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广东海事十大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2-04-01 10:07:3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 “三化”建设

2013年底,交通运输部发出《关于加强全国海事系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三化”内涵是:革命化,即海事队伍忠诚于党、听从指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是海事履职的政治保障。正规化,即海事队伍素质精良、作风过硬,海事管理法制健全、科学规范、这是海事履职的重要基础。现代化,即海事装备精良、技术先进、文化领先,这是海事履职的根本要求。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广东海事“三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依据“摊子大、战线长、任务重、欠账多、不平衡”的基本局情和“大而不强”的现状,整体推进两基建设(基础和基层建设),实施三大战略(人才、科技、质量强局战略),构建四个体系(水上安全防控、应急管理、航海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五项保障(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宣传保障)。“三化”建设的具体方法是:统筹沿海与内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海事协调发展,统筹航政与航保协调发展,统筹行政、业务与党群工作协调发展,统筹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标准是:安全监管效果好,业务建设品牌响,海事服务口碑好,综合管理质量高。经过为期2年的“三化”建设,广东水上安全交通形势稳定,海事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海事信息化建设及转型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二 海事转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事信息化建设为海事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海事转型被提上日程。最开始提出的海事转型,只在突出执法手段和执法工具的蜕变。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海事转型也扩大了外延和内涵。目前,广东海事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五个转变”上。即:在职能转变上,从管治型向法治型和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海事建设;在安全监管上,从强制型向强制型与自律型相结合转变;在能力建设上,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不断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内部管理上,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全面提升执行力;在运行机制上,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和公共型转变,强化公共服务水平。

如何实现海事转型升级?佛山海事八年的转型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转型升级首先要在理念上转型升级。佛山海事局提出了“科技+管理”的理念,以信息化推进海事监管现代化,一方面依托信息技术创新,解决监管能力不足,促进监管手段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另一方面,依托制度建设,重构现场监管体系,促进管理格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 保障港珠澳大桥建设安全

港珠澳大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座连接了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大桥全长近50公里,主体工程长度约35公里,包含了离岸人工岛及海底隧道。它的建成将形成三地三小时生活圈。该桥于2009年底动工,预计在2016年完工。它的建成将刷新数个世界第一,将会是世界上最长的六线行车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对香港、珠海和澳门来说,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所承载的远非交通意义上的重任,更让人期待的则是由此带来的人文、经济以及政治上的深度融合。

由于大桥集桥、岛、隧、路一体,工期长、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特别是大桥所在的珠江口水域汇集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的主要港口,每年货物吞吐量达6亿吨,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航道之一。为支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施工现场海域安全监管,2009年交通运输部和广东海事局分别成立港珠澳大桥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之后合署办公。

由于大桥建设涉及粤港澳三地政府、海事部门、港航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水上安全监管没有现成经验可参考。几年来,广东海事部门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建立了双周协调例会和月度安全生产形势通报例会制度;组织编制《港珠澳大桥建设通航安全保障框架协议总体实施方案》等,先后召开各类协调会议200多次,有力地推进了大桥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这个办公室指导下,2012年5月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在一艘名为“海趸1550”的趸船上正式对外办公。

四 海事文化建设

2014年是广东海事文化的繁茂之年。在文化强国的宏大背景下,海事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下半年召开的广东海事文化建设推进会,更像是一场文化盛宴。“江海安畅、人民满意”是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精神内涵包括:岭南特质、江海情深、弄潮本色、包容情怀和人本关爱。

在这次文化推进会上还评选出了十大文化品牌和三大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十大文化品牌分别是:南海海巡执法总队的“海盾文化”(海盾,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大海的盾牌,是维权护海者们的灵魂,是蓝色的大海之盾,它凝聚着南海海巡执法总队忠诚、奉献的一腔热血,坚不可摧);佛山顺德海事处的“顺帆文化”(以“顺应民意、顺廉正气、顺昌党风、顺势发展、顺意而和”为核心内涵,即“意气风发和”为代表的五字箴言,成为驱动顺德海事发展的强劲动力);东莞沙田海事处的“劲弩文化”(通过对“弩的形成、弩的力量、弩的坚韧、弩的矢志、弩的承诺、弩的磨砺”六个方面的解读,塑造了具有沙田海事特色的“劲弩”文化品牌);湛江徐闻海事局的“军营文化”(按照人民解放军营院建设要求,结合徐闻海事文化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军营“符号”,打造出“忠诚、规范、奉献”的军营文化);中山神湾海事处的“水山文化”(立足水、服务水、依托水,“执法如山、服务似水”);港珠澳大桥海事处的“桥堡文化”(大桥海事处因桥而生、依桥而建、伴桥而长,秉承着“扎根大海,服务大桥”的理念,忠实履行广州港珠澳大桥建设水域交通安全监督、防止船舶污染的职责,做到零距离监管、零距离服务);北海航标处的“海眸文化”;汕头海事局的“争优文化”和清远海事局的“清晖文化”。

