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发布时间:2022-04-04 09:56:2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梗阻性黄疸患者94例, 对其分别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MRCP)检查, 对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疾病诊断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疾病诊断准确率93.62%明显高于采取MRI联合MRCP检查的疾病诊断准确率81.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梗阻性黄疸患者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 清晰显示患者胆道占位性病变及立体结构关系的同时, 提供强大后处理功能, 有较高的疾病诊断价值。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梗阻性黄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外科中常见的疾病, 目前彩超、CT、经皮肝穿刺造影(PTC)、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MRCP)是其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中PTC、ERCP属于有创性检查, 操作复杂、并发症多, 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减少。彩超检查受肠道气体干扰, 对胆总管下端病变的诊断效果不理想。随着多层螺旋CT机的普及及三维后处理技术的发展, 多层螺旋CT胆道成像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 为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将本院收集并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胆总管梗阻性疾病的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结果和MRI联合MRCP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94例, 患者年龄在19~80岁间, 平均年龄(54.6±5.7)岁, 男58例, 占61.70%, 女36例, 占38.30%, 患者的病程在20 h~30年间, 平均病程(45.6±7.6)d。

1. 2方法对所选梗阻性黄疸患者同时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和MRI联合MRCP检查, 然后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疾病诊断率进行分析比较。

在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时, 采取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疾病诊断, CT扫描前嘱咐患者禁食4 ~6 h, 于扫描前15 ~30 min饮用600~1000 ml的清水, 同时对患者进行深吸气后屏气的训练。先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腹部常规CT扫描, 从而对其阴性法CT胰胆管成像(N-CTCP)感兴趣区进行确定, 嘱咐患者于吸气后屏气, 利用患者1次屏气时间完成三期扫描。采用剂量为100 ml的优维显或欧乃派克作为血管对比剂, 控制速率3.0~4.0 ml/s进行肘前静脉推注。完成扫描后重建门脉期数据, 层间隔0.5 mm, 层厚0.5 mm, 采用表面遮蔽、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方法进行数据重建, 然后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 并且进行疾病诊断。

在对所选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MRI联合MRCP检查进行疾病诊断时, 采用贝斯达BTI-035核磁共振仪进行诊断。嘱咐患者于检查前4 h禁食水, 取仰卧位, 采取腹带加压限制呼吸方法减少伪影, 对患者进行腹部常规MRI横断面扫描, 扫描范围为患者双侧横膈下方至第3腰椎平面。对所得图像采取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多平面重建。后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 并且进行疾病诊断。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资料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 94例梗阻性黄疸中有59例良性病变和35例恶性病变。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良性疾病诊断准确率为96.61%, 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88.57%;采取MRI联合MRCP检查良性疾病诊断准确率为81.36%, 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82.8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人体肝内外胆管出现梗阻而导致出现的疾病, 疾病病因较为复杂, 诊断困难, 而准确的疾病诊断对于临床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临床上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梗阻性黄疸进行疾病诊断, 均有较好的临床意义[1], 而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的疾病诊断准确率较高。由本次实验所得数据资料可知, 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疾病诊断准确率93.62%明显高于采取MRI联合MRCP检查的疾病诊断准确率81.92%(P<0.05)。

N-CTCP又称非胆系增强造影, 是利用血管造影剂不经胆管排泄的原理, 用CT血管造影剂强化肝胰实质及病变部位、邻近结构, 扩大无强化的扩张胆胰管与强化的肝胰实质之间的密度差来成像。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 其优势在于:①N-CTCP 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技术, 操作简单, 扫描时间极短, 对于难以较长时间静卧及闭气的患者尤其适宜检查, 而MRCP成像时间较长, 不能配合的患者成像图像质量较差。②64排螺旋CT为容积成像, 有较为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且其曲面重建可显示由于弯曲过度而无法在二维成像中显示的整体管状结构, 如胰管全程扩张等。同时可选择不同曲线路径使胆总管和胆囊管、胆总管和左肝管等延展于同一平面内, 可全面观察扩张胆管的形态、梗阻端管腔内的情况、梗阻末端胆管的形态。即CT较好的后处理功能能有效提高梗阻性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③64排螺旋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 能够显示脂肪、气体、钙化及液化等密度, 从而对梗阻部位定性诊断有较好临床意义。而MRCP检查胆管内结石、血块、肿瘤组织、气体所致的异常信号无特异性。64排螺旋CT对于部分阴性结石和阳性结石可进行明确的疾病诊断, 且对于结石的显示清晰程度高于MRI联合MRCP检查。④MRCP对胆道恶性梗阻的定性诊断主要依赖于梗阻的间接征象, 对于肝门区胆管癌及肝门区淋巴结转移MRCP检查易于混淆, 64排螺旋CT扫描的曲面重建则能够较好的显示患者肝门部软组织肿块, 且增强扫描及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肿块范围及毗邻关系较为清晰的显示出来, 对肝门区肿块的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 在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取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其增强扫描曲面重建在清晰显示患者胆道病变及立体结构关系的同时, 能提供机体胆道系统邻近组织的相关信息, 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 有较好的疾病诊断意义, 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汪斌, 王卫星, 丁佑铭, 等. 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临床价值.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1):20-22.

[收稿日期:2014-04-15]