引。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海归们也引进了动力预报模式,这些动力模式对48小时短期天气预报还较有效。但是在短期气候预测领域中套用了近20年也没有见到显著成效。因为短期气候变化受到错综复杂的大气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它的预测及其困难,就是国际上不断改进的较为先进的动力模式预报方法对短期气候变化的预测成功率,也还没有超过短期气候自身的自然变化概率。

在那热衷于出国淘金的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出国热潮,气象部门也不例外。我没有动心,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留学一年的大好机会,立足于本国安心撰写自己的创新成果专著《中国旱涝的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该专著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国际广大读者和专家的欢迎,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该专著对同行业的年轻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对气候变化的成功预测可以积累经验,但由于气候在不断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预测技术方法也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对不断出现的异常气候事件的预测取得更多的成功。

记者手记:40多年来,陈菊英研究员在对气候变化预测技术方法的研究和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也是她不断创新和不断发现大自然秘密的过程。她之所以能够在艰难的事业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就在于她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坚持不断地创新才取得的。

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讨研究和创新,经过千百个实际预报案例的应用检验,她终于创造出了一整套研制“区域性气候变化的高分辨高概率可操作预测物理模型”的客观技术路线和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