五 廉政火炬传递

2014年4月18日,以“廉政火炬驻我家,平安人生你我他”为主题的广东海事“廉政火炬传递”活动启动。火炬传递活动历时一年,分粤东、粤西两条线,在广东海事局局属24个单位轮流进行。东线:汕头海事局→潮州海事局→汕尾海事局→揭阳海事局→梅州海事局→河源海事局→韶关海事局→清远海事局→惠州海事局→东莞海事局→广州海事局→广东海事局机关。西线:湛江海事局→茂名海事局→阳江海事局→江门海事局→中山海事局→珠海海事局→南海海巡执法总队→佛山海事局→云浮海事局→肇庆海事局→后勤管理中心→南海航海保障中心。

“廉政火炬”在每个单位驻一个月,期间,所在单位开展廉政谈心、廉政监督、擦亮廉政品牌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每个单位至少推选出一名廉政模范,活动最终评选出10名广东海事局廉政模范。“廉政火炬传递”活动,是广东海事反腐倡廉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干部职工主动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渠道,深入推进了广东海事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教育深入人心。通过开展活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在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夯实干部职工廉洁从政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生命安全,为建设现代化海事强局和人民满意的广东海事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六 马航搜寻

3月8日,由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客机在马来西亚与越南雷达覆盖边界与空中管理部门失去联系,机上共有乘客227名(其中中国人154名),12名机组成员。

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急电,广东海事局立即启动海上突发事件Ⅰ级应急响应,制定了《广东海事局参与马航失联客机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全力参与马航失联客机的救援。正在粤西参与“两会”期间安全值守的“海巡31”船于当晚21时从茂名紧急出发,经三亚搭载海事直升机、海事测量设备、搜救专家和医护人员后,于9日16时30分携带海事直升机、声呐定位系统(用于寻找飞机黑匣子)、磁力仪(用于扫测金属目标)、和侧扫声呐(用于扫测水下物体)出发,全速赶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定的马航370航班可能失事海域,参与紧急搜救行动。

3月11日16时许,“海巡31”船经过40多个小时的全速航行,近1000海里的航程,抵达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定的水域,并在第一时间开展搜救活动,船载的海事直升机也于17时10分起飞开展空中搜索,配合进行海空立体搜救。

根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马航失联客机海上搜救第一次紧急会商会的部署,“海巡31”船抵达搜救现场后被制定为中方“指挥船”,承担中国现场搜救协调船的职责,负责组织、协调中国搜救船舶的搜救行动,研判形势,并制定搜救方案。

据了解,这次搜救从3月8日至5月5日,历时59天,航行里程1.18万海里,跨域赤道远赴大洋开展搜救作业,搜寻面积12.7万平方公里,组织协调中方船舶11艘,飞机2架。这也是“海巡31”列编近10年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难度最高、规模最大、航程最远、协调舰船最多的一次搜救行动;也是“海巡31”第一次跨国远海搜救,第一次到公海和他国领海及专属经济区搜救,第一次跨越赤道到达南半球搜救,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南印度洋搜救。

七 防抗超强台风“威马逊”

身处国内排行第一的台风登陆地区,广东海事部门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高效的防抗台流程。从每年的1号到最后1号台风,从台前预警响应机制到台后应急救援,他们承受着多方高压,却又表现得无懈可击。

2014年7月,当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因多次强登陆、破坏力惊人而一夕成名,更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威马逊在我国连续三次登陆,移动速度之快、中心风力之强、影响范围之广极其罕见,分别导致海南死亡17人、广西死亡5人,给粤桂琼三省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面对这场41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广东海事局仍然取得了辖区零伤亡、零事故、零污染的成绩。

其实,每个台风到来前后,广东海事都严阵以待,积极部署严密的防抗台措施。在台风登陆之前,加强台风登陆前期在港船舶动态监管工作,通过船舶交管中心每半小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并用短信通知辖区客渡船、施工船、砂石船及其它在港船舶及早做好防台工作;在琼州海峡等重点水域召开防台工作会议,要求各港航企业积极按照防台预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做好船舶防台工作;加强水域、海域的现场巡查,深入港口码头了解船舶防台风准备工作,细化防台锚泊安排,并签发防台通知书,叮嘱船方认真检查防台相关设备,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应急值班和应急待命,加强与辖区应急力量的联系,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系列措施做下来,轻车熟路,有条不紊。尤其对于处于防抗台第一线的广东沿海、粤西海域,年年如此,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高效的台风预警流程。

为有效防抗台风,广东海事还下了一招妙“棋”:2014年,7月23日,与广东气象局合作签署“关于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气象合作”备忘录。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表示,这次合作是一个良好契机,能够实现水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精准发布,提高民众水上气象防灾避难能力。从台风酝酿到登陆,海事部门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确切消息,还可以根据气象变化及时调整部署展开防抗台工作。

八 渡运安全

在水网密布的广东,渡运作为公路运输的延伸,是地区经济交流、文化交融和百姓出行的重要方式。广东拥有大陆海岸线3368.1公里,大小河流2000余条,沿海岛屿759个(面积500平米以上)。全省共有渡口847道,渡船1208艘,渡工2157人,年渡运量8600万人次,汽车390万辆次(截至2013年底)。其安全关乎民生,更关乎社会稳定。

为了全面规范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交通运输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于去年8月1日起颁布实施了《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各负其责、服务民生”原则,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渡口的设置撤销审批,建立健全渡口安全管理责任制,指定渡运安全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履行乡镇渡口渡船的安全管理职责;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对渡口和渡运实施安全管理;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对渡运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长期以来,广东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渡运安全工作,始终把它作为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管如此,不少地区渡运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配套投入不足、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渡运中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2014年8月,发生在中山水域的“8·1”事件,再次给渡运安全敲响了警钟。

事故发生后,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向广东省各地市市长发出建言信,首要提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根据《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等要求,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落实渡口经营人的主体责任,特别是尽快指定负责渡运安全的管理部门,避免目前交通运输、安全监督、农业渔政、海事等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多头管理的现状。同时建议建立“一岗双责”考核制,不断提升渡运安全保障能力,争取为群众百姓开好“平安渡”、“放心船”。

九 粤港澳合作

近年来,广东海事局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致力于推动粤港澳区域海事交流,三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4年,为保障珠江口船舶交通安全,提高港口运作效率,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护海洋环境,有效提供安全信息服务和提高应急搜救效率,广东海事局分别与香港、澳门海事主管机关签署了《珠江口区域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合作计划》。

根据合作计划成立“珠江口区域VTS数据共享合作工作小组”,三地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就涉及VTS数据共享的技术、培训、资源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交流,并及时互相提供最新的相关信息。以更好地发挥各VTS中心的效能,相互填补VTS的服务盲区,减少投资和避免互相干扰,在保障船舶交通安全、提高港口运作效率、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提高安全信息服务和提高应急搜救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与香港海事处、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建立联络员机制,致力建立粤港澳海事管理部门协查快速反应机制,搭建三地业务部门协查快速通道,每年协查数百人/艘次船员和船舶证书,对制售、使用假证和伪造、变造船员、船舶证件等违法犯罪行为起到较大震慑作用。在沟通机制、信息交流、业务协查、数据通报等方面合作日趋紧密。

据了解,粤港水域相通,经济联系紧密,船舶往来频繁,两地海事主管部门还轮流举办定期会议,不断加强沟通与合作,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至今已举行了22次定期会议,共同研讨和解决了两地在船舶安全航行、防止船舶污染以及航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许多技术性问题,双方进行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维护粤港两地水上交通安全、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盟国家期间,首次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此后,中国政府在多个重要会议上表达了启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决心。

因鸦片战争沉寂了100多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如今再次被提上新的议程。这对于沿海地区而言,意味着新梦想的起程。

2014年1月广东省政协会议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提交了关于广东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案,建议通过加快南沙自贸区建设,参与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争取国家将银行总部设在南沙;加快构建以西江干线至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高等级航道网为核心,以北江、东江、韩江、榕江等重要地区航道为依托,以其他航道为基础的水上快速航路网,促进粤东西北“出山入海”振兴发展。

专家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促进港口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优惠政策的落实,包括构建运输的集疏运网络,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港口还将吸引众多的外贸企业,这又会有力地带动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港口关联产业,保税业、造船业、贸易、石化等港口依存产业和金融、保险、土木工程、旅游等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在较大范围内,这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东盟国家,还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联系起来,再到沙特、伊朗、埃及,然后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联系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